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灯具及灯具变焦系统 |
申请号 | CN201310210847.8 | 申请日期 | 2013-05-31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4692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1V14/04 | IPC分类号 | F;2;1;V;1;4;/;0;4;;;F;2;1;V;1;4;/;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工业西六路1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周明杰;杜金 |
代理机构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灯具变焦系统包括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反光杯及凸透镜,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相对所述反光杯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与所述反光杯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本发明实现了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所述光源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满足环境时刻变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灯具。
1.一种灯具变焦系统,用于对灯具的光源发出的光进行配光,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变焦系统包括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反光杯及凸透镜,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相对所述反光杯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与所述反光杯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其中,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呈筒状,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内壁围成移动空间,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至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安装口,所述凸透镜套嵌于所述安装口上,所述第二移动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呈筒状,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内壁围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至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的安装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反光杯的底部边缘支撑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当转动所述第一固定部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部相对所述第二移动部转动,从而改变所述反光杯与所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所述凸透镜的入光平台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内表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反光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反光杯与所述凸透镜之间距离最近时,所述反光杯的底部与所述凸透镜的入光部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包括安装底座及自所述安装底座的边缘逐渐向上发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其中,所述反射壁具有内凹面,所述安装底座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反射壁的内凹面反射至所述凸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面为抛物面,所述抛物面上每一点的横坐标乘以十为该点的纵坐标的平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镜包括入光平台及与所述入光平台平滑连接的透镜体,所述入光平台的底面为平面,所述透镜体为自由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螺旋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镜的入光平台套嵌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安装口内,所述透镜体完全伸出所述安装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的高度为5.5mm,所述凸透镜的厚度为8.22mm。
8.一种灯具,包括光源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变焦系统,所述灯具变焦系统用于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进行配光。
灯具及灯具变焦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照明领域,尤其特别涉及一种灯具及灯具变焦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及光效的不断提高,发光二极管在照明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光型为半空间郎伯分布,无法直接应用于照明系统。因此,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二次配光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二次配光以透镜和反光杯为主,通过非成像光学设计透镜或者反光杯外形,利用折射、反射等光学特性改变发光二极管光源光线角度,对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得到预期的照度分布。但是,目前常用的二次配光系统的配光角度均是固定的,无法满足环境时刻变化的照明需求,从而造成光能的浪费。\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及灯具变焦系统,以对光源进行配光,从而满足时刻变化的环境的照明需求,并提高光能的利用率。\n[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灯具变焦系统,用于对灯具的光源发出的光进行配光,所述灯具变焦系统包括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反光杯及凸透镜,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相对所述反光杯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与所述反光杯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n[0005] 其中,所述反光杯包括安装底座及自所述安装底座的边缘逐渐向上发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其中,所述反射壁具有内凹面,所述安装底座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反射壁的内凹面反射至所述凸透镜。\n[0006] 其中,所述内凹面为抛物面,所述抛物面上每一点的横坐标乘以十为该点的纵坐标的平方。\n[0007] 其中,所述凸透镜包括入光平台及与所述入光平台平滑连接的透镜体,所述入光平台的底面为平面,所述透镜体为自由曲面。\n[0008] 其中,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呈筒状,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内壁围成移动空间,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至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安装口,所述凸透镜套嵌于所述安装口上,所述第二移动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呈筒状,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内壁围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至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的安装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反光杯的底部边缘支撑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当转动所述第一固定部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部相对所述第二移动部转动,从而改变所述反光杯与所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n[0009] 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螺旋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转动连接。\n[0010] 其中,所述凸透镜的入光平台套嵌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安装口内,所述透镜体完全伸出所述安装口。\n[0011] 其中,所述凸透镜的入光平台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内表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反光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n[0012] 其中,所述反光杯的高度为5.5mm,所述凸透镜的厚度为8.22mm。\n[00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光源及上述的灯具变焦系统,所述灯具变焦系统用于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进行配光。\n[0014] 本发明灯具变焦系统包括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反光杯及凸透镜,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相对所述反光杯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与所述反光杯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因此,本发明实现了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所述光源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满足环境时刻变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n附图说明\n[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16]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光源与灯具变焦系统的剖面示意图;\n[0017] 图2是图1的灯具在第一种工作状态时2米处的照度图;\n[0018] 图3是图1的灯具在第一种工作状态时的配光曲线图;\n[0019] 图4是图1的灯具在第二种工作状态时2米处的照度图;\n[0020] 图5是图1的灯具在第二种工作状态时的配光曲线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n[0022]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灯具100。所述灯具100包括光源10及灯具变焦系统20。所述灯具变焦系统20用于在对所述光源10发出的光进行配光的同时,还可以改变对所述光源10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n[0023] 所述灯具变焦系统20包括第一移动件21、第二移动件22、反光杯23及凸透镜24。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与所述第二移动件22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24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上。所述反光杯23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22上。所述反光杯23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10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24。所述凸透镜24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21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22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24相对所述反光杯23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24与所述反光杯23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10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n[0024] 所述反光杯23包括安装底座231及自所述安装底座231的边缘逐渐向上发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232。其中,所述反射壁232具有内凹面235。所述安装底座231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件22上。所述光源10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231上。所述光源10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反射壁\n232的内凹面235反射至所述凸透镜24。\n[002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凹面235为母线为抛物线的抛物面,以起到收集边缘光线\n2\n的作用。其中,所述抛物面的方程为v=10x,即所述抛物面上每一点的横坐标乘以十为该点的纵坐标的平方。所述反光杯23的高度为5.5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抛物面的方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述反光杯23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n[0026] 所述凸透镜24包括入光平台241及与所述入光平台241平滑连接的透镜体242。所述入光平台241的底面243为平面。所述透镜体242为自由曲面。\n[0027] 其中,所述自由曲面由表I中的21个点通过样条插值后旋转而成。所述入光平台\n241呈圆台状。所述入光平台241的直径为18.8mm。所述凸透镜24的总厚度为8.22mm。所述入光平台的厚度为2.25mm。\n[0028] 表I\n[0029]\n点 1 2 3 4 5 6 7\nX坐标 14.25 14.7941 15.3128 15.8083 16.2807 16.7299 17.1554\nY坐标 9.4 9.0288 8.6483 8.2569 7.8541 7.4398 7.0139\n点 8 9 10 11 12 13 14\nX坐标 17.5568 17.9334 18.2844 18.609 18.9063 19.1755 19.4157\nY坐标 6.5764 6.1274 5.6672 5.1961 4.7147 4.2236 3.7235\n点 15 16 17 18 19 20 21\nX坐标 19.626 19.8057 19.954 20.0704 20.1544 20.2056 20.2238\nY坐标 3.2152 2.6998 2.1782 1.6515 1.121 0.5879 0\n[0030] 所述第一移动件21包括第一固定部211及第一移动部212。所述第一移动部212呈筒状。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呈圆台状。所述第一移动部212的内壁213围成移动空间214。所述第一固定部211连接至所述第一移动部21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211设有安装口。所述凸透镜24套嵌于所述安装口上。所述凸透镜24的透镜体242全部伸出所述安装口。其中,所述凸透镜24的入光平台241的底面243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内表面215在同一平面上。\n[0031] 所述第二移动件22包括第二固定部221及第二移动部222。所述第二移动部222呈筒状。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呈圆台状。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内壁223围成收容空间224。所述第二固定部221连接至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23的安装底座231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21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24内。所述反光杯23的底部边缘支撑在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内壁223上。其中,所述反光杯23的边缘233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212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当转动所述第一固定部212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部211相对所述第二移动部22转动,从而改变所述反光杯23与所述凸透镜24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改变对所述光源10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的目的。\n[0032] 请继续参考图2及图3,当所述反光杯23与所述凸透镜24之间的距离为5.5mm时,所述光源10处于所述凸透镜24的离焦状态,从而形成半光强全角为40度的配光角度。且在2米远测试位置的最高光照度达到80lux。\n[0033] 请继续参考图4及图5,当所述反光杯23与所述凸透镜24之间的距离为12.5mm时,所述光源10处于所述凸透镜24的焦点位置,从而形成半光强全角为4.7度的准直配光角度。\n且在2米远测试位置的最高光照度达到2200lux。\n[0034] 因此,本发明通过调节所述反光杯23与所述凸透镜24之间的距离即可实现多种配光角度。\n[0035]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部212的内壁213上形成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移动部222的外壁226上形成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螺旋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移动部212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22转动连接。\n[0036]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件21及所述第二移动件22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要保证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与所述第二移动件22活动连接,当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与所述第二移动件22发送相对位置时,所述凸透镜24与所述反光杯23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24与所述反光杯23之间的距离即可。\n[0037] 在本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灯具100包括光源10及灯具变焦系统20。所述灯具变焦系统20包括第一移动件21、第二移动件22、反光杯23及凸透镜24。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与所述第二移动件22活动连接。所述凸透镜24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21上。所述反光杯23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22上。所述反光杯23用于将设置于其上的光源10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镜24。所述凸透镜24用于将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当所述第一移动件21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件22移动时,带动所述凸透镜24相对所述反光杯23移动,从而改变所述凸透镜24与所述反光杯23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对所述光源10进行配光的配光角度。因此,本发明灯具\n100实现了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所述光源10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满足环境时刻变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n[0038]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法律信息
- 2018-08-17
- 2015-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21V 14/04
专利申请号: 201310210847.8
申请日: 2013.05.31
- 2014-12-1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3-01-23
|
2012-06-17
| | |
2
| |
2012-08-15
|
2012-03-30
| | |
3
| |
2008-12-31
|
2008-07-28
| | |
4
| |
2003-11-26
|
2001-06-18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