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 |
申请号 | CN202122843471.7 | 申请日期 | 2021-11-1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IPC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昙华林***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发明人 | 於赵勰 |
代理机构 | 浙江永智汇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文祥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属于中医针灸技术领域。它包括针灸针主体,所述的针灸针主体包括陶瓷握把和针头,所述的陶瓷握把顶部通过连接结构与风机相连,所述的陶瓷握把内设有加热棒,所述的陶瓷握把内还设有热传导腔。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的风机能够在热风流道结构内形成气流,陶瓷握把内的加热棒能够对气流进行加热,经过加热棒加热后的气流能进入到热传导腔内并通过热量传导组件对针头进行加热,通过热风加热能够降低加热棒到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避免在针灸过程中针头的温度过高从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1.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包括针灸针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灸针主体(1)包括陶瓷握把(2)和针头(3),所述的陶瓷握把(2)顶部通过连接结构(4)与风机相连,所述的陶瓷握把(2)内设有加热棒(5),所述的陶瓷握把(2)内还设有热传导腔(6),所述的热传导腔(6)和加热棒(5)之间设有热风流道结构(7),所述的热传导腔(6)内设有与针头(3)相连的热量传导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握把(2)包括连接端(9)和针头安装端(10),所述的加热棒(5)设置在连接端(9)内,所述的热传导腔(6)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内,所述的针头安装端(10)上端面上固连有一号螺接端(11),所述的一号螺接端(11)与连接端(9)下端面上的一号螺接槽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流道结构(7)包括呈螺旋状设置在加热棒(5)侧部的一号进风流道(12),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12)下端通过竖直设置的二号进风流道(13)与热传导腔(6)相连,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12)上端通过三号进风流道(14)与连接结构(4)相连,所述的热风流道结构(7)还包括排风流道结构(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流道结构(15)包括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内的一号排气流道(16),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16)与热传导腔(6)相连,一号排气流道(16)远离热传导腔(6)一端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的上端面上,所述的连接端(9)内设有与一号排气流道(16)相连的二号排气流道(17),所述的二号排气流道(17)顶端与连接结构(4)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端(9)下端面上还设有呈环形并与二号排气流道(17)相连的连接流道(18),所述的连接流道(18)的内环径大于热传导腔(6)顶部的直径,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16)和连接流道(18)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16)和热传导腔(6)的连接处位于热传导腔(6)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4)包括设置在连接端(9)上端面的进风槽和出风槽,所述的进风槽底部和三号进风流道(14)相连,所述的出风槽底部和二号排气流道(17)相连,所述的进风槽和出风槽内还分别螺接有进风接头(19)和排气接头(20),所述的进风接头(19)通过一号软管(21)与风机相连,所述的排气接头(20)通过二号软管(22)与一号软管(21)或外界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量传导组件(8)包括两根竖直设置在热传导腔(6)内的导热杆(23),所述的导热杆(23)底部贯穿陶瓷握把(2)并与针头(3)相抵靠,所述的导热杆(23)上还沿竖直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导热片(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握把(2)与针头(3)的连接处还嵌设有导热块(25),所述的导热杆(23)底部与导热块(25)固连,所述的导热杆(23)、导热片(24)和导热块(25)均由金属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头(3)上端面上还固连有二号螺接端(26),所述的二号螺接端(26)与陶瓷握把(2)下端面上的二号螺接槽螺接。
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针灸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
背景技术
[0002] 临床证明,热灸对于急、慢性肩、颈、胸、腰、骶棘肌劳损、椎间盘、椎间韧带损伤、关节炎症、关节损伤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003] 上述的热灸治疗多数是采用艾蒿灸法,传统的艾蒿灸法因其没有精确的加热结构,无法做到对针体温度的控制,经实际测定,无论是金质针、银质针亦或是不锈钢针,当柄部艾蒿燃烧时,针柄温度可高达400℃~450℃,针体和皮肤的接触点的温度高达128℃~
150℃,而皮下1厘米左右的针体温度仅保持在37℃~37.5℃的状态,因此,即使患者的皮肤表面虽有灼热感,但是深层处的温度仍处在37℃的常态,导致皮肤表层因高热灼伤的医源性损害现象经常发生,容易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温针灸用的可调自加热针灸针[申请号:201921884227.1],包括针灸针主体,所述针灸针主体与所述控热机构二活动连接,所述控热机构一设于所述针灸针主体内,但也存在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包括针灸针主体,所述的针灸针主体包括陶瓷握把和针头,所述的陶瓷握把顶部通过连接结构与风机相连,所述的陶瓷握把内设有加热棒,所述的陶瓷握把内还设有热传导腔,所述的热传导腔和加热棒之间设有热风流道结构,所述的热传导腔内设有与针头相连的热量传导组件。
[0008]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陶瓷握把包括连接端和针头安装端,所述的加热棒设置在连接端内,所述的热传导腔设置在针头安装端内,所述的针头安装端上端面上固连有一号螺接端,所述的一号螺接端与连接端下端面上的一号螺接槽螺接。
[0009]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热风流道结构包括呈螺旋状设置在加热棒侧部的一号进风流道,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下端通过竖直设置的二号进风流道与热传导腔相连,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上端通过三号进风流道与连接结构相连,所述的热风流道结构还包括排风流道结构。
[0010]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排风流道结构包括设置在针头安装端内的一号排气流道,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与热传导腔相连,一号排气流道远离热传导腔一端设置在针头安装端的上端面上,所述的连接端内设有与一号排气流道相连的二号排气流道,所述的二号排气流道顶端与连接结构相连。
[0011]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连接端下端面上还设有呈环形并与二号排气流道相连的连接流道,所述的连接流道的内环径大于热传导腔顶部的直径,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和连接流道对应设置。
[0012]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和热传导腔的连接处位于热传导腔底部。
[0013]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端上端面的进风槽和出风槽,所述的进风槽底部和三号进风流道相连,所述的出风槽底部和二号排气流道相连,所述的进风槽和出风槽内还分别螺接有进风接头和排气接头,所述的进风接头通过一号软管与风机相连,所述的排气接头通过二号软管与一号软管或外界相连。
[0014]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热量传导组件包括两根竖直设置在热传导腔内的导热杆,所述的导热杆底部贯穿陶瓷握把并与针头相抵靠,所述的导热杆上还沿竖直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导热片。
[0015]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陶瓷握把与针头的连接处还嵌设有导热块,所述的导热杆底部与导热块固连,所述的导热杆、导热片和导热块均由金属制成。
[0016]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中,所述的针头上端面上还固连有二号螺接端,所述的二号螺接端与陶瓷握把下端面上的二号螺接槽螺接。
[0017]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8] 1、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的风机能够在热风流道结构内形成气流,陶瓷握把内的加热棒能够对气流进行加热,经过加热棒加热后的气流能进入到热传导腔内并通过热量传导组件对针头进行加热,通过热风加热能够降低加热棒到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避免在针灸过程中针头的温度过高从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0019] 2、风机能通过连接结构向三号进风流道内吹风从而能够在三号进风流道内形成气流,气流流经一号进风流道和二号进风流道进入至热传导腔内,加热棒能对一号进风流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并通过气流将热量传递到热传导腔中,排风流道结构能够将热传导腔中的空气排出从而形成进风和出风循环。
[0020] 3、呈环形的连接流道能使针头安装端和连接端螺接时确保一号排气流道和二号排气流道相连。
[0021]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针头安装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 图中:针灸针主体1、陶瓷握把2、针头3、连接结构4、加热棒5、热传导腔6、热风流道结构7、热量传导组件8、连接端9、针头安装端10、一号螺接端11、一号进风流道12、二号进风流道13、三号进风流道14、排风流道结构15、一号排气流道16、二号排气流道17、连接流道
18、进风接头19、排气接头20、一号软管21、二号软管22、导热杆23、导热片24、导热块25、二号螺接端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基于热风传导加热的高安全性针灸针,包括针灸针主体1,所述的针灸针主体1包括陶瓷握把2和针头3,所述的陶瓷握把2顶部通过连接结构4与风机相连,所述的陶瓷握把2内设有加热棒5,所述的陶瓷握把2内还设有热传导腔6,所述的热传导腔6和加热棒5之间设有热风流道结构7,所述的热传导腔6内设有与针头3相连的热量传导组件8。
[0027]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的风机能够在热风流道结构内形成气流,陶瓷握把内的加热棒能够对气流进行加热,经过加热棒加热后的气流能进入到热传导腔内并通过热量传导组件对针头进行加热,通过热风加热能够降低加热棒到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避免在针灸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加热棒温度突然升高导致针头的温度过高从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0028] 通过气体传递热量能够使加热棒到针头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从而提高安全性,陶瓷握把能够进行隔热,防止握把处温度过高导致使用者被烫伤。
[0029] 具体地说,结合图1‑图3所示,陶瓷握把2包括连接端9和针头安装端10,所述的加热棒5设置在连接端9内,所述的热传导腔6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内,所述的针头安装端10上端面上固连有一号螺接端11,所述的一号螺接端11与连接端9下端面上的一号螺接槽螺接。
针头安装端10和连接端9通过一号螺接端11和一号螺接槽螺接能便于进行拆卸。
[0030] 具体地说,结合图1所示,热风流道结构7包括呈螺旋状设置在加热棒5侧部的一号进风流道12,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12下端通过竖直设置的二号进风流道13与热传导腔6相连,所述的一号进风流道12上端通过三号进风流道14与连接结构4相连,所述的热风流道结构7还包括排风流道结构15。风机能通过连接结构向三号进风流道内吹风从而能够在三号进风流道内形成气流,气流流经一号进风流道和二号进风流道进入至热传导腔内,加热棒能对一号进风流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并通过气流将热量传递到热传导腔中,排风流道结构能够将热传导腔中的空气排出从而形成进风和出风循环。
[0031] 具体地说,结合图1‑图3所示,排风流道结构15包括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内的一号排气流道16,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16与热传导腔6相连,一号排气流道16远离热传导腔6一端设置在针头安装端10的上端面上,所述的连接端9内设有与一号排气流道16相连的二号排气流道17,所述的二号排气流道17顶端与连接结构4相连。热传导腔中的空气能通过一号排气流道、二号排气流道和连接结构排出到陶瓷握把外。
[0032] 优选地,结合图1‑图3所示,连接端9下端面上还设有呈环形并与二号排气流道17相连的连接流道18,所述的连接流道18的内环径大于热传导腔6顶部的直径,所述的一号排气流道16和连接流道18对应设置。呈环形的连接流道18能使针头安装端和连接端螺接时确保一号排气流道和二号排气流道相连。
[0033] 优选地,结合图1‑图3所示,一号排气流道16和热传导腔6的连接处位于热传导腔6底部,能够增加气流在热传导腔内的行程以提高气流和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0034] 具体地说,结合图1‑图3所示,连接结构4包括设置在连接端9上端面的进风槽和出风槽,所述的进风槽底部和三号进风流道14相连,所述的出风槽底部和二号排气流道17相连,所述的进风槽和出风槽内还分别螺接有进风接头19和排气接头20,所述的进风接头19通过一号软管21与风机相连,所述的排气接头20通过二号软管22与一号软管21或外界相连。风机能通过一号软管和进风接头向三号进风流道内吹风,二号排气流道17内的气体能通过排气接头和二号软管排出到外界或一号软管内进行再次利用。
[0035] 具体地说,结合图1‑图3所示,热量传导组件8包括两根竖直设置在热传导腔6内的导热杆23,所述的导热杆23底部贯穿陶瓷握把2并与针头3相抵靠,所述的导热杆23上还沿竖直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导热片24。加热后的气体进入热传导腔后能通过导热杆23将热量传递到针头处从而能够对针头进行加热,若干导热片24能增加气体和导热杆之间的热传递。
[0036] 优选地,结合图1‑图3所示,陶瓷握把2与针头3的连接处还嵌设有导热块25,所述的导热杆23底部与导热块25固连,所述的导热杆23、导热片24和导热块25均由金属制成。导热块25能增加导热杆和针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针头的加热效率。
[0037] 优选地,结合图1所示,针头3上端面上还固连有二号螺接端26,所述的二号螺接端
26与陶瓷握把2下端面上的二号螺接槽螺接,能够便于进行拆卸。
[003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的风机能够在热风流道结构内形成气流,陶瓷握把内的加热棒能够对气流进行加热,经过加热棒加热后的气流能进入到热传导腔内并通过热量传导组件对针头进行加热,通过热风加热能够降低加热棒到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避免在针灸过程中针头的温度过高从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0039] 陶瓷握把能够进行隔热,防止握把处温度过高导致使用者被烫伤,针头安装端10和连接端9通过一号螺接端11和一号螺接槽螺接能便于进行拆卸,风机能通过连接结构向三号进风流道内吹风从而能够在三号进风流道内形成气流,气流流经一号进风流道和二号进风流道进入至热传导腔内,加热棒能对一号进风流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并通过气流将热量传递到热传导腔中,排风流道结构能够将热传导腔中的空气排出从而形成进风和出风循环;
[0040] 热传导腔中的空气能通过一号排气流道、二号排气流道和连接结构排出到陶瓷握把外,呈环形的连接流道18能使针头安装端和连接端螺接时确保一号排气流道和二号排气流道相连,一号排气流道16和热传导腔6的连接处位于热传导腔6底部,能够增加气流在热传导腔内的行程以提高气流和热量传导组件之间的热传递效率,风机能通过一号软管和进风接头向三号进风流道内吹风,二号排气流道17内的气体能通过排气接头和二号软管排出到外界或一号软管内进行再次利用,加热后的气体进入热传导腔后能通过导热杆23将热量传递到针头处从而能够对针头进行加热,若干导热片24能增加气体和导热杆之间的热传递,导热块25能增加导热杆和针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针头的加热效率。
[0041]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2]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针灸针主体1、陶瓷握把2、针头3、连接结构4、加热棒5、热传导腔6、热风流道结构7、热量传导组件8、连接端9、针头安装端10、一号螺接端11、一号进风流道12、二号进风流道13、三号进风流道14、排风流道结构15、一号排气流道16、二号排气流道17、连接流道18、进风接头19、排气接头20、一号软管21、二号软管22、导热杆23、导热片
24、导热块25、二号螺接端26等,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