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塔包括:
两个塔身,所述塔身为格构式铁塔,两个所述塔身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四组复合横担,四组所述复合横担沿所述塔身分布的方向,两两设置于两个所述塔身的两侧,并且相向设置的两组所述复合横担之间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包括至少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至少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包括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所述塔身为四棱柱结构,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塔身相邻的两条棱上,另一端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一端设置第一端部金具,所述端部金具包括第一端部法兰、加固件以及L型连接板,所述加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法兰远离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一侧,所述L型连接板同时与所述第一端部法兰以及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通过固定板和所述L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塔身的所述棱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拉复合绝缘子,所述斜拉复合绝缘子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塔身,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相互连接的所述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包括两个所述斜拉复合绝缘子,两个所述斜拉复合绝缘子的一端分别在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上方固定连接于所述塔身,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所述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另一端设置第二端部金具,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L型连接件,所述L型连接件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端部金具固定连接使得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所述另一端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连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L型连接件相背设置,夹持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端部金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电塔,其特征在于,相向设置的两组所述复合横担中,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柱复合绝缘子的所述第二端部金具对应贴合后通过所述L型连接件固定连接。
输电塔\n技术领域\n[0001] 本申请涉及输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电塔。\n背景技术\n[0002] 现有常规的针对于干字型塔、拉线水泥杆、猫头塔、酒杯塔的技改方案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难以满足当前的拉线门型角钢塔的改造需求,在用复合横担替换原有钢横担的情况下,一般的双柱双拉复合横担端部由节点金具连接,节点金具的宽度限制使得双横担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不仅改变了原有钢横担对杆塔的传力方式,使得在缺乏原有杆塔受力计算文件的情况下无法验算更换复合横担后对杆塔的受力要求,而且在与原有角钢塔连接时,无法直接利用原有钢横担连接的节点板,增加更换横担施工的复杂程度及工程安装成本。原有适合于拉线门型水泥杆的单柱单拉改造方案更是难以适应于窄基角钢塔的传力方式以及改造连接方式,会导致结构连接复杂、传力不合理、安装复杂,施工风险高。\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电塔,能够应用于拉线门型角钢塔的改造,将复合横担替换原有的钢横担的情况下,保证输电塔整体结构受力合理。\n[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输电塔,包括:两个塔身,塔身为格构式铁塔,两个塔身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四组复合横担,四组复合横担沿塔身分布的方向,两两设置于两个塔身的两侧,并且相向设置的两组复合横担之间相互连接。\n[0005] 其中,复合横担包括至少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至少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平行设置。\n[0006] 其中,复合横担包括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塔身为四棱柱结构,两个支柱绝缘子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塔身相邻的两条棱上,另一端相互连接。\n[0007] 其中,支柱复合绝缘子的一端设置第一端部金具,端部金具包括第一端部法兰、加固件以及L型连接板,加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法兰远离支柱复合绝缘子一侧,L型连接板同时与第一端部法兰以及加固件固定连接。\n[0008] 其中,支柱复合绝缘子通过固定板和L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塔身的所述棱上。\n[0009] 其中,复合横担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拉复合绝缘子,斜拉复合绝缘子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塔身,另一端连接于支柱复合绝缘子相互连接的另一端。\n[0010] 其中,复合横担包括两个斜拉复合绝缘子,两个斜拉复合绝缘子的一端分别在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上方固定连接于塔身,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n[0011] 其中,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设置第二端部金具,复合横担还包括L型连接件,L型连接件同时与两个第二端部金具固定连接使得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的另一端相互连接。\n[0012] 其中,L型连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L型连接件相背设置,夹持固定两个第二端部金具。\n[0013] 其中,相向设置的两组复合横担中,对应的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的第二端部金具对应贴合后通过L型连接件固定连接。\n[0014]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输电塔通过采用平行设置的双横担结构对传统角钢横担塔进行改造,通过将复合横担设计成类似矩形结构,模拟角钢横担结构形式,使得复合横担在替换原有的角钢横担的情况下,不改变原有角钢横担对杆塔的传力方式,保证改造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线路的安全性。另外,横担高压端端部连接方式采用角钢结构进行连接,可有效地减少复合横担端部连接件的重量,从而降低生产和施工安装成本;并可在施工现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安装调节,提高通用性。\n附图说明\n[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n[0016] 图1是本申请中输电塔的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n[0018] 图3是本申请中输电塔的部分结构示意图;\n[0019] 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n[002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输电塔10包括两个塔身100和四组复合横担200,塔身100为格构式铁塔结构,两个塔身100间隔一定距离并列设置。在沿塔身100分布的方向上,四组复合横担200,两两设置于两个塔身100的两侧,即每个塔身10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各设有一组复合横担200。同时两个塔身100相邻的侧面上所设置的复合横担200之间相互连接,也即相向设置的两组复合横担200之间相互连接,使得两个间隔设置的塔身100之间相互连接形成门型输电塔10。\n[0022] 具体地,塔身100为四棱柱格构式塔,复合横担200包括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塔身100相邻的两条竖直的棱上,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与塔身\n100上的水平角钢共同形成矩形结构。复合横担200远离塔身100的一端用于挂接导线。优选地,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固定连接于塔身100的水平角钢和竖直棱的连接点处,从而可以加强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和塔身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柱复合绝缘子也可以固定连接于塔身的水平角钢上,只需要保证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之间平行设置,并且与塔身稳定连接即可。\n[0023] 由于传统的角钢横担通常为矩形结构,因此将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相互平行设置模拟传统角钢的矩形结构,可以保证改造之后的复合横担200的传力方向与改造前的传统角钢横担结构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复合横担200的传力方向和传统角钢的传力方向不同而对塔身100的受力造成过大影响,进而保证改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n[0024] 具体地,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与塔身100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端部金具2110,用于与塔身100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端部金具2110包括第一端部法兰2111、加固件2112以及L型连接板2113。具体地,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包括绝缘体及包覆在绝缘体外周的伞裙,第一端部法兰2111密封套设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绝缘体端部,同时第一端部法兰2111与绝缘体连接的位置被包覆在绝缘体外周的伞裙密封包覆,从而实现第一端部法兰2111与绝缘体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保证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整体的绝缘性能。\n[0025] 其中,绝缘体可以是实心绝缘芯体,也可以是空心绝缘管,其中,当绝缘体是实心绝缘芯体时,其可以是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成型或者拉挤成型或者拉挤缠绕成型的实心芯棒,当绝缘体是空心绝缘管时,其可以是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拉挤缠绕成型的空心拉挤管,也可以是玻璃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或者拉挤成型的玻璃钢管,还可以是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的芳纤管,在此不作具体限制。\n[0026] 第一端部金具2110中的加固件2112有两块,两块加固件2112固定设置于第一端部法兰2111远离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一侧;同时L型连接板2113也设置于第一端部法兰\n2111远离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一侧。其中,L型连接板2113一端的L型侧面与第一端部法兰2111的端面固定连接,L型连接板2113的两条边分别与两块加固件2112固定连接。在第一端部法兰2111上设置加固件2112,可以增加L型连接板2113与第一端部法兰2111的连接强度。优选地,L型连接板2113设置于第一端部法兰2111中部,以使得整个第一端部金具2110的受力更加均匀对称。\n[0027] 进一步地,L型连接板2113与固定板2120固定连接,固定板2120与塔身100的一条竖直的棱固定连接,从而将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固定连接于塔身100上。具体地,L型连接板\n2113的一个竖直的板面上设有两个水平排列的通孔,固定板2120上设有对应的水平排列的通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图未示)穿过上述对应的通孔固定连接。固定板2120上还设有一组竖直排列的通孔,用于与塔身100的竖直的棱相连接,从而将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水平地设置于塔身100上,以实现与角钢横担相同的受力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L型连接板上的通孔可以有三个或者更多个,以满足实际连接需求为准,在此不作具体限制。\n[0028] 如图3、图4所示,为了固定连接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远离塔身100的端部,复合横担200还包括L型连接件2300,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远离塔身100的一端即支柱绝缘子\n21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端部金具2120;L型连接件2300同时与两个第二端部金具2120固定连接使得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具体地,第二端部金具2120为异形端部法兰,具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套筒2122和连接底板2121,套筒2122密封套接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端部,连接底板2121设置于套筒2122远离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一侧。连接底板2121上还设有通孔,用于与L型连接件2300固定连接。\n[0029] 优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L型连接件2300设置为两个,两个L型连接件2300相背设置,L型连接件2300的两端同时夹持固定两个相邻的第二端部金具2120中的连接底板2121的下边沿,从而固定连接同一个复合横担200中的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另一端。\n[0030] 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方式中,L型连接件2300设有三个,其中两个L型连接件2300相背设置,夹持固定于两个相邻的第二端部金具2120中的连接底板2121的下边沿,另一个L型连接件2300固定连接于两个连接底板2121的上边沿,且位于连接底板2121远离复合横担\n200的一侧,从而实现更稳固地固定连接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复合横担200中也可以包含一个、四个或更多个L型连接件2300,以稳固连接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为准,在此不作具体限制。\n[0031] 进一步地,夹持固定于两个相邻的第二端部金具2120中的连接底板2121的下边沿的L型连接件2300上设有挂接孔(图未示),用于连接导线连接件从而挂接导线。优选地,位于下边沿的两个L型连接件2300上均对应地设有挂接孔,且挂接孔设置于两个L型连接件\n2300的中部,以使得整体结构受力均匀对称。\n[0032] 两个并列设置的塔身100中相向设置的两组复合横担200相互连接,进而将两个分离的塔身100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具体地,设置于两个塔身100之间的两组相互连接的复合横担200中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的另一端均设有第二端部金具2120,两个对应相互连接的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上第二端部金具2120的连接底板2121相互贴合,并通过L型连接件\n2300固定连接。优选地,L型连接件2300设置为两个,两个L型连接件2300相背设置,夹持固定于两个相贴合设置的连接底板2121的下边沿;从而同时固定连接两组复合横担200中的四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进而将两个分离的塔身100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门型输电塔10。\n[0033] 进一步地,连接底板2121的上边沿还设有通孔,相互贴合设置的两个连接底板\n2121之间直接通过紧固件(图未示)穿设于上述通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更稳固地固定连接两组相向设置的复合横担200。\n[0034]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复合横担200的承力能力,复合横担200还包括两个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两个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的一端分别在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上方固定连接于塔身100,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支柱绝缘子2100的另一端,两个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也平行设置,对应的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位于同一竖直面内。\n[0035] 具体地,第二端部金具2120上还设有耳板2123,耳板2123设置于套筒2122的外周面上,且设置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上方,耳板2123用于固定连接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优选地,为了加强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之间的连接强度,耳板2123还与连接底板2121固定连接。\n[0036] 斜拉复合绝缘子2200设置于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上方,为支柱复合绝缘子2100提供拉力,可以优化复合横担200整体的受力,增强其承力能力,即进一步提高输电塔10的承载力。\n[0037]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复合横担也可以只包括一个斜拉复合绝缘子,斜拉复合绝缘子设置于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中间位置,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柱复合绝缘子上方的塔身,另一端固定连接于L型连接件上,且为了平衡复合横担的整体受力,斜拉复合绝缘子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与两个支柱复合绝缘子中轴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且位于两个平面的中间位置。\n[0038] 在其他实施例中,复合横担还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柱复合绝缘子,以实现更好的受力。同时,三个或更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柱复合绝缘子上可以共同挂接一个、两个或更多个斜拉复合绝缘子,也可以在每个支柱复合绝缘子端部分别设置一个斜拉复合绝缘子,在此不作具体限制,以实际受力需求为准。\n[0039]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输电塔通过采用平行设置的双横担结构对传统角钢横担塔进行改造,通过将复合横担设计成类似矩形结构,模拟角钢横担结构形式,使得复合横担在替换原有的钢横担的情况下,不改变原有钢横担对杆塔的传力方式,保证改造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线路的安全性。\n[004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