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 |
申请号 | CN202221102290.7 | 申请日期 | 2022-05-0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2J7/34 | IPC分类号 | H;0;2;J;7;/;3;4;;;H;0;2;J;7;/;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21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燕琴 |
代理机构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健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涉及电池控制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多个供电设备并联工作时电能损耗较高的技术问题,包括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用电设备、第一传感器、m个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供电设备;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一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端和每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用电设备和第一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的第一端串联在电力母线的一条电力支线上;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用于获取第一传感器发送的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还用于根据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通过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多个供电设备并联工作时的电能损耗。
1.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包括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用电设备、第一传感器、m个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供电设备;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二端和每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用电设备和所述第一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
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的第一端串联在所述电力母线的一条电力支线上;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传感器发送的所述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通过所述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所述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还包括m个变换器;一个变换器的第一端和所述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串联在所述一条电力支线上;所述一个变换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电力母线上;
所述一个变换器用于转换输入所述一个供电设备的电流或者所述一个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获取所述每个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每个供电设备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每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和荷电状态SOC;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每个供电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所述每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所述每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还包括市电设备、开关电源和第二传感器;所述市电设备、所述开关电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串联在所述电力母线上;
所述开关电源用于转换所述市电设备输出的电流;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传感器获取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的供电容量;
所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的供电容量,通过所述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所述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
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服务器机房的用电负荷越来越大,对于供电容量的需\n求越来越高。因此,这些机房备用的电池通常也需要具备很大的供电容量,以保证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作,避免数据丢失。\n[0003] 然而,由于热失控等因素的限制,单个电池或者串联的多个电池的供电容量往往\n有限,因此,为了满足这些机房对于备用电池的需求,一般要求多个电池并联工作。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额外的电能损耗并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须要解决多个电池并联引起的环流\n问题。相关技术中,一般是采用在每个电池和母线之间增加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变换器的方案,以保证各个电池输出的电压相同,从而避免多个电池并联引起的环流问题。\n[0004] 但是,由于DC‑DC变换器属于功率开关器件,其转换效率与所承但负载成正比,因此,当这些机房的用电负荷较小(例如机房建设初期)时,会造成DC‑DC变换器处于低负载导致的低转换效率运行状态,将大幅增加电池的电能损耗。\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用于解决多个供电设备并联工作时电能\n损耗较高的问题。\n[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n[0007]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该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包括供电设备管理\n装置、用电设备、第一传感器、m个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供电设备。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n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一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二端和每\n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用电设备和第一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一个电池管理\n系统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的第一端串联在电力母线的一条电力支线上。供电设备管理\n装置用于获取第一传感器发送的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用电\n设备的用电负荷,通过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n[0008]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还包括m个变换器。一个变换器的第一端和一个电池管\n理系统的第二端串联在一条电力支线上。一个变换器的第二端连接在电力母线上。一个变\n换器用于转换输入一个供电设备的电流或者一个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n[0009]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获取每个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每个供电设备的\n状态信息。状态信息包括每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和SOC。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每个供电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每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每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n[0010]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还包括市电设备、开关电源和第二传感器。市电设备、开关电源和第二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开关电源用于转换市电设备输出的电流。供电\n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取开关电源输出的供电容量。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n用于根据开关电源输出的供电容量,通过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n[0011]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n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实用新型类似,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n[0012]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n[001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n[0014] 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一传感器的\n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二端和每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用电设备和\n第一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的第一端串联\n在电力母线的一条电力支线上。供电设备管理装置可以获取第一传感器发送的用电设备的\n用电负荷,并根据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通过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n式。\n[0015] 这样一来,本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在满足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的前提下,确定\n部分供电设备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可以减少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供电设备的数\n量,从而降低电能在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多个供电设备并联工作时的电能损耗。\n附图说明\n[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n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n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0020] 附图标记:\n[0021] 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2‑用电设备;3‑第一传感器;4‑电池管理系统;5‑供电设备;\n6‑变换器;7‑市电设备;8‑开关设备;9‑第二传感器。\n具体实施方式\n[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n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n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n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n新型的限制。\n[0024]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n[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n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n义。\n[0026]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不是排他的。例如,包括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还可以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n[002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电设备管理系统。该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包括供电设备管理\n装置、用电设备、第一传感器、m个电池管理系统和m个供电设备。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n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一传感器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管理装置的第二端和每\n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用电设备和第一传感器串联在电力母线上。一个电池管理\n系统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的第一端串联在电力母线的一条电力支线上。供电设备管理\n装置用于获取第一传感器发送的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还用于根据用电\n设备的用电负荷,通过m个电池管理系统控制m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n[0028] 如图1所示,图1为该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用电设备2、第一传感器3、m个电池管理系统4和m个供电设备5。\n[0029] 其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的第一端和第一传感器3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管理\n装置1的第二端和每个电池管理系统4的第一端连接。用电设备2和第一传感器3串联在电力\n母线上。一个电池管理系统4的第二端和一个供电设备5的第一端串联在电力母线的一条电\n力支线上。\n[0030]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和第一传感器3,以及和m个电池管理系统4之间建立\n通信连接时,可以通过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建立通信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n建立通信连接。\n[0031] 当通过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建立通信连接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和第一传感\n器3,以及和m个电池管理系统4之间可以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建立通信连接,以保证通信过程的实时性。\n[0032] 可选的,图1中的用电设备2可以是通信类用电设备(例如服务器、个人电能等),也可以是工业类用电设备(例如电动机、风机和工业电炉等),或者其他类型的用电设备。\n[0033] 当用电设备2是通信类用电设备时,一般需要使用48V的直流电。\n[0034] 在实际应用中,图1中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包括有多个用电设备2。\n[0035]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主要以一个用电设备2为例进行说明。\n[0036] 具体的,图1中的第一传感器3是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信\n息,并向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发送携带有该用电负荷信息的第一通信消息。\n[0037] 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用于接受第一传感器3发送的第一通信消息,并解析第一\n通信消息以获取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n[0038] 可选的,第一传感器3可以是电流互感器,能够将被检测点的电流和电压按一定规\n律变换为电信号。\n[0039]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路中电压为固定电压时,输入用电设备的电流也可以视为用\n电设备的用电负荷。\n[0040] 可选的,图1中的供电设备5可以是蓄电池,也可以是其他适于作为备用电源的设\n备。当供电设备5是蓄电池时,供电设备5可以是一个电池,也可以是由多个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该蓄电池可以是锂电池。锂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可以节省空间且安装方便,且使用成本低,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关行业(例如通信行业)对于供电质量的要\n求。\n[0041] 图1中的电池管理系统4可以是电池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具\n备控制模组、显示模组、无线通信模组以及用于采集电池信息的采集模组,以用于测量供电设备5的电流和电压信息、估测供电设备5的SOC信息和检测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等。并且,电池管理系统5还可以用于向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发送这些关于供电设备5的信息。\n[0042] 具体的,在获取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后,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根据用电设备2\n的用电负荷,确定m个供电设备5中需要将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数量,以及需要将工\n作模式调整为空闲模式的数量。并且,为了实现对各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的控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向各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响应于第一指\n示消息,各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可以调整各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n[0043] 可选的,当图1中的供电设备5是蓄电池时,图1示出的电池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预\n设规则调整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防止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情况的发生,以延长供电设备\n5的使用寿命。预设规则可以是人工凭借经验预先设定的。\n[0044] 具体的,每个电池管理系统4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地监测与每个电池管理系统4对\n应的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和SOC,并向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发送包括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n和SOC的状态信息。相应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接收来自于各电池管理系统5发送的状态信息,并根据各电池管理系统5发送的状态信息,确定工作模式为放电模式、且SOC小于第二可用容量的供电设备5需要调整为空闲模式,并确定工作模式为空闲模式、且SOC小于第\n三可用容量的供电设备5需要调整为充电模式,并向这些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n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调整这些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n[0045] 可选的,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n意图,还包括:m个变换器6。\n[0046] 其中,一个变换器6的第一端和一个电池管理系统4的第二端串联在一条电力支线\n上。一个变换器6的第二端连接在电力母线上。一个变换器6用于转换输入一个供电设备5的电流或者一个供电设备5输出的电流。\n[0047] 可选的,当图1中的供电设备5是蓄电池时,变换器6可以是双向DC‑DC变换器。该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是非隔离型Buck/Boost开关转换器。当供电设备5处于充电模式时,双\n向DC/DC变换器处于Buck工作模式,其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即电能通过双向DC/DC变换\n器输入至供电设备5;当供电设备5处于放电模式时,双向DC/DC变换器处于Boost工作模式,其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即供电设备5储蓄的电能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向外输出;当供\n电设备5处于离线模式后,双向DC/DC变换器有输出电压,无输出电流,不存在电能传递。\n[0048] 可选的,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n意图,还包括:市电设备7、开关电源8和第二传感器9。\n[0049] 其中,市电设备7、开关电源8和第二传感器9串联在电力母线上。开关电源8用于转换市电设备7输出的电流。\n[0050] 具体的,第二传感器9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的检测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信\n息,并向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发送携带有该供电容量信息的第二通信消息。相应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用接收第二传感器9发送的第二通信消息,并解析第二通信消息以获取开关\n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n[0051] 当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为0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确定m个供电设备5\n需要为用电设备2提供电能,并向各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使得部分或者全部供电设备5向外输出电能。当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不为0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确定m个供电设备5不需要为用电设备2提供电能,并向各供电设备5对应\n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使得部分或者全部供电设备5储蓄电能。\n[0052] 可选的,图3中的开关电源8,又称交换式电源、开关变换器,是一种高频化电能转换装置,主要功能是将一个位准的电压,透过不同形式的架构转换为用电设备所需求的电\n压或电流。开关电源的输入多半是交流电源(例如市电)或是直流电源,而输出多半是需要\n直流电源的设备,例如个人电脑,而开关电源就进行两者之间电压及电流的转换。在本实用新型中,开关电源用于将市电的电压转换为用电设备对应的电压。例如,当用电设备2是需要使用48V直流电的通信类用电设备时,则开关电源可以将市电(例如220V的交流电或380V\n的交流电等)转换为48V的直流电。\n[0053] 图3中的市电设备7是国家电网输出工频交流电的设备。\n[005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管理方法。该供电设备管理方法应用于\n图3所示的供电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该供电设备管理方法包括:S401‑\nS403。\n[0055] S40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根据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的额定输出电流和\n第一负载率,确定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n[0056] 具体的,由于变换器6为功率开关器件,其转换效率与所承但负载成正比,因此,为了保证变换器6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需要变换器6承担高负载。在防止过载引起变换器6损坏的前提下,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根据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的额定输出电\n流和第一负载率,确定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在承担高负载时,可以输出的最高供\n电容量,即第一供电容量。\n[0057] 可选的,在防止过载引起变换器6损坏的前提下,第一负载率可以是用于保证变换\n器6可以实现高转换效率的最高负载率,可以由人工凭经验合理设置。例如,第一负载率可以设置为90%。\n[0058]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m个供电设备5并联可能引起的环流问题,m个变换器6的\n额定输出电压是相同的。因此,m个变换器6的额定输出电流也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变压器的负载率可以是实际输出电流与额定输出电流之比。同时,第一供电容量可以用于表示\n变压器在第一负载率下的实际输出电流。\n[0059] S402、当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小于预设负荷阈值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根据用\n电负荷和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n电设备5。\n[0060] 其中,预设条件包括:用电负荷大于n‑1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之和,且小于或等于n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之和。n为小\n于或等于m的正整数。\n[0061]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市电设备7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无法供电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通过第二传感器9识别到市电设备7无法供电。这种情况下,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n以通过第一传感器3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并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和预设负荷\n阈值的大小关系。\n[0062] 当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小于预设负荷阈值时,说明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无法令\nm个变换器6承担较高的负载。此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根据用电负荷和每个供电设备\n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电设备5,从而使得该n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均承担接近第一负载率的高负载,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n[0063] 可选的,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电设备5可以是将m个供电设备5按照处于空闲模式\n的时间长度由大到小排序后,位于前n个的供电设备5。这样一来,可以实现供电设备5的均衡使用,避免一个或多个供电设备5连续工作导致的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n[0064] 可以理解的是,在变换器6的额定输出电压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用电设备2的用电\n负荷可以是用电设备2功率的总和,也可以是通过用电设备2的电流。\n[0065] 可选的,预设负荷阈值可以由人工凭经验合理设置,以使得当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n荷小于预设负荷阈值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准确的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无法令\nm个变换器6承担较高的负载。\n[0066] 示例性的,预设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为40A,供电设备5的总数量为10个,预设负\n荷阈值为50A,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为9A。这种情况下,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40A)小于预设负荷阈值(50A)。则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根据用电设备\n2的用电负荷和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n供电设备5的数量为5个,即40A大于36A(4和9A的乘积)且小于45A(5和9A的乘积)。\n[0067] S403、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n[0068] 其中,放电模式为供电设备5输出电能的模式。\n[0069] 具体的,当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电设备5后,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向该n\n个供电设备5中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请求信息,用于将每个供电设备5\n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响应于该请求消息,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可\n以将每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n[0070] 可选的,在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后,为了保证n个供电设备\n5输出的电能可以满足用电设备2的用电需求,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的\n监测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当用电负荷发生变化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确定该n个供电设备5是否仍然符合预设条件。若符合,则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不对m个供电设备5的现有\n工作模式进行调整。若不符合,则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重新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供电设备5\n的数量,并增加或减少处于放电模式的供电设备5数量。\n[0071]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为了确定预设负荷阈值,该供电设备管理方法,还包\n括:S501‑S502。\n[0072] S50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根据额定输出电流和第二负载率,确定每个供电设备5\n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二供电容量。\n[0073] 需要说明的是,当负载率在50%‑90%左右时,变换器6可以实现高转换效率,而当负载率低于30%时,变换器6的转换效率会明显下降。因此,第二负载率可以是用于保证变换器6可以实现高转换效率的最低负载率。例如,第二负载率可以设置为45%,也可以为\n50%等。\n[0074] 具体的,为了保证变换器6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根据\n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的额定输出电流和第二负载率,确定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n变换器6在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时,需要输出的最低供电容量,即第二供电容量。\n[0075] 其中,第一负载率大于第二负载率。\n[0076] S502、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每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输出的第二供电容量\n之和确定为预设负荷阈值。\n[0077] 具体的,为了确定m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均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时,该m\n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器6需要承担的最低负载,供电设备管理可以将每个供电设备5的\n第二供电容量之和确定为预设负荷阈值。\n[0078]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负荷阈值也可以用于表示为了保证m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变换\n器6均运行于高转换效率状态时,用电设备2的最低用电负荷需求。\n[0079]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为了防止供电设备5出现过放或者过充的情况,该供电\n设备管理方法,还包括:S601‑S603。\n[0080] S60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确定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n[0081] 其中,第一供电设备5为n个供电设备5中的任意一个供电设备5。\n[0082] 具体的,在将第一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后,为了监测第一供电设\n备5在放电过程中的有效性,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的获取第一供电设备\n5的SOC。\n[0083] 可选的,在需要获取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向第一供电\n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用于获取SOC的请求信息。响应于该请求消息,第一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可以确定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并发送至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相应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获取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n[0084] S602、当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一可用容量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二供\n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n[0085] 其中,第二供电设备5为m个供电设备5中,除去n个供电设备5以外的任意一个供电\n设备5。\n[0086] 可选的,第一可用容量可以由人工凭经验合理设置,以用于确定供电设备5的SOC\n是否充足。例如,第一可用容量可以设置为20%。\n[0087] 具体的,当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一可用容量时,说明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n已不足,为了保证用电设备2用电的稳定性,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向第二供电设备5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4发送请求消息,以将第二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从而使\n得第二供电设备5和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电设备5共同为用电设备2提供电能。\n[0088]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二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n法,可以参考S403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n[0089] S603、当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二可用容量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一供\n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空闲模式。\n[0090] 其中,第二可用容量小于第一可用容量。\n[0091] 可选的,为了保护供电设备5,延长使用寿命,第二可用容量可以用于表示供电设\n备5处于SOC过低状态。例如,第一可用容量可以设置为1%或者2%等。\n[0092] 具体的,当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二可用容量时,说明第一供电设备5的SOC\n过低,为了延长供电设备5的使用寿命,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将第一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空闲模式。\n[0093]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一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空闲模式的方\n法,可以参考S403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n[0094]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为了满足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该供电设备管理方\n法,还包括:S701。\n[0095] S701、当用电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负荷阈值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m个供电设\n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n[0096]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市电设备7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无法供电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通过第二传感器9识别到市电设备7无法供电。这种情况下,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n以通过第一传感器3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并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和预设负荷\n阈值的大小关系。\n[0097] 当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负荷阈值时,说明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n可以令m个供电设备5对应的m个变换器6承担较高的负载,从而使该m个变换器6运行于高转\n换效率状态。此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将m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n[0098]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m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n可以参考S403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n[0099]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为了供电设备5处于适合的充电模式,进行该供电设备\n管理方法,还包括:S801‑S804。\n[0100] S80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确定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n[0101]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市电设备7从异常无法供电状态恢复至正常供电状态时,说明已不再需要使用供电设备5为用电设备2提供电能。此时,针对市电设备7处于无法供电状态而被调整为放电模式的供电设备5,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通过这些供电设备5对应的\n电池管理系统4,将这些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全部调整为空闲模式。\n[0102] 同时,为了对这些供电设备5进行充电,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先通过第二传感\n器9确定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并通过第一传感器3确定用电设备2的用电负荷,以进\n一步确定充电方式。\n[0103] 可选的,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可以由人为进行调节,也可以自行根据负载率\n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n[0104] S802、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确定第三供电设备5的SOC。\n[0105] 其中,第三供电设备5为m个供电设备5中的任意一个供电设备5。\n[0106] S803、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三可用容量、且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n用电负荷的差值大于预设门限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n大电流的充电模式。\n[0107] 其中,第三可用容量大于第一可用容量。充电模式为供电设备5储蓄电能的模式。\n[0108] 具体的,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三可用容量时,说明第三供电设备5需要充\n电。此时,若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的差值大于预设门限时,则说明用电设备2处于低用电负荷的状态,当前电路中可以为第三供电设备5分配较多的供电容量。这种\n情况下,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大电流的充电模式,\n以加快为第三供电设备5充电的速度。\n[0109]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大电流的充电模\n式的方法,可以参考S403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n[0110] 可选的,为了防止过度充电引起的设备损坏,第三可用容量可以由人工凭经验合\n理设置,以用于表示供电设备5的SOC处于充足状态,不再需要充电。例如,第三可用容量可以设置为80%或者90%等。\n[0111] 可选的,预设门限可以由人工凭经验合理设置。\n[0112] S804、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三可用容量、且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n用电负荷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时,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n调整为小电流的充电模式。\n[0113] 具体的,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SOC小于第三可用容量时,说明第三供电设备5需要充\n电。此时,若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时,则说明用电设备2处于高用电负荷状态,当前电路中无法为第三供电设备5分配较多的供电容量。\n这种情况下,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小电流的充电模\n式,以保证在为第三供电设备5充电的同时不影响用电设备2的运行。\n[0114] 可选的,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第三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小电流的充电模\n式的方法,可以参考S403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将n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放电模式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n[0115]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数量为多个时,该供电设备管理方\n法,还包括:S901。\n[0116] S901、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依次将第三供电设备5中的每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n调整为充电模式。\n[0117] 具体的,当第三供电设备5的数量为多个时,为了不影响用电设备2的运行,若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的差值大于预设门限,则供电设备管理装置1可以依次将\n第三供电设备5中的每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大电流的充电模式。\n[0118] 若开关电源8输出的供电容量和用电负荷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则供电设\n备管理装置1可以依次将第三供电设备5中的每个供电设备5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小电流的充\n电模式。\n[011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设备管理装置在根据每个供电设备对应的变换器的额\n定输出电流和第一负载率,确定每个供电设备对应的变换器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后,当用\n电设备的用电负荷小于预设负荷阈值时,可以根据用电负荷和每个供电设备对应的变换器\n输出的第一供电容量,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n个供电设备,并将n个供电设备的工作模式调\n整为放电模式。\n[0120] 这样一来,因为在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小于预设负荷阈值时,能够在满足用电设\n备的用电需求的前提下,确定部分供电设备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以保证该部分供电设备\n对应的变换器处于高负载率下,从而保证了变换器可以运行在高转换效率状态。同时,由于减少了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供电设备的数量,可以进一步降低变换器在电压转换过\n程中的电能损耗。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多个供电设备并联工作时的电能损耗。\n[012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n[0122]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n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实用新型实施\n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n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n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n实用新型的范围。\n[012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供电设备管理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n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n的形式实现。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n[01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n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n的业务处理方法中,业务处理装置执行的各个步骤。\n[012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直接加载到\n存储器中,并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经由计算机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实\n施例提供的业务处理方法中,业务处理装置执行的各个步骤。\n[0126]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n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全部或\n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n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n(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n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n[0127]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n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n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n[0128]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n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n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n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n[0129]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n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n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集成的单元如\n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的\n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n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n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n器(processor)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n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n[013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n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