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 |
申请号 | CN202221606978.9 | 申请日期 | 2022-06-2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IPC分类号 | E01D22/00;E02D27/1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月亮岛路一段5***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易震宇;陈骅伟;徐阳;熊建军;何瑛雄;王祥;胡虎;李宏泉;傅敏;王小洁;王康;刘涛;钟浩;廖建宏 |
代理机构 | 长沙知行亦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皮尚慧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拼宽加固桥梁包括拼宽结构和加固结构,拼宽结构处于加固结构的前侧;拼宽结构包括盖梁桩基和盖梁,盖梁支撑于盖梁桩基的顶部;加固结构包括台前桩基体和斜撑梁,斜撑梁设于台前桩基体的侧壁与盖梁桩基的侧壁之间,斜撑梁沿朝向台前桩基体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拼宽结构和加固结构,盖梁、盖梁桩基、台前桩基体和斜撑梁共同组成组合空间受力结构,提高了结构适用范围,设置的斜撑梁作为主要传力部件,控制盖梁与盖梁桩基的变形位移,提高了桥梁抗变形稳定性,提高了桥台抗震性能,适用于不中断交通情况下的改扩建桥梁拼宽,适用范围广。
1.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拼宽加固桥梁包括拼宽结构和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处于所述拼宽结构的前侧;
所述拼宽结构包括盖梁桩基和盖梁,所述盖梁支撑于所述盖梁桩基的顶部;
所述加固结构包括台前桩基体和斜撑梁,所述斜撑梁设于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侧壁与所述盖梁桩基的侧壁之间,所述斜撑梁沿朝向所述台前桩基体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前桩基体包括至少两个沿横向排布的台前桩基,相邻两个所述台前桩基之间连接有系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包括盖梁体、台背挡墙和耳墙,所述台背挡墙和所述耳墙均凸出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设置,所述耳墙沿垂直于所述台背挡墙的表面方向设置,所述台背挡墙设于所述盖梁体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一侧,所述耳墙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台背挡墙的拼装侧壁上,所述耳墙的第二侧沿纵向向外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还包括第一附属结构,所述第一附属结构包括支座垫石和挡块,多个所述支座垫石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所述挡块设于所述盖梁体靠近所述耳墙的一侧,第一附属结构还包括空心板,所述空心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部,所述空心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附属结构,所述第二附属结构包括搭板,所述搭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台背挡墙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侧壁上,所述搭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沿纵向的两侧均伸出于所述盖梁桩基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梁和所述系梁的高度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0.8~1.0倍,所述斜撑梁和所述系梁的宽度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0.6~1.0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桩基的直径为100~200cm,所台前桩基的直径为100~200c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盖梁桩基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盖梁桩基的直径的3~5倍,两个所述台前桩基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3~5倍。
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公路桥梁建设已遍布于各个重要关节。而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一些已建成桥梁,由于桥下通行、通航要求的提高,桥梁规模延伸的需求等因素,需要对公路桥梁进行改造,以达到调整桥梁线型的目的。但现有公路桥梁提质改造,其加宽方案需要采用中断交通,挖除现有路基,拆除桥台后,重新施工桥台结构,再进行台后回填,施工相连路基。不中断交通则需沿现有桥台边缘设置抗滑桩,在抗滑桩保护下,挖出外侧既有路基桥台边坡填土,再从地面开始施工拼宽结构桥台结构,再进行台后回填,施工路基。这两种方案的工程投资较大,投资效益低,且现有拼宽桥梁的桥台抗震性能较弱。
[0003]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旨在解决现有拼宽桥梁桥台抗震性能较弱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所述拼宽加固桥梁包括拼宽结构和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处于所述拼宽结构的前侧;所述拼宽结构包括盖梁桩基和盖梁,所述盖梁支撑于所述盖梁桩基的顶部;所述加固结构包括台前桩基体和斜撑梁,所述斜撑梁设于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侧壁与所述盖梁桩基的侧壁之间,所述斜撑梁沿朝向所述台前桩基体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
[0006] 优选地,所述台前桩基体包括至少两个沿横向排布的台前桩基,相邻两个所述台前桩基之间连接有系梁。
[0007] 优选地,所述盖梁包括盖梁体、台背挡墙和耳墙,所述台背挡墙和所述耳墙均凸出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设置,所述耳墙沿垂直于所述台背挡墙的表面方向设置,所述台背挡墙设于所述盖梁体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一侧,所述耳墙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台背挡墙的拼装侧壁上,所述耳墙的第二侧沿纵向向外延伸。
[0008] 优选地,所述盖梁还包括第一附属结构,所述第一附属结构包括支座垫石和挡块,多个所述支座垫石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面,所述挡块设于所述盖梁体靠近所述耳墙的一侧,第一附属结构还包括空心板,所述空心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梁体的顶部,所述空心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0009]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附属结构,所述第二附属结构包括搭板,所述搭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台背挡墙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的侧壁上,所述搭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0010] 优选地,所述盖梁沿纵向的两侧均伸出于所述盖梁桩基布设。
[0011] 优选地,所述斜撑梁和所述系梁的高度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0.8~1.0倍,所述斜撑梁和所述系梁的宽度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0.6~1.0倍。
[0012] 优选地,所述盖梁桩基的直径为100~200cm,所台前桩基的直径为100~200cm。
[0013] 优选地,两个所述盖梁桩基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盖梁桩基的直径的3~5倍,两个所述台前桩基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台前桩基的直径的3~5倍。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通过设置拼宽结构和加固结构,盖梁、盖梁桩基、台前桩基体和斜撑梁共同组成组合空间受力结构,提高了桥梁抗变形稳定性,提高了结构适用范围,设置的斜撑梁作为主要传力部件,控制盖梁与盖梁桩基的变形位移,提高了桥台抗震性能,适用于不中断交通情况下的改扩建桥梁拼宽;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适用范围广,同时避免了拼宽加固桥梁对老桥台的影响,节约了防护工程,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拼宽加固桥梁的主视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拼宽加固桥梁的左视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拼宽加固桥梁的俯视图;
[0020] 附图标号说明:
[0021] 拼宽加固桥梁100;拼宽结构200;盖梁桩基210;盖梁220;盖梁体221;台背挡墙
222;耳墙223;支座垫石224;挡块225;加固结构300;台前桩基体310;台前桩基311;斜撑梁
320;系梁330。
[0022]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6]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 请参照附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置式轻型组合柱式台拼宽加固桥梁100,所述拼宽加固桥梁100包括拼宽结构200和加固结构300,所述加固结构300处于所述拼宽结构200的前侧;所述拼宽结构200包括盖梁桩基210和盖梁220,所述盖梁220支撑于所述盖梁桩基210的顶部;所述加固结构300包括台前桩基体310和斜撑梁320,所述斜撑梁320设于所述台前桩基体310的侧壁与所述盖梁桩基210的侧壁之间,所述斜撑梁320沿朝向所述台前桩基体310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
[0028] 具体的,拼宽加固桥梁100包括拼宽结构200和加固结构300两部分,拼宽结构200和加固结构300沿纵向排布,纵向指的是沿拼宽桥梁100的通行方向,加固结构300设置在拼宽结构200的前侧,前侧指的是沿桥台锥坡的前侧方向,一般桥台锥坡前侧为空旷区域,空间不受限制,桥台锥坡后侧为路基行车道面,加固结构300对拼宽结构200起到支撑加固的作用,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0029] 详细地,拼宽结构200包括盖梁桩基210和盖梁220,盖梁220设置在盖梁桩基210的顶部,加固结构300包括台前桩基体310和斜撑梁320,台前桩基体310与盖梁220沿桥梁的通行方向一一对应的设置,斜撑梁320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台前桩基体310与盖梁桩基210之间,且均与其侧壁相连接,斜撑梁320为倾斜布设,且位于盖梁桩基210上的一端的高度高于位于台前桩基体310上的一端的高度,斜撑梁320作为主要传力部件,能控制盖梁220与盖梁桩基210变形位移,提高桥台抗震性能;盖梁220、盖梁桩基210、台前桩基311、盖梁桩基210与台前桩基311间斜撑梁320、系梁330共同组成受力结构,提高结构适用范围。
[0030] 应当理解的是,盖梁桩基210与盖梁220直接连接,无需在盖梁桩基210与盖梁220之间设置台柱结构,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基坑高度;加固结构300作为既有柱式台的提质加固改造工程使用时,加固结构300设置在桥台锥坡前端,因此可以在不中断老桥通车的情况下,直接在老桥的桥台下进行加固结构300的施工,对老桥进行加固。适用于老桥台的改建、加固及新建桥梁项目,提高了柱式台适用范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0031]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拼宽结构200和加固结构300,盖梁220、盖梁桩基210、台前桩基体310和斜撑梁320共同组成组合空间受力结构,提高了桥梁抗变形稳定性,提高了结构适用范围,设置的斜撑梁320作为主要传力部件,控制盖梁220与盖梁桩基210的变形位移,提高了桥台抗震性能,适用于不中断交通情况下的改扩建桥梁拼宽;拼宽加固桥梁100适用范围广,同时避免了拼宽加固桥梁100对老桥台的影响,节约了防护工程,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003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台前桩基体310包括至少两个沿横向排布的台前桩基311,相邻两个所述台前桩基311之间连接有系梁330。
[0033] 详细地,台前桩基体31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台前桩基311的数量决定拼宽加固桥梁100的形式,拼宽加固桥梁100的形式包括单柱式轻型组合柱式台、双柱式轻型组合柱式台和多柱式轻型组合柱式台,单柱式组合柱式台包括一个台前桩基311,应用于拼宽的桥宽小于3.5m,双柱式组合柱式台包括两个台前桩基311,应用于拼宽的桥宽为
3.5m~7.0m,多柱式组合柱式台包括至少三个台前桩基311,应用于拼宽的桥宽大于7.0m。
[0034] 应当理解的是,每一个台前桩基311上对应设置有斜撑梁320,斜撑梁320设置在台前桩基311和与台前桩基311对应设置的盖梁桩基210之间,斜撑梁320为主要传力部件,能控制盖梁220与盖梁桩基210的变形位移,加强了上部结构整体性,提高了桥台抗震性能;另外,在两个台前桩基311之间连接有系梁330,系梁330作为起拉杆作用的梁,系梁330把两个台前桩基311连成整体受力,改善了台前桩基311受力的结构,加强了台前桩基311的整体刚度。
[003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盖梁220包括盖梁体221、台背挡墙222和耳墙223,所述台背挡墙222和所述耳墙223均凸出于所述盖梁体221的顶面设置,所述耳墙223沿垂直于所述台背挡墙222的表面方向设置,所述台背挡墙222设于所述盖梁体221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310的一侧,所述耳墙223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台背挡墙222的拼装侧壁上,所述耳墙223的第二侧沿纵向向外延伸。
[0036] 应当理解的是,台背挡墙222设置在盖梁体221远离台前桩基体310的一侧,拼装侧壁指的是台背挡墙222远离台前桩基体310的一侧面,台背挡墙222的表面方向指的是垂直于拼宽桥梁100通行方向的方向,即耳墙为纵向设置,台背挡墙222用于挡土,使桥台后的填土保持稳定,耳墙223设置在后置梁体的侧面,耳墙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在后置梁体的侧面可起到安全的作用,和后置梁体连接在一起,还能起支撑桥头搭板的作用,约束台背土体,防止土体下沉变形导致桥头跳车现象。
[0037] 进一步地,所述盖梁220还包括第一附属结构,所述第一附属结构包括支座垫石
224和挡块225,多个所述支座垫石224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盖梁体221的顶面,所述挡块
225设置于所述盖梁体221的顶面,所述挡块225设于所述盖梁体221靠近所述耳墙223的一侧,第一附属结构还包括空心板,所述空心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梁体221的顶部,所述空心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0038] 具体的,在盖梁体221的顶面设置有支座垫石224和挡块225,设置支座垫石224用于调整桥墩与桥面板之间由于施工而引起的偏差,作为支撑桥面板的主要载体,增大了受力面积,在支座损坏更换时,有足够的空间施工操作;设置挡块225用于防止落梁,防止横向移动;此外,空心板支撑在盖梁220的顶部,空心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支撑在另一盖梁220的顶部。
[003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附属结构,所述第二附属结构包括搭板,所述搭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台背挡墙222远离所述台前桩基体310的侧壁上,所述搭板的第二端沿纵向向外延伸。
[0040]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台背挡墙222远离台前桩基体31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搭板,用于防止桥连接部分的沉降,搭板抵接在台背挡墙222的一侧,另一侧搭接在填土上,搭板设置在台背挡墙222和填土之间,随着填土的沉降而能够转动,在车辆行驶时可起到缓冲作用,即使台背填土沉降也不至于产生凹凸不平,缓解了桥头跳车现象。
[004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盖梁220沿纵向的两侧均伸出于所述盖梁桩基210布设。应当理解的是,盖梁220的沿纵向的两端均伸出于盖梁桩基210设置,盖梁220的沿纵向的两端指的是盖梁220的沿桥梁通行方向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伸出距离设置为25cm,稳定性较好。
[0042] 进一步地,所述斜撑梁320和所述系梁330的高度为所述台前桩基311的直径的0.8~1.0倍,所述斜撑梁320和所述系梁330的宽度为所述台前桩基311的直径的0.6~1.0倍。
需要注意的是,斜撑梁320和系梁330的高度及宽度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高度和宽度指的是本身的高度,并非安装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将斜撑梁320和系梁330的高度设置为台前桩基311的直径的0.8~1.0倍,将斜撑梁320和系梁330的宽度设置为台前桩基311的直径的0.6~1.0倍,其稳定性好,节省材料,降低造价。
[004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盖梁桩基210的直径为100~200cm,所台前桩基311的直径为100~200cm。应当理解的是,盖梁桩基210和台前桩基311的直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盖梁桩基210和台前桩基311的直径均设置为100~
200cm,其稳定性好,承载力高,且适用性强。
[004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盖梁桩基210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盖梁桩基210的直径的3~5倍,两个所述台前桩基311之间的中心间距为所述台前桩基
311的直径的3~5倍。
[0045] 具体的,盖梁桩基210之间的中心间距和台前桩基311之间的中心间距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相邻两个盖梁桩基210之间的中心间距设置为盖梁桩基210的直径的3~5倍,将相邻两个台前桩基311之间的中心间距设置为台前桩基311的直径的3~5倍,中心间距设置较为合理,节省了材料,方便盖梁220和台前桩基311梁的合理布置。
[0046]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