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停车楼 |
申请号 | CN201020124758.3 | 申请日期 | 2010-03-01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IPC分类号 | E;0;4;H;6;/;1;8;;;E;0;4;H;6;/;2;2;;;E;0;4;H;6;/;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罗芳魁 | 申请人地址 |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凤凰村4号2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罗芳魁 | 当前权利人 | 罗芳魁 |
发明人 | 罗芳魁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一种停车楼,其包括一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每个停车单元包括停车架、停车篮(2)、车篮摆吊装置和卷扬装置;停车篮(2)通过平行四杆机构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扬装置牵接在停车篮(2)与停车架之间,其可以使停车篮(2)在车篮摆吊装置的约束下沿停车架上下摆动。其可实现多层停放车辆,节约地面,停放车辆方便快捷、安全。
1.一种停车楼,其特征是:其包括一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每个停车单元包括停车架、停车篮(2)、车篮摆吊装置和卷扬装置;停车篮(2)通过车篮摆吊装置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
卷扬装置牵接在停车篮(2)与停车架之间,其可以使停车篮(2)在车篮摆吊装置的约束下沿停车架上下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停车架包括底架(11)、立柱(12)与横杆(13),立柱(12)竖直固定安装在底架(11)上,横杆(13)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底架(11)之间;所述的停车篮(2)包括停车板(21)和篮架(22),停车板(21)安装在篮架(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车篮摆吊装置为两个铰链四杆机构,两个铰链四杆机构分别连接在停车篮(2)的两侧与停车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铰链四杆机构为平行四杆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上连架杆(31)、下连架杆(32)、架座(33)和吊座(34),架座(33)固定安装在停车架上,吊座(34)固定安装在停车篮(2)上,上连架杆(31)和下连架杆(32)的两端分别与架座(33)和吊座(34)铰链。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卷扬装置包括吊绳(41)、卷筒(42)和动力机构,吊绳(41)的一端与上连架杆(31)或下连架杆(32)或停车篮(2)连接,其另一端缠绕在卷筒(42)上,动力机构包括转轴(431)、变速机构(432)和马达(433),转轴(431)通过轴承和轴座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筒(42)固定安装在转轴(431)上,马达(433)通过变速机构(432)与转轴(43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卷扬装置包括吊绳(41)、卷筒(42)和动力机构,吊绳(41)的一端与上连架杆(31)或下连架杆(32)或停车篮(2)连接,其另一端缠绕在卷筒(42)上,动力机构包括转轴(431)、变速机构(432)和马达(433),转轴(431)通过轴承和轴座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筒(42)固定安装在转轴(431)上,马达(433)通过变速机构(432)与转轴(43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卷扬装置包括吊绳(41)、卷筒(42)和动力机构,吊绳(41)的一端与上连架杆(31)或下连架杆(32)或停车篮(2)连接,其另一端缠绕在卷筒(42)上,动力机构包括转轴(431)、变速机构(432)和马达(433),转轴(431)通过轴承和轴座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筒(42)固定安装在转轴(431)上,马达(433)通过变速机构(432)与转轴(43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停车单元还包括停车篮制动装置,其在停车篮(2)连同车辆(6)被吊进停车架后,可将停车篮(2)锁定在停车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停车单元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水平布置成多排或上下布置成多层。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停车楼,其特征是:所述的停车单元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水平布置成多排或上下布置成多层;多层停车单元中,第一层的停车单元的吊座(34)安装在停车篮(2)的底部,第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的吊座(34)安装在停车篮(2)的上部,最上面一层的停车单元还设计一个遮阳罩(5)。
停车楼\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停放设备,特别是一种停车楼。\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随着城市汽车的迅速递增,现有的停车场地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停车的需要,停车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停车车位的增加,需要开辟新的停车可能,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710030552.7)公开了一种新型路边停车仓,其包括停车仓、两个平行摇臂和动力机构,所述停车仓前后顶端分别悬挂在两个平行摇臂上,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平行摇臂可在一定范围摆动,带动停车仓吊起或放下,并设有定位装置,可将停车仓固定在吊起状态,所述停车仓沿纵向分成左、右两部分,该左、右两部分通过上铰接轴铰接,底部可在一定范围内张合,其虽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大方的优点,但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起吊中和起吊后汽车的重量都是落在一条直线上,有风时容易摆动,有安全事故隐患;二是该结构仍然是一种平面停车构思,不能节约停车地面,不可以实现多层停车。\n[0003] 目前还有一些通过多层楼房停车的车库,但其一方面是固定建筑,不能随地设置,并一般取车距离比较远,不方便。\n发明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停车楼,其可实现多层停放车,节约地面,停放车辆方便快捷、安全。\n[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停车楼,其包括一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每个停车单元包括停车架、停车篮、车篮摆吊装置和卷扬装置;停车篮通过车篮摆吊装置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扬装置牵接在停车篮与停车架之间,其可以使停车篮在车篮摆吊装置的约束下沿停车架上下摆动。\n[000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停车架包括底架、立柱与横杆,立柱竖直固定安装在底架上,横杆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底架之间;所述的停车篮包括停车板和篮架,停车板安装在篮架上。\n[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车篮摆吊装置为两个铰链四杆机构,两个铰链四杆机构分别连接在停车篮的两侧与停车架之间。\n[0008]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铰链四杆机构为平行四杆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上连架杆、下连架杆、架座和吊座,架座固定安装在停车架上,吊座固定安装在停车篮上,上连架杆和下连架杆的两端分别与架座和吊座铰链。\n[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卷扬装置包括吊绳、卷筒和动力机构,吊绳的一端与上连架杆或下连架杆或停车篮连接,其另一端缠绕在卷筒上,动力机构包括转轴、变速机构和马达,转轴通过轴承和轴座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筒固定安装在转轴上,马达通过变速机构与转轴连接。\n[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停车单元还包括停车篮制动装置,其在停车篮连同车辆被吊进停车架后,可将停车篮锁定在停车架上。\n[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停车单元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水平布置成多排或上下布置成多层;多层停车单元中,第一层的停车单元的吊座安装在停车篮的底部,第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的吊座安装在停车篮的上部,最上面一层的停车单元还设计一个遮阳罩。\n[0012]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n[0013] 1、平行四杆机构使车辆起吊平稳,不会损坏车辆安全可靠;\n[0014] 2、卷扬装置使车辆起吊方便快速;\n[0015] 3、停车篮制动装置解决汽车存放时有摇晃不稳定的安全隐患;\n[0016] 4、采用多层停车单元结构的立体停车构思,实现了多层停车,大大节约停车地面;\n[0017] 5、铰链四杆机构式的摆吊装置可以使车辆的起吊位与停放位置不在同一竖直线上,这样使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于布设在路边,达到了既能停车,又不妨碍路面的其它车辆通行。\n[0018]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具有一层停车单元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具有两层停车单元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图2的右视图;\n[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停车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停车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4]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四杆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5]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四杆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n[0026]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n[0027] 图9为图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8]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n[0029]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n[0030]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31] 实施例\n[0032] 如图1-3所示:一种停车楼,其包括一个以上的停车单元(图1示出的为一个停车单元,图2示出的为上下布置的两个停车单元);当为两个以上的停车单元时,两个以上的停车单元可以水平布置成多排(图1、图2只示出一排停车单元的停车楼),即同一层可以布设多个停车单元,还可以上下布置成多层结构的停车楼(图2示出的为上下两层停车单元结构,当然还可以设计成两层以上的停车单元结构);每个停车单元包括停车架、停车篮2、车篮摆吊装置和卷扬装置;停车架包括底架11、立柱12与横杆13,立柱12竖直固定安装在底架11上,横杆13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底架11之间,以保持立柱12的稳定,上下相邻的两个停车单元可以为一根通长的立柱,即上下相邻的两个停车单元的立柱可以为整根立柱,也即上停车单元的立柱为下停车单元的立柱的延伸,左右(水平,也即同一层)相邻的两个停车单元可以公用一根立柱,底架11、立柱12与横杆13类似于楼房的框架结构;停车篮2包括停车板21和篮架22,停车板21安装在篮架22上,当车辆停在停车篮2内时,车轮就停置在停车板21上,停车篮2通过车篮摆吊装置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车篮摆吊装置为两个铰链四杆机构,两个铰链四杆机构分别将停车篮2的两侧与停车架活动连接,铰链四杆机构最好为平行四杆机构,这样可以保证停车篮2在摆吊的过程中,不发生转动,保证车辆被平稳吊动,平行四杆机构包括上连架杆31、下连架杆32、架座33和吊座34,架座\n33固定安装在停车架上,吊座34固定安装在停车篮2上,上连架杆31和下连架杆32的两端分别与架座33和吊座34铰链,架座33的两个铰链孔的孔距H1(两个铰链孔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和吊座34的两个铰链孔的孔距H2相等,上连架杆31的两个铰链孔的孔距H3与下连架杆32的两个铰链孔的孔距H4相等,即上连架杆31、下连架杆32、架座33和吊座34构成一个平行四杆机构,吊座34根据停车单元在停车楼中所处的层数(或者离起吊车辆位置的高度)不同而安装在停车篮2的不同位置,一般是第一层的停车单元的吊座34安装在停车篮2的底部(如图4所示),第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的吊座34安装在停车篮2的上部(如图5所示),上连架杆31和下连架杆32也要根据停车单元在停车楼中所处的层数不同而设置成不同的弯曲杆,一般是第一层的停车单元的上连架杆31和下连架杆32弯曲度很少,可以是曲率为零的直杆(如图6所示),第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的上连架杆31和下连架杆32的弯曲度不断增大(如图7所示),这种结构主要是方便卷扬装置对停车篮2进行起吊,架座33或者吊座34可以不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而仅仅是在停车架或者停车篮2上开有的铰链轴闩孔。\n[0033] 卷扬装置包括吊绳41、卷筒42和动力机构,吊绳41的一端与连架杆(上连架杆\n31或下连架杆32)连接,也可以连接在停车篮2上,其另一端缠绕在卷筒42上,动力机构包括转轴431、变速机构432和马达433,转轴431通过轴承和轴座活动安装在停车架上,卷筒42固定安装在转轴431上,马达433通过变速机构432与转轴431连接,变速机构432可以为带有自锁功能的涡轮涡杆变速机构,以防止起吊时因停电发生意外事故;当然动力机构也可以为经过变速机构432后通过人力来摇动,即通过摇柄与变速机构432连接,不安装马达;卷筒42还可以为一对设在转轴431和连架杆之间的滑轮组,这样可以减少吊绳41张力,保证安全。\n[0034] 最上面一层的停车单元还可以设计一个遮阳罩5。\n[0035] 停车单元还设有停车篮制动装置,其可以采用挂钩、闩轴、电磁制动等方式来实现,其主要是在停车篮2连同车辆6被吊进停车架后,将停车篮2锁定在停车架上,由于车辆重量大或者其它原因容易使平行四杆机构发生摆动,造成事故,停车篮制动装置正好可以防止该类事故的发生。\n[0036] 如图8-12所示,使用时,将停车架固定安装在地面(一般是在路旁)或者其它固定物上;平常,通过卷扬装置将停车篮2收回停车架内;当需要停车时,通过卷扬装置将停车篮2放下,即停车篮2在平行四杆机构的约束下降到地面,然后将车辆6开进停车篮2内,再启动卷扬装置将停车篮2连同车辆6吊进停车架内,最后启动停车篮制动装置,使停车篮\n2稳定在停车架内;当需要开车时,先松开停车篮制动装置,然后启动卷扬装置,使停车篮2在平行四杆机构的约束下慢慢降到地面,这样就可以开车了。\n[0037] 本实用新型将车辆6吊离原先停靠的位置(一般是路面),这样就可以将原先的位置(路面)空出来,方便其它车辆通行,节约了空间,构思巧妙,适合于目前城市车辆急速增长的形势需要,方便通行,方便停放。\n[0038]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结构,只要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者等同的停车单元的停车装置就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法律信息
- 2013-04-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E04H 6/18
专利号: ZL 201020124758.3
申请日: 2010.03.01
授权公告日: 2010.12.01
- 2010-12-0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1-07 | 2014-11-07 | | |
2 | | 2014-11-07 | 2014-11-07 | | |
3 | | 2016-01-15 | 2016-01-15 | | |
4 | | 2016-01-15 | 2016-01-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