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申请号 | CN201310473930.4 | 申请日期 | 2013-10-12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5879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IPC分类号 | G;0;6;F;1;9;/;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重庆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重庆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重庆大学 |
发明人 | 陈红军;孙斌;王桂林 |
代理机构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王翔 |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获得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的方法,为山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数据。即公开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的理论,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德尔菲法以及现场统计调查等方法,分析计算计算影响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的因素权重以及指标的隶属度,进而根据计算得出各级影响指标与适宜性评价级别的关系。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动态的基于地灾风险的适宜性评价,不仅提供在选址时的技术方案优选,而且能够避免村镇建设用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地质灾害的破坏而导致生命财产损失。
1.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1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1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101)、场地坡向(102)和场地地貌类型(103);
1.1)所述场地坡度(101)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中度适宜为[5°,15°),适宜性差为[15°,5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1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适宜性隶属度:(u1x1,u2x1,u3x1,u4x1);
1.2)所述场地坡向(1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南、东南或西南,
中度适宜――东或西,
适宜性差――西北或东北,
适宜性极差――北;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结合上述场地坡向(1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适宜性隶属度:(u1x2,u2x2,u3x2,u4x2);
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1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浅丘、平原,
中度适宜――中丘,
适宜性差――深丘,
适宜性极差――低山以上级别山地;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结合上述地貌类型(1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适宜性隶属度:(u1x3,u2x3,u3x3,u4x3);
计算: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为:(u1x,u2x,u3x,u4x);
若max(u1x,u2x,u3x,u4x)=u1x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1x,u2x,u3x,u4x)=u2x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1x,u2x,u3x,u4x)=u3x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1x,u2x,u3x,u4x)=u4x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质条件(2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质条件(200)的勘测指标包括:断层情况(201)、基岩强度(202)、边坡坡度(203)、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结构面粘聚力(205)、沟谷切割程度(206)、岩石风化程度(207)、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和岩体胶结程度(208);
2.1)所述断层情况(2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周围1000m内无断层,或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500m,
中度适宜――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
适宜性差――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
500m,
适宜性极差――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201),结合上述断层情况(2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201)适宜性隶属度:(u1y1,u2y1,u3y1,u4y1);
2.2)所述基岩强度(202)为y2,单位为K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强,即y2>500,
中度适宜――中等,即250适宜性差――弱,即100适宜性极差――非常弱,即y2≤100;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结合上述基岩强度(2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适宜性隶属度:(u1y2,u2y2,u3y2,u4y2);
2.3)所述边坡坡度(2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5°),中度适宜为[25°,35°),适宜性差为[35°,4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4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最大的边坡坡度(203)为y3,结合上述边坡坡度(2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坡度(203)适宜性隶属度:(u1y3,u2y3,u3y3,u4y3);
2.4)所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35°,中度适宜为[27°,35°),适宜性差为[18°,27°),适宜性极差为[0°,18°);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为y4,结合上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隶属度:(u1y4,u2y4,u3y4,u4y4);
2.5)所述结构面粘聚力(205)单位为M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0.13,中度适宜为[0.09,0.13),适宜性差为[0.05,0.09),适宜性极差为[0,0.0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为y5,结合上述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隶属度:(u1y5,u2y5,u3y5,u4y5);
2.6)所述沟谷切割程度(206)单位为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0),中度适宜为[50,100),适宜性差为[100,50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00;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为y6,结合上述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隶属度:(u1y6,u2y6,u3y6,u4y6);
2.7)所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10%),中度适宜为[10%,20%),适宜性差为[20%,3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
30%;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为y7%,结合上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隶属度:(u1y7,u2y7,u3y7,u4y7);
2.8)所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表层由厚粘性土覆盖,
中度适宜――较厚的粘性土,
适宜性差――碎石和零星粘性土,
适宜性极差――块石、土体直接堆积;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结合上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隶属度:(u1y8,u2y8,u3y8,u4y8);
2.9)所述岩体胶结程度(209)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密实,
中度适宜――中密,
适宜性差――稍密,
适宜性极差――松散;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结合上述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隶属度:(u1y9,u2y9,u3y9,u4y9);
计算:
即得到考虑地质条件(2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1y,u2y,u3y,u4y);
若max(u1y,u2y,u3y,u4y)=u1y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1y,u2y,u3y,u4y)=u2y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1y,u2y,u3y,u4y)=u3y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1y,u2y,u3y,u4y)=u4y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水文条件(3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水文条件(3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地下水渗流(301)、地表水冲刷(302)、年平均降雨量(303)和排水措施(304);
3.1)所述地下水渗流(3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干燥或湿润,
中度适宜――潮湿或滴水,
适宜性差――线流状出水,
适宜性极差――涌水或流动;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的情况,结合上述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隶属度:(u1z1,u2z1,u3z1,u4z1);
3.2)所述地表水冲刷(3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微,
中度适宜――弱,
适宜性差――较强,
适宜性极差――强;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结合上述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隶属度:(u1z2,u2z2,u3z2,u4z2);
3.3)所述年平均降雨量(303)单位为m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00),中度适宜为[200,250),适宜性差为[250,35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350;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为z3,结合上述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隶属度:(u1z3,u2z3,u3z3,u4z3);
3.4)所述排水措施(3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有完善的自我排水系统,
中度适宜――有简单的排水系统,
适宜性差――仅有几条排水明沟,
适宜性极差――无排水措施;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304),结合上述排水措施(3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304)适宜性隶属度:(u1z4,u2z4,u3z4,u4z4);
计算:
即得到考虑排水措施(304)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1z,u2z,u3z,u4z);
若max(u1z,u2z,u3z,u4z)=u1z,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1z,u2z,u3z,u4z)=u2z,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1z,u2z,u3z,u4z)=u3z,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1z,u2z,u3z,u4z)=u4z,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条件(4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生态环境条件(400)的勘测指标包括:植被类型(401)、植被覆盖率(402)、地震烈度(403)、土地使用类型(404)和人类工程活动(405);
4.1)所述植被类型(4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草树混合且草居多,
中度适宜――草树混合且树居多,即草地面积小于林地面积,
适宜性差――树,
适宜性极差――无植被覆盖;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401),结合上述植被类型(4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401)适宜性隶属度:(u1k1,u2k1,u3k1,u4k1);
4.2)所述植被覆盖率(402)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20%,中度适宜为[15%,20%),适宜性差为[5%,15%),适宜性极差为[0,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为k2%,结合上述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隶属度:(u1k2,u2k2,u3k2,u4k2);
4.3)所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4°),中度适宜为[4°,6°),适宜性差为[6°,8°),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8°;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为k3°,结合上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适宜性隶属度:(u1k3,u2k3,u3k3,u4k3);
4.4)所述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建设用地,
中度适宜――农业用地,
适宜性差――采矿用地,
适宜性极差――其他;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结合上述土地使用类型(4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适宜性隶属度:(u1k4,u2k4,u3k4,u4k4);
4.5)所述人类工程活动(405)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无或弱,
中度适宜――较弱,
适宜性差――较强烈,
适宜性极差――强烈;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结合上述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隶属度:(u1k5,u2k5,u3k5,u4k5);
计算:
即得到考虑生态环境条件(4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
(u1k,u2k,u3k,u4k);
若max(u1k,u2k,u3k,u4k)=u1k,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1k,u2k,u3k,u4k)=u2k,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1k,u2k,u3k,u4k)=u3k,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1k,u 2k,u3k,u4k)=u4k,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计算: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地质条件(200)、水文条件(300)和生态环境条件(4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syx1,usyx2,usyx3,usyx4);
若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1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2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3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4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防灾领域,具体是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预测评价。\n背景技术\n[0002] 山区村镇的建设和平原地区的村镇建设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差异非常大。在平原地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主要是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出发,而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地质灾害是影响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阻碍了山区村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地质灾害的类别也多种多样,但是针对山区而言,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水、地面沉陷等几大类。虽然以上几类地质灾害引发的因素不同,但是引发这些地质灾害的因素中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转化条件。比如洪水的泛滥可能导致稳定性较弱的自然边坡出现滑坡,也可能导致诱发局部地区的地震,滑坡体的堆积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等等。对于山区的村镇而言,地质灾害导致的灾难性时间屡有发生,比如2009年6月发生的武隆山体滑坡,导致78人失踪26人死亡的悲剧,2013年1月发生在镇雄的山体滑坡导致46人死亡,2010年发生在舟曲的泥石流灾害导致了1300多人死亡,四百多人失踪的悲剧。这些灾害都发生在山区,且均产生了严重的损失。\n因此,对山区村镇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引起地质灾害方面的因素上多下工夫。目前在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面,也有对地质地貌因素进行考虑的,但是都不全面,或者说对容易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和指标未考虑完全。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包括有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对这些因素进行着重分析,找出其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规律,总结出相关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对山区村镇避免出现地质灾害悲剧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定居点,涉及到新的村镇建设发展规划选址布局的问题。在山区村镇建设的初期,对选址地点进行合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也是防止自然灾害危害的最为积极和有效的手段。\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获得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的方法,为山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数据。\n[0004]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场地坡向和场地地貌类型;\n[0005] 1.1)所述场地坡度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中度适宜为[5,15),适宜性差为[15,5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n[0006]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适宜性隶属度:(u1x1,u2x1,u3x1,u4x1);\n[0007] 1.2)所述场地坡向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008] 高度适宜――南、东南或西南,\n[0009] 中度适宜――东或西,\n[0010] 适宜性差――西北或东北,\n[0011] 适宜性极差――北;\n[0012]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结合上述场地坡向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适宜性隶属度:(u1x2,u2x2,u3x2,u4x2);\n[0013] 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014] 高度适宜――浅丘、平原,\n[0015] 中度适宜――中丘,\n[0016] 适宜性差――深丘,\n[0017] 适宜性极差――低山以上级别山地;\n[0018]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结合上述地貌类型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适宜性隶属度:(u1x3,u2x3,u3x3,u4x3);\n[0019] 计算:\n[0020]\n[0021]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n(u x1,u x2,u x3,u x4);\n[0022] 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1则从地形地貌条件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2则从地形地貌条件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3则从地形地貌条件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4则从地形地貌条件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023]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发明提供的方法,对任意一处村镇地理环境进行勘测后,能够得出可靠的综合分析结果。采用高度适宜、中度适宜、适宜性差和适宜性极差四个等级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实现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选址。\n其中:\n[0024] 高度适宜表示选址处不会发生地质灾害,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预防;\n[0025] 中度适宜表示选址处可能会有小规模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n施;\n[0026] 适宜性差表示选址处可能发生中等及以上规模地质灾害,应尽量避免选址,若不能避免,则需要采取大量的工程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n[0027] 适宜性极差表示选址处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不能用作建设用地。\n[002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n[0029] 第一,对大量特征区域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基于地灾风险的适宜性评价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贴近于自然实际状况,满足评价结果的可靠性。\n[0030] 第二,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指标均是与地质灾害具有密切联系的参数,且各个参数都能够通过测试手段进行量化,避免了分析中的人为因素的差异化。\n[0031] 第三,采用经过统计分析的监测数据建立隶属度(函数),计算结果更加符合自然规律,避免了不切实际的评价结果。\n[0032] 第四,本发明不仅能够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选址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避免选址处遭遇地质灾害。而且能够对现有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灾风险进行评价,实现基于地灾风险的适宜性的动态评价,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n[0033] 第五,在对实际工程的方案必选以及现有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调查勘测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监测数据,使实施过程中的统计规律更加贴近于自然规律中的真实值。\n具体实施方式\n[003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n[0035] 实施例1:\n[0036] 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1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1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101、场地坡向102和场地地貌类型103。\n[0037] 1.1)所述场地坡度101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中度适宜为[5,15),适宜性差为[15,5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n[0038]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1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n101适宜性隶属度:(u1x1,u2x1,u3x1,u4x1)。\n[0039] 值得说明的是,隶属函数(membership function)是用于表征模糊集合的数学工\n具。若对论域(研究的范围)U中的任一元素x,都有一个数A(x)∈0,1与之对应,则称A为U上的模糊集,A(x)称为x对A的隶属度。当x在U中变动时,A(x)就是一个函数,称为A的隶属函数。隶属度A(x)越接近于1,表示x属于A的程度越高,A(x)越接近于0表示x属于A的程度越低。用取值于区间0,1的隶属函数A(x)表征x属于A的程度高低。隶属度属于模糊评价函数里的概念: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n[0040] 具体到本实施例和后面的实施例,所述适宜性分级规则下的四个集合(高度适宜,中度适宜,适宜性差,适宜性极差)即为论域U上的模糊集。通过勘测得到的(诸如场地坡度\n101)结果是论域U中的元素。“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适宜性隶属度”中的隶属度函数为判断勘测结果多大程度上属于各个模糊集的函数。更为具体的,所述勘测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数值(如场地坡度101),此时将该数值直接代入隶属度函数计算出结果,获得我们所关心的隶属度;另一种是获得离散的描述性结果(如后文的地貌类型103),此时所述隶属度函数就是一系列隶属度判断规则,通过比对判断,得出所述离散的描述性结果的隶属度。\n[004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n坡度101适宜性隶属度中所用到的隶属度函数:\n[0042]\n[0043]\n[0044]\n[0045]\n[0046] 将通过勘测得到的场地坡度101(x1)代入上述函数,通过计算即获得了(u1x1,u2x1,u3x1,u4x1)。\n[0047] 1.2)所述场地坡向1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048] 高度适宜――南、东南或西南,\n[0049] 中度适宜――东或西,\n[0050] 适宜性差――西北或东北,\n[0051] 适宜性极差――北。\n[0052]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结合上述场地坡向1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n102适宜性隶属度:(u1x2,u2x2,u3x2,u4x2)。\n[0053] 如前所述,对于场地坡向102这种离散元素的处理中,所述隶属度函数为一个评级规则:\n[0054] 若场地坡向102为高度适宜时(:u1x2,u2x2,u3x2,u4x2)=(0.75,0.25,0.00,0.00);\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为南时,则(u1x2,u2x2,u3x2,u4x2)=(0.75,0.25,0.00,0.00)。\n[0055] 若场地坡向102为中度适宜时(:u1x2,u2x2,u3x2,u4x2)=(0.15,0.70,0.15,0.00);\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为东时,则(u1x2,u2x2,u3x2,u4x2)=(0.15,0.70,0.15,0.00)。\n[0056] 若场地坡向102为适宜性差时(:u1x2,u2x2,u3x2,u4x2)=(0.00,0.15,0.70,0.15);\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为西北时,则(u1x2,u2x2,u3x2,u4x2)=(0.00,0.15,0.70,0.15)。\n[0057] 若场地坡向102为适宜性极差时:(u1x2,u2x2,u3x2,u4x2)=(0.00,0.00,0.25,\n0.75);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为北时,则(u1x2,u2x2,u3x2,u4x2)=(0.00,0.00,0.25,0.75)。\n[0058] 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1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059] 高度适宜――浅丘、平原,\n[0060] 中度适宜――中丘,\n[0061] 适宜性差――深丘,\n[0062] 适宜性极差――低山以上级别山地。\n[0063]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结合上述地貌类型1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n103适宜性隶属度(:u1x3,u2x3,u3x3,u4x3)。值得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对于场地坡向102、地貌类型103等这类离散元素的处理中,所述隶属度函数为一个评级规则:\n[0064] 若地貌类型103为高度适宜时(:u1x3,u2x3,u3x3,u4x3)=(0.75,0.25,0.00,0.00);\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为浅丘平坝时,则(u1x3,u2x3,u3x3,u4x3)=(0.75,0.25,0.00,0.00)。\n[0065] 若地貌类型103为中度适宜时(:u1x3,u2x3,u3x3,u4x3)=(0.15,0.70,0.15,0.00);\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为深丘时,则(u1x3,u2x3,u3x3,u4x3)=(0.15,0.70,0.15,0.00)。\n[0066] 若地貌类型103为适宜性差时(:u1x3,u2x3,u3x3,u4x3)=(0.00,0.15,0.70,0.15);\n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为河谷地貌时,则(u1x3,u2x3,u3x3,u4x3)=(0.00,0.15,0.70,0.15)。\n[0067] 若地貌类型103为适宜性极差时:(u1x3,u2x3,u3x3,u4x3)=(0.00,0.00,0.25,\n0.75);如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为喀斯特地貌时,则(u1x3,u2x3,u3x3,u4x3)=(0.00,0.00,0.25,0.75)。\n[0068] 计算:\n[0069]\n[0070]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n度:(u x1,u x2,u x3,u x4)。\n[0071] 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1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2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3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4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072] 值得说明的是,(0.3162,0.2120,0.4718)中三个数值是通过大量实验确定的对应于所述场地坡度101、场地坡向102和场地地貌类型103对地形地貌条件100的影响因子。\n[0073]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组潼南县崇龛镇某地适宜性勘测及评价数据。该地为低山地\n貌、场地坡度整体平均为4°,场地坡向向东。根据上述方法,确定(u1x1,u2x1,u3x1,u4x1)=(1.00,0.90,0.00,0.00);(u1x2,u2x2,u3x2,u4x2)=(0.15,0.70,0.15,0.00);(u1x3,u2x3,u3x3,u4x3)=(0.15,0.70,0.15,0.00)。\n[0074] 计算:\n[0075]\n[0076]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则仅仅地貌条件1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该区域适宜性评价等级为中度适宜。\n[0077] 实施例2:\n[0078] 本实施例考虑四个一级指标:地形地貌条件100、地质条件200、水文条件300、生态环境条件400。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具有若干二级指标。从而得出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本实施例的适宜性分级和权重如表1所示:\n[0079] 表1影响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及适宜性分析\n[0080]\n[0081]\n[0082]\n[0083]\n[0084] 本实施例各个指标的勘测方法同现有技术,其数据处理的步骤和思路(包括隶属度函数)同实施例1。具体地,所述勘测结果分三种情况:\n[0085] Ⅰ)第一种是勘测结果是具体的数值,且该数值越小适宜程度越高、该数值越大适宜程度越低(如边坡坡度、沟谷切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年平均降雨量、地震烈度),此时将该数值直接代入“隶属度函数Ⅰ”计算出结果,获得我们所关心的隶属度;\n[0086] 所述隶属度函数Ⅰ为:\n[0087]\n[0088]\n[0089]\n[0090]\n[0091] Ⅱ)第二种是勘测结果是具体的数值,且该数值越大适宜程度越高、该数值越小适宜程度越低(如基岩强度、内摩擦角、粘聚力、植被覆盖率),此时将该数值直接代入“隶属度函数Ⅱ”计算出结果,获得我们所关心的隶属度;\n[0092] 所述隶属度函数Ⅱ为:\n[0093]\n[0094]\n[0095]\n[0096]\n[0097] Ⅲ)第三种是获得离散的描述性结果(如后文的地貌类型103),此时所述隶属度函数就是一系“列隶属度判断规则”,通过比对判断,得出所述离散的描述性结果的隶属度。隶属度判断规则如表2所示:\n[0098] 表2离散型指标隶属度\n[0099]\n[0100] 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1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1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101、场地坡向102和场地地貌类型103;(1.1~1.3同实施例1)\n[0101] 1.1)所述场地坡度101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中度适宜为[5,15),适宜性差为[15,5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n[0102]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1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n101适宜性隶属度:(u1x1,u2x1,u3x1,u4x1);\n[0103] 1.2)所述场地坡向1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04] 高度适宜――南、东南或西南,\n[0105] 中度适宜――东或西,\n[0106] 适宜性差――西北或东北,\n[0107] 适宜性极差――北;\n[0108]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结合上述场地坡向1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n102适宜性隶属度(:u1x2,u2x2,u3x2,u4x2);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x2,u2=u2x2,u3=u3x2,u4=u4x2;\n[0109] 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1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10] 高度适宜――浅丘、平原,\n[0111] 中度适宜――中丘,\n[0112] 适宜性差――深丘,\n[0113] 适宜性极差――低山以上级别山地;\n[0114]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结合上述地貌类型1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n103适宜性隶属度:(u1x3,u2x3,u3x3,u4x3);\n[0115] 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x3,u2=u2x3,u3=u3x3,u4=u4x3;\n[0116] 计算:\n[0117]\n[0118]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n度:(u x1,u x2,u x3,u x4);\n[0119] 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1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x1,u x2,u x3,u x4)=u x2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3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x1,u x2,u x3,u x4)=u x4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120]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质条件2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质条件\n200的勘测指标包括:断层情况201、基岩强度202、边坡坡度203、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结构面粘聚力205、沟谷切割程度206、岩石风化程度207、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和岩体胶结程度208;\n[0121] 2.1)所述断层情况2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22] 高度适宜――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周围1000m内无断层,或所述待评\n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500m,\n[0123] 中度适宜――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n[0124] 适宜性差――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n500m,\n[0125] 适宜性极差――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n[0126]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201,结合上述断层情况2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n201适宜性隶属度:(u1y1,u2y1,u3y1,u4y1);\n[0127] 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y1,u2=u2y1,u3=u3y1,u4=u4y1;\n[0128] 2.2)所述基岩强度202为y2,单位为K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29] 高度适宜――强,即y2≥500,\n[0130] 中度适宜――中等,即250≤y2<500,\n[0131] 适宜性差――弱,即100≤y2<250,\n[0132] 适宜性极差――非常弱,即y2<100;\n[0133]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结合上述基岩强度2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Ⅱ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适宜性隶属度(:u1y2,u2y2,u3y2,u4y2);隶属度函数Ⅱ中,a1=500,a2=250,a3=100,x=y2,u1=u1y2,u2=u2y2,u3=u3y2,u4=u4y2;\n[0134] 2.3)所述边坡坡度2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5°),中度适宜为[25°,35°),适宜性差为[35°,4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45°;\n[013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坡度203为y3,结合上述边坡坡度2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坡度\n203适宜性隶属度:(u1y3,u2y3,u3y3,u4y3);隶属度函数Ⅰ中,a1=25,a2=35,a3=45,x=y3,u1=u1y3,u2=u2y3,u3=u3y3,u4=u4y3;\n[0136] 2.4)所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35°,中度适宜为[27°,35°),适宜性差为[18°,27°),适宜性极差为[0°,18°);\n[0137]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为y4,结合上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Ⅱ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隶属度:(u1y4,u2y4,u3y4,u4y4);隶属度函数Ⅱ中,a1=35,a2=27,a3=18,x=y4,u1=u1y4,u2=u2y4,u3=u3y4,u4=u4y4;\n[0138] 2.5)所述结构面粘聚力205单位为M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0.13,中度适宜为[0.09,0.13),适宜性差为[0.05,0.09),适宜性极差为[0,0.05);\n[0139]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为y5,结合上述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Ⅱ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隶属度:(u1y5,u2y5,u3y5,u4y5);隶属度函数Ⅱ中,a1=0.13,a2=\n0.09,a3=0.05,x=y5,u1=u1y5,u2=u2y5,u3=u3y5,u4=u4y5;\n[0140] 2.6)所述沟谷切割程度206单位为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0),中度适宜为[50,100),适宜性差为[100,50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00;\n[0141]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为y6,结合上述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隶属度:(u1y6,u2y6,u3y6,u4y6);\n[0142] 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y6,u2=u2y6,u3=u3y6,u4=u4y6;\n[0143] 2.7)所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10%),中度适宜为[10%,20%),适宜性差为[20%,3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n30%;\n[0144]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为y7%,结合上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隶属度:(u1y7,u2y7,u3y7,u4y7);隶属度函数Ⅰ中,a1=10,a2=20,a3=30,x=y7,u1=u1y7,u2=u2y7,u3=u3y7,u4=u4y7;\n[0145] 2.8)所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46] 高度适宜――表层由厚粘性土覆盖(,土层厚度大于3m)\n[0147] 中度适宜――较厚的粘性土(土层厚度在1~3m之间),\n[0148] 适宜性差――碎石和零星粘性土(或是20%以上的表面无土层覆盖),\n[0149] 适宜性极差――块石、土体直接堆积(完全无粘性土);\n[0150]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结合上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隶属度:(u1y8,u2y8,u3y8,u4y8);\n[0151] 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y8,u2=u2y8,u3=u3y8,u4=u4y8;\n[0152] 2.9)所述岩体胶结程度209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53] 高度适宜――密实,\n[0154] 中度适宜――中密,\n[0155] 适宜性差――稍密,\n[0156] 适宜性极差――松散;\n[0157]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结合上述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隶属度:(u1y9,u2y9,u3y9,u4y9);\n[0158] 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y9,u2=u2y9,u3=u3y9,u4=u4y9;\n[0159] 计算:(0.1022,0.0795,0.0855,0.1335,0.1924,0.1168,0.0542,0.0496,0.1863)×\n[0160]\n[0161] 即得到考虑地质条件2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 y1,u y2,u y3,u y4);\n[0162] 若max(u y1,u y2,u y3,u y4)=u y1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y1,u y2,u y3,u y4)=u y2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y1,u y2,u y3,u y4)=u y3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y1,u y2,u y3,u y4)=u y4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163]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水文条件3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水文条件\n3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地下水渗流301、地表水冲刷302、年平均降雨量303和排水措施304;\n[0164] 3.1)所述地下水渗流3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工程岩体分级标准》):\n[0165] 高度适宜――干燥或潮湿,\n[0166] 中度适宜――滴水,\n[0167] 适宜性差――线流状出水,\n[0168] 适宜性极差――涌水或流动;\n[0169]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的情况,结合上述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隶属度:(u1z1,u2z1,u3z1,u4z1);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1=u1z1,u2=u2z1,u3=u3z1,u4=u4z1;\n[0170] 3.2)所述地表水冲刷3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71] 高度适宜――微,\n[0172] 中度适宜――弱,适宜性差――较强,\n[0173] 适宜性极差――强;\n[0174]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结合上述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隶属度:(u1z2,u2z2,u3z2,u4z2);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z2,u2=u2z2,u3=u3z2,u4=u4z2;\n[0175] 3.3)所述年平均降雨量303单位为m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00),中度适宜为[200,250),适宜性差为[250,35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350;\n[0176]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为z3,结合上述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隶属度(:u1z3,u2z3,u3z3,u4z3);隶属度函数Ⅰ中,a1=200,a2=250,a3=350,x=z3,u1=u1z3,u2=u2z3,u3=u3z3,u4=u4z3;\n[0177] 3.4)所述排水措施3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78] 高度适宜――有完善的自我排水系统(,如有10条以上的排水沟)\n[0179] 中度适宜――有简单的排水系统(,如有4~9条排水沟)\n[0180] 适宜性差――仅有几条排水明沟(,如有1~3条排水沟)\n[0181] 适宜性极差――无排水措施(;场地周围无人工排水措施)\n[0182]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304,结合上述排水措施3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n304适宜性隶属度(:u1z4,u2z4,u3z4,u4z4);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z4,u2=u2z4,u3=u3z4,u4=u4z4;\n[0183] 计算:\n[0184]\n[0185] 即得到考虑排水措施304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 z1,u z2,u z3,u z4);\n[0186] 若max(u z1,u z2,u z3,u z4)=u z1,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z1,u z2,u z3,u z4)=u z2,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z1,u z2,u z3,u z4)=u z3,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z1,u z2,u z3,u z4)=u z4,则从排水措施304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187] 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条件4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生态\n环境条件400的勘测指标包括:植被类型401、植被覆盖率402、地震烈度403、土地使用类型\n404和人类工程活动405;\n[0188] 4.1)所述植被类型4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89] 高度适宜――草树混合且草居多,\n[0190] 中度适宜――草树混合且树居多,即草地面积小于树林的面积,\n[0191] 适宜性差――树,\n[0192] 适宜性极差――无植被覆盖;\n[0193]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401,结合上述植被类型4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n401适宜性隶属度(:u1k1,u2k1,u3k1,u4k1);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k1,u2=u2k1,u3=u3k1,u4=u4k1;\n[0194] 4.2)所述植被覆盖率402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20%,中度适宜为[15%,20%),适宜性差为[5%,15%),适宜性极差为[0,5%);\n[0195]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为k2%,结合上述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Ⅱ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隶属度(:u1k2,u2k2,u3k2,u4k2);隶属度函数Ⅱ中,a1=20,a2=15,a3=\n5,x=k2,u1=u1k2,u2=u2k2,u3=u3k2,u4=u4k2;\n[0196] 4.3)所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4°),中度适宜为[4°,\n6°),适宜性差为[6°,8°),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8°;\n[0197]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为k3°,结合上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适宜性隶属度(:u1k3,u2k3,u3k3,u4k3);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k3,u2=u2k3,u3=u3k3,u4=u4k3;\n[0198] 4.4)所述土地使用类型4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199] 高度适宜――建设用地,\n[0200] 中度适宜――农业用地,\n[0201] 适宜性差――采矿用地,\n[0202] 适宜性极差――其他;\n[0203]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类型404,结合上述土地使用类型4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类型404适宜性隶属度:(u1k4,u2k4,u3k4,u4k4);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k4,u2=u2k4,u3=u3k4,u4=u4k4;\n[0204] 4.5)所述人类工程活动405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n[0205] 高度适宜――无或弱,\n[0206] 中度适宜――较弱,\n[0207] 适宜性差――较强烈,\n[0208] 适宜性极差――强烈;\n[0209]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结合上述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隶属度:(u1k5,u2k5,u3k5,u4k5);本步骤中的隶属度函数就是表2所定义的规则,其中u2=u1k5,u2=u2k5,u3=u3k5,u4=u4k5;\n[0210] 计算:\n[0211]\n[0212] 即得到考虑生态环境条件4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n度:(u k1,u k2,u k3,u k4);\n[0213] 若max(u k1,u k2,u k3,u k4)=u k1,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若max(u k1,u k2,u k3,u k4)=u k2,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u k1,u k2,u k3,u k4)=u k3,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u k1,u k2,u k3,u k4)=u k4,则从生态环境条件400考察时,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214] 根据上述结果,计算:\n[0215]\n[0216]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地质条件200、水文条件300和生态环境条件4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syx1,usyx2,usyx3,usyx4);\n[0217] 若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1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2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3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max(usyx1,usyx2,usyx3,usyx4)=usyx4则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n[0218] 实施例3:\n[0219] 本实施例将对潼南县崇龛镇某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该地地貌类型为中丘地貌,此地块将作为新农村建设用地。依据前述理论框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n[0220] (1)地形地貌因素\n[0221] 该场地坡度整体平均为4°,场地坡向向东。\n[0222] (2)地质因素\n[0223] 场地周边有潜在滑坡体。该滑坡体断层不发育,滑坡体下部并没有较高的临空面。\n边坡上沟谷切割成V型,切割程度较高。地质勘察报告中有如下描述:岩石风化程度高,边坡主要有紫灰色中,厚层状泥岩,泥岩呈现全,强风化,全风化主要呈粘土状,强风化呈碎石状,碎石有块状结构和条形结构,有部分全风化泥岩呈散体结构。基岩强度中等,泥岩承载力值为fk=300~400kPa。边坡坡度在28°以上,结构内摩擦角为36.8°(测量与分级参考《建筑边坡规范》),结构粘聚力207.8kPa(测量与分级参考《建筑边坡规范》)。边坡岩土体主要组成是块石、土直接堆积。组成物胶结主要是泥质,胶结较为密实(该指标可以通过试验手段测试,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n[0224] (3)水文因素\n[0225] 场地周边边坡富水性中等,地下水渗流使得边坡潮湿,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n980mm,主要集中5~10月且多呈大于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6%,雨季地表水冲刷较强。\n滑坡体在调研期间已经设置简单排水系统。\n[0226] (4)生态环境因素\n[0227] 场地周边斜坡上植被较为发育,多为灌木,树林。在斜坡上分布少量农田。植被覆盖率在20%~30%之间,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土地使用类型为农业用地,对场地进行建设,人工扰动较大。\n[0228] 根据以上描述,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确定各二级指标的适宜性等级隶属度。\n各影响因素下指标的隶属度参见表3所示。\n[0229] 表3某地评价指标隶属度表\n[0230]\n[0231]\n[0232]\n[0233] 对于地形地貌100:\n[0234]\n[0235] 对于地质条件200因素:u2=[0.6602 0.4943 0.1467 0.0643]\n[0236] 对于水文条件300因素:u3=[0.1035 0.5109 0.2508 0.1522]\n[0237] 对于生态环境300因素:u4=[0.4746 0.4886 0.1559 0.0204]\n[0238]\n[0239] 对评判结果进行归一化得:Usyx=[0.3631 0.4540 0.1330 0.0499]\n[024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区域若作为建设用地,其基于地灾风险的适宜性评价等级为中度适宜。
法律信息
- 2020-10-0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6F 19/00
专利号: ZL 201310473930.4
申请日: 2013.10.12
授权公告日: 2017.01.25
- 2017-01-25
- 2014-03-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6F 19/00
专利申请号: 201310473930.4
申请日: 2013.10.12
- 2014-02-2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0-01-20
|
2009-08-2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