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前部开口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在其底部限定形成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的其中一个的后方外侧形成压缩机仓,在其中另一个的后方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第一风道组件,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背板;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一区域的背板之间,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与所述第一区域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中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适于连通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风道组件还形成有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一回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所述第一回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不同侧;
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安装有吹风部件,所述吹风部件适于将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吹向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
第一风道前板,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回风口;
风道后板,形成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风道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前板和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前板和所述风道后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前板和所述风道后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道组件,所述第二风道组件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背板,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中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前板,所述第二风道前板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背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箱胆,所述箱胆沿所述第二区域的后方外侧向内侧凹陷以避让所述压缩机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高度可调节,适于保持所述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上方限定形成有第三间室,所述第三间室的内侧后方设置有第三风道组件,所述蒸发器适于通过所述第三风道组件与所述第三间室进行换热。
制冷设备\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制冷设备已经成为家庭中常见的家用电器,以冰箱为例,冰箱的压缩机仓普\n遍装配在冰箱背面的压缩机仓内,压缩机仓横贯于箱体的底部,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导致冰\n箱底部的制冷间室的存储深度变小,冰箱内的容积较小且存储不便。\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n出一种制冷设备,压缩机仓位于箱体底部的一侧,减少对箱体内部空间的占用,有效提升了\n制冷设备的容积。\n[00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前部开口的箱体,所述箱体在\n其底部限定形成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n的其中一个的后方外侧形成压缩机仓,在其中另一个的后方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n[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箱体的底部形成有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n和第二区域,箱体在其中一个间室的后方外侧形成有压缩机仓,箱体在另一个间室的后方\n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压缩机仓对应的间室的上方不需要设置换热组件,可以拓展部分容\n积,换热组件的下方未设置避让压缩机仓的结构,也可以拓展部分容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n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提供较大的储物容积。\n[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包括:\n[0007] 第一风道组件,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背板;\n[0008]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一区域的背板之间,适于通过所述第\n一风道组件与所述第一区域进行换热。\n[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中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n风道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适于连通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n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区域;\n[0010] 所述第一风道组件还形成有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一回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区域以\n及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所述第一回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不同侧;\n[0011] 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安装有吹风部件,所述吹风部件适于将所述蒸发器处的空气吹\n向所述第一风道。\n[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n[0013] 第一风道前板,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回风口;\n[0014] 风道后板,形成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风道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前板和所\n述蒸发器之间,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前板和所述风道后板之间。\n[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n前板和所述风道后板之间。\n[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二风道组件,所述第二风道组件贴合连\n接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背板,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中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上形成有\n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送风口,所\n述第二进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区域。\n[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前板,所述第二\n风道前板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背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风道。\n[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箱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箱胆,\n所述箱胆沿所述第二区域的后方外侧向内侧凹陷以避让所述压缩机仓。\n[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蒸发器的高度可调节,适于保持所述蒸发器\n的换热效率。\n[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上方\n限定形成有第三间室,所述第三间室的内侧后方设置有第三风道组件,所述蒸发器适于通\n过所述第三风道组件与所述第三间室进行换热。\n[00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n[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前部开口的箱体,箱体在其底\n部限定形成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的其中一\n个的后方外侧形成压缩机仓,在其中另一个的后方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压缩机仓对应的\n间室的上方不需要设置换热组件,可以拓展部分容积,换热组件的下方未设置避让压缩机\n仓的结构,也可以拓展部分容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提供较大的\n储物容积。\n[0023]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n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n附图说明\n[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n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n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n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25]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主视图;\n[0026]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道组件、第二风道组件以及第三风道组件\n的立体图;\n[0027]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的分解图一;\n[0028]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的分解图二;\n[0029]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风道组件的分解图。\n[0030] 附图标记:\n[0031] 100、箱体;102、外壳;104、箱胆;110、第一区域;120、第二区域;130、第三间室;\n132、倒角部;200、换热组件;210、蒸发器;220、第一风道组件;222、第一风道;224、第一进风口;226、第一出风口;228、第一回风口;230、吹风部件;232、第一风道前板;234、风道后板;\n236、隔热件;238、第一送风口;240、第二送风口;300、第二风道组件;302、第二风道;304、第二进风口;306、第二出风口;308、第二风道前板;400、第三风道组件;410、风道连接件;412、第三风道;414、第三进风口;416、第三出风口;418、第二回风口;430、导风件;434、第四进风口;436、第四出风口。\n具体实施方式\n[0032] 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中的附图,\n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n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n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3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n“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n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n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n[003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n“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n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n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n义。\n[003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n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n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n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n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n特征。\n[003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n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n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n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n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n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n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n[0037]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请参阅图1至图5,包括箱体100和换\n热组件200。\n[0038] 箱体100的内部形成有制冷间室,用以存放需要低温冷藏的物品,制冷间室可以根\n据需要限定为一个或者多个,并根据需要构造其空间布局。箱体100的前部形成有开口,可\n以沿着开口存取物品。\n[0039]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对制冷设备的结构进行描述和理解,靠近开口的方向定\n义为箱体100的前部或者前方,远离开口的方向定义为箱体100的后部或者后方。\n[0040] 箱体100在其底部限定形成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第一区域110\n和第二区域120的体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n[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0的底部形成有整体的制冷间室,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n域120对应于整个制冷间室的不同区域。\n[004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0的底部形成有整体的制冷间室,制冷间室内设置有竖\n板或者竖梁等结构,将制冷间室分割为左右相邻的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n[004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箱体100在第一区域110或者第二区域120的后方外侧\n形成有压缩机仓,由于压缩机仓的具有一定的体积,压缩机仓会侵占对应间室的后方区域,\n压缩机仓设置在其中一个间室的后方外侧,不会侵占箱体100的底部的全宽,节约了另一间\n室底部处的容积。同时,在另一个间室的后方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200,换热组件200与压缩\n机仓对应于不同的间室。\n[0044] 在压缩机仓对应的间室的上方,没有设置换热组件200,该间室的容积得到了提\n升。在换热组件200的下方,不需要设置避让压缩机仓的结构,可以节约对应间室的容积。\n[0045] 压缩机仓和换热组件200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间室,换热组件200和压缩机仓可以只\n保留自身的必要结构及空间,减少了不同构件顺延的区域,提升了制冷间室的整体容积。\n[0046] 箱体100形成有前部开口,其底部形成有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n[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0包括外壳102和箱胆104,箱胆104设置在外壳102内部,\n箱胆104内的储物空间限定形成左右相邻的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n[0048] 压缩机仓设置在第二区域120的后方外侧,第二区域120沿着后方外侧向内侧凹\n陷,用以避让压缩机仓的位置。压缩机仓对应于第二区域120的后方设置,没有占用第一区\n域110的后方区域,节约了第一区域110的容积。\n[0049] 换热组件200设置在第一区域110的后方内侧,用以对第一区域110进行换热,可以\n降低第一区域110内的温度。\n[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200包括第一风道组件220和蒸发器210。\n[0051] 第一风道组件220贴合连接于第一区域110的背板,第一风道组件220与开口之间\n的区域均可以进行储物。\n[0052] 蒸发器210连接于压缩机,可以与压缩机内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蒸发器210处\n的空气温度减低。蒸发器210设置在第一风道组件220和第一区域110的背板之间,可以通过\n第一风道组件220与第一区域110进行热量交换。\n[0053] 第一风道组件220可以将蒸发器210处的空气吹向第一区域110,并使第一区域110\n内的空气回流至蒸发器210处,空气在蒸发器210处和第一区域110内循环,可以实现蒸发器\n210和第一区域110的换热。\n[005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道组件220和蒸发器210均设置在第一区域110的后方内侧,\n第一风道组件220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节约第一区域110的容积。\n[0055] 蒸发器210与压缩机仓对应于不同的间室,在压缩机仓的尺寸确定时,蒸发器210\n的宽度确定。\n[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的高度可调节,蒸发器210内换热结构的布置同步变\n化,进而确保蒸发器210的换热效率。\n[0057] 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210设置在第一区域110的后方内侧,受限于压缩机仓的位\n置,蒸发器210的宽度受限。为了确保蒸发器210的换热效率不变化,可以调节蒸发器210的\n高度或者蒸发器210沿第一区域11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调整蒸发器210的厚度时,将会挤压\n第一区域110的容积,调整蒸发器210的高度时,仅涉及第一风道组件220后方结构的布局,\n不影响第一区域110的容积,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蒸发器210的高度来确保换热效率。\n[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包括翅片和导热管等,在竖直方向增加蒸发器210的\n高度,可以增加翅片的表面积以及导热管的长度,有利于提高蒸发器210的换热效率。\n[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组件220中形成有第一风道222,第一风道222上形成有\n第一进风口224和第一出风口226。\n[0060] 第一进风口224设置在第一风道组件220靠近蒸发器210的一侧,适于连通于蒸发\n器210处的空气,进而将蒸发器210处的冷空气传输至第一风道222内。第一出风口226连通\n于第一区域110,可以将第一风道222内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一区域110内。\n[0061] 第一风道组件220上还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28,第一回风口228连通于第一区域110\n以及蒸发器210处的空气,第一区域110内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回风口228回流至蒸发器210\n处。\n[006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回风口228和第一进风口224位于蒸发器210的不同侧,第一回\n风口228处的空气经过蒸发器210换热后再进入第一进风口224处,增加第一回风口228和第\n一进风口224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n[0063] 第一进风口224处设置有吹风部件230,吹风部件230可以将蒸发器210处的空气吹\n向第一风道222。\n[0064] 换热组件200工作时,蒸发器210处产生低温,吹风部件230将蒸发器210处的冷空\n气吹向第一风道222。冷空气在第一风道222内流动至第一出风口226处,然后进入第一区域\n110内,冷空气降低了第一区域110内的温度。第一区域110内的空气沿着第一回风口228回\n流至蒸发器210处,空气在蒸发器210处降温,形成循环的空气回路。\n[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组件220包括第一风道前板232和风道后板234。\n[0066] 第一风道前板232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226和第一回风口228,第一出风口226的数\n量可以为多个,设置在第一风道前板232的不同位置,可以同时向第一区域110内输送冷风。\n[0067] 风道后板234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224,风道后板234设置在蒸发器210和第一风道\n前板232之间,第一风道前板232和风道后板234之间形成有第一风道222。\n[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前板232和风道后板234的相邻两个侧面的其中一个设\n置有隔板,隔板围设形成第一风道222。\n[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组件220还包括隔热件236,隔热件236设置在第一风道\n前板232和风道后板234之间。隔热件236采用隔热棉等制作,可以避免蒸发器210和第一区\n域110直接进行热交换。\n[0070] 可以理解的是,在设置隔热件236的情况下,风道后板234和隔热件236之间形成第\n一风道222。\n[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0内设置有第二风道组件300,第二风道组件300贴合\n连接于第二区域120的背板。\n[0072] 第二风道组件300中形成有第二风道302,第二风道302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304和\n第二出风口306。第一风道222靠近第二区域1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送风口238,第二进风口\n304连通于第一送风口238。吹风部件230向第一风道222内输送冷风时,冷风沿着第一送风\n口238进入第二风道302。第二出风口306连通于第二风道302和第二区域120,可以将第二风\n道302内的冷风吹入第二区域120。\n[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组件300包括第二风道前板308,第二风道前板308和第\n二区域120的背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302。\n[0074]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道组件300仅包括第二风道前板308,第二风道前板308靠近\n背板的一侧形成有隔板,隔板围设形成有第二风道302。第二风道前板308可以输送来自蒸\n发器210处的冷空气,第二区域120内部不需要单独设立蒸发器210,节约了第二区域120内\n的容积。\n[0075] 第二风道前板308的结构简单,借用第二区域120的背板形成第二风道302,第二风\n道组件300的整体尺寸减少,节约了箱体100内的容积。\n[0076] 为了实现不同的冷藏功能,箱体100内还可以包括其它制冷间室,不同的制冷间室\n分别实现冷冻、冷藏等功能。\n[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0在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的上方限定形成有第三\n间室130,第三间室130的后方内侧设置有第三风道组件400,第三间室130通过第三风道组\n件400与蒸发器210进行换热。\n[007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风道组件400可以将蒸发器210处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三间室\n130内,进而实现蒸发器210与第三间室130的热量的交换。\n[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道组件400包括风道连接件410和导风件430,导风件430\n连接于风道连接件410。\n[0080] 风道连接件410中形成有第三风道412,第三风道412上形成有第三进风口414和第\n三出风口416。导风件430中形成有第四风道,第四风道上形成有第四进风口434和第四出风\n口436。\n[0081] 第一风道222靠近第三间室13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送风口240,第二送风口240连通\n于第三间室130。同时风道连接件410还形成有第二回风口418,第二回风口418连通于第三\n间室130和蒸发器210处的空气。\n[0082] 第三进风口414连通于第二送风口240,第一风道222内的冷风会沿着第二送风口\n240进入第三风道412内,然后沿着第三出风口416输出。\n[0083] 第四进风口434连通于第三出风口416,冷空气沿着第四进风口434进入第四风道,\n然后沿着第四出风口436流入第三间室130内。\n[0084]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风道组件400在第三间室130内形成冷风循环回路,可以将蒸\n发器210处的冷风吹入第三间室130,同时使第三间室130内的空气回流至蒸发器210处。\n[0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道组件400包括两个导风件430,第三风道412上形成有两\n个第三出风口416,两个导风件430与两个第三出风口416对应连接。\n[0086]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风道412上形成有两个第三出风口416,两个第三出风口416位\n于不同的位置,第三风道412内的冷风可以经由不同的导风件430吹向第三间室130。\n[008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间室130的背板和第三间室的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连接处\n均设置有倒角部132,两个导风件430分别安装在两个倒角部132处。\n[0088] 可以理解的是,导风件430安装在倒角部132处,减少了对第三间室130内容积的侵\n占,拓展了第三间室130的容积。\n[0089]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前部开口的箱体,箱\n体在其底部限定形成侧向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箱体在所述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n的其中一个的后方外侧形成压缩机仓,在其中另一个的后方内侧设置有换热组件。压缩机\n仓对应的间室的上方不需要设置换热组件,可以拓展部分容积,换热组件的下方未设置避\n让压缩机仓的结构,也可以拓展部分容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提\n供较大的储物容积。\n[0090] 在蒸发器的高度可以调节的情况下,即使蒸发器的宽度受到压缩机仓的限制,仍\n然可以通过调整蒸发器的高度来确保蒸发器的换热效率。调整蒸发器的高度时,仅涉及第\n一风道组件的后方结构的布局,不影响第一区域的容积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蒸发器的\n高度来确保换热效率。\n[0091] 在蒸发器包括翅片和导热管的情况下,在竖直方向增加蒸发器的高度,可以增加\n翅片的表面积以及导热管的长度,有利于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n[0092] 在第一风道组件上形成有第一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的情况下,第一回风口用于将\n第一区域内的空气输送至蒸发器处,第一进风口用于将蒸发器处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一风道\n内。第一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设置在蒸发器的不同侧,例如上侧和下侧、前侧和后侧以及左\n侧和右侧,进而确保第一回风口输送的空气尽可能接触蒸发器的换热结构,提高了蒸发器\n的换热效率。\n[0093] 在第一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前板的情况下,第一风道前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出\n风口,不同的第一出风口对应于第一区域内的不同区域,提高了冷空气的扩散效率。\n[0094] 在第一风道前板上形成有第一回风口的情况下,第一回风口处可以设置格栅结构\n或者滤网结构,避免第一区域内的物体随着空气流动至蒸发器所在的位置,避免出现风道\n堵塞的情况,减少了清理工作。\n[0095] 在第一风道组件包括隔热件的情况下,隔热件设置在第一风道前板和风道后板之\n间。隔热件采用隔热棉等制作,可以避免蒸发器和第一区域直接进行热交换,有利于精确控\n制第一区域内的温度。\n[0096] 在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前板的情况下,第二风道前板靠近背板的一侧形成\n有隔板,隔板围设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前板可以输送来自蒸发器处的冷空气,第二区\n域内部不需要单独设立蒸发器,节约了第二区域内的容积。第二风道前板的结构简单,借用\n第二区域的背板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组件的整体尺寸减少,节约了箱体内的容积。\n[009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n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n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