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 |
申请号 | CN201310457549.9 | 申请日期 | 2013-09-30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2074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1H8/08 | IPC分类号 | E;0;1;H;8;/;0;8;;;E;0;1;H;8;/;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林建辉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科教城天鸿科技大厦B座205室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常州路航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常州路航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邓韬;林建辉 |
代理机构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崧岩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主要解决了现有除雪车除雪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该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在除雪车身的顶部还设有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和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除雪效率及效果远高于目前所应用的除雪车。因此,适合推广应用。
1.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在除雪车身的顶部还设有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和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7),设置在该收集斗开口处两侧的翼板(8),以及设置在该翼板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9);其中,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呈平口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破冰装置包括通过悬臂(2)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的除雪轮外壳(3),安装在除雪轮外壳内并可相对于除雪轮外壳旋转的除雪轮(4),以及用于抬升除雪轮外壳的液压升降杆(5);在该除雪轮外壳上端边沿处设有用于止雪飞溅的防飞溅盖板(6);其中,所述除雪轮(4)为碾冰轮,该碾冰轮包括两端与外壳对应连接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的转动圆筒,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该转动圆筒的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该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为弧形的条状结构;
或者,所述除雪轮(4)为扫雪轮,该扫雪轮包括固定直径转筒,设置在固定直径转筒两侧并与其同步转动的可变直径转筒,以及安装在固定直径转筒和可变直径转筒上的柔性聚丙烯刷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抛雪装置包括与集雪斗后端连通的排雪风道(10),设置在排雪风道入口处的离心风机(11),设置在排雪风道出口处通过旋转齿轮(15)与排雪风道旋转连接且排雪角度可调的排雪件(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包括通过电机带动的涡轮风机(13),位于出风通道与涡轮风机出风口之间、用于加热涡轮风机出风温度并从所述除雪车上取电或通过蓄电池和逆变器供电的电阻环,设置于涡轮风机出风口且横截面呈“人”字形的出风通道(14),以及用于封装涡轮风机、电阻环的风机外壳(16);其中,出风通道的开口端朝向轨道面,其相对于开口端的一端与涡轮风机出风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包括双H型缓冲台架,上端与双H型缓冲台架下表面连接并用于抬升双H型缓冲台架的伺服抬升装置(20),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复合式除冰刷,为所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运行提供动力的气动系统,以及用于控制伺服抬升装置(20)和复合式除冰刷的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复合式除冰刷包括旋转敲击头(25)、旋转钢刷(26)、旋转尼龙刷(27)中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
所述旋转敲击头(25)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敲击头旋转筒(251),以及通过柔性连接带(252)紧固连接于敲击头旋转筒(251)上的敲击体(253);
所述旋转钢刷(26)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钢刷旋转筒(261)和若干均匀设置在钢刷旋转筒(261)表面的钢刷毛(262);
所述旋转尼龙刷(27)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尼龙刷旋转筒(271)和若干均匀设置在尼龙刷旋转筒(271)表面的尼龙刷毛(272);
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的旋转动力由所述气动系统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H型缓冲台架包括由上至下相对平行设置且通过弹性阻尼器(30)连接的H型上梁(31)和H型下梁(32);
所述伺服抬升装置(20)则与H型下梁(32)下端连接,复合式除冰刷则设置在H型上梁(3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包括抬升装置(21),设置在抬升装置(21)上端且被抬升装置(21)带动上升或下降的涂抹系统,以及与涂抹系统连通为其提供防冻液的防冻液供给机构;该涂抹系统包括回流槽(22),内置于回流槽(22)内的储液槽(23),以及通过轴承固定在回流槽(22)或储液槽(23)上的涂抹滚刷(24),其中,涂抹滚刷(24)下部沁润在储液槽(23)内,其上部裸露于回流槽(22)外部,回流槽(22)和储液槽(23)均与防冻液供给机构连通,且二者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构成防冻液回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3)为凹槽结构,其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且在储液槽(23)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第一刮板(221);所述回流槽(22)为凹槽结构,且在其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第二刮板(222),而在其后端内侧则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后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挡板(2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液供给机构包括防冻液存储设备,与该防冻液存储设备连接并通过进液管(28)与储液槽(23)连接的供给泵;所述回流槽(22)通过回流管(29)与防冻液存储设备连通。
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n背景技术\n[0002] 高铁线路一般采用无砟轨道,它采用板式道床或整体式道床,没有单独的轨枕,轨道相对较稳定。高铁线路的轨道积雪排除一直是本技术领域的难题,现有除雪车一般为粗放式的结构设计,对轨道面的大面积的积雪除雪有一定效果。现有除雪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除雪效率低、除雪不尽、难以适用于高铁线路的无砟轨道的缺陷;二、积雪收集后的抛洒角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极易导造成路沿线的部分路段积雪抛洒困难的问题;三、对于轨道间歇、除雪设备无法触及到的地方,尤其是枕木之间的残留积雪的去除效果欠佳。\n[0003] 另一方面,铁路沿线的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输电线,架设在铁路上方,机车受电弓与其摩擦受电,为电力机车提供电能。接触网覆冰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过负载事故,即线路实际覆冰超过设计最大覆冰厚度,输电线质量大增,覆冰后风压面积增加,超出杆塔的承受范围,而导致机械或者电气故障;2、不均匀覆冰或不同期脱冰引起相邻跨的张力差,也可能造成机械和电气事故;3、绝缘子串覆冰过多,引起绝缘子串电气性能降低、泄漏距离缩短,造成绝缘网络,甚至绝缘子串被击穿;4、不均匀覆冰使导线产生自激振荡和舞动,造成导线断股及杆塔倾斜或倒塌事故。因此,在除雪的同时,对接触网的除冰也是一项重要作业。\n[0004] 现有技术中,对接触网的除冰比较常见的方法有:1、人工消除方法。该方法是目前国内架空输电线和接触网普通采用的除冰方法,其主要是通过人工敲击和/或机车上安装铜质弓头冲击作业等简陋措施去除冰雪,该方式最为简单,也是最早的除冰方法;但是,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物力,消耗时间长,除冰效率低,除冰效果也欠佳,除冰后经常再次出现覆冰,且具有一定危险性。而且,出现覆冰现象时,往往环境条件较恶劣,人工除冰就变得极为不便;2、接触网热滑方法。在运营前通过线路巡视人员观察接触网的覆冰情况,判断覆冰的严重程度,若覆冰达到需要除冰的警戒值,则启动除冰,机车通过受电弓从网上取电,以惰行的方式使电弓与接触线摩擦,消除覆冰。此方法对接触网有一定损害,不能完全消除覆冰,且并不适用于偏远的山区;3、阻性丝加热除冰方法。法国阿尔斯通、日本日立公司利用内置绝缘电阻丝接触线的特性开发了接触网除冰系统(引接电源至电源盘,从电源盘接至接触线内加热丝,在覆冰区段末端连通加热丝与接触网线的铜接触面,并通过铜接触面流回电源,形成回路),并应用于日本、法国、韩国、英国的铁路系统及中国的哈大线、哈尔滨地铁中。虽然该工程采用的接触网除冰方案理论上可以达到除冰的目的,但该除冰霜装置在清除效果、清除效率上还远不够好,在对大长线下如何根据气象条件、覆冰厚度以及融冰电流和融冰时间等方面还缺少成功应用经验及相应的规程规范,对于既有线特别是已建成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来说这种方式不适用。尤其是在我国哈大线,特别是南方冻雨地段,经常出现因接触网结冰而降速运行的动车组,严重的直接导致列车停运。\n[0005] 与此同时,对接触网覆冰的预防是一种主动的防冰措施,即在接触线上涂抹防冻剂,该种方式的思路是根据天气预报获知即将发生冻雨天气后,预先使用防冻剂涂敷接触线,以防止接触线结冰。对接触网涂抹防冻液主要应用相关的防冻液涂抹设备,如:德国不来梅有轨电车公司使用STEMMANN TECHNIK公司的高架线涂抹设备给接触线涂防冻剂;该涂抹设备由两个部件组成:其中一个气压装置部件安装在轨道车辆内部的一个固定框架上,另一个部件为附加的车顶受电弓涂抹装置,它的滑条由一个润滑装置取代,其主要功能是滚动且均匀地将防冻甘油涂抹在接触导线上, 用以防止接触导线覆冰。这种涂抹设备一般可在当预报有可能造成接触导线覆冰的前一天,对接触线进行涂抹。但是上述涂抹设备主要还存在以下缺陷:其采用中心渗透式的取液方式,即涂抹执行部件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防冻剂内置于该圆柱形结构内部,防冻剂由内至外渗透至圆柱形结构的外部,然后才能进行涂抹作业,不仅涂抹效率慢、涂抹速度低,而且天窗式裸露的设计极易导致防冻液在作业时漏出,污染铁路沿线。\n[0006]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除雪车不仅无法对轨道面进行有效且彻底的除雪,而且无法对接触网进行高效地除冰及涂抹防冻液。\n发明内容\n[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雪效率高、除雪效果良好的高效节能型除雪车。\n[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n[0009] 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在除雪车身的顶部还设有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和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n[0010] 所述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设置在该收集斗开口处两侧的翼板,以及设置在该翼板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其中,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呈平口状。\n[0011] 为了更加利于集雪斗内的积雪进入抛雪装置,在所述收集斗内还设有集雪双螺旋机构,该集雪双螺旋机构的作用在于将集雪斗内的积雪卷入抛雪装置,具体的说,集雪双螺旋机构包括两端与收集斗两侧对应连接且可相对于收集斗旋转的转轴,设置在转轴中部的减速齿轮,以及设置于减速齿轮一侧转轴上的正螺旋叶片和设置于减速齿轮另一侧转轴上反螺旋叶片。\n[0012] 为了清除轨道面以下的积雪,在所述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边沿处设有可升降、用于清除轨面以下的积雪并将其导入收集斗内的内集雪板,该内集雪板为外部包覆有橡胶的合金框架,且在该合金框架内设有防冲击弹簧。\n[0013] 所述前方破冰装置包括通过悬臂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的除雪轮外壳,安装在除雪轮外壳内并可相对于外壳旋转的除雪轮,以及用于抬升除雪轮外壳的液压升降杆;在该除雪轮外壳上端边沿处设有用于止雪飞溅的防飞溅盖板;其中,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碾冰轮,该碾冰轮包括两端与外壳对应连接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的转动圆筒,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该转动圆筒的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该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为弧形的条状结构;\n[0014]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扫雪轮,该扫雪轮包括固定直径转筒,设置在固定直径转筒两侧并与其同步转动的可变直径转筒,以及安装在固定直径转筒和可变直径转筒上的柔性聚丙烯刷毛。\n[0015] 进一步的,所述抛雪装置包括与集雪斗后端连通的排雪风道,设置在排雪风道入口处的离心风机,设置在排雪风道出口处通过旋转齿轮与排雪风道旋转连接且排雪角度可调的排雪件。\n[0016] 所述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包括通过电机带动的涡轮风机,位于出风通道与涡轮风机出风口之间、用于加热涡轮风机出风温度并从所述除雪车上取电或通过蓄电池和逆变器供电的电阻环,设置于涡轮风机出风口且横截面呈“人”字形的出风通道,以及用于封装涡轮风机、电阻环的风机外壳;其中,出风通道的开口端朝向轨道面,其相对于开口端的一端与涡轮风机出风口连通。\n[0017] 为了保证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接触,所述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n[0018] 所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包括双H型缓冲台架,上端与双H型缓冲台架下表面连接并用于抬升双H型缓冲台架的伺服抬升装置,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复合式除冰刷,为所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运行提供动力的气动系统,以及用于控制伺服抬升装置和复合式除冰刷的控制系统;\n[0019] 其中,所述复合式除冰刷包括旋转敲击头、旋转钢刷、旋转尼龙刷中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n[0020] 所述旋转敲击头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敲击头旋转筒,以及通过柔性连接带紧固连接于敲击头旋转筒上的敲击体;\n[0021] 所述旋转钢刷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钢刷旋转筒和若干均匀设置在钢刷旋转筒表面的钢刷毛;\n[0022] 所述旋转尼龙刷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尼龙刷旋转筒和若干均匀设置在尼龙刷旋转筒表面的尼龙刷毛;\n[0023]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敲击头旋转筒为空心结构,其两端与双H型缓冲台架的两侧连接,敲击体通过倒置三角卡口结构和由凯夫拉(KEVLAR)编织成的柔性连接带相连(带内有三角形铝条用于卡住敲击体内的凹槽),凯夫拉柔性连接带另一端与敲击头旋转筒相连,一个敲击头旋转筒上对称安装有四个相同的敲击体;而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则为套筒结构,内筒与双H型缓冲台架的两侧连接,然后将外筒通过螺栓拧紧在内筒上,钢刷毛和尼龙刷毛则安装在外筒上;\n[0024] 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的旋转动力由所述气动装置提供,进一步的,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均由单独的马达带动,从而使得控制系统可单独对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的转速分别进行调整。\n[0025] 再进一步的,所述敲击体为由硬橡胶制成的条形结构且沿敲击头旋转筒的轴向设置,为了提高敲击体的抗冲击抗疲劳性能,该敲击体内还混合有钢丝和尼龙纤维。\n[0026] 所述双H型缓冲台架包括由上至下相对平行设置且通过弹性阻尼器连接的H型上梁和H型下梁;所述伺服抬升装置则与H型下梁下端连接,复合式除冰刷则设置在H型上梁上。根据复合式除冰刷内刷头的数量,H型上梁的形状可作相应调整,如:梯子结构,在此前提下,旋转敲击头、旋转钢刷和/或旋转尼龙刷则设置在梯子结构中两根支架的空隙之间。\n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H型上梁和H型下梁之间中部还设置有空气弹簧,该空气弹簧下端与H型下梁连接,其上端通过保持架与H型上梁下端连接,该空气弹簧可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空气弹簧和弹簧阻尼器的设计使得设备作业时,具有多个方向的自由度并能自动回中,使得复合式除冰刷能有效的贴合冰层,且弹性加阻尼设计用于缓冲和吸收除冰时过大的冲击,减小对接触网的刚性碰撞,达到柔性除冰的效果,避免了接触线受损。\n[0027] 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除冰的自动化,气动旋转除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的图像识别装置。图像识别装置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装置实现对接触网覆冰情况的自动判断,再根据判断控制复合式除冰刷和伺服抬升装置做相应的运动。\n[0028] 为了实时反馈作业振动情况,防止接触网受损,气动旋转除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双H型缓冲台架上并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n[0029] 所述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包括抬升装置,设置在抬升装置上端且被抬升装置带动上升或下降的涂抹系统,以及与涂抹系统连通为其提供防冻液的防冻液供给机构;该涂抹系统包括回流槽,内置于回流槽内的储液槽,以及通过轴承固定在回流槽或储液槽上的涂抹滚刷,其中,涂抹滚刷下部沁润在储液槽内,其上部裸露于回流槽外部,回流槽和储液槽均与防冻液供给机构连通,且二者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构成防冻液回流通道。\n[0030] 所述储液槽为凹槽结构,其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且在储液槽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上端延伸的第一刮板;所述回流槽为凹槽结构,且在其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上端延伸的第二刮板,而在其后端内侧则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后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上端延伸的挡板。作为优选,第一刮板、第二刮板、挡板为PTFE板。\n[0031] 具体的说,涂抹滚刷包括滚轴体和设置在滚轴体上的刷毛,该刷毛由高吸水性纤维制成。\n[0032]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滚轴体在涂抹作业时,通过与接触线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其自然滚动,这是被动方式;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滚轴体通过电机带动其运动,这是主动方式。\n[0033] 所述防冻液供给机构包括防冻液存储设备,与该防冻液存储设备连接并通过进液管与储液槽连接的供给泵;所述回流槽通过回流管与防冻液存储设备连通。\n[003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n[0035] (1)本发明在除雪车身的底部安装有若干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通过该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将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积雪向轨道两侧吹出,以达到吹扫除雪的目的;与此同时,涡轮风机吹出的风通过电阻环加热,热风可融化积雪,有利于吹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除雪效果。\n[0036] (2)本发明中除雪车头包括了前方破冰装置、集雪斗和抛雪装置三部分,前方破冰装置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然后积雪卷入集雪斗内,再通过与集雪斗连通的抛雪装置将积雪抛洒至轨道以外,其除雪效率非常高,尤其适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作业,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除雪效率低的缺陷。\n[0037] (3)本发明中除雪轮采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破冰轮,另一种是扫雪轮,其中,破冰轮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如:我国哈大线等经纬度较高轨道面易结冰或雪层较厚的地区,扫雪轮则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不同的除雪轮应对不同的工况,使得本发明的实现灵活多变,应用范围广。\n[0038] (4)本发明的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该激光位移传感负责校准下压距离,使得悬臂下压工作时保证除雪轮上的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直接接触,并至少留有1-2cm的空隙,避免作业时对轨道板造成损坏。\n[0039] (5)本发明中出风通道设计为“人”字形结构,且其开口端朝向轨道面,进一步的,“人”字形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且其下部的弧度沿远离“人”字形中轴线的方向逐渐增加,该结构设计有利于将积雪从轨道中间往轨道两侧吹扫。\n[0040] (6)本发明在集雪斗的两侧下端各设有一个雪刷,该雪刷作业时可把轨道外侧(包括轨面以下)的积雪往外推开或者往轨道内部收集(往外排进线路两侧的沟道内,往内被集雪斗收集;同时,雪刷的刷毛螺纹间距对应于轨道枕梁间距,依据车速的改变相应的转速也改变,以达到契合枕梁间间隔,通过雪刷可有效地将轨道两侧集雪斗端部无法触及到的位置的积雪排出轨道,提高了除雪效果。\n[0041] (7)气动旋转除冰装置通过双H型缓冲台架的多角度运动,然后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和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反馈除冰作业情况,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地动态调整伺服抬升装置、复合式除冰刷的工作状态,使得复合式除冰刷能有效地贴合冰层,不仅除冰效率高,而且实现了柔性除冰的目的,减少了除冰时对接触网的损害。\n[0042] (8)气动旋转除冰装置中复合式除冰刷包括旋转敲击头、旋转钢刷、旋转尼龙刷三种,其中,旋转钢刷、旋转尼龙刷替代人工敲击和铜质弓头冲击法用于接触网除冰,具有更高的除冰速度,且转速单独可调,除冰更具针对性,特殊设计的旋转敲击头能够清除接触网上较厚的冰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较厚冰层无法做到有效处理的问题。\n[0043] (9)涂抹系统设计为外沁润式,涂抹滚刷直接通过表面的刷毛吸收防冻液,吸收效率远高于现有的中心渗透式,从而提高了涂抹效率和速度,可高速作业,涂抹作业速度达到\n60 km/h以上。\n[0044] (10)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中设计有回流槽和储液槽,回流槽从四周嵌套包裹着储液槽,用于接收储液槽中多余的防冻液并通过回流管流回防冻液存储设备内;同时,在回流槽开口端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刮板和刮板,在储液槽开口端设置第一刮板,其中,挡板用于阻挡涂抹滚刷高速运作时飞溅的防冻液,同时刮除刷毛上过多的防冻液,两个刮板前端尽可能的靠近滚刷,可有效收集往外飞溅的液体并使其流入回流槽内,刮板和挡板能在涂抹滚刷高速涂抹作业的过程中,有效防止防冻液飞溅,保护铁路沿线环境不受污染。\n附图说明\n[0045] 图1为本发明中除雪车头及除雪车身的结构示意图。\n[0046] 图2为本发明中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的局部示意图。\n[0047] 图3为本发明中除雪车头的内部示意图。\n[0048] 图4为本发明中翼板及雪刷的局部示意图。\n[0049] 图5为本发明中气动旋转除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50] 图6为图5的主视图。\n[0051] 图7为本发明中复合式除冰刷的结构示意图。\n[0052] 图8为本发明中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53] 图9为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中涂抹系统的结构原理图。\n[0054] 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除雪车身,2-悬臂,3-除雪轮外壳,4-除雪轮,\n5-液压升降杆,6-防飞溅盖板,7-收集斗,8-翼板,9-雪刷,10-排雪风道,11-离心风机,\n12-排雪件,13-涡轮风机,14-出风通道,15-旋转齿轮,16-风机外壳,17-活动连接槽,\n18-气动装置,19-保护栓,20-伺服抬升装置,21-抬升装置,22-回流槽,23-储液槽,24-涂抹滚刷,25-旋转敲击头,26-旋转钢刷,27-旋转尼龙刷,28-进液管,29-回流管,30-弹性阻尼器,31-H型上梁,32-H型下梁,33-内集雪板,34-集雪双螺旋机构;\n[0055] 221-第一刮板,222-第二刮板,223-挡板;\n[0056] 251-敲击头旋转筒,252-柔性连接带,253-敲击体,254-空气弹簧,255-导冰板,256-气动接口,257-保持架;\n[0057] 261-钢刷旋转筒,262-钢刷毛;\n[0058] 271-尼龙刷旋转筒,272-尼龙刷毛。\n具体实施方式\n[005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n实施例\n[006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型除雪车,如图1至9所示,该除雪车主要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1两部分。本发明对现有除雪车的改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除雪车针对于轨道除雪的改进;另一方面是对除雪车针对接触网除冰的改进。其中,对于轨道除雪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轨道面的积雪处理;二、对于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积雪处理。\n[0061] 一、对除雪车针对于轨道除雪的改进\n[0062] 轨道面的积雪处理主要通过新设计的除雪车头完成,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除雪车头主要包括集雪斗、前方破冰装置、抛雪装置和动力系统四部分,其中,前方破冰装置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破除后的冰块、冰渣及积雪收集至集雪斗内,集雪斗与抛雪装置连通,集雪斗内的积雪、冰块、冰渣等通过雪装置抛洒出去,排除至轨道沿线两侧,完成除雪作业。\n[0063] 集雪斗整体呈斗状,其前端开口,底部为略高于轨道面的平口设计,积雪、冰块被集雪斗底部的平口铲入其内部。本实施例中,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7,设置在该收集斗开口处两侧的翼板8,以及设置在该翼板8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9。翼板一般为直板,其前端倒有圆弧,翼板底部设有雪刷9,雪刷的刷毛呈螺旋状,螺旋状的刷毛螺纹间距对应于轨道枕梁间距,依据车速的改变相应的转速也改变,以达到契合枕梁间间隔。作业时,雪刷可把轨道外侧(包括轨面以下)的积雪往外推开或者往轨道内部收集(往外排进线路两侧的沟道内,往内被集雪斗收集。根据不同雪量、不同线路环境而选择外排还是收集,外排方式的除雪速度较快但积雪不蹦出轨道床,一般适用于雪量较小的情况)。\n[0064] 为了对集雪斗端口所处平面以下积雪进行有效地清理,本实施例在集雪斗的底端,即其开口处的下端还固定安装有内集雪板33,具体的说,内集雪板为外部包覆有橡胶的合金框架,且在该合金框架内设有防冲击弹簧。内集雪板为可升降设计,实现内集雪板的升降方式为现有成熟技术,本实施例不作赘述。道岔作业时集雪板通过气动装置收回到轨道面以上的水平位置,无道岔时可降下用于清除轨面以下的积雪。\n[0065]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雪刷9的适用性,使其能根据不同的路面积雪情况而做出调整,本实施例将雪刷设计为可升降、角度可调节的雪刷,雪刷的可升降、角度可调节的结构实现多种多样,本实例的具体实现方式如下:翼板8下端活动连接有具有凹槽的活动连接槽17,雪刷则固定在该活动连接槽内,活动连接槽上端通过转动轴与翼板下端转动连接,并通过气动装置18控制活动连接槽转动;与此同时,活动连接槽上端还通过设置在集雪斗侧面上的气动杆或弹簧杆实现活动连接槽下压、抬起的动作。\n[0066] 气动装置18一端通过贯穿于集雪斗侧部的连杆与集雪板铰接,另一端连接于保护栓19下臂。当集雪板遇到冲撞大于防冲击弹簧行程时,保护栓19动作(卡勾卡住,集雪板后缩收回),气动装置的供气设备可安装于除雪车内。正常道岔作业时,不具备轨面下作业条件,集雪板应收回。此外,为了能同时适应CRTSI型、CRTSⅡ型轨道板和既有线路,集雪板两侧设有可调节长度和角度的副板。副板完全收回时集雪板长度最小,适用于CRTSⅡ型轨道板(京沪线)。副板完全伸展时集雪板长度最大,适用于CRTSI型轨道板(哈大线),伸出长度介于两者之间的则适用于既有线路。\n[0067] 为了提高积雪进入集雪斗的效率,本实施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在集雪斗中的收集斗内设有集雪双螺旋机构34,该集雪双螺旋机构包括两端与收集斗1两侧对应连接且可相对于收集斗1旋转的转轴,设置在转轴13中部的减速齿轮,以及设置于减速齿轮一侧的转轴上的正螺旋叶片和设置于减速齿轮另一侧的转轴上反螺旋叶片。简言之,集雪双螺旋机构34以转轴的中间为界,左右两端螺旋方向相反。集雪双螺旋机构的作用在于将集雪斗边沿的雪卷入集雪斗内,同时,将集雪斗内的雪卷至抛雪装置中。集雪双螺旋机构可另设动力驱动,也可与抛雪装置共用。\n[0068] 前方破冰装置通过悬臂2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其主要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以使得积雪及结冰可顺利地收集至集雪斗内。本实施例中,前方破冰装置包括通过悬臂2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的除雪轮外壳3,安装在除雪轮外壳内并可相对于外壳旋转的除雪轮4;在该除雪轮外壳上端边沿处设有用于止雪飞溅的防飞溅盖板6。在悬臂的中部与集雪斗之间设有升降杆,作为优选,该升降杆为液压升降杆5,悬臂通过升降抬起或降下除雪轮。除雪轮旋转除雪,其动力通过动力系统驱动。\n[0069] 本实例中除雪轮结构分为两种:\n[0070] 其一\n[0071] 除雪轮4为碾冰轮,该碾冰轮包括两端与除雪轮外壳对应连接并可相对于除雪轮外壳转动的转动圆筒,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该转动圆筒的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该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为弧形的条状结构。碾冰轮通过两端的轴承固定在外壳的端部,且其固定端单侧装有液压驱动马达和齿轮组,以此实现碾冰轮的旋转。碾冰轮总长0.9米,转动圆筒直径0.6米,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安装在转动圆筒的外壁,作为优选,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采用六角螺栓与转动圆筒固定。其中,起冰刀用于破开较为坚硬和厚实的压实冰层,弹簧钢刷用于薄冰层的刮除。\n[0072] 其二\n[0073] 除雪轮4为扫雪轮,当轨道内积雪未结冰时用于替换碾冰轮使用,获得更好的清扫效果。扫雪轮包括固定直径转筒,设置在固定直径转筒两侧并与其同步转动的可变直径转筒,以及安装在固定直径转筒和可变直径转筒上的柔性聚丙烯刷毛。扫雪轮总长1.3米,其转动筒由中间0.8米长的固定直径转筒和左右外圈各0.2米长的可变直径转筒组成。柔性聚丙烯刷毛安装在扫雪轮的外壁,其耐磨并有一定硬度。位于固定直径转筒两侧的可变直径转筒内部设有行程螺丝,筒径可通过扳手调节行程螺丝而改变,调节后刷头可与轨道内侧轨道板和枕梁相契合,不同筒径分别适用于CRTSI型和CRTSⅡ型轨道板,同时也调节适用于传统的既有线路。实现扫雪轮旋转的方式与碾冰轮一样,在此不做赘述。需要除雪作业时,降下除雪轮,进行除雪,作业完成后或不需作业时,则通过升降杆抬起除雪轮离开轨道面。\n[0074] 悬臂带动除雪轮下降(下压)、抬起时,应当有一定行程限制,本实施例采用在悬臂与除雪轮固定的轴端盖下方设置激光位移传感器来实现对除雪轮下压位置的反馈,激光位移传感器负责校准下压距离,使得悬臂下压工作时保证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接触,并至少留有1-2cm的空隙,避免作业时对轨道板造成损坏。\n[0075] 雪被收集到集雪斗内后,需要采用抛洒设备将收集的雪抛洒至轨道沿线的两侧,本实施例采用抛雪装置实现上述目的。具体的说,抛雪装置包括与集雪斗后端连通的排雪风道10,设置在排雪风道入口处的离心风机11,设置在排雪风道出口处的排雪件12。离心风机将集雪斗内的积雪卷入至排雪风道内,然后由排雪风道出口处的排雪件排出。排雪件的形状排雪风道匹配的中空的圆筒形,在其侧边开设有供积雪抛洒出的抛洒口。\n[0076]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达到离心风机将集雪斗内的积雪卷入至排雪风道内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1的叶片呈弧形状,且叶片靠近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外逐渐增加,此处叶片弧度较大利于接收双螺旋导入的积雪,远离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内逐渐减小,配合风道能产生较大的离心风力。该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排雪效率。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将离心风机中轴往前延伸,并通过减速齿轮与集雪双螺旋机构中的转轴连接,离心风机的动力传递到位于双螺旋中段上方的减速齿轮进而驱动集雪双螺旋旋转,该设计目的在于,省去了集雪双螺旋的独立驱动,实现了集雪双螺旋与离心风机的同步运动、统一驱动,优化了双螺旋底部和两侧的冰雪通道,双螺旋和风道的转速自动匹配,无需同步控制,优化集雪性能,提高集雪效率,节约了能源。\n[0077] 现有除雪车的排雪角度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极易导造成路沿线的部分路段积雪抛洒困难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中,排雪件通过旋转齿轮15与排雪风道10旋转连接,旋转齿轮15又通过第二电机进行驱动。当涉及需要改变抛雪角度时,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与旋转齿轮形成齿轮副,带动旋转齿轮转动,从而使得旋转齿轮带动排雪件转动,完成角度调节。\n[0078] 除雪车头的动力系统为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其主要包括用于驱动雪刷旋转的第一液压马达,用于驱动离心风机的第一电机,用于驱动除雪轮(转动圆筒或固定直径转筒、可变直径转筒)的第二液压马达,用于驱动排雪件角度调节的第二电机,升降杆的液压驱动系统以及上述的气动装置等。\n[0079] 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积雪处理的通过设置在除雪车身底部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实现。本实施例中,热力涡轮吹雪装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将轨道面的积雪融化,使较厚、较硬的雪层变松软;二、将松软的雪层吹向轨道两侧,实现吹扫除雪。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实现上述两个作用的结构如下: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包括涡轮风机13、电阻环和出风通道14三部分。\n[0080] 涡轮风机,通过涡轮电机带动其运行,该涡轮风机的出风口朝向轨道面并延伸至除雪车身外,涡轮风道和叶片均由铝合金制造,重量较小。\n[0081] 出风通道,安装在涡轮风机的出风口处,其作用在于将从涡轮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导向,使得风吹向轨道面。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吹扫效果,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的横截面呈“人”字形结构,且其开口端朝向轨道面,同时, “人”字形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且其下部的弧度沿远离“人”字形中轴线的方向逐渐增加,该结构设计有利于将积雪从轨道中间往轨道两侧吹扫。根据不同的轨道面积雪情况,吹扫角度可作适应性调整,即出风通道的开口端相对于轨道面的角度可调;实现出风通道的开口端相对于轨道面的角度可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出风通道与涡轮风机的出风口的转动连接、旋转连接或球形铰接均可,该连接方式为现有成熟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不对其详述。\n[0082] 电阻环,用于加热从涡轮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风,电阻环安装在出风通道上方、涡轮风机出风口的下方。电阻环内安装有热电阻丝,电阻丝的供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热电阻丝通过位于环外部的电线接入除雪车上,进行取电;二、通过独立的蓄电池和逆变器进行供电。加热后的风对积雪有融化作用,更利于风的吹扫。考虑到不同工况下,积雪厚度、温度的不同,本实施例将吹风温度设计为可调式,其实现方式如下:在除雪车上安装有温控设备,该温控设备对电阻环进行控制调温,从而达到本装置出风温度可调的目的。\n[0083]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将涡轮风机、电阻环等集成在一起构成箱式模块化的设计,具体的做法是增设一个风机外壳16,涡轮风机、电阻环均安装于外壳内,出风通道位于该外壳外部。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可通过箱式模块的设计拆卸式连接于除雪车身的底部,拆下后,可作为便携式吹扫装置使用,不仅实现灵活,而且维护方便。\n[0084] 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单独使用适用于车站附近多道岔路段或小范围的清扫作业时。\n使用时,可单人背负使用,也可安装于小型作业台架上,通过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小型作业台架上可沿用“人”字形出风通道;人工作业的要求还设计有带把手的万向出风管,出风管头部为金属头,内有加热电阻丝。\n[0085] 二、对除雪车针对接触网除冰的改进\n[0086] 接触网除冰包括结冰后的除冰作业,以及结冰前或除冰后的防结冰作业。\n[0087] 除冰作业,通过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实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安装在列车顶部,主要包括双H型缓冲台架、伺服抬升装置20、复合式除冰刷、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五部分。\n[0088] 伺服抬升装置,伺服抬升装置包括安装在列车顶部的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折叠式弓架结构,其可采用现有的受电弓结构形式,伺服抬升装置主要用于带动双H型缓冲台架上升、下降,其运行的动力由动力系统提供,并受控制系统控制。\n[0089] 双H型缓冲台架,设置在伺服抬升装置的顶端,主要包括由上至下相对平行设置且通过弹性阻尼器30连接的H型上梁31和H型下梁32;具体的说,伺服抬升装置20的上端与H型下梁31下端连接,复合式除冰刷设置在H型上梁31上。H型上梁31和H型下梁\n32之间的弹性阻尼器实现了多自由度的机械缓冲设计,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确定合适的弹簧阻尼比。进一步的,在H型上梁和H型下梁之间中部还设置有空气弹簧254,该空气弹簧下端与H型下梁连接,其上端通过保持架257与H型上梁下端连接。作业时,H型上梁可相对H型下梁在水平面内做任意角度的小幅度摆动,空气弹簧使得,H型上梁在摆动后具有自动回中的能力;空气弹簧结合弹性阻尼的设计使得复合式除冰刷能有效的贴合冰层,且弹性加阻尼设计用于缓冲和吸收除冰时过大的冲击,减小对接触网的刚性碰撞,达到柔性除冰的效果,避免了接触线受损。\n[0090] 除冰作业时,对H型上梁振动情况的监测十分重要,本实施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在双H型缓冲台架前端面加装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该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反馈作业振动情况至控制系统,然后由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整,以防止接触网受损。除冰作业中,若落冰直接下落,势必会损伤复合式除冰刷,本发明在保持架9靠近空气弹簧的一端的两侧还设有导冰板255,且该导冰板255倾斜于H型下梁设置,作为优选结构,导冰板采用直板结构,对称设置于保持架左、右两侧。导冰板用于引导落冰往气动旋转除冰装置的四周滑落,起到保护复合式除冰刷以及其以下部件的作用。\n[0091] 基于轻量化的设计思路,本实施例中,H型上梁、H型下梁、保持架和导冰板均采用\n6系或7系铝合金制作,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可以保证整个双H型缓冲台架有较轻的质量,以便于将双H型缓冲台架安装于伺服抬升装置上方;进一步的,为了减小双H型缓冲台架质量,作为优选,弹簧阻尼器不采用油压阻尼,而采用气压式阻尼系统。\n[0092] 复合式除冰刷是除冰的执行部件,其主要包括旋转敲击头25、旋转钢刷26、旋转尼龙刷27中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即根据不同的除冰需要,上述旋转敲击头、旋转钢刷、旋转尼龙刷可单独使用或任意组合;旋转敲击头用于清除较厚冰层、旋转钢刷用于清除中小厚度冰层、旋转尼龙刷配合完成残余冰雪的清除。\n[0093] 旋转敲击头25是复合式除冰刷的核心技术,其主要针对通过传统除冰方法无法出去较厚冰层的情况,旋转敲击头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敲击头旋转筒\n251,以及通过柔性连接带252紧固连接于敲击头旋转筒251上的敲击体253,敲击头旋转筒为空心结构,其两端与双H型缓冲台架的两侧连接,敲击体通过倒置三角卡口结构和由凯夫拉(KEVLAR)编织成的柔性连接带相连(带内有三角形铝条用于卡住敲击体内的凹槽),凯夫拉柔性连接带另一端与敲击头旋转筒相连,一个敲击头旋转筒上对称安装有四个相同的敲击体。敲击体253为由硬橡胶制成的条形结构且沿敲击头旋转筒251的轴向设置,同时,为了提高敲击体的抗冲击抗疲劳性能,敲击体253内还混合有钢丝和尼龙纤维。\n[0094] 旋转钢刷26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钢刷旋转筒261和若干均匀设置在钢刷旋转筒261表面的钢刷毛262;旋转尼龙刷27包括设置在双H型缓冲台架上表面上的尼龙刷旋转筒271和若干均匀设置在尼龙刷旋转筒271表面的尼龙刷毛272。\n[0095] 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则为套筒结构,内筒与双H型缓冲台架的两侧连接,然后将外筒通过螺栓拧紧在内筒上,钢刷毛和尼龙刷毛则安装在外筒上。旋转钢刷、旋转尼龙刷替代人工敲击和铜质弓头冲击法用于接触网除冰,具有更高的除冰速度,除冰更具针对性。\n[0096] 本实施例中,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的旋转动力由动力系统提供,为了提高除冰效果,实现对各个刷头的单独控制,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均由独立的马达带动,且这些马达均受控制系统控制。\n[0097]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设计了接触网覆冰图像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设置图像识别装置,图像识别装置用于对接触网覆冰的冰厚测量及清除效果识别,它讲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装置实现对接触网覆冰情况的自动判断,再根据判断控制复合式除冰刷和伺服抬升装置做相应的运动。\n[0098] 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和振动器传感器反馈的信息,用以识别冰层厚度,继而控制伺服抬升装置的抬升高度和复合式除冰刷中各刷头需要的旋转速度。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为安置在列车内的控制主机,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系统实现上述功能的实现方式(包括前述的控制主机)是现有成熟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不作赘述。\n[0099] 因气动系统的绝缘和耐久性好,可实现高压作业,所以,本实施例中,气动旋转除冰装置的动力系统采用气动系统,气动系统主要包括安装在列车内的气泵,与各动作部件连接的气动马达, H型上梁的侧面开设有气动接口256,气动接口256数量与敲击头旋转筒、钢刷旋转筒和尼龙刷旋转筒的数量匹配,气泵通过包裹着凯夫拉纤维的橡胶软管给气动马达提供高压气体,然后由气动马达带动上述旋转筒旋转,考虑到气动马达传动转速高,因此,需要加装减速齿轮,同时,增大扭矩;由于接触网带电作业时携带高压可达27.5KV,马达输气管需要在满足耐压、耐寒、柔软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上述伺服抬升装置下部的折叠式弓架结构可选用气动臂,其抬升、下降的动力同样由气动系统提供。\n[0100] 防结冰作业\n[010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该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包括抬升装置21、涂抹系统和防冻液供给机构三大部分。一般地,气动旋转除冰装置与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沿除雪车的运行方向顺次安装在除雪车车身的顶部。\n[0102] 抬升装置,安装在列车顶部,主要用于抬升涂抹系统,其结构包括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上的折叠架,一般地,可选用现有的受电弓作为抬升装置。\n[0103] 涂抹系统,是沁润式防冻液涂抹装置的核心技术,该涂抹系统包括回流槽22,内置于回流槽22内的储液槽23,以及通过轴承固定在回流槽22或储液槽23上的涂抹滚刷\n24。回流槽从四周嵌套包裹着储液槽,用于接收储液槽中多余的防冻液并通过回流管流回防冻液供给机构,一方面,避免防冻液散落,污染铁路沿线;另一方面,实现防冻液的循环利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回流槽的底部还设有抬升平台,该抬升平台设置在抬升装置的顶端,回流槽则设置在抬升平台上。\n[0104] 涂抹滚刷24包括滚轴体和设置在滚轴体上的刷毛,该刷毛由高吸水性纤维制成,涂抹滚刷靠其外表的刷毛吸收防冻液,吸收效率远高于现有的中心渗透式,有效地保障了高速作业下防冻液涂抹的均匀性、连续性。具体的说,涂抹滚刷24下部沁润在储液槽23内,储液槽内部防冻液液面恒压循环保持,涂抹滚刷上部裸露于回流槽22外部,回流槽22和储液槽23均与防冻液供给机构连通,且二者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构成防冻液回流通道;\n从储液槽和涂抹滚刷上散落的防冻液落入回流通道内,然后通过回流管流回防冻液供给机构。\n[0105] 本实施例中,涂抹滚刷的运转依靠接触线与涂抹滚刷之间的摩擦力自动旋转。储液槽和回流槽的设计是涂抹系统的设计亮点,其中,储液槽23为凹槽结构,其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且在储液槽23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第一刮板221;回流槽22为凹槽结构,且在其前端内侧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前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第二刮板222,而在其后端内侧则倾斜设置有一端与该后端紧固连接、另一端向涂抹滚刷24上端延伸的挡板223。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第一刮板、第二刮板和挡板均为PTFE板,三者的延伸端应当尽量靠近涂抹滚刷,三者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的涂抹速度、涂抹滚刷直径、储液槽和回流槽的规格作相应调整。\n[0106] 挡板用于阻挡涂抹滚刷高速运作时飞溅的防冻液,同时刮除刷毛上过多的防冻液,刮板可有效收集往外飞溅的液体并使其流入回流槽内,刮板和挡板能在涂抹滚刷高速涂抹作业的过程中,有效防止防冻液飞溅,实现涂抹作业时的零泄漏、零污染,保护铁路沿线环境不受污染。\n[0107] 防冻液供给机构,用于向储液槽内输送防冻液,同时,通过回流管29接收回流槽内回流的防冻液,主要包括防冻液存储设备,以及与该防冻液存储设备连接并通过进液管\n28与储液槽23连接的供给泵。防冻液存储设备可选用防冻液存储罐,其与供给泵均可安装在列车内。\n[0108]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法律信息
- 2017-12-19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7.11.29
专利权人由林建辉变更为常州路航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由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群星路13号7栋3单元10号变更为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科教城天鸿科技大厦B座205室
- 2015-04-08
- 2014-01-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E01H 8/08
专利申请号: 201310457549.9
申请日: 2013.09.30
- 2013-12-18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