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前副防撞梁 |
申请号 | CN202123284610.3 | 申请日期 | 2021-12-2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IPC分类号 | B;6;0;R;1;9;/;1;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经济开发区机场大道1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李梦霞;许成亮;闫春雷 |
代理机构 | 北京中南长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穆丽红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副防撞梁,包括横梁、固连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纵梁,该前副防撞梁通过纵梁与汽车的副车架纵梁连接,所述横梁被配置为由中间位置至两端的位置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横梁呈中间宽两端窄的C型结构,并且开设有横梁工艺孔,既保证了美观度,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横梁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可以避免行人卷入彻底,降低对行人造成的伤害。纵梁组利用连接板组与车辆的副车架纵梁连接,整体呈框架式结构,强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发生时的能量。
1.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该前副防撞梁包括:
横梁(1);
固连于所述横梁(1)两端的纵梁;
该前副防撞梁通过纵梁与汽车的副车架纵梁(6)连接;
所述横梁(1)被配置为由中间位置至两端的位置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上对称开设有横梁工艺孔(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两端的所述纵梁分为:
右侧纵梁组(2);以及
左侧纵梁组(3);
所述右侧纵梁组(2)包括右侧上纵梁(201)和右侧下纵梁(202),所述右侧上纵梁(201)与所述右侧下纵梁(202)焊接固定,所述右侧上纵梁(201)和所述右侧下纵梁(202)靠近所述横梁(1)一端均与所述横梁(1)焊接固定;
所述左侧纵梁组(3)包括左侧上纵梁(301)和左侧下纵梁(302),所述左侧上纵梁(301)与所述左侧下纵梁(302)焊接固定,所述左侧上纵梁(301)和所述左侧下纵梁(302)靠近所述横梁(1)一端均与所述横梁(1)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纵梁组(2)和所述左侧纵梁组(3)上均开设有纵梁工艺孔(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纵梁组(2)远离所述横梁(1)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所述副车架纵梁(6)装配固定;
所述左侧纵梁组(3)远离所述横梁(1)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所述副车架纵梁(6)装配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组包括第一连接板(401)和第二连接板(402);
所述右侧纵梁组(2)远离所述横梁(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01) 焊接固定,所述副车架纵梁(6)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02)焊接固定;
所述左侧纵梁组(3)远离所述横梁(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01)焊接固定,所述副车架纵梁(6)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02)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板(40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0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副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纵梁(6)上加工有凹陷部(601)。
前副防撞梁\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前副防撞梁。\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人员密度增大、车辆增多,人车混流的交通状况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为了保护交通事故发生时乘员及行人的安全,在车辆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安全性能,避免在磕碰发生时造成人员伤亡。\n[0003] 汽车的前副防撞梁的设计能够不同程度地减少两辆车在发生正面碰撞后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并且可以防止行人在磕碰中被卷入车底。前副防撞梁的材质最为坚固,是用于正面承担车辆撞击力的装置,并通过前副防撞梁将受到的撞击力进行分散和缓解,并传导给车体主架。\n[0004] 而现有技术中因车辆未加装前副防撞梁装置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研发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前副防撞梁。\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能够避免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行人卷入车辆底部、在两车发生正面50%碰撞时避免车辆底部溃缩变形严重、提高纵梁承载能力的前副防撞梁。\n[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n[0007] 本实用新型的前副防撞梁,该前副防撞梁包括:\n[0008] 横梁;\n[0009] 固连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纵梁;\n[0010] 该前副防撞梁通过纵梁与汽车的副车架纵梁连接;\n[0011] 所述横梁被配置为由中间位置至两端的位置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n[0012]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上对称开设有横梁工艺孔。\n[0013]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两端的所述纵梁分为:\n[0014] 右侧纵梁组;以及\n[0015] 左侧纵梁组;\n[0016] 所述右侧纵梁组包括右侧上纵梁和右侧下纵梁,所述右侧上纵梁与所述右侧下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右侧上纵梁和所述右侧下纵梁靠近所述横梁一端均与所述横梁焊接固定;\n[0017] 所述左侧纵梁组包括左侧上纵梁和左侧下纵梁,所述左侧上纵梁与所述左侧下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左侧上纵梁和所述左侧下纵梁靠近所述横梁一端均与所述横梁焊接固定。\n[0018] 进一步的,所述右侧纵梁组和所述左侧纵梁组上均开设有纵梁工艺孔。\n[0019] 进一步的,所述右侧纵梁组远离所述横梁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所述副车架纵梁装配固定;\n[0020] 所述左侧纵梁组远离所述横梁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所述副车架纵梁装配固定。\n[0021]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组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n[0022] 所述右侧纵梁组远离所述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焊接固定,所述副车架纵梁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焊接固定;\n[0023] 所述左侧纵梁组远离所述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焊接固定,所述副车架纵梁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焊接固定;\n[0024]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紧固连接。\n[0025] 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纵梁上加工有凹陷部。\n[002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副防撞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27]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横梁呈中间宽两端窄的C型结构,并且开设有横梁工艺孔,既保证了美观度,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横梁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可以避免行人卷入彻底,降低对行人造成的伤害。纵梁组利用连接板组与车辆的副车架纵梁连接,整体呈框架式结构,强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发生时的能量。\n[0028]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纵梁组上开设有纵梁工艺孔,并且均以焊接的方式固连,既保证了结构强度,还可以避免碰撞发生时的应力集中,且美观。\n[0029]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连接板组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拆装和维护。而副车架纵梁上设计了凹陷部,能够在碰撞发生时更好地溃缩吸能。\n[0030]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撞梁可以避免车辆与车辆正面50%碰撞过程中对乘员造成伤害。\n附图说明\n[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3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副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n[0033] 附图标记说明:\n[0034] 1、横梁;2、右侧纵梁组;3、左侧纵梁组;5、纵梁工艺孔;6、副车架纵梁;\n[0035] 101、横梁工艺孔;\n[0036] 201、右侧上纵梁;202、右侧下纵梁;\n[0037] 301、左侧上纵梁;302、左侧下纵梁;\n[0038] 401、第一连接板;402、第二连接板;\n[0039] 601、凹陷部。\n具体实施方式\n[0040]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n[0041] 参见图1所示;\n[0042] 本实施例的前副防撞梁,该前副防撞梁包括:\n[0043] 横梁1;\n[0044] 固连于横梁1两端的纵梁;\n[0045] 该前副防撞梁通过纵梁与汽车的副车架纵梁6连接;\n[0046] 横梁1被配置为由中间位置至两端的位置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n[0047] 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甚至是所有车辆的前副防撞梁。\n其包括横梁1和两端的纵梁。而纵梁对称布置,横梁1两端为上述的纵梁,通过纵梁与汽车的副车架纵梁6连接。\n[0048] 为了能够避免应力集中,本实施例的横梁1上对称开设有横梁工艺孔101。\n[0049]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横梁两端的所述纵梁分为:\n[0050] 右侧纵梁组2;以及\n[0051] 左侧纵梁组3;\n[0052] 右侧纵梁组2包括右侧上纵梁201和右侧下纵梁202,右侧上纵梁201与右侧下纵梁\n202焊接固定,右侧上纵梁201和右侧下纵梁202靠近横梁1一端均与横梁1焊接固定;\n[0053] 左侧纵梁组3包括左侧上纵梁301和左侧下纵梁302,左侧上纵梁301与左侧下纵梁\n302焊接固定,左侧上纵梁301和左侧下纵梁302靠近横梁1一端均与横梁1焊接固定。\n[0054] 本实施例进一步地限定了纵梁的组成和结构,其分为右侧纵梁组2和左侧纵梁组\n3,每个纵梁组都包括上纵梁和下纵梁,以右侧纵梁组2为例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右侧上纵梁\n201和右侧下纵梁202焊接固定而成框架式结构,并且右侧纵梁组2端部与横梁1焊接固定,保证了结构强度。其次右侧纵梁组2和左侧纵梁组3上均开设有纵梁工艺孔5。开设的纵梁工艺孔5可以避免碰撞发生时的应力集中。\n[0055] 更为优选的是:\n[0056] 右侧纵梁组2远离横梁1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副车架纵梁6装配固定;\n[0057] 左侧纵梁组3远离横梁1一端通过连接板组与副车架纵梁6装配固定。\n[0058] 其中,上述的连接板组包括第一连接板401和第二连接板402;\n[0059] 右侧纵梁组2远离横梁1一端与第一连接板401焊接固定,副车架纵梁6端部与第二连接板402焊接固定;\n[0060] 左侧纵梁组3远离横梁1一端与第一连接板401焊接固定,副车架纵梁6端部与第二连接板402焊接固定;\n[0061] 第一连接板401与第二连接板40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n[0062] 为了能够提高在碰撞发生时的溃缩吸能的能力,本实施例的副车架纵梁6上加工有凹陷部601。\n[006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副防撞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64]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横梁1呈中间宽两端窄的C型结构,并且开设有横梁工艺孔\n101,既保证了美观度,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横梁1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可以避免行人卷入彻底,降低对行人造成的伤害。纵梁组利用连接板组与车辆的副车架纵梁6连接,整体呈框架式结构,强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发生时的能量。\n[0065]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纵梁组上开设有纵梁工艺孔5,并且均以焊接的方式固连,既保证了结构强度,还可以避免碰撞发生时的应力集中,且美观。\n[0066]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的连接板组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拆装和维护。而副车架纵梁6上设计了凹陷部601,能够在碰撞发生时更好地溃缩吸能。\n[0067]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撞梁可以避免车辆与车辆正面50%碰撞过程中对乘员造成伤害。\n[0068]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