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 |
申请号 | CN201310719279.4 | 申请日期 | 2013-12-23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276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M11/42 | IPC分类号 | F;1;6;M;1;1;/;4;2;;;H;0;4;M;1;/;1;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苑路399号1号楼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勤技术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勤技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韦雅;刘浩 |
代理机构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楠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其中移动终端底座,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内设有增重部件20。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包括:S100移动终端产生触发信号;S200移动终端控制马达转动,从而带动增重部件旋转;S300移动终端随增重部件的旋转改变其与放置面的角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用户不但无需手持移动终端保持适合的观看角度,也无需再利用支架进行手动调节,移动终端可实现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调节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增强了移动终端的易用性。
1.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内设有转轴(40)、一个带动所述转轴(40)转动的马达(50)和两个增重部件(21、22);将所述马达(50)固定设置在转轴(40)的中心位置,两个增重部件(21、22)对称的设置在马达的两侧。
2.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内设有转轴(40)、带动所述转轴(40)转动的两个同步转动的马达(51、52)和一个增重部件(20),两个马达(51、52)分别固定设置在转轴(40)的两端;所述增重部件(20)固定在转轴(40)的中心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内置有通信模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及所述马达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设有电压控制装置,所述电压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且输出端连接所述马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底部(10)为弧形;所述空腔(30)为圆柱形,所述增重部件(20)沿所述空腔(30)的轴向转动设置在所述空腔(30)内;所述转轴与所述空腔同轴设置且所述增重部件(20)为扇形;所述增重部件(20)与所述空腔(30)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移动终端底座还设有一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移动终端并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底座的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与移动终端底座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中设有卡合部件;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通信模块的开关;所述凹槽的两端部设有固定片(501)、所述固定片与凹槽之间设有弹簧(502);所述凹槽内设有凸起部,移动终端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坑。
9.一种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00移动终端产生触发信号;
S200移动终端控制马达转动,从而带动增重部件旋转;
S300移动终端随增重部件的旋转改变其与放置面的角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S401重力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的实时加速度值;
S402微处理控制器读取重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加速度值,并读取触发信号中的加速度参数a,并将所述实时加速度值与所述加速度参数a进行比较,当实时加速度值大于所述加速度参数a时,控制降低马达转动速度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实时加速度。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S100移动终端产生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包括:
S101用户操作按键或者触控屏输入触发信号;或
S102移动终端检测其内容系统的状态,从而生成触发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S102移动终端检测其内容系统的状态,从而生成触发信号的步骤包括:
S1021移动终端检测到其系统打开了视频播放功能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
或
S1022移动终端检测到来电接入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或
S1023移动终端检测到显示屏背光灯开启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
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移动终端观看视频,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受到广泛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要求,无法自身持站立放置在桌面或者其他台面上,用户需要一直手持保持便于观看的角度,时间久了用户会觉得手酸,无法长期保持。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支架,可与移动终端配合使用,使移动终端在一定的角度长时间的保持。但是,支架的携带又造成了一定的不便。\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n[0004] 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底座,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内设有增重部件20。\n[0005] 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包括:\n[0006] S100移动终端产生触发信号;\n[0007] S200移动终端控制马达转动,从而带动增重部件旋转;\n[0008] S300移动终端随增重部件的旋转改变其与放置面的角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n[0009] 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底座及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用户不但无需手持移动终端保持适合的观看角度,也无需再利用支架进行手动调节,移动终端可实现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调节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增强了移动终端的易用性。\n附图说明\n[0010] 图1为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具有两个马达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n[0011] 图2为为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具有1个马达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n[001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增重部件形状、位置及结构示意图;\n[0013] 图4为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n[0014] 图5为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外形尺寸示意图;\n[0015] 图6为旋转增重部件之前,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重心位置示意图;\n[0016] 图7为移动终端预转换为站立状态时,需要旋转增重部件的位置示意图;\n[0017] 图8为旋转增重部件之后,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重心位置示意图;\n[0018] 图9为移动终端固定在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站立过程示意图;\n[0019] 图10为增重部件位置变化示意图;\n[0020]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站立、平躺及趴下状态示意图;\n[0021] 图12、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实现移动终端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调节功能的流程示意图。\n[0022]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n[0023] 图15为凹槽中固定片和弹簧位置及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0025] 实施例一\n[002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内设有增重部件20。这样,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重量远远大于移动终端的重量,当移动终端固定在所述移动终端底座上时,移动终端底座可带动移动终端进行活动。用户可通过调整移动终端底座的倾斜角度来调整移动终端的倾斜角度,从而使用户在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使用移动终端,如观看电影等视频文件,无需手持移动终端,给用户提供了便利。本实施例还可以将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体积制作成明显大于移动终端底部的体积,以增加移动终端底座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重量比,更有利于移动终端倾斜站立的稳定性。\n[0027] 进一步,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底部10为弧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移动终端底座的底部10为弧形的设计,可使移动终端在任意角度都站立的更加稳定。\n[0028] 所述空腔30为圆柱形,所述增重部件沿所述空腔30的轴向转动设置在所述空腔30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增重部件沿所述空腔30的轴向转动时,移动终端的重心会改变,其弧形的底部10会在放置面上滚动,从而改变移动终端的站立角度。\n[0029] 如图3所示,优选的,所述空腔30内同轴设置一转轴40,所述增重部件为扇形且固定在所述转轴40上。这样随着转轴40的转动,所述增重部件在所述空腔30内旋转,从而改变所述移动终端的重心,导致移动终端底座沿其弧形底部10在放置面上滚动,从而改变移动终端的倾斜角度。\n[0030] 所述增重部件20与所述空腔30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这样可防止由于增重部件20与空腔30内壁之间的摩擦造成增重部件转动的灵敏度下降,妨碍站立角度的调节;同时,也防止增重部件20与空腔30内壁之间的摩擦造成移动终底座的磨损和使用寿面的减少。\n[0031] 移动终端底座上还可以设置用于控制所述转轴40旋转的手柄。这样,用户可手摇旋转带动转轴40及增重部件旋转,从而调节移动终端站立的角度。\n[0032] 优选的,还设有带动所述转轴40转动的马达。\n[0033] 如图2所示,可设置一个马达50和两个增重部件21、22,将所述马达50设置在转轴\n40的中心位置,两个增重部件21、22对称的设置在马达的两侧。所述马达50与所述转轴40的连接方式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n[0034] 如图1所示,也可以设置两个同步转动的马达51、52和一个增重部件20;两个马达\n51、52分别设置在转轴40的两端;增重部件20固定在转轴40的中心位置。所述两个马达51、\n52与所述转轴40的连接方式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n[0035] 这样,用户可通过操作移动终端来控制马达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移动终端的站立角度。\n[0036] 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内置有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底座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讯。\n[0037] 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及所述马达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移动终端底座可通过通信模块接收移动终端发来控制指令,并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该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马达运转,从而达到通过操作移动终端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倾斜角度。\n[0038] 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设有电压控制装置,所述电压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且输出端连接所述马达。这样所述电压控制装置可根据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指令来调整其输出电压的大小,从而调节马达转动的速度,从而调节移动终端底座倾斜的速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在移动终端中设置重力传感器,当移动终端底座的增重部件旋转从而带动移动终端调节站立角度的同时,重力传感器会检测移动终端晃动的加速度信号,并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移动终端通信模块收到该通信指令后将其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电压控制装置输出相应大小的电压,从而实现调整马达转动速度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移动终端中还可以设置移动终端的背面朝下运动时,重力加速度检测到的值为正值,而背部朝上运动时的加速度为负值,所述基带芯片检测到加速度值为负值时,这样,当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收到的控制指令为负值时,可控制电压控制装置输出零电压,从而控制马达停止转动,从而防止移动终端显示屏朝下倒下,造成显示屏的损坏。\n[0039] 所述移动终端底座上还设有一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移动终端并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底座的电连接。\n[0040] 所述通信模块是无线通信模块或有线通信模块。\n[0041] 所述固定装置为与移动终端底座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相匹配是指将移动终端放置在凹槽中,可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底座的稳固结合。\n[0042] 所述凹槽中设有卡合部件,可使移动终端更加稳定的卡在所述凹槽内。\n[0043] 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通信模块的开关。当移动终端放置在凹槽中时,利用重力按压到该开关,从而使开关导通,进而打开通信模块,实现移动终端底座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讯。\n[0044] 如图15所示,所述凹槽的两端部设有固定片501、所述固定片与凹槽之间设有弹簧\n50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所述凹槽的长度可根据手机的宽度进行调节,从而使所述底座可与更多型号和尺寸的手机相匹配使用。\n[0045] 所述凹槽内设有凸起部(图中未示出),所述手机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坑(图中未示出)。这样,当手机插入到底座的所述凹槽中时,所述凹坑和所述凸起部相互配合,可保证手机稳定的与底座相固定。\n[0046]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站立放置的移动终端,其工作原理如下:如图4所示为移动终端固定在本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上且保持平躺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标出了图4所述的移动终端及底座构成的整体的尺寸;由于移动终端底座、移动终端的顶部11及移动终端的机身12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因此移动终端及底座构成的整体的重心的位置靠近移动终端底座。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的重心61和移动终端的机身重心62的位置。如移动终端底座重量为G1、移动终端底座的重心到其与放置面的接触点的距离,即移动终端底座的力臂为L1;移动终端的机身重量为G2、机身重心到其与放置面的接触点的距离,即移动终端的机身力臂为L2。当增重部件转动至如图10中左图或图7所示的位置,如图8所示,所述移动终端底座的重心61和移动终端重心62的位置发生变化,此时G1×L1=G2×L2;移动终端平躺且处于静止状态;旋转增重部件,导致G1×L1>G2×L2,移动终端由平躺状态向竖直站立状态摆动,在此过程中,由于L1会逐渐减小,L2会逐渐增大,当G1×L1=G2×L2时,移动终端可保持当前所对应的站立角度;当移动终端摆动到如图9所示的位置,由于机身和机底的相对位置是相同的,假设转动角度为θ,新的机底力臂L3=L1*COSθ,新的机身L4=L2*COSθ,此时L3,L4与L1,L2的比值还是相同,维持原先重力比,依然处于翘起状态。如旋转增重部件至如图10中右图所示的位置,当G1×L1=G2×L2达到平衡时,移动终端保持竖直站立状态。\n[0047] 实施例二\n[004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包括:\n[0049] S100移动终端产生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还包括一角度参数θ,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角度参数θ控制移动终端保持与放置平面保持θ角站立;所述触发信号还可以包括一时间参数t,当移动终端按照角度参数θ站立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时间参数t时,控制移动终端呈平躺状态。所述触发信号还包括加速度参数a,移动终端根据该加速度参数a控制电机旋转的速度,从而控制移动终端站立的加速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站立状态是指移动终端与放置平面的角度θ在0度至90度之间(如图12所示)。所述平躺状态是指移动终端与放置平面的角度θ为0度且显示屏向上(如图11所示)。另外,有一种趴下状态是指移动终端与放置平面的角度θ为180度且显示屏向下(如图13所示)。\n[0050] S200移动终端控制马达转动,从而带动增重部件旋转;\n[0051] S300移动终端随增重部件的旋转改变其与放置面的角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n[0052]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S100移动终端产生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可以有以下多种方式:\n[0053] S101用户操作按键或者触控屏输入触发信号;这样,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控制移动终端调整到站立状态;\n[0054] S102移动终端检测其内容系统的状态,从而生成触发信号,这样移动终端会根据自身的状态自动调整到站立状态。具体包括:\n[0055] S1021移动终端检测到其系统打开了视频播放功能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这样,当用户打开视频播放功能时,移动终端会自动站立。\n[0056] S1022移动终端检测到来电接入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这样,当有来电接入时,移动终端会自动站立。\n[0057] S1023移动终端检测到显示屏背光灯开启时,自动生成控制站立的触发信号。这样,当移动终端背光灯打开,即只要在使用状态,移动终端就会自动站立。\n[0058] 进一步,还包括S400用于控制移动终端站立速度的步骤,具体包括:\n[0059] S401重力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的实时加速度值;\n[0060] S402微处理控制器读取重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加速度值,并读取触发信号中的加速度参数a,并将所述实时加速度值与所述加速度参数a进行比较,当实时加速度值大于所述加速度参数a时,控制降低马达转动速度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实时加速度,从而防止移动终端站立过快,造成人员或移动终端的损伤。\n[0061] 进一步,可定义手机背面向下时产生的加速度大于0,这样,当实时加速度小于0时,控制马达转速,从而将所述实时加速度调整到大于0的状态。从而保证移动终端不会呈趴下状态,保证显示屏不受损伤和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n[006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站立实现方法,可实现首先根据角度参数θ大于0的触发信号控制移动终端站立,当站立时间达到触发信号的时间参数t或通过用户输入操作或检测移动终端的状态而产生的角度参数θ等于0的触发信号控制移动终端平躺。用户不但无需手持移动终端保持适合的观看角度,也无需再利用支架进行手动调节,移动终端可实现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调节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增强了移动终端的易用性。\n[006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n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法律信息
- 2019-09-2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专利权人由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为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由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苑路399号1号楼变更为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苑路399号1号楼
- 2016-10-05
- 2014-05-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16M 11/42
专利申请号: 201310719279.4
申请日: 2013.12.23
- 2014-04-2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2-02-08
|
2010-08-05
| | |
2
| |
2011-03-23
|
2009-07-2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