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电子装置及电源适配器 |
申请号 | CN201310129166.9 | 申请日期 | 2013-04-15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3976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R13/703 | IPC分类号 | H;0;1;R;1;3;/;7;0;3;;;H;0;1;R;1;3;/;7;0;7;;;H;0;2;M;7;/;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罗武仁 |
代理机构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志为 |
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供电插接机构。供电插接机构包括开关组件及插接件。开关组件包括齿轮传动轴、弹性件、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按键齿轮及按键。按键与按键齿轮固定连接,按键齿轮与第一传动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轮与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齿轮传动轴依次贯穿弹性件、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动轮。插接件开设有插槽,第二传动轮部分收容在插槽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与上述供电插接机构相配合的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包括旋转开关及套设在旋转开关上的第二传动带。使用者按动按键可依次带动按键齿轮、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及第二传动带,进而开闭旋转开关。本发明的电子装置操作方便,且可降低能耗。
1.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供电插接机构、电路板与壳体,该电路板收容在该壳体中,该供电插接机构设置在该电路板上,该供电插接机构包括相邻设置的开关组件及插接件,该插接件包括本体、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装设在该本体上,并分别突出该本体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开关组件包括基座、齿轮传动轴、弹性件、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按键齿轮及按键,该弹性件、该第一传动轮及该按键齿轮均收容在该基座中,该第二传动轮部分收容在该基座中,该按键转动地装设在该基座上并部分突出该壳体外,该按键齿轮与该按键固定连接,该第一传动轮与该按键齿轮相啮合,该第二传动轮与该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该齿轮传动轴依次穿设该弹性件、该第一传动轮及该第二传动轮,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该第一传动轮及该基座的内壁,该插接件的本体形成有插槽,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均部分收容在该插槽中,该第二传动轮的另一部分收容在该插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相对该第二传动轮的内侧壁与该第二传动轮之间的距离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动轮为齿轮,其包括第一端面及与该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为平面且邻近该第一传动轮,该第二端面为斜面,从而使该本体相对该第二端面的内侧壁与该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电插接机构还包括壳体,该开关组件及该插接件均收容在该供电插接机构的壳体中,从而使该开关组件与该插接件相对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括本体及一对凸耳,该一对凸耳从该按键本体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凸伸形成,该一对凸耳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固定孔,该按键齿轮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垂直该按键齿轮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大于半圆的圆弧,该按键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该第一凹槽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凹槽,该开关组件还包括按键传动轴,该按键传动轴贯穿该两个固定孔及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且该按键齿轮部分收容在该一对凸耳之间。
6.一种与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装置相适配的电源适配器,其包括主体、插头及两根导线,该两根导线电性连接该插头与该主体,该主体包括上盖体、下盖体、及装设在该下盖体上的电路单元,该电路单元用于将交流电源转变为直流电源,该插头包括基座,其特征在于:该插头还包括用于与该第二传动轮相配合的第一传动带,该第一传动带装设在该插头的基座中,且该第一传动带的两端分别与该两根导线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电源适配器的主体还包括旋转开关及第二传动带,该旋转开关装设在该电路单元的输入端以控制该电路单元的导通与关闭,该第二传动带套设在该旋转开关上且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该两根导线的另一端,当该第一传动带转动时,该第二传动带被该第一传动带带动而转动以导通或关闭该旋转开关,从而控制该电路单元与该电源的导通及关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动带为齿条。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的基座包括本体,该插头基座的本体包括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从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分别开设有安装槽,该插头还包括第一导电片及第二导电片,该第一导电片及该第二导电片均部分收容在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中,该第一导电片的一端突出该插头基座的本体并收容在该第一侧面的安装槽中,该第二导电片的一端突出该插头基座的本体并收容在该第二侧面相应的安装槽中,该第一导电片及该第二导电片的另一端分别套设在该两根导线的一端,该电源适配器还包括一对导电件,该一对导电件的一端分别套设在该两根导线的另一端,且该一对导电件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该电路单元的输出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基座还包括一护套,该护套连接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与该电源适配器的主体,该两根导线部分收容在该护套中,并部分收容在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中,且该两根导线部分收容在该电源适配器的主体中,该插头基座本体还包括一配合面,该配合面连接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从该配合面开设有用于部分收容该第二传动轮的第一限位槽,该插头基座的本体邻近该护套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该第二限位槽与该第一限位槽相通,该第一传动带部分收容在该第一限位槽中并部分收容在该第二限位槽中,该两根导线部分收容在该第二限位槽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基座的本体从该配合面还开设有第三限位槽,该第三限位槽与该第一限位槽连通,该第三限位槽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卡合槽及两个第二卡合槽,该插头还包括退出销及弹性件,该退出销活动收容在该第三限位槽中,该插头的弹性件的形状大致为V形,其部分固定收容在该退出销中,且其两端分别卡合在该两个第一卡合槽中以使该退出销与该插头基座的本体相对固定,当退出销在该第三限位槽中朝向该第一限位槽的方向运动时,插头的弹性件的两端脱离两个第一卡合槽并随退出销一起运动,运动至两个第二卡合槽处时,插头的弹性件的两端与两个第二卡合槽相卡合。
电子装置及电源适配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电子装置及与其配合使用的电源适配器。\n背景技术\n[0002] 中小型家电、电子产品大多以外接电源适配器的方式提供其所需电源,电源适配器通过输入插头插接在电源插座上,电源适配器上的输出插头插入电子产品的插槽中,由此,电流依次经过输入插头、电源适配器、输出插头,最终通入电子产品中,电子产品进而进行工作。一般家用电源插座通常隐身在墙角边或其他伸手不易够着处,因此,当停止使用电子产品时,人们通常选择让产品待机,然而产品在待机时依然会消耗一部分电能。为解决待机耗能问题,在电子产品的电源插槽旁设置一个开关,使用者在停止使用产品时,可便捷地通过该开关切断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流,从而减少耗能。但是这种开关并未能切断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电流,电源适配器在空载状态下消耗功率约0.5瓦。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切断电源适配器以避免耗电、并便于使用者操作的装置。\n发明内容\n[0003]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低能耗,且便于使用者操作的电子装置及与其配合使用的电源适配器。\n[0004] 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供电插接机构、电路板与壳体,该电路板收容在该壳体中,该供电插接机构设置在该电路板上,该供电插接机构包括相邻设置的开关组件及插接件,该插接件包括本体、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装设在该本体上,并分别突出该本体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开关组件包括基座、齿轮传动轴、弹性件、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按键齿轮及按键,该弹性件、该第一传动轮及该按键齿轮均收容在该基座中,该第二传动轮部分收容在该基座中,该按键转动地装设在该基座上并部分突出该壳体外,该按键齿轮与该按键固定连接,该第一传动轮与该按键齿轮相啮合,该第二传动轮与该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该齿轮传动轴依次穿设该弹性件、该第一传动轮及该第二传动轮,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该第一传动轮及该基座的内壁,该插接件的本体形成有插槽,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均部分收容在该插槽中,该第二传动轮的另一部分收容在该插槽中。\n[0005] 一种与上述电子装置相适配的电源适配器,其包括主体、插头及两根导线,该两根导线电性连接该插头与该主体,该主体包括上盖体、下盖体、及装设在该下盖体上的电路单元,该电路单元用于将交流电源转变为直流电源,该插头包括基座。该插头还包括用于与该第二传动轮相配合的第一传动带,该第一传动带装设在该插头的基座中,且该第一传动带的两端分别与该两根导线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电源适配器的主体还包括旋转开关及第二传动带,该旋转开关装设在该电路单元的输入端以控制该电路单元的导通与关闭,该第二传动带套设在该旋转开关上且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该两根导线的另一端,当该第二传动轮带动该第一传动带转动时,该第二传动带被该第一传动带带动而转动以导通或开闭该旋转开关,从而控制该电路单元与该电源的导通及关闭。\n[0006] 本发明通过在电源适配器的主体的输入端设置旋转开关,在旋转开关上套设第二传动带,第二传动带通过导线与第一传动带相连并形成一个闭合圆圈;在电子装置中设置一个供电插接机构,插头插入供电插接机构时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啮合,使用者按动按键可依次带动按键齿轮、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动轮运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带旋转,从而控制旋转开关的导通及关闭。由此通过电子装置的供电插接机构上的按键可完全关闭电源适配器的电源,从而降低能耗,且操作便利。\n附图说明\n[0007]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n[0008]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供电插接机构的立体分解图。\n[0009] 图3是图2所示供电插接机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n[0010] 图4是图2所示供电插接机构的局部放大图。\n[0011]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分解图。\n[0012] 图6是图5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放大图。\n[0013]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供电插接机构与电源适配器的使用状态图。\n[0014] 图8是图7所示供电插接机构与电源适配器沿VIII-VIII的局部剖视图。\n[0015]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n[0016]\n电子装置 100\n供电插接机构 10\n壳体 12、50\n基体 121\n收容空间 122、1416\n侧壁 123、1412\n凸起 125\n固定脚 127\n开关组件 14\n基座 141、211\n第一表面 1411、1611\n第一轴孔 1413\n第二轴孔 1414\n第二表面 1415、1615\n第一收容槽 1417\n安装孔 1418\n第二收容槽 1419\n齿轮传动轴 142\n主体 1421、1461、25\n固定端 1423、1463\n弹性件 143、219\n第一传动轮 144\n第二传动轮 145\n第一端面 1451\n第二端面 1452\n按键传动轴 146\n按键齿轮 147\n第一凹槽 1471\n按键 148\n凸耳 1483\n固定孔 1485\n第二凹槽 1486\n插接件 16\n本体 161、212、1481\n收容孔 162\n第一电极 163\n导电部 1631、1641\n连接部 1633、1643\n第二电极 164\n插槽 165\n电源适配器 20\n插头 21\n配合面 2121\n第一侧面 2122\n第一限位槽 2123\n第二限位槽 2124\n第三限位槽 2125\n第一卡合槽 2126\n第二卡合槽 2127\n第二侧面 2128\n安装槽 2129\n第一传动带 213\n护套 214\n第一导电片 215\n第二导电片 217\n退出销 218\n导线 23\n上盖体 251\n下盖体 253\n插接槽 2531\n电路单元 256\n输入端 2562\n输出端 2565\n旋转开关 257\n第二传动带 258\n导电件 259\n电路板 40\n[001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n具体实施方式\n[0018]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供电插接机构10、电路板40及壳体50。电路板40收容在壳体50中。供电插接机构10部分收容在壳体50中,并部分突出壳体\n50,且供电插接机构10装设在电路板40上,并与电路板40电性连接。电源(图未示)输出的电流流入供电插接机构10中,进而对电路板40供电,以使电子装置100进行工作,且供电插接机构10可控制电源的导通与关闭。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装置100为数字视频变换盒,可以理解,电子装置100也可为其他家电或电子产品,如电缆调制解调器等。\n[0019] 供电插接机构10包括壳体12、开关组件14、插接件16。开关组件14与插接件16相邻设置并均收容在壳体12中,且开关组件14部分收容在插接件16中,且开关组件14与插接件\n16相对固定。\n[0020]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壳体12包括基体121、两侧壁123、多个凸起125及多个固定脚127。两侧壁123从基体121的相对端垂直延伸形成,并与基体121共同形成收容空间122。\n凸起125分别从两侧壁123远离基体121的一端相向凸伸形成,凸起125近似平行于基体121,用于支撑开关组件14及插接件16。多个凸起125为对称设置。固定脚127分别从两侧壁123远离基体121的一端延伸形成,固定脚127近似垂直于基体121,其用于将壳体12固定连接在电路板40上(参阅图1)。多个固定脚127呈对称设置。可以理解,凸起125可从两侧壁123远离基体121的一端相向延伸形成一平面,以封闭两侧壁123远离基体121的一端。本实施方式中,凸起125为六个,固定脚127为四个。可以理解,多个凸起125可以为非对称设置,多个固定脚\n127也可为非对称设置。凸起125的数量不限于六个,可以为其他数量,如七个、八个、十个等。固定脚127的数量也不限于四个,可以为其他数量,如五个、六个、七个等。\n[0021] 开关组件14收容在壳体12的收容空间122中,并部分突出电子装置100的壳体50。\n开关组件14包括基座141、齿轮传动轴142、弹性件143、第一传动轮144、第二传动轮145、按键传动轴146、按键齿轮147及按键148。齿轮传动轴142固定贯穿基座141。齿轮传动轴142依次穿设弹性件143、第一传动轮144及第二传动轮145,并收容在基座141中,且第一传动轮\n144与第二传动轮145固定连接。弹性件143的两端分别抵持于第一传动轮144及基座141的内壁。按键传动轴146固定贯穿基座141。按键齿轮147套设在按键传动轴146上,并收容于基座141中,且按键齿轮147与第一传动轮144啮合。按键148可转动地装设在基座141上,并与按键齿轮147固定连接。当按动按键148时,按键148带动按键齿轮147旋转,按键齿轮147带动第一传动轮144绕齿轮传动轴142旋转,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145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43是弹簧。可以理解,弹性件143也可以是弹性套筒等弹性元件。\n[0022] 请一并参阅图4,基座141大致为矩形块体,其收容在壳体12的收容空间122中。基座141包括第一表面1411(参阅图2)、与第一表面1411平行相对的第二表面1415及侧壁\n1412。第一表面1411、第二表面1415及侧壁1412均大致为矩形面,且侧壁1412连接第一表面\n1411及第二表面1415。基座141从第一表面1411的大致中部朝第二表面1415贯通开设有第一轴孔1413,并从第一表面1411的边缘朝第二表面1415贯通开设有第二轴孔1414。第一轴孔1413的中心轴线与该第二轴孔1414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基座141从第二表面1415朝向第一表面1411开设有矩形收容空间1416。收容空间1416的底壁朝向第一表面1411分别开设有第一收容槽1417及第二收容槽1419,第一收容槽1417与第二收容槽1419相通,且第一收容槽1417位于基座141的大致中部位置。第一收容槽1417与第一轴孔1413相连通,第二收容槽\n1419与第二轴孔1414相连通。邻近第二轴孔1414的侧壁1412上开设有安装孔1418,安装孔\n1418与第二收容槽1419相连通。基座141邻近安装孔1418的侧壁1412上分别形成有标记“ON”“OFF”,且标记“ON”“OFF”位于安装孔1418的竖向同侧。\n[0023] 齿轮传动轴142通过第一轴孔1413插入基座141中,且齿轮传动轴142收容在收容空间1416及第一收容槽1417中。齿轮传动轴142包括主体1421及固定端1423,固定端1423凸伸形成于主体1421的一端。主体1421呈杆状,其收容在收容空间1416及第一收容槽1417中。\n固定端1423的形状大致为饼状,固定端1423的直径稍大于第一轴孔1413的直径,固定卡设在第一轴孔1413中。\n[0024] 第一传动轮144为中空圆柱状,其外表面为齿状结构。第一传动轮144可转动地套设在齿轮传动轴142的主体1421上,并收容在第一收容槽1417中。第一传动轮144的旋转轴线与第一轴孔1413的中心轴线相重合。\n[0025] 第二传动轮145为中空圆柱状,其与第一传动轮144固定连接,并可转动地套设在齿轮传动轴142的主体1421上,且收容在基座141的收容空间1416中。第二传动轮145沿垂直于基座141第一表面1411的方向的截面大致为直角梯形。第二传动轮145的旋转轴线与第一轴孔1413中心轴线相重合。第二传动轮145包括与第一传动轮144相邻的第一端面1451及与第一端面1451相对的第二端面1452,第一端面1451为平面,第二端面1452为斜面。第二传动轮145沿轴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传动轮145为齿轮。\n[0026] 按键传动轴146插入第二轴孔1414并收容在基座141的第二收容槽1419中。按键传动轴146与齿轮传动轴142的形状大致相同。按键传动轴146包括主体1461及凸伸形成于主体1461一端的固定端1463。主体1461呈杆状,其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419中。固定端1463的形状大致为饼状,固定端1463的直径稍大于第二轴孔1414的直径,并固定卡设在第二轴孔\n1414中。\n[0027] 按键齿轮147大致为圆柱状,其与第一传动轮144相啮合,并收容在基座141的第二收容槽1419中。按键齿轮147的旋转轴线与第二轴孔1414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按键齿轮147的侧壁上开设第一凹槽1471,且第一凹槽1471垂直按键齿轮147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大于半圆的圆弧,用以部分固定收容按键传动轴146的主体1461。\n[0028] 按键148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其通过安装孔1418转动地安装在基座141上并部分突出壳体50,且按键148与按键齿轮147固定连接。按键148包括本体1481及一对凸耳1483,一对凸耳1483分别凸伸形成在本体1481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一对凸耳1483上分别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固定孔1485,且固定孔1485的中心线与第二轴孔1414的中心轴线相重合,固定孔1485的直径与按键齿轮147上第一凹槽1471的直径相同。按键148邻近按键齿轮147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1486,第二凹槽1486与按键齿轮147上第一凹槽1471的位置相对应,并与固定孔1485相连通。按键传动轴146贯穿固定孔1485及第一凹槽1471与第二凹槽1486。按键传动轴146插入第二轴孔1414,再插入一个凸耳1483上的固定孔1485,再贯穿第一凹槽\n1471与第二凹槽1486,从另一个凸耳1483上的固定孔1485突出,此时,按键齿轮147部分收容在一对凸耳1483之间,从而使按键148与按键齿轮147固定连接。\n[0029] 插接件16的形状大致为矩形。插接件16包括本体161、第一电极163及第二电极\n164。第一电极163及第二电极164均部分收容在本体161中,并分别突出本体161。本体161包括第一表面1611及与第一表面1611平行相对的第二表面1615。本体161的第一表面1611开设有收容孔162,用于部分收容第二传动轮145。本体161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槽165,插槽165与收容孔162相连通。第一电极163与第二电极164的形状相同,均大致为L形,且均部分收容在插槽165中。第一电极163包括导电部1631及凸伸形成于导电部1631一端的连接部1633,其中该连接部1633也可导电。导电部1631固定装设在插槽165的一个侧壁上,连接部1633部分收容于插槽165中,并从与导电部1631相对的侧壁突出本体161。第二电极164与第一电极\n163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二电极164包括导电部1641及连接部1643,其中导电部1641固定在插槽165远离第一电极163导电部1631的侧壁上,连接部1643突出本体161。第一电极163的连接部1633及第二电极164的连接部1643分别与电路板40(参阅图1)等其他电子元件电性连接。\n[0030] 组装供电插接机构10时,首先将齿轮传动轴142通过第一轴孔1413插入基座141中,依次将弹性件143、第一传动轮144及第二传动轮145依次套设在齿轮传动轴142上,并收容在基座141中;将按键齿轮147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419中,并与第一传动轮144啮合,将按键148装设在基座141上,将按键传动轴146依次贯穿按键148上的固定孔1485及按键齿轮\n147;然后将第一电极163及第二电极164分别固定装设在插接件16的本体161上;将第二传动轮145通过插接件16的收容孔162收容在插槽165中,此时,开关组件14与插接件16相互抵靠,且第二传动轮145的第二端面1452与插槽165的侧壁形成插接空间(图未示),由于第二端面1452为斜面,所以插接件16的本体161邻近第二端面1452的侧壁与第二传动轮145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即插接空间沿第二传动轮145轴向的宽度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最后将壳体12套设在开关组件14及插接件16外,以固定开关组件14及插接件16。\n[0031]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电源适配器20包括插头21,两根导线23及主体25。两根导线\n23的一端分别收容在插头21内,两根导线23的另一端分别收容在主体25内。插头21包括基座211、第一传动带213、第一导电片215、第二导电片217、退出销218及弹性件219。第一传动带213、第一导电片215、第二导电片217及退出销218均装设在基座211中。第一传动带213的两端与分别与两根导线2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导电片215的一端活动套设在一个导线23的一端并与其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片215的另一端突出基座211。第二导电片217的一端活动套设在另一根导线23的一端并与其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片217的另一端突出基座211。\n[0032] 基座211包括本体212及延伸形成于本体212一端的护套214,护套214与外界绝缘,且护套214用于连接本体212及主体25。本体212的形状大致为与插槽165相适配的矩形块。\n本体212包括配合面2121、第一侧面2122及第二侧面2128,配合面2121连接第一侧面2122及第二侧面2128。本体212从配合面2121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123、第三限位槽2125。第一限位槽2123为圆形,其邻近本体212远离护套214的一端。第三限位槽2125为方形,其与第一限位槽2123相通。本体212从第一侧面2122及第二侧面2128分别开设有安装槽2129。本体212邻近护套214的一端朝向远离护套214的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124,第二限位槽2124为圆弧形。第二限位槽2124的两端均位于本体212与护套214相邻的一端,其与第一限位槽2123相通。第三限位槽2125的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卡合槽2126,两个第一卡合槽2126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卡合槽2126与第三限位槽2125相通,且第一卡合槽2126位于第三限位槽\n2125邻近护套214的一端。第三限位槽2125的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二卡合槽2127,两个第二卡合槽2127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卡合槽2127与第三限位槽2125相通,且第二卡合槽\n2127位于第三限位槽2125远离护套214的一端。\n[0033] 第一传动带213活动收容在第二限位槽2124中,其两端分别与两根导线23邻近插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传动带213为齿条。\n[0034] 第一导电片215部分收容在第二限位槽2124中,并部分突出第二限位槽2124。第一导电片215的一端套设在一根导线23上,其另一端突出第二限位槽2124并收容在第一侧面\n2122的安装槽2129中,用于与第一电极163的导电部631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片217与第一导电片215的形状相同。第二导电片217收容于第二限位槽2124中,并部分突出第二限位槽\n2124。第二导电片217的一端套设在另一根导线23上,其另一端突出第二限位槽2124,并收容在第二侧面2128的安装槽2129中,用于与第二电极164的导电部1641电性连接。\n[0035] 退出销218活动收容在第三限位槽2125中,由于第三限位槽2125与第一限位槽\n2123相通,故在外力作用下,退出销218可在插头21的第三限位槽2125上朝向第一限位槽\n2123运动。弹性件219大致为V形,其部分固定收容在退出销218上,且弹性件219的两端卡合在两个第一卡合槽2126中,由此退出销218相对固定在基座211上。外力作用下,退出销218在本体212上沿远离护套214的方向运动后,弹性件219随着退出销218一起远动,当弹性件\n219运动至第二卡合槽2127时,弹性件219的两端与两个第二卡合槽2127相卡合,退出销218相对固定在基座211上。\n[0036] 主体25的形状为矩形,其包括上盖体251、下盖体253、电路单元256、旋转开关257、第二传动带258及一对导电件259。电路单元256、旋转开关257、第二传动带258及一对导电件259均收容于下盖体253中,上盖体251用于封闭下盖体253。旋转开关257装设在电路单元\n256上。第二传动带258套设在旋转开关257上,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导线23远离插头21的一端固定连接。一对导电件259的一端分别固定装设在电路单元256上,一对导电件259的另一端分别套设在两根导线23上。\n[0037] 下盖体253的一端装设有插接槽2531,其另一端与护套214相连。插接槽2531用于插接电源。电路单元256包括输入端2562、输出端2565及变压器(图未示),输入端2562与电源电性连接,输出端2565用于将电源输出主体25。交流电源流进电路单元256的输入端\n2562,再流经变压器,交流电源转变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流入电路单元256的输出端2565,从而输出端2565流出的电源为直流电源。\n[0038] 旋转开关257装设在电路单元256的输入端2562上,用于控制电源与电路单元256的导通与关闭。第二传动带258套设于旋转开关257上,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导线23相连。一对导电件259的形状相同,其形状大致为方形。一对导电件259的一端分别活动套设在两根导线23上,该一对导电件259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电路单元256的输出端2565上,用于将电源分别传送到两根导线23上。\n[0039] 组装电源适配器20,首先将第一传动带213、第一导电片215、第二导电片217及退出销218分别装设在插头21的基座211的本体212上;将第一导电片215及第二导电片217的一端分别套设在两根导线23的一端,将两根导线2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传动带213的两端固定连接;将两根导线23插入护套214中,且两根导线2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传动带258固定连接,由此第一传动带213、两根导线23及第二传动带258两两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然后将电路单元256及旋转开关257分别装设在下盖体253中,将第二传动带258套设在旋转开关257上;将一对导电件259的一端分别与两根导线23电性连接,且该一对导电件25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电路单元256的输出端上;最后将上盖体251密封下盖体253。当第一传动带\n213转动时,其带动第二传动带258转动,第二传动带258带动旋转开关257,从而控制电源与电路单元256的导通与关闭。\n[0040] 使用时,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将电源适配器20的插头21插入电子装置100的供电插接机构10的插槽165中,当插头21进入插接件16的插接空间后,插头21的本体212对第二传动轮145产生挤压作用力,第二传动轮145朝向开关组件14运动,进而压缩弹性件143。继续插入,当插头21的第一限位槽2123的位置与第二传动轮145的位置相对应时,插头21的本体212对第二传动轮145的挤压力消失,弹性件143恢复形变,第二传动轮145在弹性件143的作用力下复原。此时,第二传动轮145部分收容进插头21的第一限位槽2123中,第一传动带\n213套设在第二传动轮145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带213与第二传动轮145相啮合。同时,插头21中的第一导电片215与插接件16的第一电极163的导电部1631相接触,插头21中的第二导电片217与插接件16的第二电极164的导电部1641相接触。\n[0041] 将按键148按至ON标记端,按键148通过按键传动轴146带动按键齿轮147转动,由于按键齿轮147与第一传动轮144啮合,从而按键齿轮147带动第一传动轮144转动,第一传动轮144通过齿轮传动轴142带动第二传动轮145旋转。因第二传动轮145与第一传动带213啮合,所以第二传动轮145带动第一传动带213旋转,由于第一传动带213与导线23及第二传动带258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由此,第二传动带258发生转动。进而,第二传动带\n258带动旋转开关257旋转至导通状态。\n[0042] 关闭时,将按键148按至OFF标记端,按键148通过按键传动轴146带动按键齿轮147转动复原,进而按键齿轮147带动第一传动轮144转动复原,第一传动轮144通过齿轮传动轴\n142带动第二传动轮145旋转复原,而第二传动轮145则通过第一传动带213带动导线23及第二传动带258转动复原,最终第二传动带258带动旋转开关257旋转至初始关闭状态。关闭后,将插头21的退出销218朝向插槽165推进,退出销218进入插接空间后对第二传动轮145产生挤压作用力,从而使第二传动轮145朝向开关组件14运动,进而第一传动带213解除与第二传动轮145的啮合状态,可将插头21从插槽165中拔出。此时,插头21中的弹性件219收容在第二卡合槽2127中,以此防止退出销218倒退回第三限位槽2125中。\n[0043] 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电源适配器20的电路单元256的输入端2562设置旋转开关257,在旋转开关257上套设第二传动带258,第二传动带258经过导线23与第一传动带213相连形成一个闭合圆圈;在电子装置100中设置供电插接机构10,插头21插入供电插接机构10中时使第一传动带213与第二传动轮145啮合,再利用按键148依次带动按键齿轮147、第一传动轮144及第二传动轮145运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带258旋转,从而控制旋转开关257的导通及关闭。由此通过电子装置100的供电插接机构10上的按键148可关闭电源适配器20的主体\n25的电源,从而降低能耗,且操作便利;由于插头21插入电子装置100的插槽165中后,第一传动带213与第二传动轮145相啮合,从而可避免插头21松落;插头21上的退出销218也使拔下插头21更为容易。\n[0044] 可以理解,第二传动轮145的第二端面1452也可为平面,同时使插槽165相对第二传动轮的第二端面1452的侧壁为斜面,只要能使第二传动轮145的第二端面1452与插槽165的侧壁形成的插接空间沿第二传动轮145轴向的宽度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即可。甚至,插接空间宽度不变,而使插头21的厚度沿插入方向逐渐变小,只要能在插头21插拔过程中压缩或释放弹性件143即可。\n[0045] 按键传动轴146可省略,将按键148与按键齿轮147固定连接,当外力作用于按键\n148时,同样可带动按键齿轮147远动。\n[0046] 另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第的保护范围。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5-12-14
|
2005-01-21
| | |
2
| | 暂无 |
2001-11-28
| | |
3
| | 暂无 |
2010-12-20
| | |
4
| | 暂无 |
1998-06-29
| | |
5
| |
2006-01-25
|
2005-07-20
| | |
6
| |
2010-07-21
|
2009-01-1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