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 |
申请号 | CN201710679139.7 | 申请日期 | 2017-08-1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1869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IPC分类号 | A;0;1;K;6;3;/;0;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周子靖 | 申请人地址 | 四川省绵阳市科创园区优山美郡6-2-402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周子靖 | 当前权利人 | 周子靖 |
发明人 | 周子靖 |
代理机构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房云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包括增氧体,增氧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容纳室、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第一容纳室的下部通过第一通管与第三容纳室连通,第一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二容纳室的上部互不相通,第二容纳室的下部连通第二通管,第二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三容纳室的上部通过第三通管相互连通,第三通管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一伸入部,第三通管的另一端伸入至第三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二伸入部。通过设置增氧体,利用在密闭空间内水和空气相互挤压的原理来达到持续喷水的效果,大幅降低了增氧装置的能耗,同时,通过将增氧体设置成联排结构,能使整个水域的溶氧密度分布较均,有效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
1.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包括具有长筒状结构的增氧体,其特征在于,增氧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容纳室、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第一容纳室的下部通过第一通管与第三容纳室连通,第一容纳室的中上部设有进水孔,第一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二容纳室的上部固定连接且互不相通,第二容纳室的下部连通第二通管的输入端,第二通管的出口端向上伸出并高于进水孔的高度,第二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三容纳室的上部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三通管相互连通,第三通管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一伸入部,第一伸入部不与第二容纳室的顶面接触,第三通管的另一端伸入至第三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二伸入部,第二容纳室的最大容纳量不小于第三容纳室的最大容纳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通管通过轴承与第二容纳室密封转动连接,第二通管上固定连接支撑杆,支撑杆的另一端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扦插部,第二容纳室上与第二通管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杆,转动杆与轴承的位置保持水平,转动杆的悬臂端固定连接链轮,链轮通过链条与转动装置传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转动杆转动连接一固定杆,固定杆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固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容纳室的顶端固定连接具有过滤孔的网盖。
5.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体两个为一组形成增氧组,增氧设备至少包括一个增氧组,每个增氧组内,增氧体之间对称设置且其中一个增氧体180°倒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三容纳室与第一通管连接之处距离第三容纳室的最底端的距离不高于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伸入部的长度不大于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8。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增氧设备,将增氧体内的杂质及其液体排空,将第三容纳室作为底部通过扦插部和固定部将增氧设备扦插于鱼塘底部垂直固定,并通过链条将增氧设备与设于鱼塘边上的转动装置传动连接,其中,要求第一容纳室的进水孔不高于鱼塘的水面且先密封进水孔,第一容纳室的上部露出水面,第二通管的出口端要高于水面;
步骤2、打开进水孔,使水进入第一容纳室内,然后等待第一容纳室向第三容纳室内进水,直至第三容纳室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后立刻旋转180°,即此时将第三容纳室置于顶部,直至第三容纳室内的水全部进入第二容纳室为止;
步骤3、步骤2完成后,再将增氧设备倒置180°,使其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一定时间后,第二容纳室内的水即可通过第二通管对外喷水,直至达到预定喷水时间;
步骤4、重复步骤2和3,即可达到持续喷水效果。
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鱼塘增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及其使用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在鱼塘养殖领域中,常会使用增氧装置来对鱼塘进行增氧,例如常见的喷水式增氧器,其工作原理大致为,将喷水式增氧器安装在鱼塘的中央,利用水泵将水送入喷水器内然后向空中喷出,进而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使得水体中过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和空气中的高溶解氧进入水体,同时使上层溶解氧达到饱和后的水体通过翻动进入下层水体,进而使鱼塘内的水体尽可能溶解更多的氧,避免鱼类因缺氧而体质下降,甚至造成大面积死亡。\n[0003] 现有的喷水式增氧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喷水式增氧器使用成本较高,功耗较高,养殖户投入成本相对较大;(2)喷水式增氧器喷水范围有限,不能使鱼塘内的水体溶解氧的密度分布较均,导致喷水式增氧器周围聚集大量鱼类,而其他地方的水域鱼类较少,由于空间有限,体积较大的鱼类占据绝大部分富氧水域,而其他体积较小的鱼类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氧而出现厌食、行动缓慢、抵抗力下降等问题,进而导致这些鱼类生长速度缓慢,容易生病死亡,对养殖户造成损失。\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喷水式增氧器所存在的问题。\n[0005]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包括具有长筒状结构的增氧体,其特征在于,增氧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容纳室、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第一容纳室的下部通过第一通管与第三容纳室连通,第一容纳室的中上部设有进水孔,第一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二容纳室的上部固定连接且互不相通,第二容纳室的下部连通第二通管的输入端,第二通管的出口端向上伸出并高于进水孔的高度,第二容纳室的底部与第三容纳室的上部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三通管相互连通,第三通管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一伸入部,第一伸入部不与第二容纳室的顶面接触,第三通管的另一端伸入至第三容纳室的上部形成第二伸入部,第二容纳室的最大容纳量不小于第三容纳室的最大容纳量。\n[0006] 进一步,第二通管通过轴承与第二容纳室密封转动连接,第二通管上固定连接支撑杆,支撑杆的另一端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扦插部,第二容纳室上与第二通管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杆,转动杆与轴承的位置保持水平,转动杆的悬臂端固定连接链轮,链轮通过链条与转动装置传动连接,以此为增氧体提供翻转动力。\n[0007] 进一步,转动杆转动连接一固定杆,固定杆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固定部。\n[0008] 进一步,为了防止鱼类或水草等杂物混进第一容纳室内,第一容纳室的顶端固定连接具有过滤孔的网盖。\n[0009] 进一步,第三容纳室与第一通管连接之处距离第三容纳室的最底端的距离不高于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4,优选距离为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4,以使第二容纳室能够一次获得足够多的水量。\n[0010] 进一步,第二伸入部的长度不大于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8,优选长度为第三容纳室长度的1/8,以保证第二容纳室一次获得足够多的水量的同时,在后期喷水过程中便于第三容纳室内的空气进入第二容纳室内。\n[0011] 本发明的渔业养殖增氧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12] 步骤1、准备增氧设备,将增氧体内的杂质及其液体排空,将第三容纳室作为底部通过扦插部和固定部将增氧设备扦插于鱼塘底部垂直固定,并通过链条将增氧设备与设于鱼塘边上的转动装置传动连接,其中,要求第一容纳室的进水孔不高于鱼塘的水面且先密封进水孔,第一容纳室的上部露出水面,第二通管的出口端要高于水面;\n[0013] 步骤2、打开进水孔,使水进入第一容纳室内,然后等待第一容纳室向第三容纳室内进水,直至第三容纳室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后立刻旋转180°,即此时将第三容纳室置于顶部,直至第三容纳室内的水全部进入第二容纳室为止;\n[0014] 步骤3、步骤2完成后,再将增氧设备倒置180°,使其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一定时间后,第二容纳室内的水即可通过第二通管对外喷水,直至达到预定喷水时间;\n[0015] 步骤4、重复步骤2和3,即可达到持续喷水效果。\n[0016] 以单个增氧体为例,本发明的增氧设备的运作原理为:开始时,增氧体的三个容纳室内均为空气;然后通过第一容纳室上部的进水孔向第一容纳室内装水,此时,第一容纳室内的水通过第一通管排进第三容纳室内,第三容纳室内的空气受到挤压通过第三通管进入第二容纳室内,第二容纳室将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二通管排出;待第三容纳室内的水达到预定高度后(一般第三容纳室不加满水),停止向第三容纳室内加水,然后将增氧体整个倒置\n180°,使第三容纳室置于顶部,此时,第三容纳室通过第三通管向第二容纳室内进水,第二容纳室内的空气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三通管向第三容纳室内排入空气;待第三容纳室不再向第二容纳室内进水后,此时第二容纳室内并未加满水,第一容纳室由于完全置于水中而被灌满水;然后再将增氧体旋转180°,使其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三通管的第一伸入部将第二容纳室内多余的水排向第三容纳室,使第二容纳室内的水位高度不高于第一伸入部,由于第一容纳室内灌满水,第一容纳室再次通过第一通管向第三容纳室内进水,第三容纳室内的空气再次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三通管向第二容纳室内排出空气,进而使第二容纳室内的水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二通管排出,由此形成喷水,直至第二容纳室内的水位低于第二容纳室与第二通管连接处的连接孔的高度为止,然后再次重复上述方法,使第二容纳室再次获得足够水量后,再次形成喷水,形成一个水和空气相互挤兑的循环。与现有的喷水式增氧器相比,本发明的增氧设备只需在翻动增氧体时需要动力,而在喷水的时候则不需要,显然本发明消耗的能量极少,极大地降少了能量的消耗,进而降低了养殖户的使用成本;在喷水时间上,只要第二容纳室和第三容纳室的容纳量足够大,一次喷水就能获得较长的喷水时间,而第二容纳室再次装水的时间相对很短,可忽略不计,由此,总体上也能达到持续喷水的效果。\n[001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虽然本发明的单个增氧体喷水覆盖的水域较窄,但是,若将多个增氧体串联形成联排结构,则可以使同一排增氧体的水域上能获得较均匀的溶氧量,即所述增氧体两个为一组形成增氧组,增氧设备至少包括一个增氧组,每个增氧组内,增氧体之间对称设置且其中一个增氧体180°倒置。每组增氧体相互之间倒置,则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喷水,即使在重新给一个增氧体的第二容纳室装水时也不会停止喷水,使鱼塘内的鱼类均能获得足够的呼吸氧的水域,大幅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溶氧量,同时,在同一排上,增氧体的每一次的翻转均能对水体的上下层进行翻动,促使上层的富氧水体流动至下层,下层的贫氧水体翻动至上层来溶解氧,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水体的溶氧量,相比于喷水式增氧器,本发明的具有联排结构的增氧设备在溶氧效果上明显占优势,不会出现鱼类向一个地方集中吸氧的情况,至于造价问题,由于本发明的增氧设备结构相对较简单,其并不需要较复杂的机械结构,增氧体的均可采用高分子、竹制、木制等造价低廉的材料制成,其总体制造成本并不高,因此,养殖户的投入成本并不高。\n[0018]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增氧体,利用在密闭空间内水和空气相互挤压的原理来达到持续喷水的效果,大幅降低了增氧设备的能耗,使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同时,通过将增氧体设置成联排结构,能使整个水域的溶氧密度分布较均,有效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使水域内的鱼类能够获得较充足的氧量,减少了鱼类生病和死亡的发生率。\n附图说明\n[0019]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首次给第一容纳室装水时的结构状态图;\n[0021] 图3是本发明的增氧设备第一次倒置180°后的结构状态图;\n[0022] 图4是本发明的增氧设备第二次倒置180°后的结构状态图;\n[0023]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结构示意图。\n[0024] 图中标记:1为增氧体,2为第一容纳室,3为第二容纳室,4为第三容纳室,5为第一通管,6为第二通管,7为第三通管,701为第一伸入部,702为第二伸入部,8为支撑杆,801为扦插部,9为转动杆,10为链条,11为固定杆,1101为固定部,12为网盖。\n具体实施方式\n[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n[002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n[0027]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渔业养殖增氧设备,包括具有长筒状结构的增氧体1,增氧体1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容纳室2、第二容纳室3和第三容纳室4,第一容纳室2的下部通过第一通管5与第三容纳室4连通,第一容纳室2的中上部设有进水孔(图中未标出),第一容纳室2的底部与第二容纳室3的上部固定连接且互不相通,第二容纳室3的下部连通第二通管6的输入端,第二通管6的出口端向上伸出并高于进水孔的高度,以此形成喷水口,第二容纳室3的底部与第三容纳室4的上部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三通管7相互连通,第三通管7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容纳室3的上部形成第一伸入部701,第一伸入部701不与第二容纳室3的顶面接触,第三通管7的另一端伸入至第三容纳室4的上部形成第二伸入部702,第二容纳室3的最大容纳量不小于第三容纳室4的最大容纳量,以使第三容纳室4能够获得足够的水量。\n[0028] 进一步地说,第二通管6通过轴承(图中未画出)与第二容纳室3密封转动连接,第二通管6上固定连接支撑杆8,支撑杆8的另一端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扦插部801,第二容纳室3上与第二通管6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杆9,转动杆9与轴承的位置保持水平,转动杆9的悬臂端固定连接链轮,链轮通过链条10与转动装置传动连接,以此为增氧体提供翻转动力。\n[0029] 进一步地说,转动杆9转动连接一固定杆11,固定杆11向下伸出形成用于固定的固定部1101,以使在链条10传动过程中,防止链条10将增氧体1从水中拔出。\n[0030] 进一步地说,为了防止鱼类或水草等杂物混进第一容纳室2内,第一容纳室2的顶端固定连接具有过滤孔的网盖12。\n[0031] 进一步地说,第三容纳室4与第一通管5连接之处距离第三容纳室4的最底端的距离不高于第三容纳室4长度的1/4,优选距离为第三容纳室4长度的1/4,以使第二容纳室3能够一次获得足够多的水量。\n[0032] 进一步地说,第二伸入部702的长度不大于第三容纳室4长度的1/8,优选长度为第三容纳室4长度的1/8,以保证第二容纳室3一次获得足够多的水量的同时,在后期喷水过程中便于第三容纳室4内的空气进入第二容纳室3内。\n[0033] 上述渔业养殖增氧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34] 步骤1、准备增氧设备,将增氧体1内的杂质及其液体排空,将第三容纳室4作为底部通过扦插部801和固定部1101将增氧设备扦插于鱼塘底部垂直固定,并通过链条将增氧设备与设于鱼塘边上的转动装置传动连接,如图2所示,其中,要求第一容纳室2的进水孔不高于鱼塘的水面且先密封进水孔,第一容纳室2的上部露出水面,第二通管6的出口端要高于水面;\n[0035] 步骤2、打开进水孔,使水进入第一容纳室2内,如图3所示,然后等待第一容纳室2向第三容纳室4内进水,直至第三容纳室4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后立刻旋转180°,即此时将第三容纳室4置于顶部,直至第三容纳室4内的水全部进入第二容纳室3为止;(考虑到第三容纳室4在水体底部不易观察是否腔室内的水位达到了预定高度,此时,通水时间可通过流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得到,进而用以控制第三容纳室4内水位的高度)\n[0036] 步骤3、步骤2完成后,再将增氧设备倒置180°,使其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一定时间后,第二容纳室3内的水即可通过第二通管6对外喷水,直至达到预定喷水时间(喷水时间可通过流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得到);\n[0037] 步骤4、重复步骤2和3,即可达到持续喷水效果。\n[0038] 上述的使用方法中,流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为:①、Q×t=V;②、v×A=Q。式中,Q表示流量,t表示通水时间或者喷水时间,V表示体积,v表示管道平均流速,A表示管道横截面积。\n[0039] 本发明的增氧设备的增氧体的运作原理为:开始时,增氧体1的三个容纳室内均为空气;然后通过第一容纳室2上部的进水孔向第一容纳室2内装水,此时,第一容纳室2内的水通过第一通管5排进第三容纳室4内,第三容纳室4内的空气受到挤压通过第三通管7进入第二容纳室3内,第二容纳室3将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二通管6排出;待第三容纳室4内的水达到预定高度后(一般第三容纳室4不加满水),停止向第三容纳室4内加水,然后将增氧体1整个倒置180°,使第三容纳室4置于顶部,此时,第三容纳室4通过第三通管7向第二容纳室3内进水,第二容纳室3内的空气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三通管7向第三容纳室4内排入空气;待第三容纳室4不再向第二容纳室3内进水后,此时第二容纳室3内并未加满水,第一容纳室2由于完全置于水中而被灌满水;然后再将增氧体旋转180°,使其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三通管7的第一伸入部701将第二容纳室3内多余的水排向第三容纳室4,使第二容纳室3内的水位高度不高于第一伸入部701,由于第一容纳室2内灌满水,第一容纳室2再次通过第一通管5向第三容纳室4内进水,第三容纳室4内的空气再次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三通管7向第二容纳室3内排出空气,进而使第二容纳室3内的水受到挤压而通过第二通管6排出,由此形成喷水,直至第二容纳室3内的水位低于第二容纳室3与第二通管6连接处的连接孔的高度为止,然后再次重复上述方法,使第二容纳室3再次获得足够水量后,再次形成喷水,形成一个水和空气相互挤兑的循环。与现有的喷水式增氧器相比,本发明的增氧设备只需在翻动增氧体1时需要动力,而在喷水的时候则不需要,显然本发明消耗的能量极少,极大地降少了能量的消耗,进而降低了养殖户的使用成本;在喷水时间上,只要第二容纳室3和第三容纳室4的容纳量足够大,一次喷水就能获得较长的喷水时间,而第二容纳室3再次装水的时间相对很短,可忽略不计,由此,总体上也能达到持续喷水的效果。\n[0040] 作为一种改进地实施方式,将多个增氧体串联形成联排结构,则可以使同一排增氧体1的水域上能获得较均匀的溶氧量,即所述增氧体1两个为一组形成增氧组,增氧设备至少包括一个增氧组,每个增氧组内,增氧体1之间对称设置且其中一个增氧体180°倒置。\n每组增氧体1相互之间倒置,则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喷水,即使在重新给一个增氧体1的第二容纳室3装水时也不会停止喷水,使鱼塘内的鱼类均能获得足够的呼吸氧的水域,大幅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溶氧量,同时,在同一排上,增氧体1的每一次的翻转均能对水体的上下层进行翻动,促使上层的富氧水体流动至下层,下层的贫氧水体翻动至上层来溶解氧,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水体的溶氧量,相比于喷水式增氧器,具有联排结构的增氧设备在溶氧效果上明显占优势,不会出现鱼类向一个地方集中吸氧的情况。\n[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法律信息
- 2018-04-17
- 2017-1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01K 63/04
专利申请号: 201710679139.7
申请日: 2017.08.10
- 2017-10-1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89-05-09
| | |
2
| |
2012-07-04
|
2011-03-25
| | |
3
| | 暂无 |
2014-04-15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