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 |
申请号 | CN202221304862.X | 申请日期 | 2022-05-27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暂无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6F9/22 | IPC分类号 | B;6;6;F;9;/;2;2;;;F;1;6;K;3;1;/;4;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安徽贝优泵业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金岗北路与神龙路交叉口200米长丰星宏机械有限公司厂房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安徽贝优泵业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安徽贝优泵业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章晓东;魏连江;张荣 |
代理机构 | 安徽致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文龙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包括叉车阀操纵机构,所述叉车阀操纵机构背面连接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背面通过转角调节件与拉伸件相连接,所述拉伸件包括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通过凹槽插设在壳板内部,所述壳板远离叉车阀操纵机构的一端安装有架板,所述架板包括安装壳。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叉车阀操纵机构外拉,叉车阀操纵机构在移动中带动第二齿条外移,通过固定销抵触在固定销外侧长槽内部,间接对第二齿条进行固定,保证叉车阀操纵机构外拉后稳固性,使叉车阀操纵机构的位置能够适配不同体型的人群操作,避免部分操作人员在长时间操纵叉车阀操纵机构时手臂绷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1.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包括叉车阀操纵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阀操纵机构(1)背面连接有安装板(2),且所述安装板(2)背面通过转角调节件(3)与拉伸件(4)相连接,所述拉伸件(4)包括第二齿条(44),所述第二齿条(44)通过凹槽插设在壳板(41)内部,所述壳板(41)远离叉车阀操纵机构(1)的一端安装有架板(5),所述架板(5)包括安装壳(51),所述安装壳(51)通过螺栓安装在壳板(41)外侧,且所述安装壳(51)末端连接有连接架(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调节件(3)包括固定盘(31),所述固定盘(31)外侧连接有定位盘(32),且所述定位盘(32)横截面呈T形结构,所述第二齿条(44)由齿端与横板端组成,所述定位盘(32)通过通孔贯穿在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环绕开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定位孔内部贯穿插设有定位卡销(33),所述定位卡销(33)末端通过螺纹孔插设在定位盘(3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条(44)齿端通过齿牙与齿轮(43)啮合连接,所述齿轮(43)两端转动安装在壳板(41)内壁,所述齿轮(43)外侧通过齿牙与第一齿条(42)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42)与第二齿条(44)平行对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42)右侧表面对称连接有束缚板(45),所述束缚板(45)竖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束缚板(45)的短边侧通过滑槽嵌设在第二齿条(44)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42)一侧设置有两个对称的L形凸块,两个所述L形凸块通过长槽嵌设在壳板(41)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板(41)左侧设置有固定件(6),所述固定件(6)包括压板(61),所述压板(61)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连接有两个固定销(62),两个所述固定销(62)贯穿壳板(41)外侧后通过凹槽抵触在第一齿条(42)边侧,两个所述L形凸块之间间距与调节轴(63)的轴端外径相适配。
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n背景技术\n[0002] 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常用于仓储大型物件的运输,通常使用燃油机或者电池驱动。\n[0003] 叉车门架的起升、下降、前后倾等动作均是通过与控制阀连接的阀操纵机构实现,控制阀是叉车的重要组成部分。\n[0004] 现有的叉车控制阀基本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驾驶室内的车架前板上,控制阀位置固定后,阀操纵机构与控制阀位置在整车基本也就固定,但是,驾驶平衡重叉车的操作人员的身高体型存在差异,阀操纵机构与控制阀位置和操作人员之间的间距存在差异,阀操纵机构的间距较远,不适应操作人员的体型,操作人员在操控控制机构时手臂长时间处于绷直状态,容易感到手臂不适,影响工作效率。所以需要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n[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n[0007] 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包括叉车阀操纵机构,所述叉车阀操纵机构背面连接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背面通过转角调节件与拉伸件相连接,所述拉伸件包括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通过凹槽插设在壳板内部,所述壳板远离叉车阀操纵机构的一端安装有架板,所述架板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螺栓安装在壳板外侧,且所述安装壳末端连接有连接架。\n[0008] 优选的,所述转角调节件包括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外侧连接有定位盘,且所述定位盘横截面呈T形结构,所述第二齿条由齿端与横板端组成,所述定位盘通过通孔贯穿在第二齿条的横板端,通过固定盘与定位盘配合贴合在第二齿条的横板端,实现叉车阀操纵机构置放时的平稳性,同时,定位盘的轴端可在第二齿条的横板端通孔内部转动,实现对叉车阀操纵机构角度自主调节。\n[0009] 优选的,所述第二齿条的横板端环绕开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定位孔内部贯穿插设有定位卡销,所述定位卡销末端通过螺纹孔插设在定位盘上,通过定位卡销相插设在第二齿条横板端上不同位置的定位孔内部,使定位孔、定位卡销与定位盘上的螺纹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方便通过定位卡销对定位盘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叉车阀操纵机构调节后松动。\n[0010] 优选的,所述第二齿条齿端通过齿牙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轮两端转动安装在壳板内壁,所述齿轮外侧通过齿牙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平行对立设置,当第二齿条移动时,受齿轮的影响,第一齿条会在壳板内部相对移动,第一齿条在移动中能够抵触在安装壳内壁,从而对第二齿条的最大移动角度进行限位,避免第二齿条在外拉中脱离壳板内部。\n[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条右侧表面对称连接有束缚板,所述束缚板竖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束缚板的短边侧通过滑槽嵌设在第二齿条表面,通过束缚板的L形短边侧对第二齿条移动进行约束,保证第二齿条在移动中能够始终保持与第一齿条平行,避免第二齿条在移动中偏移,影响第二齿条与齿轮的啮合效果。\n[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条一侧侧设置有两个对称的L形凸块,两个所述L形凸块通过长槽嵌设在壳板内壁,通过第一齿条的L形凸块在壳板的长槽内部移动,保证第一齿条移动的平稳性,使第一齿条在壳板内部仅能同一水平线往返运动,避免第一齿条在移动中偏移,影响对第二齿条的约束效果。\n[0013] 优选的,所述壳板左侧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压板,所述压板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连接有两个固定销,两个所述固定销贯穿壳板外侧后通过凹槽抵触在第一齿条边侧,两个所述L形凸块之间间距与调节轴的轴端外径相适配,通过调节轴的外螺纹控制压板在调节轴轴端的移动距离,压板的移动距离能够操控固定销对第一齿条凹槽抵触的紧固性,继而控制第一齿条移动至指定位置后的稳固性,避免第一齿条轻易移动,影响操作人员对叉车阀操纵机构的操作。\n[0014]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n[0015] 1、通过设置拉伸件,实现对叉车阀操纵机构位置的调节,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本装置通过将叉车阀操纵机构外拉,叉车阀操纵机构在移动中带动第二齿条外移,当第二齿条调节至合适位置时,通过固定销抵触在固定销外侧长槽内部,间接对第二齿条进行固定,保证叉车阀操纵机构外拉后稳固性,通过叉车阀操纵机构的自由调节,使叉车阀操纵机构的位置能够适配不同体型的人群操作,避免部分操作人员在长时间操纵叉车阀操纵机构时手臂绷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n[0016] 2、通过设置转角调节件,实现对叉车阀操纵机构的角度调节,本装置通过定位盘在第二齿条的通孔内部转动,并且定位卡销贯穿第二齿条表面的定位孔,使定位卡销末端通过螺纹插设在定位盘外侧,实现对叉车阀操纵机构角度调节的固定,进一步的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操作时的舒适性。\n附图说明\n[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n[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中转角调节件立体示意图;\n[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n[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中拉伸件的立体炸裂示意图;\n[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中拉伸件内部结构示意图。\n[0023] 图中:1、叉车阀操纵机构;2、安装板;3、转角调节件;31、固定盘;32、定位盘;33、定位卡销;4、拉伸件;41、壳板;42、第一齿条;43、齿轮;44、第二齿条;45、束缚板;5、架板;51、安装壳;52、连接架;6、固定件;61、压板;62、固定销;63、调节轴。\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n[0025] 参照图1‑5,一种可调节叉车控制阀角度机构,包括叉车阀操纵机构1,叉车阀操纵机构1背面连接有安装板2,且安装板2背面通过转角调节件3与拉伸件4相连接,拉伸件4包括第二齿条44,第二齿条44通过凹槽插设在壳板41内部,壳板41远离叉车阀操纵机构1的一端安装有架板5,架板5包括安装壳51,安装壳51通过螺栓安装在壳板41外侧,且安装壳51末端连接有连接架52;\n[0026] 转角调节件3包括固定盘31,固定盘31外侧连接有定位盘32,且定位盘32横截面呈T形结构,第二齿条44由齿端与横板端组成,定位盘32通过通孔贯穿在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n[0027] 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环绕开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定位孔内部贯穿插设有定位卡销\n33,定位卡销33末端通过螺纹孔插设在定位盘32上;\n[0028] 第二齿条44齿端通过齿牙与齿轮43啮合连接,齿轮43两端转动安装在壳板41内壁,齿轮43外侧通过齿牙与第一齿条42啮合连接,第一齿条42与第二齿条44平行对立设置;\n[0029] 第一齿条42右侧表面对称连接有束缚板45,束缚板45竖截面呈L形结构,束缚板45的短边侧通过滑槽嵌设在第二齿条44表面;\n[0030] 第一齿条42一侧侧设置有两个对称的L形凸块,两个L形凸块通过长槽嵌设在壳板\n41内壁;\n[0031] 壳板41左侧设置有固定件6,固定件6包括压板61,压板61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连接有两个固定销62,两个固定销62贯穿壳板41外侧后通过凹槽抵触在第一齿条42边侧,两个L形凸块之间间距与调节轴63的轴端外径相适配。\n[0032] 通过固定盘31与定位盘32配合贴合在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实现叉车阀操纵机构\n1置放时的平稳性,同时,定位盘32的轴端可在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通孔内部转动,实现对叉车阀操纵机构1角度自主调节,通过定位卡销33相插设在第二齿条44横板端上不同位置的定位孔内部,使定位孔、定位卡销33与定位盘32上的螺纹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方便通过定位卡销33对定位盘32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叉车阀操纵机构1调节后松动,当第二齿条\n44移动时,受齿轮43的影响,第一齿条42会在壳板41内部相对移动,第一齿条42在移动中能够抵触在安装壳51内壁,从而对第二齿条44的最大移动角度进行限位,避免第二齿条44在外拉中脱离壳板41内部,通过束缚板45的L形短边侧对第二齿条44移动进行约束,保证第二齿条44在移动中能够始终保持与第一齿条42平行,避免第二齿条44在移动中偏移,影响第二齿条44与齿轮43的啮合效果,通过第一齿条42的L形凸块在壳板41的长槽内部移动,保证第一齿条42移动的平稳性,使第一齿条42在壳板41内部仅能同一水平线往返运动,避免第一齿条42在移动中偏移,影响对第二齿条44的约束效果,通过调节轴63的外螺纹控制压板\n61在调节轴63轴端的移动距离,压板61的移动距离能够操控固定销62对第一齿条42凹槽抵触的紧固性,继而控制第一齿条42移动至指定位置后的稳固性,避免第一齿条42轻易移动,影响操作人员对叉车阀操纵机构1的操作。\n[0033] 工作原理:根据附图4与附图5所示,操作人员通过将安装板2外拉,安装板2通过转角调节件3带动第二齿条44外移,第二齿条44在移动中带动齿轮43转动,齿轮43带动第一齿条42向第二齿条44的相反方向移动,第一齿条42移动中带动束缚板45在第二齿条44表面凹槽移动,当叉车阀操纵机构1调节至合适位置时,将调节轴63转动,调节轴63在转动中使压板61在调节轴63上移动,压板61移动中推动固定销62移动,固定销62在移动中抵触卡合在第一齿条42表面,从而对第一齿条42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装置在使用中松动;\n[0034] 其次,根据附图2和附图3所示,操作人员将定位卡销33抽出后,将叉车阀操纵机构\n1转动,使叉车阀操纵机构1调节至合适倾角,此时,将定位卡销33从第二齿条44的横板端通孔插入,使定位卡销33末端通过螺纹孔与定位盘32对接,从而将叉车阀操纵机构1的位置固定。\n[003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