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车载支架 |
申请号 | CN202020322570.3 | 申请日期 | 2020-03-1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4M1/04 | IPC分类号 | H;0;4;M;1;/;0;4;;;B;6;0;R;1;1;/;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新牛社区民治大道与工业东路交汇处展滔科技大厦C座C1215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波;朱韶斌;李贡献;杨勇升 |
代理机构 | 深圳市沈合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新梅 |
摘要
一种车载支架,包括壳体、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夹持组件、以及自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底托以及与所述底托联动的左夹臂与右夹臂,所述底托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所述自锁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其中之另一设置于所述底托上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底托运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模块,当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磁体的极性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时,所述自锁组件用于使所述底托保持在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外伸出的状态,避免手机意外掉落,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1.一种车载支架,包括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底托以及与所述底托联动的左夹臂与右夹臂,所述底托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支架还包括自锁组件,所述自锁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其中之另一设置于所述底托上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底托运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模块,当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磁体的极性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时,所述自锁组件用于使所述底托保持在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外伸出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为电磁铁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磁体为永磁铁;或,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电磁铁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用于给放置于所述车载支架上的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状态、所述开关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或相反,其中,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状态包括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所述开关的状态包括触发状态和非触发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反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磁体极性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磁体极性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反。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背面的顶部,所述壳体的背面为远离电子产品放置的一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接口,所述接口用于电路板与外部电源的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底托与所述壳体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底托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
一种车载支架\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周边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支架。\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基本的代步工具。为不影响开车,通常人们会使用车载支架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汽车内进行固定,以方便地进行导航、音视频播放等操作。\n[0003] 车载支架结构通常与手机的外形相契合,由夹持手机的左、右夹臂以及托持手机的底托构成。支架在使用时,使底托伸出托持手机;反之支架在使用完之后,使底托缩回减小占用空间。部分现有支架的底托的伸缩移动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实现,这使得手机的取放存在一定的不便;另外部分现有支架的底托的伸缩移动通过弹性复位件实现,这使得支架在使用时其底托由于弹性复位件的弹性恢复力仍有可能缩回,造成手机的掉落。\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载支架。\n[0005] 一种车载支架,包括壳体、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夹持组件、以及自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底托以及与所述底托联动的左夹臂与右夹臂,所述底托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所述自锁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其中之另一设置于所述底托上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底托运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模块,当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磁体的极性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时,所述自锁组件用于使所述底托保持在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外伸出的状态。\n[0006]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利用极性可变的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所述车载支架在使用时底托保持在相对于壳体伸出的状态,避免手机意外掉落,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n附图说明\n[0007]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n[0008] 图2为图1的爆炸图。\n[0009] 图3为图1所示车载支架的另一角度视图。\n[0010] 图4为图3的爆炸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1]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n[0012]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载支架包括壳体10、连接于壳体10上的夹持组件20、以及与夹持组件20相作用的自锁组件30。\n[0013] 所述壳体10包括前壳12以及与所述前壳12连接的后壳14,所述前壳12与后壳14之间形成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夹持组件20与自锁组件30。所述前壳12与后壳14可以是卡扣、螺合等可拆卸连接。所述前壳12背向后壳14的外壁面为平面,用于托持电子产品,如手机等。\n如图3所示,所述后壳14背向前壳12的外壁面上设置有连接部16。所述连接部16用于与一固定件如夹爪等连接,从而通过夹爪的夹持作用将所述车载支架固定于汽车内,如通过夹爪夹持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等将车载支架固定于空调的出风口处等。较佳地,所述连接部\n16与夹爪之间通过万向球等连接,以方便调整车载支架的角度等。\n[0014] 所述夹持组件20用于将电子产品,如手机等夹持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以下以手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地,所述车载支架同样可以用于夹持类似结构的电子产品,如平板等,在具体应用上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左夹臂22、右夹臂24、底托26、同步齿轮(图未示)、以及弹性复位件(图未示)。所述左夹臂22与右夹臂24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左右两侧,所述底托26用于托持手机的底部,从而对手机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所述同步齿轮与左夹臂22、右夹臂24、以及底托26均形成传动连接,使得左夹臂22、右夹臂24、以及底托26可以联动,相对壳体10伸出或缩回,以匹配不同尺寸的产品。\n[0015] 请同时参阅图2与图4,所述底托26沿纵向,即图示的上下方向设置,其底部形成有用于托持手机的托持部260。较佳地,所述托持部260上设置有软胶材质的垫层28。组装后,所述底托26的顶部活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所述底托26的底部,包括所述托持部260向下伸出至壳体10之外。相应地,所述壳体10的底部形成有开口供托持部260向外伸出。如图4所示,所述底托26的顶部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槽口262,所述槽口262的边缘的一侧边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纵向齿条264。所述纵向齿条264与同步齿轮相啮合,底托26在纵向上的移动会驱使所述同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左、右夹臂22、24联动。反之,所述同步齿轮的转动也会驱使所述底托26在纵向上上下移动。\n[0016] 所述弹性复位件优选地为弹簧等,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托26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当所述底托26相对于壳体10向外伸出时,所述弹性复位件产生弹性变形,如被拉伸或被压缩,形成弹性恢复力推动所述底托26朝向壳体10缩回复位。\n[0017] 所述左夹臂22与右夹臂24均沿横向,即图示的左右方向设置,且两者的结构大致相同。所述左夹臂22的第一端形成有左横向齿条220、第二端形成有左夹持部222;所述右夹臂24的第一端形成有右横向齿条240、第二端形成有右夹持部242。所述左、右夹臂22、24的第一端,包括左、右横向齿条220、240,活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左、右夹臂22、24的第二端,包括左、右夹持部222、242,伸出至壳体10之外。对应地,所述壳体10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形成开口供左、右夹持部222、242向外伸出。所述左、右夹持部222、242彼此相向设置,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左右两侧。较佳地,所述左、右夹持部222、242上均设置有软胶材质的垫层28。\n[0018] 组装后,所述左夹臂22与右夹臂24的第一端与底托26的顶部相叠,具体地叠置于槽口262所在位置处。其中,所述左、右横向齿条220、240在纵向上呈上下间隔布置,且彼此相向设置。所述同步齿轮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部分插设于所述底托26的槽口262内与并与所述纵向齿条264相啮合,部分插入至所述左、右横向齿条220、240之间,且同时与所述左、右横向齿条220、240相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横向齿条220位于同步齿轮的上方、右横向齿条240位于同步齿轮的下方。当然,也可以右横向齿条240位于同步齿轮的上方、左横向齿条220位于同步齿轮的下方。如此,所述同步齿轮转动驱使所述左、右夹臂22、24在横向上相向或背向地移动。反之,所述左、右夹臂22、24在横向上相向或背向地移动也会驱使所述同步齿轮转动。\n[0019] 当将手机放置于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上时,由于手机自身的重力作用或者使用者的作用力使得所述底托26向下移动,带动所述同步齿轮以某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所述左、右夹臂22、24在横向上相向移动,所述左、右夹持部222、242相对于壳体10向内合拢,从而夹紧手机避免掉落。所述底托26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使得所述弹性复位件被压缩或者被拉伸,形成对底托26向上的弹性恢复力,使得底托26有朝向壳体10移动复位的趋势。\n[0020] 由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上取走手机时,对底托26向下的作用力消失,变形的弹性复位件恢复形变驱使底托26向上移动复位,并带动所述同步齿轮反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所述左、右夹臂22、24在横向上背向移动,所述左、右夹持部222、242相对于壳体10向外张开,从而松开手机方便拿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同步齿轮顺时针转动使左、右夹持部222、242向外张开,逆时针转动使左、右夹持部222、242向内合拢。\n[0021] 所述自锁组件30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一磁体32、设置于所述底托26上的第二磁体34、以及电路板36。所述第一磁体32与所述第二磁体34纵向上,即在所述底托26的运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从而所述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体34之间形成沿竖直方向的磁性引力或磁性斥力,使所述底托26相对壳体10保持在伸出或缩回的状态,即使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支架保持在使用状态或闲置状态。\n[002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32为极性可变的电磁铁,其由铁芯以及环绕铁芯的线圈构成。线圈通电时形成磁场,线圈中电流方向不同则形成的磁场的方向也不同,也就使得第一磁体32的极性不同。所述第二磁体34极性不变的永磁铁,较佳地设置于底托26的底端,极性可以是N也可以是S。当第一磁体32的极性变化为与第二磁体34极性相同,如同为N或同为S时,两者同性相斥;反之当第一磁体32的极性变化为与第二磁体34极性相反,如分别为N与S时,两者同性相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体32和第二磁体34可以均为电磁铁,且均与电路板36电连接。\n[002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32设置于电路板36上,其线圈与电路板36上的控制模块连接,以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进而改变第一磁体32的极性。如,正向电流时第一磁体32为S、反向电流时第一磁体32为N,或者也可以是正向电流时第一磁体32为N、反向电流时第一磁体32为S。较佳地,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开关18,所述开关18与电路板36的控制模块连接。\n所述开关18可以是触摸开关或机械开关,设置于所述后壳14的背面的顶部,即方便使用者按压开关18,又能有效避免取放手机的过程中对开关18形成误操作。\n[0024] 当所述第一磁体32和第二磁体34的极性相同时,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体34磁性相斥,对底托26形成向下的作用力,克服弹性复位件对底托26向上的弹性恢复力,使底托26保持在相对壳体10向外伸出的状态,左夹臂22和右夹臂24保持在相对壳体10向内合拢的状态,即使所述车载支架保持在使用状态,可以夹紧手机避免其掉落。\n[0025] 当所述第一磁体32和第二磁体34的极性相反时,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体34磁吸相吸,对底托26形成向上的作用力,与弹性复位件对底托26向上的弹性恢复力共同作用,得底托26相对壳体10快速向上移动复位,进而带动左夹臂22和右夹臂24相对壳体10向外张开,即使所述车载支架快速恢复并保持在闲置状态(初始状态),方便下次使用时放入手机。\n[0026] 从而,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在使用时控制其第一磁体32的极性使其与第二磁体34的极性相反即可,反之在闲置时控制其第一磁体32的极性使其与第二磁体34的极性相同即可。如此,根据所述车载支架的不同应用状态,相应地改变第一磁体32的极性,使其与第二磁体34生成磁性吸力或磁性斥力,可以很好地保持在使用状态或闲置状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n[0027] 较佳地,所述电路板36上还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用于对放置于所述车载支架上的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当然所述手机需要具备相应的无线充电功能。较佳地,所述电路板36固定于壳体10内,其无线充电模块朝向前壳12设置。较佳地,所述后壳14靠近其底部形成有接口19,用于所述电路板36与外部电源,如车载电源等的连接。所述接口19优选地为Micro USB接口、Lighting接口、Type-C接口等,可以通过带有对应接头的数据线与外部电源连接。\n[0028] 较佳地,所述电路板36上还设置有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车载支架的使用状态。\n当将手机等电子产品放置于所述车载支架上时,由于自身的重力等下压所述底托26并带动左夹臂和右夹臂24夹紧手机。与此同时,所述手机与车载支架的无线充电模块建立通信,实现无线充电。此时,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车载支架的使用状态,包括无线充电模块的状态是否是工作状态、所述开关是否是触发状态、以及所述自锁组件30是否锁定,具体地:\n[0029] 检测无线充电模块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在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即检测无线充电的持续时长是否达到预设时长,如10~15s等,若达到预设时长即判定无线充电正常。所述预设时长是为了规避手机没有完全放到位置,其根据需要可以具体设计,不以10~15s为限;\n[0030] 检测所述开关18处于触发状态,即用户是否按压开关18;以及\n[0031] 检测所述自锁组件30是否解锁,即所述底托26上的第二磁体34与壳体10内的第一磁体32的极性是否相反,也就是说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体34是否磁性相吸;\n[0032] 若以上三项检测结果均为是,则表示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开关\n18处于触发状态、且所述自锁组件30解锁,此时所述控制模块改变第一磁体32的极性使其与第二磁体34是否磁性相斥,则所述自锁组件30开启,克服弹性复位件的作用力使底托26相对壳体10保持向外伸出的状态,同时使左夹臂22和右夹臂24保持在合拢状态夹紧手机,车载支架保持在使用状态。当用户使用完毕后,再次按下所述开关18使所述自锁组件30解锁,即再次改变所述第一磁体32的极性使其与第二磁体34再次磁性相吸,如此与弹性复位件共同作用带动底托26相对壳体10快速上移,进而带动左夹臂22和右夹臂24相对壳体向外张开松开手机,车载支架可以快速地回到并保持在闲置状态。需要再次使用所述车载支架时,重复上述步骤。若用户在使用完毕之后没有按下所述开关18使自锁组件30解锁,则所述车载支架保持在使用状态,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体34相斥,所述底托26保持向外伸出。再次使用所述车载支架时,检测组件的三项检测结果不全为是,自锁组件30保持在开启状态,直接将手机放入即可。\n[0033] 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利用固定于壳体10内的极性可变的第一磁体32与固定于底托26上的极性不变的第二磁体34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使其保持在使用状态或闲置状态换,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体32固定于电路板36上,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32也可以固定于壳体10内的其它位置并通过导线等与电路板36连接,不限于直接安装固定于电路板36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极性不变的第二磁体\n34,并在底托26上设置极性可变的第一磁体32,同样可以形成磁性引力与斥力,使底托26相对于壳体10保持在伸出或缩回的状态,即使车载支架保持在使用状态或闲置状态。或者,所述第一磁体32和所述第二磁体34均为电磁铁且均与电路板36电连接,通过控制模块分别控制第一磁体32和所述第二磁体34的极性,使其相吸或相斥。\n[00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