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 |
申请号 | CN201510766866.8 | 申请日期 | 2015-11-11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800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IPC分类号 | G;0;8;B;3;/;1;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东信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东信大道66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李英莲;戴永峰;罗伟 |
代理机构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宝堂;韩斐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技术方案为:包括延时电路、信号累积电路、比较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放大电路和报警输出电路,放大电路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出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报警输出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的输出端还与延时电路电连接。蜂鸣器先作为传感器使用,然后蜂鸣器成为报警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信号导通延时电路,将信号累积电路中累积的信号进行释放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
1.一种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由电源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延时电路、信号累积电路、比较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放大电路和报警输出电路,放大电路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出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报警输出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的输出端还与延时电路电连接,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包括一个蜂鸣器和切换开关,当切换开关连通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时蜂鸣器为报警器,当切换开关连接放大电路时蜂鸣器为振动传感器;所述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16、电阻R19、电阻R13、电阻R12、电阻R21、电容C5、电容C12和二极管D3,所述切换开关包括继电器、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一动触点、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或第二静触点连接,第二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或第四静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与报警延时电路电连接,继电器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静触点与电源连接,第二静触点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电连接,第三静触点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四静触点接地,所述继电器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继电器的另一端还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动触点通过电容C12接地,第一动触点还与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6与电源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9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2接地,电阻R19的第二端还通过电容C5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延时电路包括一个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变电阻R40、电容C35和电容C36,变电阻R40的变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变电阻R40的固定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电容C35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6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分别与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中二极管D3的阴极、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的和延时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包括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电阻R36、变电阻R35、电容C30和电容C31,所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通过电阻R36与电源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变电阻R35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通过电容C30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1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第二静触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电容C11、电阻R14、电阻R22、电阻R10、电容C6和电容C3,所述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与第三静触点连接,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11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还与通过电阻R14和电容C3接地,电阻R22的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一个选通开关和电容C3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10与第一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累积电路包括电容C4、二极管D2、电阻R7、变电阻R0、电阻R5、电容C2、电阻R3和电容C10,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42、电阻R41、电容C33和三极管Q4,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通过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7与变电阻R0的第一端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接地,变电阻R0的第二端还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33接地,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42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二运放、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0、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23,所述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8接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7与电源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8和电阻R20接地,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与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与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3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输出电路包括光耦、电阻R2、电阻R27、电阻R8和三极管Q1,光耦的控制部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7与电源连接,光耦的控制部的负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8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光耦的受控部的正输出端通过电阻R2输出正报警信号,光耦的受控部的负输出端输出负报警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或7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LED报警电路,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LED报警电路的控制端连接,LED报警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LED报警电路的接地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26、电阻R4、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9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发光二极管和电阻R26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和一个选通开关与电源连接。
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特别涉及一种蜂鸣器复用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n背景技术\n[0002] 振动报警模块是常用的一种检测报警模块,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一般保险、易碎品保存还有金融产品都会需要振动报警防护,一般来说,这些振动报警模块的组成都是振动传感器加报警器,振动报警模块这个模式下有着较为成熟的产品和工艺,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空间不大,成本固化,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一旦有新的产品突破振动传感器加报警器的传统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完善的蜂鸣器复用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的话可以直接降低振动报警模块的成本取得非常大的市场反响。\n[0003]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310609076.X,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公开了一种无线振动报警器,包括发射器、接收器、振动报警器,发射器为RCMlA发射模块,接收器包括RCM1B接收模块、十进制计数分频器数字集成电路及晶闸管开关VT电路,RCMlB接收模块的2引脚通过二极管VD1与CD4017十进制计数器的15脚连接,CD4017十进制计数器的2、7、1、6、11引脚均通过二极管接电阻R12,电阻R12接三极管VT的基极,三极管VT作为后端振动报警器与电源之间的开关,振动报警器,所述报警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F、电阻R1R6、电容C1C4、振动传感器B、电源、IC1芯片和IC2芯片,振动传感器B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场效应管VF的栅极,场效应管VF的源极通过电阻R3和电容C2接地,场效应管VF的漏极通过电阻R2接电源正极,场效应管VF的漏极通过电容C1接IC芯片的2引脚,IC1芯片的4引脚接电源正极,IC1芯片的6引脚和\n7引脚通过电阻R4接电源正极,通过C3接地,IC1芯片的1引脚接地,IC1芯片的3引脚接IC2芯片的4引脚,IC2芯片的7引脚通过电阻R5接电源正极,IC2芯片的6引脚和2引脚通过电容C4接地,IC2芯片的1引脚接地,IC2芯片的8引脚接电源正极,IC2芯片的3引脚通过电容C5接扬声器一端,扬声器另一端接地。很明显对比技术中公开的振动报警器基本也是沿袭了振动传感器加报警器的模式,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空间不大,成本固化。\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沿袭了振动传感器加报警器的模式,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空间不大,成本固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蜂鸣器复用的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n[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由电源供电,包括延时电路、信号累积电路、比较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放大电路和报警输出电路,放大电路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出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报警输出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的输出端还与延时电路电连接,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包括一个蜂鸣器和切换开关,当切换开关连通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时蜂鸣器为报警器,当切换开关连接放大电路时蜂鸣器为振动传感器。本发明利用压电式无源蜂鸣器的工作原理,将它用作振动传感器;降低了成本,首先,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进过放大、累积和比较之后,当累积值大于设定值之后传输至报警延时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至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和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进行切换,蜂鸣器成为报警器,此时,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输出报警信号至蜂鸣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报警信号至报警输出电路由后续设备进行调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信号导通延时电路,将信号累积电路中累积的信号进行释放,同时延时之后的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重新进行切换,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而且本发明只是纯硬件电路,所以在可靠性上比一般的振动报警电路更为可靠。\n[0006] 作为优选,所述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16、电阻R19、电阻R13、电阻R12、电阻R21、电容C5、电容C12和二极管D3,所述切换开关包括继电器、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一动触点、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或第二静触点连接,第二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或第四静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与报警延时电路电连接,继电器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静触点与电源连接,第二静触点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电连接,第三静触点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四静触点接地,所述继电器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继电器的另一端还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动触点通过电容C12接地,第一动触点还与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6与电源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9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2接地,电阻R19的第二端还通过电容C5接地。这样设置,继电器未得电的时候蜂鸣器作为振动传感器使用,当继电器得电的时候,蜂鸣器作为报警器使用,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更为具体的是:电路一开始是工作在振动探测模式下,一旦外部有振动产生,传感器将振动信号通过放大电路后,经信号累积电路,进入比较电路,当比较电路接收到一个高于阀值的电压时,报警延时电路产生一个1秒~10秒可调(通过可调电阻调整)的延时给蜂鸣器报警、LED灯亮,1秒~10秒后电路自动切换到传感器输入模式,此时输入信号切换延时电路将蜂鸣器关闭后产生的振荡信号以延时的方式过滤掉,电路开始振动探测,直到一下次检测到振动信号。\n[0007] 作为优选,所述报警延时电路包括一个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变电阻R40、电容C35和电容C36,变电阻R40的变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变电阻R40的固定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电容C35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6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分别与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中二极管D3的阴极、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的和延时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n[0008] 作为优选,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包括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电阻R36、变电阻R35、电容C30和电容C31,所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与报警延时电路\n555芯片的OUT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通过电阻R36与电源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变电阻R35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通过电容C30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1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第二静触点连接。\n[0009] 作为优选,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电容C11、电阻R14、电阻R22、电阻R10、电容C6和电容C3,所述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与第三静触点连接,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11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还与通过电阻R14和电容C3接地,电阻R22的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一个选通开关和电容C3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10与第一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一个选通开关和电容C3接地,这样做是进行放大倍数选择,选通开关闭合,放大倍数增加。\n[0010] 作为优选,所述信号累积电路包括电容C4、二极管D2、电阻R7、变电阻R0、电阻R5、电容C2、电阻R3和电容C10,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42、电阻R41、电容C33和三极管Q4,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通过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7与变电阻R0的第一端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接地,变电阻R0的第二端还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33接地,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42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信号累积电路,用来累积小信号,当振动信号很小,但频率足够高时,累积电路可将小信号累积到一起,再进行比较。输入切换延时电路,用来过滤掉切换电路从蜂鸣器报警到传感器输入状态切换时,蜂鸣器关闭后产生的多余振荡,防止电路一切换,就进入下一次的报警,而产生死循环。\n[0011] 作为优选,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二运放、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0、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23,所述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8接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7与电源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8和电阻R20接地,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与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与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3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连接。\n[0012] 作为优选,所述报警输出电路包括光耦、电阻R2、电阻R27、电阻R8和三极管Q1,光耦的控制部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7与电源连接,光耦的控制部的负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8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光耦的受控部的正输出端通过电阻R2输出正报警信号,光耦的受控部的负输出端输出负报警信号。\n[0013]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LED报警电路,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LED报警电路的控制端连接,LED报警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LED报警电路的接地端接地。\n[0014] 作为优选,所述LED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26、电阻R4、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9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发光二极管和电阻R26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和一个选通开关与电源连接。LED电路有个选通开关,是进行LED灯亮、灭的选择,选通开关闭合,LED灯在收到报警信号之后点亮,如果选通开关断开,LED灯则永远不会亮。\n[0015] 本发明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了蜂鸣器复用的方法降低了成本,首先,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进过放大、累积和比较之后,当累积值大于设定值之后传输至报警延时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至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和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进行切换,蜂鸣器成为报警器,此时,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输出报警信号至蜂鸣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报警信号至报警输出电路由后续设备进行调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信号导通延时电路,将信号累积电路中累积的信号进行释放,同时延时之后的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重新进行切换,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而且本发明只是纯硬件电路,所以在可靠性上比一般的振动报警电路更为可靠。\n附图说明\n[0016]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框架图;\n[0017] 图2为本发明中报警输出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18] 图3为本发明中LED报警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19] 图4为本发明中报警延时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0] 图5为本发明中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1] 图6为本发明中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2] 图7为本发明中放大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3] 图8为本发明中信号累积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4] 图9为本发明中延时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5] 图10为本发明中比较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n[0026] 图中:1、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2、放大电路,3、信号累积电路,4、比较电路,5、报警延时电路,6、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7、延时电路,8、LED报警电路,9、报警输出电路。\n具体实施方式\n[002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n[0028] 实施例1:\n[0029] 一种蜂鸣器振动报警模块(参见附图1至10),由电源供电,包括延时电路7、信号累积电路3、比较电路4、报警延时电路5、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6、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1、放大电路2和报警输出电路9,所述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包括蜂鸣器、继电器、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一动触点、由继电器控制的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或第二静触点连接,第二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或第四静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与报警延时电路电连接,继电器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动触点与蜂鸣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静触点与电源连接,第二静触点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电连接,第三静触点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四静触点接地,放大电路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出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报警输出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的输出端还与延时电路电连接。所述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16、电阻R19、电阻R13、电阻R12、电阻R21、电容C5、电容C12和二极管D3,所述继电器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继电器的另一端还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动触点通过电容C12接地,第一动触点还与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6与电源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9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2接地,电阻R19的第二端还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报警延时电路包括一个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变电阻R40、电容C35和电容C36,变电阻R40的变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变电阻R40的固定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电容C35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6接地,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分别与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中二极管D3的阴极、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的和延时电路电连接,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包括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电阻R36、变电阻R35、电容C30和电容C31,所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RESET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通过电阻R36与电源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HOLD端通过变电阻R35与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DISCHG端连接,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通过电容C30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CVOLT端通过电容C31接地,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第二静触点连接。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电容C11、电阻R14、电阻R22、电阻R10、电容C6和电容C3,所述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与第三静触点连接,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11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还与通过电阻R14和电容C3接地,电阻R22的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一个选通开关和电容C3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10与第一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与信号累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累积电路包括电容C4、二极管D2、电阻R7、变电阻R0、电阻R5、电容C2、电阻R3和电容C10,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42、电阻R41、电容C33和三极管Q4,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通过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7与变电阻R0的第一端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变电阻R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接地,变电阻R0的第二端还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33接地,电阻R4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42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二运放、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0、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23,所述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8接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7与电源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8和电阻R20接地,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与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与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3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TRIG端连接。所述报警输出电路包括光耦、电阻R2、电阻R27、电阻R8和三极管Q1,光耦的控制部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7与电源连接,光耦的控制部的负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8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光耦的受控部的正输出端通过电阻R2输出正报警信号,光耦的受控部的负输出端输出负报警信号。还包括有LED报警电路8,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与LED报警电路的控制端连接,LED报警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LED报警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LED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26、电阻R4、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9与报警延时电路555芯片的OUT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发光二极管和电阻R26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和一个选通开关与电源连接。\n[0030] 本实施例利用压电式无源蜂鸣器的工作原理,将它用作振动传感器;降低了成本,首先,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进过放大、累积和比较之后,当累积值大于设定值之后传输至报警延时电路,报警延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至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和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进行切换,蜂鸣器成为报警器,此时,蜂鸣器报警控制电路输出报警信号至蜂鸣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报警信号至报警输出电路由后续设备进行调用,报警延时电路还输出信号导通延时电路,将信号累积电路中累积的信号进行释放,同时延时之后的蜂鸣器作用切换电路重新进行切换,蜂鸣器作为传感器使用,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而且本实施例只是纯硬件电路,所以在可靠性上比一般的振动报警电路更为可靠。\n本实施例中继电器未得电的时候蜂鸣器作为振动传感器使用,当继电器得电的时候,蜂鸣器作为报警器使用,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了成本。更为具体的是:电路一开始是工作在振动探测模式下,一旦外部有振动产生,传感器将振动信号通过放大电路后,经信号累积电路,进入比较电路,当比较电路接收到一个高于阀值的电压时,报警延时电路产生一个1秒~10秒可调(通过可调电阻调整)的延时给蜂鸣器报警、LED灯亮,1秒~10秒后电路自动切换到传感器输入模式,此时输入信号切换延时电路将蜂鸣器关闭后产生的振荡信号以延时的方式过滤掉,电路开始振动探测,直到一下次检测到振动信号。电阻R22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一个选通开关和电容C3接地,这样做是进行放大倍数选择,选通开关闭合,放大倍数增加。信号累积电路,用来累积小信号,当振动信号很小,但频率足够高时,累积电路可将小信号累积到一起,再进行比较。输入切换延时电路,用来过滤掉切换电路从蜂鸣器报警到传感器输入状态切换时,蜂鸣器关闭后产生的多余振荡,防止电路一切换,就进入下一次的报警,而产生死循环。LED电路有个选通开关,是进行LED灯亮、灭的选择,选通开关闭合,LED灯在收到报警信号之后点亮,如果选通开关断开,LED灯则永远不会亮。\n[003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法律信息
- 2021-09-07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1.08.25
专利权人由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由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东信大道66号东信城研发楼A318变更为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东信大道66号
专利权人由杭州东信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变更为空
- 2017-11-07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8B 3/10
专利申请号: 201510766866.8
申请日: 2015.11.11
- 2016-03-3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13-03-21
| | |
2
| |
2003-07-30
|
2002-01-15
| | |
3
| | 暂无 |
2012-04-12
| | |
4
| | 暂无 |
2002-03-11
| | |
5
| | 暂无 |
2012-10-2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