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菱形电动车 |
申请号 | CN200310123893.0 | 申请日期 | 2003-12-31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5-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634737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湖南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湖南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湖南大学 |
发明人 | 钟志华 |
代理机构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摘要
一种菱形电动车,其底盘包括纵向主车架和横摆杆,主车架由左、右纵梁和若干根横梁组成,主车架后部装有电动机,电动机主轴通过万向节,传动轴,差速器和左、右半轴驱动中部的两个驱动轮,左、右车轮中嵌有与导电环固接的钉齿,导电环与电刷盘相连;电刷与电刷盘接触,并通过导线与电气控制柜相连,电气控制柜通过导线与电池组和与电机相连;汽车前后各有一个车轮,并可联动转向。本发明的菱形车靠车轮与地面带电轨道的接触取电,降低对电池的性能要求,减少电池数量,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十字”形底盘可改善汽车的受扭转条件,提高抗扭性能,有利减轻自重,显著降低成本和能耗,车轮按菱形布置和设置梯形防撞梁,可显著提高碰撞安全性。
1.一种菱形电动车,它有底盘、车轮、电池组、电气控制柜和 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纵向布置的主车架和横向布置 的横摆杆,整个底盘呈“十字”形,所述主车架由左纵梁(1)、右纵梁 (2)和若干根连接左、右纵梁(1、2)的横梁(3)组成,主车架后部的横梁 (3)上装有电动机(4),电动机(4)的主轴(5)通过万向节(6)与传动轴(7) 相连,传动轴(7)通过万向节(8)与差速器(9)连接;
差速器(9)的左输出轴(10)通过万向节(12)与左半轴(14)相连;左 半轴(14)通过万向节(16)与左车轮驱动轴(18)连接;
差速器(9)的右输出轴(11)通过万向节(13)与右半轴(15)相连;右半 轴(15)通过万向节(17)与右车轮驱动轴(19)连接;
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左法兰盘(20)上的螺栓(21)与左车轮(24)相 连;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轴承(26)安装在左支架(28)上;
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右法兰盘(22)上的螺栓(23)与右车轮(25)相 连;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轴承(27)安装在右支架(29)上;
左支架(28)通过铰接装有左主横摆杆(30);左主横摆杆(30)可绕轴 线(32)转动;左主横摆杆(30)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左主横摆杆轴(34)连 接;左主横摆杆轴(34)可在左前支承(36)中转动,左前支承(36)与左纵 梁(1)固接;左主横摆杆(30)的上方装有左副横摆杆(100);
右支架(29)通过铰接装有右主横摆杆(31);右主横摆杆(31)可绕 轴线(33)转动;右主横摆杆(31)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右主横摆杆轴(35) 连接;右主横摆杆轴(35)可在右前支承(37)中转动,右前支承(37)与 右纵梁(2)固接;右主横摆杆(31)的上方装有右副横摆杆(38);
左主横摆杆轴(34)的后端通过键与左扭杆套(39)连接,左扭杆套 (39)通过键与左扭杆(41)相连;左扭杆(41)可在左后支承(43)中转动, 左扭杆(41)的尾端通过键与左扭力调节套(45)连接;
右主横摆杆轴(35)的后端通过键与右扭杆套(40)连接,右扭杆套 (40)通过键与右扭杆(42)相连;右扭杆(42)可在右后支承(44)中转动, 右扭杆(42)的尾端通过键与右扭力调节套(46)连接;
主车架的前、后端分别固接有前、后轴套(53、54),并通过轴承 安装有前、后悬架支承(55、56);
前悬架支承(55)上装有可摆动的前纵摆杆(57);前纵摆杆(57)的自 由端与前悬架支承(55)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59);前纵摆杆(57)的自 由端还装有前轮轴(61);
后悬架支承(56)上装有可摆动的后纵摆杆(58);后纵摆杆(58)的自 由端与后悬架支承(56)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60);后纵摆杆(58)的 自由端还装有后轮轴(62);
前轮轴(61)上通过轴承装有带法兰盘的前轴套(63);前轴套(63)的 法兰盘上通过螺栓安装前车轮(65);后轮轴(62)上通过轴承装有带法兰 盘的后轴套(64);后轴套(64)的法兰盘上通过螺栓安装后车轮(66);
所述左车轮(24)和右车轮(25)中嵌有固定在导电环(106)上的钉齿 (88),并与电刷盘(89)相连;左、右电刷(90、91)与电刷盘接触并可导 电,电刷盘(89)与导电环(106)通过导体连接,左、右电刷(90、91)分 别通过两根导线(92、93)与电气控制柜(94)相连,电气控制柜(94)与电 池组(95)通过两根导线(96、97)相连,电气控制柜(94)通过两根导线 (98、99)与电动机(4)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扭力 调节套(45)通过左纵梁(1)上的插销(47)调节扭转角,所述右扭力调 节套(46)通过右纵梁(2)上的插销(48)调节扭转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左主横摆杆 轴(34)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左摆臂(49),左摆臂(49)的端部安装有阻尼 器(51);右主横摆杆轴(35)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右摆臂(50),右摆臂 (50)的端部安装有阻尼器(5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前悬架支承 (55)上有扇形盘(67),扇形盘(67)上装有两排相互错开的第一、第二链 条(68、69),第一链条(68)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左边固定,另一端与 前转向滑杆(70)的右端固定,第二链条(69)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右边 固定,另一端与前转向滑杆(70)的中部固定,前转向滑杆(70)可在T形 滑槽(71)中左右滑动;前转向滑杆(70)的另一侧也有两根相互错开的第 三、第四链条(72、73)分别与扇形盘(74)的两侧固定;扇形盘(74)通过 键和轴与大齿轮(75)连接,大齿轮(75)与小齿轮(76)啮合,小齿轮(76) 通过键安装在方向盘(77)的轴(78)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前转向滑杆 (70)的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79)的左钢丝绳(81);前转向滑杆(70)的另 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80)的右钢丝绳(82);左、右钢丝绳(81、82)的另 一端分别与后转向滑杆(83)的两端连接,后转向滑杆(83)可在T形滑槽 (84)中左右滑动,后转向滑杆(83)上装有两根相互错开的第五、第六链 条(85、86),第五、第六链条(85、8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扇形盘(87) 的两侧,扇形盘(87)安装在后悬架支承(56)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车轮 (24)由轮箍(108)、内胎(105)、导电环(106)、外胎(109)组成;外胎 (109)箍在轮箍(108)的环形槽内,导电环(106)紧贴外胎(109)的内壁, 外胎(109)上均布有若干通孔(107),每个通孔(107)中埋入有一个钉齿 (88),这些钉齿(88)与所述导电环(106)的外壁固接,所述外胎(109)由 弹性绝缘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菱形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在左车轮 (24)前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前梯形防撞梁(101),在左车轮(24) 后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后梯形防撞梁(103),在右车轮(25)前部 的右纵梁(2)上安装有右前梯形防撞梁(102),在右车轮(25)后部的右 纵梁(2)上安装有右后梯形防撞梁(104)。
技术领域\n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涉及能载人载物的车辆,特别涉及电动车 辆。\n背景技术\n现有的用于载人载物的车辆,大都采用燃油发动机,即依靠燃烧汽 油或柴油产生动力,其缺点是:(一)、车辆要排放有害废气体,污染 大气,(二)、燃油的价格较高,石油的产量和价格受国际风云变幻影 响大,作为车辆的能源不够经济,可能导致能源紧张。(三)石油是一 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果作为燃料来使用,实在太可惜。(四)石油是 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其储藏量有限,以现在的消耗速度,终有一天会 耗尽。\n为此,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电动车辆,目前阻碍电动车辆发 展的主要问题是:电动汽车一般使用车载电池,车载电池必须是高性能 的蓄电池或燃料电池,而这两种电池的技术不够成熟,需要使用多块电 池,体积大,重量大,造价高,电池对环境也存在污染。多块电池占用 了汽车的有限空间,还降低了汽车的有效载荷,现有电动汽车的车型一 般沿袭燃油汽车的车型,品种较少,其碰撞安全性尤其是侧撞安全性较 差,而且其车载电池提供的动力很难达到现有的燃油发动机提供的动 力,所以这种汽车还处在研发阶段,没有达到实用阶段。\n发明内容\n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菱形电动车,它依靠纯 电力驱动,采用地面轨道供电系统来提供主要动力电源,采用少量电 池提供辅助动力电源,从而实现零尾气排放,避免车辆对空气造成的 污染。同时在减小结构尺寸和减轻重量的条件下,提高汽车的碰撞安 全性和操作灵活性。\n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n一种菱形电动车,它有底盘、车轮、电池组、电气控制柜和操 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纵向布置的主车架和横向布置的 横摆杆,整个底盘呈“十字”形,所述主车架由左纵梁1、右纵梁2和 若干根连接左、右纵梁1、2的横梁3组成,主车架后部的横梁3上装 有电动机4,电动机4的主轴5通过万向节6与传动轴7相连,传动轴 7通过万向节8与差速器9连接;\n差速器9的左输出轴10通过万向节12与左半轴14相连;左半轴 14通过万向节16与左车轮驱动轴18连接;\n差速器9的右输出轴11通过万向节13与右半轴15相连;右半轴 15通过万向节17与右车轮驱动轴19连接;\n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左法兰盘20上的螺栓21与左车轮24相 连;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轴承26安装在左支架28上;\n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右法兰盘22上的螺栓23与右车轮25相 连;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轴承27安装在右支架29上;\n左支架28通过铰接装有左主横摆杆30;左主横摆杆30可绕轴线 32转动;左主横摆杆30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左主横摆杆轴34连接;左 主横摆杆轴34可在支承36中转动,支承36与左纵梁1固接;左主横 摆杆30的上方装有左副横摆杆100;\n右支架29通过铰接装有右主横摆杆31;右主横摆杆31可绕轴线 33转动;右主横摆杆31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右主横摆杆轴35连接;右 主横摆杆轴35可在支承37中转动,支承37与右纵梁2固接;右主横 摆杆31的上方装有右副横摆杆38;\n左主横摆杆轴34的后端通过键与扭杆套39连接,扭杆套39通过 键与扭杆41相连;扭杆41可在支承43中转动,扭杆41的尾端通过 键与扭力调节套45连接;\n右主横摆杆轴35的后端通过键与扭杆套40连接,扭杆套40通过 键与扭杆42相连;扭杆42可在支承44中转动,扭杆42的尾端通过 键与扭力调节套46连接;\n主车架的前、后端分别固接有轴套53和54,并通过轴承安装有 前、后悬架支承55和56;\n前悬架支承55上装有可摆动的纵摆杆57;纵摆杆57的自由端与 悬架支承55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59;纵摆杆57的自由端还装有前 轮轴61;\n后悬架支承56上装有可摆动的纵摆杆58;纵摆杆58的自由端与 悬架支承56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60;纵摆杆58的自由端还装有后 轮轴62;\n前轮轴61上通过轴承装有带法兰盘的轴套63;轴套63的法兰盘 上通过螺栓安装前车轮65;后轮轴62上通过轴承装有带法兰盘的轴 套64;轴套64的法兰盘上通过螺栓安装后车轮66;\n所述左车轮24和右车轮25中嵌有固定在导电环106上的钉齿 88,并与电刷盘89相连;左、右电刷90、91与电刷盘接触并可导 电,电刷盘89与导电环106通过导体连接,电刷90和91分别通过导 线92和93与电气控制柜94相连,电气控制柜94与电池组95通过导 线96和97相连,电气控制柜94通过导线98和99与电动机4相连。\n所述扭力调节套45通过左纵梁1上的插销47调节扭转角,所述 扭力调节套46通过右纵梁2上的插销48调节扭转角。\n左主横摆杆轴34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摆臂49,摆臂49的端部安 装有阻尼器51;右主横摆杆轴35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摆臂50,摆臂 50的端部安装有阻尼器52。\n前悬架支承55上有扇形盘67,扇形盘67上装有两排相互错开的 链条68和69,链条68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左边固定,另一端与前 转向滑杆70的右端固定,链条69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右边固定,另 一端与前转向滑杆70的中部固定,前转向滑杆70可在T形滑槽71中 左右滑动;前转向滑杆70的另一侧也有两根相互错开的链条72和73 分别与扇形盘74的两侧固定;扇形盘74通过键和轴与大齿轮75连 接,大齿轮75与小齿轮76啮合,小齿轮76通过键安装在方向盘77 的轴78上。\n前转向滑杆70的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79的钢丝绳81;前转向滑 杆70的另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80的钢丝绳82;钢丝绳81和82的另 一端分别与后转向滑杆83的两端连接,后转向滑杆83可在T形滑槽 84中左右滑动,后转向滑杆83上装有两根相互错开的链条85和86, 链条85和8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扇形盘87的两侧,扇形盘87安装 在后悬架支承56上。\n所述左车轮24由轮箍108、内胎105、导电环106、外胎109组 成;外胎109箍在轮箍108的环形槽内,导电环106紧贴外胎109的 内壁,外胎109上均布有若干通孔107,每个通孔107中埋入有一个 钉齿88,这些钉齿88与所述导电环106的外壁固接,所述外胎109 由弹性绝缘材料制成。\n在左车轮24前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前梯形防撞梁101,在 左车轮24后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后梯形防撞梁103,在右车轮 25前部的右纵梁2上安装有右前梯形防撞梁102,在右车轮25后部 的右纵梁2上安装有右后梯形防撞梁104。\n本发明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n发明效果:本发明为具有优良碰撞安全性的纯电动汽车,主要依 靠车轮与地面带电轨道的接触取得电能,作为汽车的主要驱动能源。 同时,本发明的菱形电动车也配备少量车载电池,该电池主要用来供 应短距离范围内的无地面带电轨道区间内的驱动能源,这样一方面可 大大降低对电池的性能要求,并减少电池数量,减少电池带来的环境 污染,减轻车辆自重,增加有效载荷,也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少 能源消耗,由于本发明的汽车主要依靠地面带电轨道供电,可使电动 汽车的动力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汽车的动力性能,同时由于本发明 采用一定的车载电池,可使汽车脱离地面带电轨道运行一定距离,这 就降低了对地面带电轨道的要求,只要主干道设置地面带电轨道,离 主干道数公里的道路上可不设置地面带电轨道,汽车在有地面带电轨 道的主干道运行时,可对车载电池充电,因此本发明的汽车不需另建 充电服务体系,便于电动车的推广应用。底盘呈“十字”形,该“十 字”形的四个端点分别为前车轮、后车轮、左车轮、右车轮的安装位 置,四个车轮的连接线构成一个菱形,车身也可随之设计成具有优越 空气动力学性能的纺锤形,从而显著降低空气阻力,减少能耗,前后 车轮联动转向,使转向中心由传统汽车的尾部移到中部,从而在同等 汽车外形尺寸条件下,将转弯半径减小一半,极大地提高操作灵活 性。\n“十字”形底盘可改善汽车的受扭转条件,提高抗扭性能。车轮 按菱形布置和设置梯形防撞梁,可从本质上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时,梯形防撞梁会使汽车产生一定的 偏转,产生避开碰撞阻碍物的运动趋势,显著降低车内乘员的碰撞减 速度,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员。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中间驱动 轮及悬架和驱动系统的作用,能很好地抗击侧撞变形,并因为轮胎等 参与碰撞而有很好的缓冲和吸能作用,而传统的汽车在中部乘员区间 的刚性最弱,发生侧撞时,参与缓冲吸能的结构很少,给乘员生命安 全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与传统汽车相比,本发明的菱形电动车在碰 撞安全性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n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图;\n图3是图2中A局部的放大详图;\n图4是图2中B局部的放大详图;\n图5是图2中C局部的放大详图;\n图6是图1的左视图;\n图7是图2中沿D-D剖视旋转图;\n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左车轮的主视局部剖视图;\n图9是图8中沿E-E剖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附图编号:\n1.左纵梁 2.右纵梁 3.横梁 4.电动机\n5.主轴 6.万向节 7.传动轴 8.万向节\n9.差速器 10.左输出轴\n11.右输出轴 12.万向节 13.万向节 14.左半轴\n15.右半轴 16.万向节 17.万向节 18.左车轮驱动轴\n19.右车轮驱动轴 20.左法兰盘 21.螺栓 22.右法兰盘\n23.螺栓 24.左车轮 25.右车轮 26.左车轮轴承\n27.右车轮轴承 28.左支架 29.右支架 30.左主横摆杆\n31.右主横摆杆 32.轴线 33.轴线 34.左主横摆杆轴\n35.右主横摆杆轴 36.支撑 37.支撑 38.右副横摆杆\n39.扭杆套 40.扭杆套 41.扭杆 42.扭杆\n43.支撑 44.支撑 45.扭力调节套 46.扭力调节套\n47.插销 48.插销 49.摆臂 50.摆臂\n51.阻尼器 52.阻尼器 53.轴套 54.轴套\n55.前悬架支撑 56.后悬架支撑 57.纵摆杆 58.纵摆杆\n59.减振器 60.减振器 61.前轮轴 62.后轮轴\n63.轴套 64.轴套 65.前车轮 66.后车轮\n67.扇形盘 68.链条 69.链条 70.前转向滑杆\n71.T形滑槽 72.链条 73.链条 74.扇形盘\n75.大齿轮 76.小齿轮 77.方向盘 78.轴\n79.固定外套 80.固定外套 81.钢丝绳 82.钢丝绳\n83.后转向滑杆 84.T形滑槽 85.链条 86.链条\n87.扇形盘 88.钉齿 89.电刷盘 90.左电刷\n91.右电刷 92.导线 93.导线 94.电气控制柜\n95.电池组 96.导线 97.导线 98.导线\n99.导线 100.左副横摆杆 101.左前梯形防撞梁\n102.右前梯形防撞梁 103.左后梯形防撞梁\n104.右后梯形防撞梁 105.内胎 106.导电环\n107.通孔 108.轮箍 109.外胎\n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本发明的菱形 电动车的底盘呈“十字”形布置,四个车轮呈菱形布置。主车架由两 根纵梁即左纵梁1和右纵梁2和若干根连接左右纵梁的横梁3组成, 主车架后部的横梁3上装有电动机4,电动机4的主轴5通过万向节6 与传动轴7相连,传动轴7通过万向节8与差速器9连接。\n差速器9的左输出轴10通过万向节12与左半轴14相连,左半轴 14通过万向节16与左车轮驱动轴18连接。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左 法兰盘20上的螺栓21与左车轮24相连,左车轮驱动轴18通过轴承 26安装在左支架28上。\n差速器9的右输出轴11通过万向节13与右半轴15相连,右半轴 15通过万向节17与右车轮驱动轴19连接。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右 法兰盘22上的螺栓23与右车轮25相连,右车轮驱动轴19通过轴承 27安装在右支架29上。\n左支架28上通过铰接装有主横摆杆30。左主横摆杆30可绕轴线 32转动。左主横摆杆30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左主横摆杆轴34连接。左 主横摆杆30的上方装有左副横摆杆100。\n右支架29上通过铰接装有右主横摆杆31。右主横摆杆31可绕轴 线33转动。右主横摆杆31的另一端通过键与右主横摆杆轴35连接。 右主横摆杆31的上方装有右副横摆杆38。\n左主横摆杆轴34可在支承36中转动,支承36与左纵梁1固接。 左主横摆杆轴34的后端通过键与扭杆套39连接,扭杆套39通过键与 扭杆41相连。扭杆41可在支承43中转动,扭杆41的尾端通过键与 扭力调节套45连接。左主横摆杆轴34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摆臂49, 摆臂49的端部安装有阻尼器51。\n右主横摆杆轴35可在支承37中转动,支承37与右纵梁2固接。 右主横摆杆轴35的后端通过键与扭杆套40连接,扭杆套40通过键与 扭杆42相连。扭杆42可在支承44中转动,扭杆42的尾端通过键与 扭力调节套46连接。右主横摆杆轴35的另一端通过键装有摆臂50, 摆臂50的端部安装阻尼器52。\n扭力调节套45通过左纵梁1上的插销47调节扭转角,从而调节 扭力大小。\n扭力调节套46通过右纵梁2上的插销48调节扭转角,从而调节 扭力大小。\n主车架的前、后端分别固接有轴套53和54,并通过轴承安装有 前、后悬架支承55和56。\n前悬架支承55上装有可摆动的纵摆杆57,纵摆杆57的自由端与 悬架支承55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59。\n后悬架支承56上装有可摆动的纵摆杆58,纵摆杆58的自由端与 悬架支承56间通过铰接安有减振器60。\n纵摆杆57的自由端还装有前轮轴61,前轮轴61上通过轴承装有 带法兰盘的轴套63,轴套63的法兰盘上通过螺栓安装前车轮65。\n纵摆杆58的自由端还装有后轮轴62,后轮轴62上通过轴承装有 带法兰盘的轴套64,轴套64的法兰盘上通过螺栓安装后车轮66。\n前悬架支承55上装有扇形盘67,扇形盘67上装有两排相互错开 的链条68和69,链条68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左边固定,另一端与 前转向滑杆70的右端固定,链条69的一端与扇形盘67的右边固定, 另一端与前转向滑杆70的中部固定,前转向滑杆70可在T形滑槽71 中左右滑动。前转向滑杆70的另一侧也有两根相互错开的链条72和 73分别与扇形盘74的两侧固定。扇形盘74通过键和轴与大齿轮75 连接,大齿轮75与小齿轮76啮合,小齿轮76通过键安装在方向盘 77的轴78上,如图1所示。\n前转向滑杆70的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79的钢丝绳81。前转向滑 杆70的另一端安装带固定外套80的钢丝绳82。钢丝绳81和82的另 一端分别与后转向滑杆83的两端连接。后转向滑杆83可在T形滑槽 84中左右滑动,后转向滑杆上装有两根相互错开的链条85和86,链 条85和8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扇形盘87的两侧,扇形盘87安装在 后悬架支承56上。\n请参照图8、图9,左车轮24和右车轮25中嵌有与导电环106固 接的钉齿88,所述左车轮24由钢圈108、内胎105、导电环106、外 胎109组成;外胎109箍在轮箍108的环形槽内,导电环106紧贴外 胎109的内壁,外胎109上均布有若干通孔107,每个通孔107中埋 入有一个钉齿88,这些钉齿88与所述导电环106的外壁固接,所述 外胎109由弹性绝缘材料制成。导电环106与电刷盘89通过导体连 接。所述右车轮25与左车轮24的结构相同。\n左、右电刷90、91与电刷盘接触并可导电,电刷90和91分别通 过导线92和93与电气控制柜94相连,电气控制柜94同时与电池组 95通过导线96和97相连,电气控制柜通过导线98和99与电动机4 相连。\n工作原理:左、右车轮24和25接地受到地面压力作用时,外胎 109的橡胶体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自然状态处于轮胎里面的金属钉 齿88露出与地面带电轨道接触使车轮内的电刷盘89带电。左、右两 个车轮的电刷盘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两个电刷90和91将电 源接通到电气控制柜94,并通过电气控制柜94向电动机4供电。同 时电池组95的电源也通过电气控制柜94在必要的时候向电动机4供 电。电动机4输出的动力由万向节6和8与传动轴7传至差速器9,再 由差速器9通过万向节12、13、16、17和左右半轴分配到左右车轮驱 动轴18和19,从而实现汽车的驱动。\n汽车的转向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方向盘77带动转向轴78运动, 再通过转向轴78上的小齿轮76带动大齿轮75转动,大齿轮75通过 轴带动扇形盘74转动,扇形盘74通过两根并排的链条72和73带动 前转向滑杆70作往复运动,前转向滑杆70再通过另外两根并排的链 条68和69带动扇形盘67作往复转动从而实现前车轮65的转向。\n前转向滑杆70的两端装有带固定外套的钢丝绳81和82,钢丝绳 81和82的另一端与后转向杆83的端头相联。前转向滑杆70作往复 运动时,带动钢丝绳81和82运动,钢丝绳再带动后转向滑杆83作往 复运动。后转向滑杆83通过两根并排的链条85和86带动扇形盘87 作往复转动从而实现前、后车轮65、66的联动转向。前后车轮联动转 向,使转向中心由传统汽车的尾部移到中部,从而在同等汽车外形尺 寸条件下,将转弯半径减小一半,极大地提高操作灵活性。\n所述底盘呈“十字”形,该“十字”形的四个端点分别为前车轮 65、后车轮66、左车轮24、右车轮25的安装位置,四个车轮的连接 线构成一个菱形,所以整个车的布局呈菱形。车身也可随之设计成具 有优越空气动力学性能的纺锤形,从而显著降低空气阻力,减少能 耗。\n在左车轮24前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前梯形防撞梁101,在 左车轮24后部的左纵梁1上安装有左后梯形防撞梁103,在右车轮 25前部的右纵梁2上安装有右前梯形防撞梁102,在右车轮25后部 的右纵梁2上安装有右后梯形防撞梁104。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 尾碰撞时,梯形防撞梁会使汽车产生一定的偏转,产生避开碰撞阻碍 物的运动趋势,显著降低车内乘员的碰撞减速度,从而更好的保护乘 员。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中间驱动轮及悬架和驱动系统的作 用,能很好地抗击侧撞变形,并因为轮胎等参与碰撞而有很好的缓冲 和吸能作用,而传统的汽车在中部乘员区间的刚性最弱,发生侧撞 时,参与缓冲吸能的结构很少,给乘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所以与传统汽车相比,本发明的菱形电动车在碰撞安全性方面有了显 著的进步。\n本发明使用的电力轨道可采用现用技术。
法律信息
- 2014-02-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62D 61/00
专利号: ZL 200310123893.0
申请日: 2003.12.31
授权公告日: 2007.03.14
- 2007-03-14
- 2005-09-28
- 2005-07-0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1-05-02
|
2000-12-15
| | |
2
| | 暂无 |
1988-02-13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9-11-09 | 2009-11-09 | | |
2 | | 2009-10-30 | 2009-10-30 | | |
3 | | 2010-06-25 | 2010-06-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