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纱架(1)和机架(2)、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3)、加捻装置(4)、成形装置(5)、编织装置(6)、磨毛装置(7)和卷绕装置(8);
所述纱架(1)的下端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纱架(1)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9);
所述纱架(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10),所述支撑座(10)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11),所述退丝机构(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12),所述第一导丝杆(12)与所述纱架(1)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座(10)远离所述纱架(1)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16)和第二导丝杆(17),所述退纱机构(9)导出的纱线绕过所述导纱杆(16)后引入所述牵伸装置(3)内,两组所述退丝机构(11)导出的黏胶丝线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导丝杆(12)和所述第二导丝杆(17)引入所述牵伸装置(3)内;
所述牵伸装置(3)固定于所述机架(2)的顶部;
所述加捻装置(4)固定于所述牵伸装置(3)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加捻装置(4)包括支撑横板(18)、第一伺服电机(19)、第一传动龙带(20)以及六组导纱轮(21),所述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六组所述导纱轮(21)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板(18)上,所述导纱轮(21)与所述支撑横板(18)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导纱轮(2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22),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绕过所述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后环闭设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于所述机架(2)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传动连接;
所述成形装置(5)固定于所述加捻装置(4)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成形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板(25)、第二伺服电机(26)、第二传动龙带(27)、第一铝盘(28)、上支承(29)、空心锭杆(30)和锭底(31),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铝盘(28)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的下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铝盘(28)传动连接,所述上支承(29)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所述空心锭杆(30)与所述上支承(29)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空心锭杆(3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32),所述第一铝盘(28)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龙带(27)与所述第二从动带轮(32)传动连接,所述锭底(31)固定于所述空心锭杆(30)下侧的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所述锭底(31)上对应所述空心锭杆(30)设置有导纱孔,所述空心锭杆(30)的顶端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33),所述空心锭杆(30)的下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34),所述筒管上限位器(33)与所述筒管下限位器(34)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丝筒;
所述编织装置(6)固定于所述成形装置(5)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编织装置(6)包括第二支撑板(35)、第三伺服电机(36)、第三传动龙带(37)、第二铝盘(38)和编织组件(39),所述第二支撑板(35)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铝盘(38)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5)上,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6)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5)的下侧,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铝盘(38)转动连接,所述编织组件(39)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5)上,所述编织组件(39)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40),所述第二铝盘(38)通过所述第三传动龙带(37)与所述第三从动带轮(40)传动连接;
所述磨毛装置(7)设置于所述编织装置(6)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磨毛装置(7)包括积绒箱(41)、抽吸风机(42)、固定轴(43)和磨毛盒(44),所述固定轴(43)的两端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43)贯穿所述磨毛盒(44)并且所述固定轴(43)与所述磨毛盒(44)转动连接,所述磨毛盒(44)内设置有磨石(45),所述磨石(45)与所述固定轴(43)转动连接,所述抽吸风机(42)设置于所述积绒箱(41)和所述磨毛盒(44)之间,所述抽吸风机(42)的入口与所述磨毛盒(44)连通,所述抽吸风机(42)的出口与所述积绒箱(41)连通,所述磨毛盒(44)的顶壁上设置有入线孔,所述磨毛盒(44)的底壁上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磨毛盒(44)背离所述抽吸风机(42)的一侧设置有抽风口;
所述卷绕装置(8)固定于所述磨毛装置(7)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卷绕装置(8)包括双轴伺服电机(46)、第一导纱器(47)、凸轮轴(48)、绕纱凸轮(49)和压紧组件(50),所述双轴伺服电机(46)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导纱器(47)设置于所述凸轮轴(48)上方的机架(2)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导纱器(47)传动连接,所述凸轮轴(48)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2)的底部,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凸轮轴(48)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绕纱凸轮(49)设置于所述凸轮轴(48)上,所述压紧组件(50)设置于所述绕纱凸轮(49)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纱器(47)包括第一传动轴(51)、第一导纱轴(52)以及第一导纱胶辊(53),所述第一传动轴(51)和所述第一导纱轴(52)均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从动带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54)与所述第四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纱胶辊(53)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纱轴(52)上,所述第一导纱胶辊(53)与所述第一传动轴(51)抵接,所述第一导纱轴(52)上方对应每个所述编织组件(39)设置有第一导纱钩(55),所述机架(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6),所述第一导纱钩(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5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装置(6)与所述成形装置(5)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57),所述第二导纱器(57)包括第二传动轴(58)、第二导纱轴(59)以及第二导纱胶辊(60),所述第二传动轴(58)和所述第二导纱轴(59)均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61)与所述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纱胶辊(60)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纱轴(59)上,所述第二导纱胶辊(60)与所述第二传动轴(58)抵接,所述第二导纱器(57)的上侧对应每个所述空心锭杆(30)设置有第二导纱钩(62)和导纱直钩(63),所述机架(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64),所述第二导纱钩(62)和所述导纱直钩(6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6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设置有第一支柱(65),所述第一支柱(6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格栅条(66),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65)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铝盘(28)上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铝盘(28)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67)。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5)上设置有第二支柱(68),所述第二支柱(68)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格栅条(69),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68)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铝盘(38)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铝盘(38)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70)。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50)包括第一支撑杆(71)、定位块(72)、拉簧(73)、拉杆(74)、第二支撑杆(75)、压架(76)以及压管(77),所述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5)均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7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71)上,所述拉簧(73)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72)固定连接,所述拉簧(73)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7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74)远离所述拉簧(73)的一端与所述压架(76)铰链连接,所述压架(7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5)转动连接,所述压管(77)转动设置于所述压架(76)的另一端上,所述压管(77)与所述绕纱凸轮(49)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纱机构(9)包括支撑横梁(78)、粗纱管(80)以及若干个吊锭组,所述支撑横梁(78)与所述纱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吊锭组固定于所述支撑横梁(78)的下侧,每个所述吊锭组设置有两个吊锭(79),每个所述吊锭(79)的下侧均设置有所述粗纱管(80)。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退丝机构(11)均包括退丝辊(13)、退丝轴承(14)和步进电机(15),所述退丝轴承(14)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上,所述退丝辊(13)通过所述退丝轴承(14)与所述支撑座(10)连接,所述步进电机(15)固定于所述支撑座(10)上,所述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所述退丝辊(13)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装置(3)包括罗拉座(81)、中罗拉滑座(83)、后罗拉滑座(82)、中上皮圈(84)、中下皮圈(85)、中罗拉轴承(86)、上销组件(87)、下销组件(88)、下皮圈张力组件(89)、导纱喇叭(90)、前罗拉(91)、中罗拉(92)、后罗拉(93)、上胶辊(94)、导丝辊(95)、摇架(96)以及动力机构(97),所述罗拉座(8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2°,所述中罗拉滑座(83)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1)上,所述中罗拉(92)转动设置于所述中罗拉滑座(83)上,所述后罗拉滑座(82)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1)上,所述后罗拉(93)转动设置在所述后罗拉滑座(82)上,所述前罗拉(91)转动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1)上,所述导纱喇叭(90)固定于所述后罗拉滑座(82)上,所述摇架(96)的顶端与所述罗拉座(81)固定连接,所述上胶辊(94)对应所述前罗拉(91)和所述后罗拉(93)转动设置在摇架(96)上,并且所述上胶辊(94)与所述前罗拉(91)和所述后罗拉(93)接触,所述中罗拉轴承(86)和上销组件(87)均设置在摇架(96)上,所述中上皮圈(84)设置在所述上销组件(87)和所述中罗拉轴承(86)上,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89)和所述下销组件(88)设置在所述中罗拉滑座(83)上,所述中下皮圈(85)设置在所述中罗拉(92)、下销组件(88)和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89)上,所述动力机构(97)分别与所述前罗拉(91)、所述中罗拉(92)和所述后罗拉(93)传动连接,所述导丝辊(95)转动设置在所述前罗拉(91)上方的所述摇架(96)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97)包括电机支架(98)、第四伺服电机(99)、第三同步带(100)、轴变距节(101)、轴承支架(102)、轴承座(103)和外伸轴(104),所述电机支架(98)和所述轴承支架(102)的下端均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103)对应所述前罗拉(91)、所述中罗拉(92)和所述后罗拉(93)设置在轴承支架(102)上,每个所述轴承座(103)上均设置有所述外伸轴(104),所述外伸轴(104)分别与所述前罗拉(91)、所述中罗拉(92)和所述后罗拉(93)传动连接,所述外伸轴(104)上设置有所述轴变距节(101),所述轴变距节(101)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同步带(100),所述第四伺服电机(99)固定于所述电机支架(98)上,所述第四伺服电机(99)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同步带(100)传动连接。
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n背景技术\n[0002] 花式线具有特殊外观和结构,其采用花式捻线机或经改造普通纺纱机上进行纺\n制。花式线品种多样,可在原料、颜色、成线结构等方面进行变化,已具有多种色彩变化和粗\n细节等变化,从常规的服用、装饰用纺织品扩展到特种功能产业用纺织品,花式线突破了传\n统纱线对条干均匀一致的要求,其成纱形式多样、线性条干不均匀,具有不均匀、多层或多\n组的外观,展现出个性化、功能化的趋势。花式纱线及其织物具有特殊结构和多变色彩,顺\n应了潮流,深受消费者追捧。研发出新的花式线是增加纱线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效\n益的有效途径。\n[0003] 目前,对于多组分、编捻复合、编织复合结构的功能花式线尚处于研究阶段,不同\n的花式线难以采用单一的纺纱机进行纺织,这就导致研究不同的花式线时,需要同步设计\n纺织机,影响花式线的研究进度,赛络纺织是花式线纺织中细纱、并纱、捻线三合一的用于\n纺织双纱的纺织方法,赛络纺织的设备较复杂,纺织效率低,赛络线间隔磨毛是丰富花式线\n花型的主要途径,目前,长短绒带线纺制较复杂,短绒毛主要通过摩擦纱体的短纤维,长绒\n毛主要通过摩擦黏胶丝,难以同步实现短绒毛和长绒毛的直接加工,同时难以实现长、短绒\n毛均匀加工,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能够纺制长短绒带线的长\n短绒带线纺制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项技术问题。\n[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n[0006] 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包括纱架和机架、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加捻装置、\n成形装置、编织装置、磨毛装置和卷绕装置;\n[0007] 所述纱架的下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纱架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n[0008] 所述纱架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所\n述退丝机构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所述第一导丝杆与所述纱架固定连接;\n[0009] 每组所述退丝机构均包括退丝辊、退丝轴承和步进电机,所述退丝轴承设置于所\n述支撑座上,所述退丝辊通过所述退丝轴承与所述支撑座连接,所述步进电机固定于所述\n支撑座上,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退丝辊传动连接\n[0010] 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纱架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和第二导丝杆,所述退纱机构导出\n的纱线绕过所述导纱杆后引入所述牵伸装置内,两组所述退丝机构导出的丝线依次绕过所\n述第一导丝杆和所述第二导丝杆引入所述牵伸装置内;\n[0011] 所述牵伸装置固定于所述机架的顶部;\n[0012] 所述加捻装置固定于所述牵伸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加捻装置包括支撑横\n板、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传动龙带以及六组导纱轮,所述支撑横板的两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n接,六组所述导纱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板上,所述导纱轮与所述支撑横板转动连接,每\n个所述导纱轮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传动连\n接,所述支撑横板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和导带轮,所述第一传动龙带绕过所述导带\n杆和导带轮后环闭设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n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龙带传动连接;\n[0013] 所述成形装置固定于所述加捻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成形装置包括第一支\n撑板、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传动龙带、第一铝盘、上支承、空心锭杆和锭底,所述第一支撑板\n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铝盘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n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铝盘传动连接,所述\n上支承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空心锭杆与所述上支承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空心\n锭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第一铝盘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二从动带\n轮传动连接,所述锭底固定于所述空心锭杆下侧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锭底上对应所\n述空心锭杆设置有导纱孔,所述空心锭杆的顶端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所述空心锭杆的下\n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所述筒管上限位器与所述筒管下限位器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丝\n筒;\n[0014] 所述编织装置固定于所述成形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编织装置包括第二支\n撑板、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传动龙带、第二铝盘和编织组件,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机架固\n定连接,所述第二铝盘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三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二\n支撑板的下侧,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铝盘转动连接,所述编织组件设置\n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编织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所述第二铝盘通过所述\n第三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三从动带轮传动连接;\n[0015] 所述磨毛装置设置于所述编织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磨毛装置包括积绒\n箱、抽吸风机、固定轴和磨毛盒,所述固定轴的两端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贯穿\n所述磨毛盒并且所述固定轴与所述磨毛盒转动连接,所述磨毛盒内设置有磨石,所述磨石\n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抽吸风机设置于所述积绒箱和所述磨毛盒之间,所述抽吸风\n机的入口与所述磨毛盒连通,所述抽吸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积绒箱连通,所述磨毛盒的顶壁\n上设置有入线孔,所述磨毛盒的底壁上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磨毛盒背离所述抽吸风机的一\n侧设置有抽风口;\n[0016] 所述卷绕装置固定于所述磨毛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双轴伺\n服电机、第一导纱器、凸轮轴、绕纱凸轮和压紧组件,所述双轴伺服电机设置有第一输出端\n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导纱器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上方的机架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n第一导纱器传动连接,所述凸轮轴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凸\n轮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绕纱凸轮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上,所述压紧组件设置于所述绕纱\n凸轮的侧面。\n[00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依次通过牵伸、加捻、黏胶丝包缠成形、编\n织和磨毛,能够纺制长短绒带线,带线的长绒毛和短绒毛均匀,所得带线花型丰富,产量和\n品质高,适用于长短绒带线的产品研发和试制。\n[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n[0019]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纱器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导纱轴以及第一导纱胶辊,所述\n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一导纱轴均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上设置有第\n四从动带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n与所述第四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纱胶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纱轴上,所述第一导\n纱胶辊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抵接,所述第一导纱轴上方对应每个所述编织组件设置有第一导\n纱钩,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导纱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n[002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导纱器能够将编织后的带线向磨毛装置\n内进行引导,同时有利于对编织后的代行成形。\n[0021] 进一步的,所述编织装置与所述成形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所述第二导纱\n器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导纱轴以及第二导纱胶辊,所述第二传动轴和所述第二导纱轴均\n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的\n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所述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n接,所述第二导纱胶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纱轴上,所述第二导纱胶辊与所述第二传动轴抵\n接,所述第二导纱器的上侧对应每个所述空心锭杆设置有第二导纱钩和导纱直钩,所述机\n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导纱钩和所述导纱直钩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n连接。\n[0022]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导纱器能够对包缠后的带线进行整形,\n同时能够将带线向编织装置进行引导。\n[002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一\n固定格栅条,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n格栅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铝盘上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n检测所述第一铝盘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n[002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转速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一铝盘的转速,\n有利于控制黏胶丝线的包缠。\n[0025]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柱,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n固定格栅条,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n格栅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铝盘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n检测所述第二铝盘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n[002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转速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二铝盘的转速,\n有利于控制黏胶丝线包缠后编织为带线。\n[0027]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定位块、拉簧、拉杆、第二支撑杆、压架\n以及压管,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n第一支撑杆上,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的\n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远离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压架铰链连接,所述压架的一端与所\n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压管转动设置于所述压架的另一端上,所述压管与所述绕纱\n凸轮接触。\n[0028]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紧组件能够对绕线凸轮上卷绕的长短绒带\n线压紧,卷绕效果好。\n[0029] 进一步的,所述退纱机构包括支撑横梁、粗纱管以及若干个吊锭组,所述支撑横梁\n与所述纱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吊锭组固定于所述支撑横梁的下侧,每个所述吊锭组设\n置有两个吊锭,每个所述吊锭的下侧均设置有所述粗纱管。\n[003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退纱机构能够同时提供两股纱线须条便于制\n得长短绒带线。\n[0031] 进一步的,所述退丝机构均包括退丝辊、退丝轴承和步进电机,所述退丝轴承设置\n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退丝辊通过所述退丝轴承与所述支撑座连接,所述步进电机固定于\n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退丝辊传动连接。\n[0032]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退丝机构能够同时提供两股丝线,有利于制\n得长短绒带线。\n[0033] 进一步的,所述牵伸装置包括罗拉座、中罗拉滑座、后罗拉滑座、中上皮圈、中下皮\n圈、中罗拉轴承、上销组件、下销组件、下皮圈张力组件、导纱喇叭、前罗拉、中罗拉、后罗拉、上胶辊、导丝辊、摇架以及动力机构,所述罗拉座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2°,所述中罗拉滑座\n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中罗拉转动设置于所述中罗拉滑座上,所述后罗拉滑\n座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后罗拉转动设置在所述后罗拉滑座上,所述前罗拉\n转动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导纱喇叭固定于所述后罗拉滑座上,所述摇架的顶端与所\n述罗拉座固定连接,所述上胶辊对应所述前罗拉和所述后罗拉转动设置在摇架上,并且所\n述上胶辊与所述前罗拉和所述后罗拉接触,所述中罗拉轴承和上销组件均设置在摇架上,\n所述中上皮圈设置在所述上销组件和所述中罗拉轴承上,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和所述下销\n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罗拉滑座上,所述中下皮圈设置在所述中罗拉、下销组件和所述下皮圈\n张力组件上,所述动力机构分别与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传动连接,所述导\n丝辊转动设置在所述前罗拉上方的所述摇架上。\n[003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牵伸装置能够对纱线须条进行牵伸并汇\n合,纱线和丝线牵引效果好。\n[0035]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支架、第四伺服电机、第三同步带、轴变距节、轴\n承支架、轴承座和外伸轴,所述电机支架和所述轴承支架的下端均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n述轴承座对应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设置在轴承支架上,每个所述轴承座\n上均设置有所述外伸轴,所述外伸轴分别与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传动连\n接,所述外伸轴上设置有所述轴变距节,所述轴变距节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同步带,所述第四\n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同步带传动连\n接。\n[003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动力机构,能够传动前罗拉、中罗拉\n以及后罗拉转动,有利于纱线的汇合牵引。\n附图说明\n[003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n[003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n[0039] 图3为本实用新型牵伸装置的结构主视图;\n[004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牵伸装置的结构左剖视图;\n[0041]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磨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42]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n[0043] 1、纱架;2、机架;3、牵伸装置;4、加捻装置;5、成形装置;6、编织装置;7、磨毛装置;\n8、卷绕装置;9、退纱机构;10、支撑座;11、退丝机构;12、第一导丝杆;13、退丝辊;14、退丝轴承;15、步进电机;16、导纱杆;17、第二导丝杆;18、支撑横板;19、第一伺服电机;20、第一传动龙带;21、导纱轮;22、第一从动带轮;23、导带杆;24、导带轮;25、第一支撑板;26、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传动龙带;28、第一铝盘;29、上支承;30、空心锭杆;31、锭底;32、第二从动带轮;33、筒管上限位器;34、筒管下限位器;35、第二支撑板;36、第三伺服电机;37、第三传动龙带;38、第二铝盘;39、编织组件;40、第三从动带轮;41、积绒箱;42、抽吸风机;43、固定轴;44、磨毛盒;45、磨石;46、双轴伺服电机;47、第一导纱器;48、凸轮轴;49、绕纱凸轮;50、压紧组件;51、第一传动轴;52、第一导纱轴;53、第一导纱胶辊;54、第一同步带;55、第一导纱钩;56、第一固定板;57、第二导纱器;58、第二传动轴;59、第二导纱轴;60、第二导纱胶辊;\n61、第二同步带;62、第二导纱钩;63、导纱直钩;64、第二固定板;65、第一支柱;66、第一固定格栅条;67、第一转速传感器;68、第二支柱;69、第二固定格栅条;70、第二转速传感器;71、第一支撑杆;72、定位块;73、拉簧;74、拉杆;75、第二支撑杆;76、压架;77、压管;78、支撑横梁;79、吊锭;80、粗纱管;81、罗拉座;82、后罗拉滑座;83、中罗拉滑座;84、中上皮圈;85、中下皮圈;86、中罗拉轴承;87、上销组件;88、下销组件;89、下皮圈张力组件;90、导纱喇叭;\n91、前罗拉;92、中罗拉;93、后罗拉;94、上胶辊;95、导丝辊;96、摇架;97、动力机构;98、电机支架;99、第四伺服电机;100、第三同步带;101、轴变距节;102、轴承支架;103、轴承座;104、外伸轴。\n具体实施方式\n[004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n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n[0045] 实施例\n[0046]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包括纱架1和机架2、以及依\n次设置的牵伸装置3、加捻装置4、成形装置5、编织装置6、磨毛装置7和卷绕装置8;其中,纱\n架1包括两个支撑杆,支撑杆均设置于机架2顶部的后侧,支撑杆的下端与机架2的顶部固定\n连接;机架2包括顶板和四个支撑柱,顶板设置于支撑柱的顶部,并且四个支撑柱的顶端均\n与顶板的下侧壁固定连接。\n[0047] 纱架1的下端与机架2固定连接,纱架1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9。\n[0048] 纱架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10,支撑座10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11,退丝\n机构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12,第一导丝杆12与纱架1固定连接;两组退丝机构11导出\n两股黏胶丝丝线,两股黏胶丝丝线依次绕过第一导丝杆12和第二导丝杆17后,由导丝辊95\n喂入牵伸装置3的前罗拉91与上胶辊94之间,与两股纱线须条汇合后,进入加捻装置4。\n[0049] 支撑座10远离纱架1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16和第二导丝杆17,退纱机构9导出的纱\n线绕过导纱杆16后引入牵伸装置3内,两组退丝机构11导出的黏胶丝线依次绕过第一导丝\n杆12和第二导丝杆17引入牵伸装置3内。\n[0050] 牵伸装置3固定于机架2的顶部。\n[0051] 加捻装置4固定于牵伸装置3下方的机架2上,加捻装置4包括支撑横板18、第一伺\n服电机19、第一传动龙带20以及六组导纱轮21,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与机架2固定连接,六组\n导纱轮21间隔设置于支撑横板18上,导纱轮21与支撑横板18转动连接,每个导纱轮21的下\n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22,第一传动龙带20与第一从动带轮22传动连接,支撑横板18的两\n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第一传动龙带20绕过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后环闭设\n置,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于机架2上,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龙带20传动连\n接;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在与第一支撑板25平齐的机架2上,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上设\n置有主动带轮,支撑板上设置有引导轮,引导轮设置在第一传动龙带20的环闭路径上,主动\n带轮传动第一传动龙带20环闭移动。\n[0052] 成形装置5固定于加捻装置4下方的机架2上,成形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板25、第二\n伺服电机26、第二传动龙带27、第一铝盘28、上支承29、空心锭杆30和锭底31,第一支撑板25\n与机架2固定连接,第一铝盘28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5上,第二伺服电机26固定于第一支\n撑板25的下侧,第二伺服电机26的输出端与第一铝盘28传动连接,上支承29固定于第一支\n撑板25上,空心锭杆30与上支承29的顶端转动连接,空心锭杆3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n轮32,第一铝盘28通过第二传动龙带27与第二从动带轮32传动连接,锭底31固定于空心锭\n杆30下侧的第一支撑板25上,锭底31上对应空心锭杆30设置有导纱孔,空心锭杆30的顶端\n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33,空心锭杆30的下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34,筒管上限位器33与筒\n管下限位器34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黏胶丝丝筒。\n[0053] 编织装置6固定于成形装置5下方的机架2上,编织装置6包括第二支撑板35、第三\n伺服电机36、第三传动龙带37、第二铝盘38和编织组件39,第二支撑板35与机架2固定连接,\n第二铝盘38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5上,第三伺服电机36固定于第二支撑板35的下侧,第\n三伺服电机36的输出端与第二铝盘38转动连接,编织组件39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5上,编织\n组件39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40,第二铝盘38通过第三传动龙带37与第三从动带轮40\n传动连接;编织组件39包括针筒、舌针、沟槽凸轮、针杆轴、带轮固定片、紧固螺杆、紧固螺母和导纱片,针杆轴与带轮连接,针杆轴的下端一体成型有第三从动带轮40,第三传动龙带37\n可通过第三从动带轮40传动针杆轴转动,针杆轴旋转转动时,带动舌针旋转并沿沟槽凸轮\n的沟槽滑动并往复升降,紧固螺杆贯穿支撑板并用紧固螺母固定。\n[0054] 磨毛装置7设置于编织装置6下方的机架2上,磨毛装置7包括积绒箱41、抽吸风机\n42、固定轴43和磨毛盒44,固定轴43的两端与机架2转动连接,固定轴43贯穿磨毛盒44并且\n固定轴43与磨毛盒44转动连接,磨毛盒44内设置有磨石45,磨石45与固定轴43转动连接,抽\n吸风机42设置于积绒箱41和磨毛盒44之间,抽吸风机42的入口与磨毛盒44连通,抽吸风机\n42的出口与积绒箱41连通,磨毛盒44的顶壁上设置有入线孔,磨毛盒44的底壁上设置有出\n线孔;磨毛盒44背离抽吸风机42的一侧设置有抽风口;固定轴43设置有六个,六个固定轴43\n均贯穿磨毛盒44,并与磨毛盒44转动连接,六个固定轴43间隔上下错位设置,磨毛盒44对应\n导纱轮21设置有六个,每个磨毛盒44内对应每个固定轴43设置有磨石45,磨石45套装于固\n定轴43外并与固定轴43转动连接,第一导纱器47导出的纱线直接进入磨毛盒44内;机架2的\n底部设置有底板,积绒箱41和抽吸风机42均固定在底板上,抽吸风机42的入口设置对应六\n个磨毛盒44设置有吸绒管,吸绒管与磨毛盒44的左侧连通,磨毛盒44的右侧侧壁开口设置\n为抽风口,以利用风力的流动性带动磨毛过程中脱落或分离的绒毛。\n[0055] 卷绕装置8固定于磨毛装置7下方的机架2上,卷绕装置8包括双轴伺服电机46、第\n一导纱器47、凸轮轴48、绕纱凸轮49和压紧组件50,双轴伺服电机46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n二输出端,第一导纱器47设置于凸轮轴48上方的机架2上,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导纱器47传动\n连接,凸轮轴48转动设置于机架2的底部,第二输出端与凸轮轴48的一端传动连接,绕纱凸\n轮49设置于凸轮轴48上,压紧组件50设置于绕纱凸轮49的侧面。\n[0056] 优选的,第一导纱器47包括第一传动轴51、第一导纱轴52以及第一导纱胶辊53,第\n一传动轴51和第一导纱轴52均与机架2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从动\n带轮,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54与第四从动带\n轮传动连接,第一导纱胶辊53设置于第一导纱轴52上,第一导纱胶辊53与第一传动轴51抵\n接,第一导纱轴52上方对应每个编织组件39设置有第一导纱钩55,机架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n板56,第一导纱钩55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56固定连接。\n[0057] 优选的,编织装置6与成形装置5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57,第二导纱器57包括第\n二传动轴58、第二导纱轴59以及第二导纱胶辊60,第二传动轴58和第二导纱轴59均与机架2\n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第一传动轴5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n主动带轮,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61与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接,第二导纱胶辊60设\n置于第二导纱轴59上,第二导纱胶辊60与第二传动轴58抵接,第二导纱器57的上侧对应每\n个空心锭杆30设置有第二导纱钩62和导纱直钩63,机架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64,第二导纱\n钩62和导纱直钩63的一端均与第二固定板64固定连接。\n[0058] 优选的,第一支撑板25上设置有第一支柱65,第一支柱6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n格栅条66,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一端与第一支柱65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n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铝盘28上侧,并且第一固定格栅条66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铝盘\n28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67;第一转速传感器67电连接第二伺服电机26。\n[0059] 优选的,第二支撑板35上设置有第二支柱68,第二支柱68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n格栅条69,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一端与第二支柱68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n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铝盘38上侧,并且第二固定格栅条69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二铝盘\n38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70;第二转速传感器70电连接第三伺服电机36。\n[0060] 优选的,压紧组件50包括第一支撑杆71、定位块72、拉簧73、拉杆74、第二支撑杆\n75、压架76以及压管77,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5均与机架2固定连接,定位块72设置\n于第一支撑杆71上,拉簧73的一端与定位块72固定连接,拉簧73的另一端与拉杆74的一端\n固定连接,拉杆74远离拉簧73的一端与压架76铰链连接,压架76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75转\n动连接,压管77转动设置于压架76的另一端上,压管77与绕纱凸轮49接触。\n[0061] 优选的,退纱机构9包括支撑横梁78、粗纱管80以及若干个吊锭组,支撑横梁78与\n纱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吊锭组固定于支撑横梁78的下侧,每个吊锭组设置有两个吊锭79,\n每个吊锭79的下侧均设置有粗纱管80;粗纱管80用于固定缠绕有纱线须条的须条筒。\n[0062] 优选的,退丝机构11均包括退丝辊13、退丝轴承14和步进电机15,退丝轴承14设置\n于支撑座10上,退丝辊13通过退丝轴承14与支撑座10连接,步进电机15固定于支撑座10上,\n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退丝辊13传动连接;退丝辊13并列设置有两个,两个退丝辊13的两\n端均通过退丝轴承14与支撑座10转动连接,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退丝辊13的一\n端传动连接,丝筒放置与两个退丝辊13上侧,并且丝筒的圆周与两个退丝辊13相切,步进电\n机15带动其中一个退丝辊13转动时,能够带动丝筒转动,使得丝筒上缠绕的丝线退丝,另一\n个退丝辊13可以跟随丝筒的转动而转动。\n[0063] 优选的,牵伸装置3包括罗拉座81、中罗拉滑座83、后罗拉滑座82、中上皮圈84、中\n下皮圈85、中罗拉轴承86、上销组件87、下销组件88、下皮圈张力组件89、导纱喇叭90、前罗\n拉91、中罗拉92、后罗拉93、上胶辊94、导丝辊95、摇架96以及动力机构97,罗拉座81与水平\n方向的夹角为42°,中罗拉滑座83通过螺栓设置在罗拉座81上,中罗拉92转动设置于中罗拉\n滑座83上,后罗拉滑座82通过螺栓设置在罗拉座81上,后罗拉93转动设置在后罗拉滑座82\n上,前罗拉91转动设置在罗拉座81上,导纱喇叭90固定于后罗拉滑座82上,摇架96的顶端与\n罗拉座81固定连接,上胶辊94对应前罗拉91和后罗拉93转动设置在摇架96上,并且上胶辊\n94与前罗拉91和后罗拉93接触,中罗拉轴承86和上销组件87均设置在摇架96上,中上皮圈\n84设置在上销组件87和中罗拉轴承86上,下皮圈张力组件89和下销组件88设置在中罗拉滑\n座83上,中下皮圈85设置在中罗拉92、下销组件88和下皮圈张力组件89上,动力机构97分别\n与前罗拉91、中罗拉92和后罗拉93传动连接,导丝辊95转动设置在前罗拉91上方的摇架96\n上。\n[0064] 优选的,动力机构97包括电机支架98、第四伺服电机99、第三同步带100、轴变距节\n101、轴承支架102、轴承座103和外伸轴104,电机支架98和轴承支架102的下端均与机架2固\n定连接,轴承座103对应前罗拉91、中罗拉92和后罗拉93设置在轴承支架102上,每个轴承座\n103上均设置有外伸轴104,外伸轴104分别与前罗拉91、中罗拉92和后罗拉93传动连接,外\n伸轴104上设置有轴变距节101,轴变距节101上设置有第三同步带100,第四伺服电机99固\n定于电机支架98上,第四伺服电机99的输出端与第三同步带100传动连接。\n[0065]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伺服电机99、第三同步带100、轴变距节101、轴承座103以及外\n伸轴104均对应前罗拉91、中罗拉92和后罗拉93设置,适应中罗拉92和后罗拉93的位置。\n[006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内”、“外”、“周侧”、“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n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n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6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n明确具体的限定。\n[006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n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n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n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6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n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n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n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n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n行结合和组合。\n[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n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n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