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 |
申请号 | CN200920049078.7 | 申请日期 | 2009-10-14 |
法律状态 | 放弃专利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IPC分类号 | B;6;5;G;4;7;/;5;2;;;B;6;5;G;4;7;/;2;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洛藕路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杨雷;张元兴;唐中华 |
代理机构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第一对接底座与第二对接底座的下表面设有调节地脚,第一、二对接底座上均通过压块固定设有第一轨道单体与第二轨道单体,第一轨道单体的首端与第二轨道单体的尾端间隔对接,在第一对接底座上设有对接限位机构,在第二对接底座上固定设有对接轨道,在第一轨道单体尾端位置设有旋转台机构,旋转台机构上设有可与第一轨道单体的尾端以及对接轨道的尾端实现对接的旋转对接轨道,在第二轨道单体首端位置设有固定直道装置,固定直道装置上设有与第二轨道单体的首端对接的固定直道轨道。本实用新型内饰线对接机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现场安装时只需稍做调整就可完全实现对接,便于维护与维修,便于施行自动控制。
1.一种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的下表面均设有调节地脚(17),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上均通过压块(4)固定设有第一轨道单体(2)与第二轨道单体(3),第一轨道单体(2)的首端与第二轨道单体(3)的尾端间隔对接,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对接限位机构,在第二对接底座(13)上固定设有对接轨道(14),在第一轨道单体(2)尾端位置设有旋转台机构(19),旋转台机构(19)上设有可与第一轨道单体(2)的尾端以及对接轨道(14)的尾端实现对接的旋转对接轨道(12),在第二轨道单体(3)首端位置设有固定直道装置(18),固定直道装置(18)上设有与第二轨道单体(3)的首端对接的固定直道轨道(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对接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对接底座(1)上固定设置的气缸支座(5),气缸支座(5)上安装有气缸(6),气缸(6)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有连接座(7),连接座(7)固定于定位板(9)上,定位板(9)的前端部具有圆弧状的定位卡口(18),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线性滑轨(10),定位板(9)滑动连接在线性滑轨(10)上,在旋转台机构(19)上设有与定位板(9)前端部的定位卡口配合的定位滚轮(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用于指示定位板(9)与定位滚轮(11)到位和复位的限位开关(8),在定位板(9)上设有与限位开关(8)配合的拨块(1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固定直道装置(18)包括间隔排布的承载横梁(18.10),承载横梁(18.10)的外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一轨道安装座(18.2),承载横梁(18.10)的内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在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安装座(18.2)和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进行限位的安装座定位板(18.5),在第一轨道安装座(18.2)上通过压块(18.3)压装有第一轨道(18.1),在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上通过压块(18.3)压装有与第一轨道(18.1)平行设置的第二轨道(18.13),第一轨道(18.1)与第二轨道(18.13)组合形成完整的输送轨道,在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18.1)和第二轨道(18.13)进行限位的轨道挡板(18.4),在对应第一轨道(18.1)一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第一轨道对接座(18.6),第一轨道对接座(18.6)上设有第一轨道对接机构(18.8),在对应第二轨道(18.13)一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第二轨道对接座(18.9),第二轨道对接座(18.9)上设有第二轨道对接机构(18.14),第二轨道对接机构(18.14)与第一轨道对接机构(18.8)位于输送轨道的同一端部,在承载横梁(18.10)上还设有导轨(18.11),对应导轨(18.11)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导轨对接机构(18.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导轨(18.11)设置在第一轨道(18.1)与第二轨道(18.13)之间的承载横梁(18.10)上,且导轨(18.11)与第二轨道(18.13)侧壁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台机构(19)包括固定设置的旋转台底座(19.1),旋转台底座(19.1)上设有旋转座(19.2),在旋转座(19.2)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台轨道支架(19.5),旋转台轨道支架(19.5)转动架设有在旋转台底座(19.1)绕圆周滚动的行走轮(11.3),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上固定设有旋转轨道(19.4)与旋转导轨(19.10),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的两端部固定有活动挡块(19.6),在旋转台底座(19.1)上转动架设有相互配合的驱动轮(19.7)与压紧轮(19.12),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上固定设有旋转驱动板(19.9),所述旋转驱动板(19.9)为圆弧状的板体,且旋转驱动板(19.9)卡入驱动轮(19.7)与压紧轮(19.11)之间。
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属于输送机械技术领域。\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输送机械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工件在输送过程中的自动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饰线中工件在由旋转台改变工件输送方向的输送过程中轨道对接需要准确、可靠,对接时便于施行自动控制,对接各方向的尺寸便于调整。\n[0003] 目前对接机构多采用导杆插销式定位,使用滚轮导向,其定位自锁性和导向精度较低。\n发明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线性滑轨向,凹形半圆柱面与导轮定位的对接机构。\n[0005]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对接底座与第二对接底座,第一对接底座与第二对接底座的下表面均设有调节地脚,第一对接底座与第二对接底座上均通过压块固定设有第一轨道单体与第二轨道单体,第一轨道单体的首端与第二轨道单体的尾端间隔对接,在第一对接底座上设有对接限位机构,在第二对接底座上固定设有对接轨道,在第一轨道单体尾端位置设有旋转台机构,旋转台机构上设有可与第一轨道单体的尾端以及对接轨道的尾端实现对接的旋转对接轨道,在第二轨道单体首端位置设有固定直道装置,固定直道装置上设有与第二轨道单体的首端对接的固定直道轨道。\n[0006] 所述对接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对接底座上固定设置的气缸支座,气缸支座上安装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有连接座,连接座固定于定位板上,定位板的前端部具有圆弧状的定位卡口,在第一对接底座上设有线性滑轨,定位板滑动连接在线性滑轨上,在旋转台机构上设有与定位板前端部的定位卡口配合的定位滚轮。\n[0007] 在第一对接底座上设有用于指示定位板与定位滚轮到位和复位的限位开关,在定位板上设有与限位开关配合的拨块。\n[0008] 所述固定直道装置包括间隔排布的承载横梁,承载横梁的外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一轨道安装座,承载横梁的内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二轨道安装座,在承载横梁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安装座和第二轨道安装座进行限位的安装座定位板,在第一轨道安装座上通过压块压装有第一轨道,在第二轨道安装座上通过压块压装有与第一轨道平行设置的第二轨道,第一轨道与第二轨道组合形成完整的输送轨道,在承载横梁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进行限位的轨道挡板,在对应第一轨道一端部的承载横梁上安装有第一轨道对接座,第一轨道对接座上设有第一轨道对接机构,在对应第二轨道一端部的承载横梁上安装有第二轨道对接座,第二轨道对接座上设有第二轨道对接机构,第二轨道对接机构与第一轨道对接机构位于输送轨道的同一端部,在承载横梁上还设有导轨,对应导轨端部的承载横梁上安装有导轨对接机构。\n[0009] 所述导轨设置在第一轨道与第二轨道之间的承载横梁上,且导轨与第二轨道侧壁固定连接。\n[0010] 所述旋转台机构包括固定设置的旋转台底座,旋转台底座上设有旋转座,在旋转座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台轨道支架,旋转台轨道支架转动架设有在旋转台底座绕圆周滚动的行走轮,在旋转台轨道支架上固定设有旋转轨道与旋转导轨,在旋转台轨道支架的两端部固定有活动挡块,在旋转台底座上转动架设有相互配合的驱动轮与压紧轮,在旋转台轨道支架上固定设有旋转驱动板,所述旋转驱动板为圆弧状的板体,且旋转驱动板卡入驱动轮与压紧轮之间。\n[0011] 本实用新型内饰线对接机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现场安装时只需稍做调整就可完全实现对接,便于维护与维修,便于施行自动控制。\n附图说明\n[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n[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n[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直道装置的主视图。\n[0015]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直道装置的左视放大图。\n[0016]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旋转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7]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n[0018] 如图所示:该内饰线轨道对接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的下表面均设有调节地脚17,第一对接底座1与第二对接底座13上均通过压块4固定设有第一轨道单体2与第二轨道单体3,第一轨道单体2的首端与第二轨道单体3的尾端间隔对接,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对接限位机构,在第二对接底座13上固定设有对接轨道14,在第一轨道单体2尾端位置设有旋转台机构\n19,旋转台机构19上设有可与第一轨道单体2的尾端以及对接轨道14的尾端实现对接的旋转对接轨道12,在第二轨道单体3首端位置设有固定直道装置18,固定直道装置18上设有与第二轨道单体3的首端对接的固定直道轨道20。\n[0019] 所述对接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对接底座1上固定设置的气缸支座5,气缸支座5上安装有气缸6,气缸6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有连接座7,连接座7固定于定位板9上,定位板9的前端部具有圆弧状的定位卡口18,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线性滑轨10,定位板9滑动连接在线性滑轨10上,在旋转台机构19上设有与定位板9前端部的定位卡口配合的定位滚轮11。\n[0020] 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设有用于指示定位板9与定位滚轮11到位和复位的限位开关8,在定位板9上设有与限位开关8配合的拨块16。\n[0021] 所述固定直道装置18包括间隔排布的承载横梁18.10,承载横梁18.10的外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一轨道安装座18.2,承载横梁18.10的内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二轨道安装座\n18.12,在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安装座18.2和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进行限位的安装座定位板18.5,在第一轨道安装座18.2上通过压块18.3压装有第一轨道\n18.1,在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上通过压块18.3压装有与第一轨道18.1平行设置的第二轨道18.13,第一轨道18.1与第二轨道18.13组合形成完整的输送轨道,在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用于对第一轨道18.1和第二轨道18.13进行限位的轨道挡板18.4,在对应第一轨道18.1一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第一轨道对接座18.6,第一轨道对接座18.6上设有第一轨道对接机构18.8,在对应第二轨道18.13一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第二轨道对接座18.9,第二轨道对接座18.9上设有第二轨道对接机构18.14,第二轨道对接机构18.14与第一轨道对接机构18.8位于输送轨道的同一端部,在承载横梁18.10上还设有导轨18.11,对应导轨18.11端部的承载横梁18.10上安装有导轨对接机构18.7。\n[0022] 所述导轨18.11设置在第一轨道18.1与第二轨道18.13之间的承载横梁18.10上,且导轨18.11与第二轨道18.13侧壁固定连接。\n[0023] 所述旋转台机构19包括固定设置的旋转台底座19.1,旋转台底座19.1上设有旋转座19.2,在旋转座19.2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台轨道支架19.5,旋转台轨道支架19.5转动架设有在旋转台底座19.1绕圆周滚动的行走轮11.3,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上固定设有旋转轨道19.4与旋转导轨19.10,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的两端部固定有活动挡块19.6,在旋转台底座19.1上转动架设有相互配合的驱动轮19.7与压紧轮19.12,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上固定设有旋转驱动板19.9,所述旋转驱动板19.9为圆弧状的板体,且旋转驱动板\n19.9卡入驱动轮19.7与压紧轮19.11之间。\n[0024] 一侧是第一对接底座1上的第一轨道单体2、第二轨道单体3由压块4螺接固定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线性滑轨10螺接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气缸6与螺接在第一对接底座\n1上的气缸支座5铰接,连接座7的一头与气缸6的活塞杆铰接,连接座7的另一头固定在定位板9上,定位板9与线性滑轨10的两个滑块螺接,定位板9与安装在旋转台机构19上的定位滚轮19.11(图5中未画出)的到位和复位状态由安装在第一对接底座1上的两个限位开关8通过拨块16来控制。\n[0025] 另一侧是第二对接底座13上的第一轨道单体2、第二轨道单体3由压块4螺接固定在第二对接底座13上,对接轨道14螺接在第二对接底座13上。\n[0026] 两侧对接机构一端由旋转台机构19上的旋转对接轨道12旋转后实现对接,并由定位板9和安装在旋转台机构19上的定位滚轮19.11(图5中未画出)实现定位;对接机构另一端与内饰线轨道18上的第一轨道18.1、第二轨道18.13、导轨18.11实现对接。\n[0027] 安装在承载横梁18.10上有第一轨道18.1、第二轨道18.13和一条导轨18.11,第一轨道18.1、第二轨道18.13分别由第一轨道安装座18.2和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安装在承载横梁上18.10上,第一轨道18.1是由压块18.3压装在第一轨道安装座18.2上并由轨道挡板18.4限位,第二轨道18.13是由压块18.3压装在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上并由轨道挡板18.4限位,导轨18.11被螺接在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上,第一轨道安装座18.2和第二轨道安装座18.12由安装座定位板18.5限位,第一轨道18.1由第一轨道对接机构\n18.8实现对接,第二轨道18.13由第二轨道对接机构18.14实现对接,导轨18.11由导轨对接机构18.7实现对接。对接部分的第一轨道18.1由压块18.3压装在第一轨道对接座\n18.6上,对接部分的第二轨道18.13由压块18.3压装在第二轨道对接座18.9上,对接导轨\n18.11由压块18.3压装在第二轨道对接座18.9上,第一轨道对接座18.6和第二轨道对接座18.9由安装座定位板18.5限位。\n[0028] 对接机构另一端对接的旋转台机构19,它在旋转台底座19.1上装有旋转座19.2,旋转座19.2上转动安装有旋转台轨道支架19.5,旋转台轨道支架19.5由驱动轮19.7带动旋转驱动板19.9围绕旋转座19.2旋转,旋转到位后旋转轨道19.4和旋转导轨19.10与本实用新型机构的第一轨道单体2、第二轨道单体3以及对接轨道14实现对接;使用时,在旋转台轨道支架19.5还安装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用于内饰线滑板定位,活动挡块19.6用于内饰线滑板间的脱离,旋转支架上的旋转驱动板19.9通过行走轮19.3在旋转台底座\n19.1上端面旋转行走。
法律信息
- 2011-09-21
避免重复授权放弃专利权
申请日: 2009.10.14
授权公告日: 2010.08.11
放弃生效日: 2009.10.14
- 2010-08-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04-14 | 2014-04-14 | | |
2 | | 2014-04-14 | 2014-04-14 | | |
3 | | 2009-10-14 | 2009-10-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