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可溶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 |
申请号 | CN200710046745.1 | 申请日期 | 2007-09-30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542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C05F11/08 | IPC分类号 | C;0;5;F;1;1;/;0;8;;;C;0;5;F;7;/;0;0;;;C;0;5;G;1;/;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4299号C幢1楼212室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闫龙翔;伍华;贾小红;李芳柏;曹卫东 |
代理机构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立平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可溶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胶胨样芽孢杆菌单独发酵生产,发酵后的菌液分别用草炭吸附,将三种吸附后的单一菌剂按照1∶0.9-1.2∶0.9-1.2的比例混合、粉碎,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将味精厂、赖氨酸厂等氨基酸生产过程中废液沉淀物和下角料处理后,加入微量元素原材料,再加入占总重量6%-8%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得到所需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该肥料易溶于水,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
1.一种可溶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包括菌种的发酵、吸附,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废液沉淀物的处理:将含水量在50%-60%的所述废液沉淀物进行晾晒或烘干,使烘干后的水分达到15%-20%;将烘干的废液沉淀物进行粉碎;下角料的处理:将下角料同样进行粉碎;
酸碱度调理:在粉状沉淀物和下角料中加入3%-5%的石灰搅拌均匀后装袋堆放两天以上,使pH达到6-7.5;
所述废液沉淀物来源于氨基酸生产过程;所述的下角料来源于利用氨基酸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制造肥料的过程;
(2)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胶胨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mosus krassilm)单独发酵生产,发酵后的菌液用草炭吸附,将三种吸附后的单一菌剂按照1∶0.9-1.2∶0.9-1.2的比例混合、粉碎,水分保持在30%以内;
(3)在pH为6.0-7.5的粉状沉淀物及下角料中,以占沉淀物及下角料、微量元素原材料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总重量的2%-10%比例加入微量元素原材料,并以占沉淀物及下角料、微量元素原材料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总重量的6%-8%比例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搅拌均匀后粉碎,得粉状复合微生物肥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采用低温冷风烘干设备,温度控制在200℃-3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后的菌液用草炭吸附的比例是菌液∶草炭=1∶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有效活菌数≥2×107个/克,总养分(N+P2O5+K2O)≥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和(3)中粉碎要求为细度达到40-100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和(3)中粉碎要求为细度达到60-80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粉状复合微生物肥料还可造粒制成颗粒状产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量元素原材料为选自硫酸锌,硼砂,硫酸镁,硫酸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中复合微生物肥料可以根据养分含量要求,按比例加入适量的含氮、磷、钾的原材料。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溶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氨基酸的生产废液沉淀物和肥料下角料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n背景技术\n由于大量化肥的施用,土壤板结,水质下降,农产品严重污染,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如何维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受到严峻挑战,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必须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发展,作为生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微生物肥料,已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产品。但由于微生物肥料的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在我国市场上高质量的产品还很少。具权威部门估计:在未来的五年内,微生物肥料的年需求量将达到化肥用量的30%,市场容量将达到4200万吨,而我国微生物肥料现在的年生产量不足10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n复合微生物肥料是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按照农业部复合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NY/T798-2004的要求,有效活菌数是本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量必须大于2×107个/克、总养分(N+P2O5+K2O)必须大于6%,但要保证高的活菌数量,占产品配方比例70%-80%的载体原料是影响活菌数量的主要因素。现在生产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厂家都是利用草炭或分化煤作为载体。草炭和分化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C/N比符合微生物的生存条件,能够保证微生物的活菌数量。但草炭和分化煤属于矿物质,受国家资源的限制,大量开采会破坏生态,而且施在土壤中很难溶解,其中的有机质和腐植酸很难被作物利用,影响肥效,同时草炭和分化煤的价格也逐年上涨,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而且,由于现有产品原材料中不含有氮磷钾元素或含量极少,在生产中往往需要添加氮磷钾化肥,产品中大量的无机离子增加了渗透压,影响了微生物的存活,使活菌数降低,影响了产品质量。以上的缺点都影响了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推广。\n在氨基酸生产过程中大量的高污染性废液排放是长期困扰生产企业的难题,在最为严重的生产味精(谷氨酸)和饲料添加剂赖氨酸的生产企业中,以一个中型生产企业为例,在废液处理中的固体沉淀物每天可以达到几十吨或上百吨,这些沉淀物的酸性很强,如果不妥善的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土壤和水的严重酸化,有的企业由于无法支付昂贵的处理费用不得不处于半停产状态。\n有的味精(谷氨酸)和饲料添加剂赖氨酸的生产企业将废液沉淀后的废水由于其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氮、磷、钾养分和有机质、氨基酸、腐植酸,利用废水中的这些营养物质用喷浆造粒生产氨基酸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料,在生产中筛分出来的大粒、小粒和粉状等下角料由于其返回生产成本高而难以利用。\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廉价的、资源利用率高、环保的可溶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肥料质量符合《复合微生物肥料》农业标准(NY/T798-2004)。\n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n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包括菌种的发酵、吸附,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n1、废液沉淀物的处理:将含水量在50%-60%的所述废液沉淀物进行晾晒或烘干,使烘干后的水分达到15%-20%;将烘干的废液沉淀物进行粉碎;下角料的处理:将下角料同样进行粉碎;\n酸碱度调理:在粉状沉淀物和下角料中加入3%-5%的石灰搅拌均匀后装袋堆放两天以上,使pH达到6-7.5。\n所述废液沉淀物来源于氨基酸生产过程;所述的下角料来源于利用氨基酸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制造肥料的过程;\n2、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胶胨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mosus krassilm)单独发酵生产,发酵后的菌液用草炭吸附,将三种吸附后的单一菌剂按照1∶0.9-1.2∶0.9-1.2的比例混合、粉碎,使混合后三菌种的活菌总数达到5×108个/克以上,水分保持在30%以内;\n3、在pH为6.0-7.5的粉状沉淀物及下角料中,以占沉淀物及下角料、微量元素原材料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总重量的2%-10%比例加入微量元素原材料,并以占沉淀物及下角料、微量元素原材料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总重量的6%-8%比例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搅拌均匀后粉碎,得粉状复合微生物肥料。\n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废液沉淀物来源于味精厂、赖氨酸厂等氨基酸的生产过程,所述的下角料来源于利用氨基酸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制造氨基酸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料的过程;所述的烘干采用低温冷风烘干设备,以便将温度控制在200℃-300℃,以免温度过高分解沉淀物中的有机氮,造成养分损失。另外,经过烘干过程也可对沉淀物进行灭菌。使烘干后的水分达到15%-20%,便于将烘干的沉淀物进行粉碎。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经过烘干粉碎的沉淀物和粉碎后的肥料下角料的基本性状见表1和表2:\n表1生产氨基酸废液沉淀物(粉状)的基本性状\n\n表2肥料生产下角料(粉状)的基本性状\n\n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pH值太低,所以需要进行如步骤1中所述的酸碱度调理过程,将pH值调至6-7.5。\n步骤2所述发酵后的菌液用草炭吸附的比例是菌液∶草炭=1∶4-6。\n步骤3中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后,复合微生物肥料中有效活菌数≥2×107个/克,总养分(N+P2O5+K2O)≥6%。
法律信息
- 2021-09-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C05F 11/08
专利号: ZL 200710046745.1
申请日: 2007.09.30
授权公告日: 2010.05.19
- 2010-05-19
- 2008-09-17
- 2008-06-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1999-04-21
|
1997-08-18
| | |
2
| |
1994-09-21
|
1993-03-18
| | |
3
| |
2004-09-22
|
2003-03-1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