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 |
申请号 | CN201320560171.0 | 申请日期 | 2013-09-0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IPC分类号 | G;0;1;N;2;1;/;0;1;;;G;0;1;N;2;1;/;3;9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 | 申请人地址 |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国庆中路36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 |
发明人 | 朱涛;李锦华;林峰;张丽;孙兵;商海英 |
代理机构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菊珍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包括激光器、探测器、环行器和气体多次反射池,气体多次反射池包括偏振片和2个准直器,激光器和探测器经环行器和传输光纤与偏振片光路相连,激光器输出某种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经环行器输入偏振片,偏振片输出的光线经第一准直器射入气体多次反射池,在池内经多次反射并经样品气体的吸收后,气体多次反射池的输出光线射入第二准直器,经第二准直器输出光线至偏振片,偏振片传回的光线经环行器输出至探测器,探测器将携带气体吸收信息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其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解决了同一根光纤传输同一波长入射与出射光线的干涉问题,实现了由一根光纤完成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工作。
1.一种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包括激光器(11)、探测器(12)和气体多次反射池(1),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1)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入射镜(2)和反射镜(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行器(8),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1)还包括偏振片(8)和2个准直器(6、7),所述入射镜(2)设有入射孔(4)和出射孔(5),所述激光器(11)和探测器(12)经所述环行器(10)和传输光纤(9)与所述偏振片(8)光路相连,第一准直器(6)位于所述偏振片(8)的输出光路中,第二准直器(7)位于所述偏振片(8)的输入光路中,所述激光器(11)输出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经所述环行器(10)输入所述偏振片(8),所述偏振片(8)输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准直器(6)由所述入射孔(4)射入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1),在池内经多次反射并经样品气体的吸收后,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1)的输出光线由所述出射孔(5)射入所述第二准直器(7),经所述第二准直器(7)输出光线至所述偏振片(8),所述偏振片(8)传回的光线经所述环行器(10)输出至所述探测器(12),所述探测器(12)将携带气体吸收信息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1)为Herriott池,所述入射镜(2)与所述反射镜(3)面对面放置,由曲率半径不同的两个球面镜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探测器(12)连接有计算机并将输出的电信号传输至所述计算机。
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烟尘颗粒等污染物质排入大气,造成大气的污染。要防治污染,首先要了解污染,要正确地了解污染物来源于何处,成分是什么,量有多少,影响有多大,危害有多深,只有对这一切做出周密、认真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制定出防治的办法和措施。因此,使用气体多次反射池对环境大气进行实时监控,可以了解和掌握大气组分的动态,起到监控和防治污染的作用,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n[0003] 气体多次反射池对痕量气体浓度检测过程为:将待测气体通入气体多次反射池。\n激光器输出某种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经准直器准直后入射到气体多次反射池,在池内经多次反射并经样品气体的吸收后,输出光被探测器接收,探测器将携带气体吸收信息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后续处理与分析。\n[0004] 气体多次反射池是气体检测的重要环节,由于自身技术的局限性,即同一根光纤传输同一波长入射与出射光线的干涉问题,传统的气体多次反射池需要由一根光纤传输入射光,一根金属导线传输探测器转换的电信号,而无法实现一根光纤完成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工作。\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以由一根光纤即可完成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的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n[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包括激光器、探测器和气体多次反射池,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入射镜和反射镜,还包括环行器,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还包括偏振片和2个准直器,入射镜设有入射孔和出射孔,所述激光器和探测器经环行器和传输光纤与偏振片光路相连,第一准直器位于偏振片的输出光路中,第二准直器位于偏振片的输入光路中,激光器输出某种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经环行器输入偏振片,偏振片输出的光线经第一准直器由入射孔射入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在池内经多次反射并经样品气体的吸收后,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的输出光线由出射孔射入第二准直器,经所述第二准直器输出光线至偏振片,偏振片传回的光线经环行器输出至探测器,探测器将携带气体吸收信息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n[0007] 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其中所述气体多次反射池为Herriott池,入射镜与反射镜面对面放置,由曲率半径不同的两个球面镜组成。\n[0008] 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其中所述探测器连接有计算机并将输出的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n[0009] 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采用环行器、偏振片和2个准直器进行气体多次反射池的改进,解决了同一根光纤传输同一波长入射与出射光线的干涉问题,实现了由一根光纤完成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工作。\n[0010]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n附图说明\n[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2]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的实施例。\n[0013] 根据气体分子的选择吸收理论,气体分子只能吸收那些能量正好等于它的某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的光子,不同分子结构的气体会因为其不同结构所决定的不同能级而吸收不同频率的光子。气体分子结构各异,不同气体的吸收光谱也因分子结构不同而不同,因此检测某种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可以进行气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n[0014]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波长为λ的单色光穿过长为L的气体多次反射池后:\n[0015] I(1)=I(0)exp[-α(λ)LC]\n[0016] 其中,I(0)、I(1)分别为入射和出射光强,α(λ)为气体对波长λ光的吸收系数,C为气体浓度,即:\n[0017] \n[0018] 理想情况下,若己知波长λ光的吸收系数,通过测量经气体吸收后的光强,可得到待测气体样品的浓度C。\n[0019]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包括激光器11、探测器12、环行器10和气体多次反射池1。气体多次反射池1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入射镜2和反射镜3,入射镜2设有入射孔4和出射孔5。气体多次反射池1还包括偏振片8和2个准直器6、7。\n[0020] 气体多次反射池1的光学系统较为简单的Herriott池,由两个球面镜组成。曲率半径不同的入射镜2与反射镜3面对面放置,形成多次反射腔。\n[0021] 激光器11和探测器12经环行器10和传输光纤9与偏振片8光路相连,第一准直器6位于偏振片8的输出光路中,第二准直器7位于偏振片8的输入光路中。激光器8输出某种特定波长的调谐激光经环行器10输入偏振片8,偏振片8输出的光线经第一准直器\n6由入射孔4射入气体多次反射池1,在池内经多次反射并经样品气体的吸收后,气体多次反射池1的输出光线由出射孔5射入第二准直器7,经第二准直器7输出光线至偏振片8,偏振片8传回的光线经环行器10输出至探测器12,探测器12将携带气体吸收信息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n[0022] 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的实施例中,探测器连接有计算机并将输出的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后续处理与分析。\n[0023] 本实用新型单光纤传输气体多次反射池探测装置,解决了同一根光纤传输同一波长入射与出射光线的干涉问题,实现一根光纤完成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工作。\n[0024]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0-14 | 2014-10-14 | | |
2 | | 2014-07-11 | 2014-07-11 | | |
3 | | 2013-09-09 | 2013-09-09 | | |
4 | | 2014-06-24 | 2014-06-24 | | |
5 | | 2014-06-24 | 2014-06-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