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手(1)、电控柜(2)、叠料检测机构(3)以及折弯机(4);其中,
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电控柜(2)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控柜(2)的控制下,吸取待折弯的板材,并将所述板材进行转移;
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时,检测所述板材的厚度,以检测是否叠料;
所述折弯机(4)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另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折弯机(4)时,将所述板材折弯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包括机架(301)和厚度检测组件(302);
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设置在所述机架(3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包括激光传感器和与所述激光传感器配合的激光接收器;
或者,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包括上下对称设置且可相对靠近的两检测夹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料卡板(5);
所述放料卡板(5)用于放置待折弯的所述板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料卡板(5)的一侧设置有分料毛刷(6);
所述分料毛刷(6)用于将所述机械手(1)多吸起的所述板材刷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码垛卡板(7);
所述码垛卡板(7)用于放置已折弯的所述板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台(8);
所述定位台(8)设置在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定位台(8)时,利用重力对已厚度检测的所述板材进行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台(8)包括底座(801)和定位板(802);
所述定位板(802)设置在所述底座(801)上;
所述定位板(802)倾斜设置,且所述定位板(802)的边缘设置有挡板(8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翻面架(9);
所述翻面架(9)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板材折弯的过程中需要翻面折弯时,配合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翻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折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面架(9)包括支撑架(901)和吸盘(902);
所述吸盘(90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901)上。
一种自动折弯线\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折弯线。\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当需要对待加工的板材,比如切割好的钣金件进行折弯处理时,现有的方式大部分还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即需要人工将板材拿到折弯机中,然后由折弯机对板材进行折弯,若板材需要多个位置的折弯,则人工还需要不断调整板材的位置,最后折弯处理完成后,人工再从折弯机中取下板材并下料。这种方式不仅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生产效率比较低,人力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产能的提升,也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求。\n[0003] 因此,提出了一种机器人自动折弯设备来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n[0004] 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折弯线,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n[0007] 一种自动折弯线,包括机械手1、电控柜2、叠料检测机构3以及折弯机4;其中,[0008] 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电控柜2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控柜2的控制下,吸取待折弯的板材,并将所述板材进行转移;\n[0009] 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时,检测所述板材的厚度,以检测是否叠料;\n[0010] 所述折弯机4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另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折弯机4时,将所述板材折弯成型。\n[0011]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中,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包括机架301和厚度检测组件\n302;\n[0012] 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设置在所述机架301上。\n[0013]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中,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包括激光传感器和与所述激光传感器配合的激光接收器;\n[0014] 或者,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包括上下对称设置且可相对靠近的两检测夹块。\n[0015]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放料卡板5;\n[0016] 所述放料卡板5用于放置待折弯的所述板材。\n[0017]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中,所述放料卡板5的一侧设置有分料毛刷6;\n[0018] 所述分料毛刷6用于将所述机械手1多吸起的所述板材刷下。\n[0019]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码垛卡板7;\n[0020] 所述码垛卡板7用于放置已折弯的所述板材。\n[0021]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定位台8;\n[0022] 所述定位台8设置在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定位台8时,利用重力对已厚度检测的所述板材进行定位。\n[0023]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中,所述定位台8包括底座801和定位板802;\n[0024] 所述定位板802设置在所述底座801上;\n[0025] 所述定位板802倾斜设置,且所述定位板802的边缘设置有挡板803。\n[0026]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翻面架9;\n[0027] 所述翻面架9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板材折弯的过程中需要翻面折弯时,配合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翻面。\n[0028]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折弯线中,所述翻面架9包括支撑架901和吸盘902;\n[0029] 所述吸盘90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901上。\n[0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3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线,通过提供机械手、电控柜、叠料检测机构以及折弯机,当需要对待折弯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时,可由电控柜控制机械手吸取板材先转移到叠料检测机构上检测是否叠料,然后再转移到折弯机上进行折弯成型,全程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了折弯自动化,不仅满足了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而且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产能的提升,适于大范围推广应用。\n附图说明\n[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n[0033]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34]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n[0035]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叠料检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36]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放料卡板和分料毛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37]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38]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面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39] 附图标记:\n[0040] 机械手1,电控柜2,叠料检测机构3,折弯机4,放料卡板5,分料毛刷6,码垛卡板7,定位台8,翻面架9;\n[0041] 机架301,厚度检测组件302;\n[0042] 底座801,定位板802,挡板803;\n[0043] 支撑架901,吸盘902。\n具体实施方式\n[0044]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n[0046]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47]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n[0048] 实施例一\n[0049]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板材折弯加工技术结构存在的缺陷,本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希望创设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陷的技术,使得板材折弯加工技术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n[0050] 请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折弯线,包括机械手1、电控柜2、叠料检测机构3以及折弯机4;其中,\n[0051] 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电控柜2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控柜2的控制下,吸取待折弯的板材,并将所述板材进行转移;\n[0052] 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时,检测所述板材的厚度,以检测是否叠料;\n[0053] 所述折弯机4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的另一侧,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折弯机4时,将所述板材折弯成型。\n[005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控柜2是所述机械手1的电器接线和电器元件安装的地方,所述机械手1受控于所述电控柜2。\n[0055] 当需要对待折弯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时,可由电控柜2控制机械手1吸取板材先转移到叠料检测机构3上检测是否叠料,以免因同时折弯两块或多块所述板材而造成折弯机4的损坏,如果出现叠料,则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会告知所述电控柜2,由所述电控柜2控制所述机械手将所述板材转移回上料位置进行叠料分离,如果没有出现叠料,则直接转移到所述折弯机4中进行折弯成型,全程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了折弯自动化。\n[0056] 所述机械手1、折弯机4、电控柜2的具体作用是保证自动折弯线的正常运行,鉴于该些器件或设备在现有技术中已多有实现,本实施例只是将该些器件或设备进行有机的组合,因此该些器件或设备的具体组成不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在此不做深入的阐述。\n[0057] 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包括机架301和厚度检测组件302;\n[0058] 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设置在所述机架301上。\n[0059] 优选地,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可以包括激光传感器和与所述激光传感器配合的激光接收器;\n[0060] 或者,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可以包括上下对称设置且可相对靠近的两检测夹块。\n[0061]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由所述激光传感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组成时,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对板材的厚度的检测利用的是红外测距的原理,此时需要将所述板材置于所述激光传感器与所述激光接收器之间,然后所述激光传感器会发出红外激光,所述激光接收器接收所述红外激光。\n[0062] 当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由两所述检测夹块组成时,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对板材的厚度的检测利用的是行程测距的原理,此时需要将所述板材置于两所述检测夹块之间,然后两所述检测夹块互相靠近直至均与所述板材接触。\n[0063] 请再次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放料卡板5;\n[0064] 所述放料卡板5用于放置待折弯的所述板材。\n[0065]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放料卡板5的设置可使得前一工位,比如激光切割工位可以持续作业,不用管所述机械手是否处于空闲状态。所述放料卡板5的长宽和高度等尺寸设计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而定。\n[0066] 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料卡板5的一侧设置有分料毛刷6;\n[0067] 所述分料毛刷6用于将所述机械手1多吸起的所述板材刷下。\n[0068] 需要说明的是,将对板材的折弯处理自动化的一大难点在于需要避免板材的叠料,如前所述,虽然本实施例已经设置了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对所述板材是否叠料的情况进行判断,但为了进一步确保不会有叠料情况的发生,则本实施例还设置了所述分料毛刷\n6,通过增加在所述机械手1从所述放料卡板5上吸取板材之后需要往所述分料毛刷上蹭一蹭的工序,使得所述分料毛刷6可基本上将所述机械手1多吸起的所述板材刷下,减少叠料的情况,再配合后续所述厚度检测组件302对所述板材是否叠料的情况的判断,基本不会再有因同时折弯两块或多块所述板材而造成折弯机4损坏的事件发生。\n[0069] 请再次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码垛卡板7;\n[0070] 所述码垛卡板7用于放置已折弯的所述板材。\n[0071] 需要说明的是,已折弯的所述板材将有所述机械手1叠放在所述码垛卡板7上,待所述码垛卡板7上叠放的板材足够多时,再统一进行下料或传递到下个工位。\n[0072] 请再次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定位台8;\n[0073] 所述定位台8设置在所述叠料检测机构3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转移到所述定位台8时,利用重力对已厚度检测的所述板材进行定位。\n[007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所述折弯机4对所述板材进行折弯时,若所述板材的摆放位置稍有偏差会影响到折弯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导致板材报废,因此本实施例为了保证所述板材放置在所述折弯机4中时摆放位置是准确地,则需要先确定所述机械手1吸取所述板材的位置是准确地,此时只要将板材置于所述定位台8中,由所述定位台8利用重力对已厚度检测的所述板材进行定位后,所述机械手1再去吸取所述板材时就能在准确地位置进行吸取。\n[0075] 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台8包括底座801和定位板802;\n[0076] 所述定位板802设置在所述底座801上;\n[0077] 所述定位板802倾斜设置,且所述定位板802的边缘设置有挡板803。\n[0078]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挡板803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述板材在定位过程中从所述定位板802上掉落。\n[0079]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挡板803只有靠下的一侧或两侧存在板材掉落问题,因此所述挡板803可以只设置在所述挡板803靠下的一侧或两侧。\n[0080] 请再次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折弯线还包括翻面架9;\n[0081] 所述翻面架9设置在所述机械手1与所述折弯机4之间,用于在板材折弯的过程中需要翻面折弯时,配合所述机械手1将所述板材翻面。\n[0082] 请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面架9包括支撑架901和吸盘902;\n[0083] 所述吸盘90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901上。\n[008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吸盘902的设置数目不限,可通过设置多排,增加与板材的吸附力,防止发生吸附过程中掉落的情况。当需要对板材翻面时,所述机械手1吸取所述板材靠近所述支撑架901,所述支撑架901上的所述吸盘902会暂时吸住所述板材,然后所述机械手1就能转而吸取所述板材的另一面,从而实现翻面。\n[0085]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面机械手,电控柜,叠料检测机构,折弯机,放料卡板,分料毛刷,码垛卡板,定位台,翻面架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n[008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线,通过提供机械手、电控柜、叠料检测机构以及折弯机,当需要对待折弯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时,可由电控柜控制机械手吸取板材先转移到叠料检测机构上检测是否叠料,然后再转移到折弯机上进行折弯成型,全程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了折弯自动化,不仅满足了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而且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产能的提升,适于大范围推广应用。\n[0087] 至此,以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不意指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n特定的实施例的单独元件或者特征通常不受到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但是在适用时,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者描述,其可以互换和用于选定的实施例。在许多方面,相同的元件或者特征也可以改变。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的这种修改意指为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n[0088] 提供示例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变得透彻,并且将会完全地将该范围传达至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为了透彻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阐明了众多细节,诸如特定零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显然,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且两者都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不对公知的工序、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n[0089]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n[0090]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n[0091]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