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 |
申请号 | CN202023234106.8 | 申请日期 | 2020-12-2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69942U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3Q16/02 | IPC分类号 | B;2;3;Q;1;6;/;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深圳市深科硅橡胶模具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狮径社区悦兴路永联五金厂楼房三105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深圳市深科硅橡胶模具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深圳市深科硅橡胶模具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陈志国; 赵健 |
代理机构 | 深圳智汇远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旭; 牛悦涵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固定安装有固定销;利用轴承将本体与端盖转动连接,使得安装在本体上的输出端,可围绕端盖转动,而将端盖与支座固定连接,通过支座内的第一齿轮与本体上的第七齿轮你和连接,使得转动第二把手时,即可驱动本体转动,而将支座与底座卡合连接,通过底座上凸卡的转动即可带动支座转动,可进一步提高本体上输出端的输出角度,而凸卡的转动则可通过第一把手进行驱动,第一把手转动时,可带动底座内部的齿轮转动,以驱动第六齿轮带动凸卡转动。
1.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
体(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端盖(2),所述端盖(2)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4),所述连接块(4)上
固定安装有固定销(3),所述连接块(4)的下方固定安装有支座(5),所述支座(5)的下方固
定安装有底座(7),所述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把手(6),所述支座(5)上开设有弧形滑
槽(8),所述弧形滑槽(8)的前端开设有弧形卡口(11),所述弧形卡口(11)内开设有第一开
口(12),所述第一开口(12)内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13),所述支座(5)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第
二把手(10),所述支座(5)的顶端开设有固定孔(9),所述第二把手(10)上固定安装有皮带
轮(15),所述皮带轮(15)上固定安装有皮带(14),所述皮带(14)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
(16),所述连接轴(16)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17),所述第一齿轮(13)上固定安装有固定
轴(18),所述支座(5)的底端开设有卡槽(19),所述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制作台(20),所述
制作台(20)内固定安装有凸卡(21),所述凸卡(2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轴(27),所述支
撑轴(27)上固定安装有第六齿轮(26),所述第六齿轮(26)的右下方固定安装有第五齿轮
(25),所述第五齿轮(25)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传动轴(24),所述传动轴(24)的右端固定安装
有第四齿轮(23),所述第四齿轮(23)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22),所述本体(1)上固定
安装有轴承(28),所述轴承(28)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七齿轮(29),所述端盖(2)上开设有第
二开口(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2)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端盖(2)均安装在本体(1)上,每组端盖(2)内对应设置有
两组轴承(28),每两组轴承(28)内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七齿轮(29),所述本体(1)与端盖(2)
之间通过轴承(28)转动连接,所述本体(1)与第七齿轮(29)之间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七齿
轮(29)与第一齿轮(13)之间通过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16)与第二把手(10)之间通过皮带(14)和皮带轮(15)的相互配合传动连接,所
述第二齿轮(17)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齿轮(17)分别安装在连接轴(16)的左右两端,每
组第二齿轮(17)的上方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一齿轮(13),每组第二齿轮(17)均与一组第一齿
轮(13)通过啮合连接,所述弧形卡口(11)共设置有两组,每组弧形卡口(11)内对应设置有
一组第一开口(12),两组第一齿轮(13)分别安装在两组第一开口(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24)共设置有若干组,所述第三齿轮(22)与第一把手(6)之间通过其中一组传
动轴(24)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22)与第四齿轮(23)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
(23)与第五齿轮(25)之间通过其中一组传动轴(24)传动连接,所述第五齿轮(25)与第六齿
轮(26)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所述第六齿轮(26)与凸卡(21)之间通过支撑轴(27)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皮带轮(15)共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皮带轮(15)安装在第二把手(10)上,另外一组皮带轮
(15)安装在连接轴(16)上,所述第二把手(10)上的皮带轮(15)直径小于连接轴(16)上的皮
带轮(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块(4)共设置有两组,两组连接块(4)分别安装在两组端盖(2)上,每组连接块(4)
与支座(5)之间均通过一组固定销(3)和一组固定孔(9)螺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组第一齿轮(13)上对应设置有一组固定轴(18),每组第一齿轮(13)与支座(5)之间
均通过一组固定轴(18)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槽(19)与凸卡(21)之间通过卡合连接,所述支座(5)与底座(7)之间通过卡槽(19)与
凸卡(21)的相互配合卡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组端盖(2)安装在一组弧形卡口(11)内,每组第二开口(30)与一组第一开口(12)对
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其特征在
于:所述本体(1)的输出端安装在本体(1)的后端,所述输出端仅与本体(1)之间通过螺接固
定。
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度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n分度头。\n背景技术\n[0002] 万能分度头是安装在铣床上用于将工件分成任意等份的机床附件利用分度刻度\n环和游标、定位销和分度盘以及交换齿轮,将装卡在顶尖间或卡盘上的工件分成任意角度,\n可将圆周分成任意等份,辅助机床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具进行各种沟槽、正齿轮、螺旋正\n齿轮、阿基米德螺线凸轮等的加工工作。\n[0003] 但是现有的万能分度头使用还是不够方便,一些难以在铣床上加工的工件,就无\n法使用到分度头对其进行等分,同时由于固定作用,分度头输出端难以转换角度,适应性较\n弱,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n[0004] 为此,提出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能调\n整分度头输出端位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万能分度头使用还是不够方便,\n一些难以在铣床上加工的工件,就无法使用到分度头对其进行等分,同时由于固定作用,分\n度头输出端难以转换角度,适应性较弱,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n台的万能分度头,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上固定安装有连接\n块,所述连接块上固定安装有固定销,所述连接块的下方固定安装有支座,所述支座的下方\n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把手,所述支座上开设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n滑槽的前端开设有弧形卡口,所述弧形卡口内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内固定安装\n有第一齿轮,所述支座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所述支座的顶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n二把手上固定安装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上固定安装有皮带,所述皮带的左端固定安装有\n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轴,所述支座\n的底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制作台,所述制作台内固定安装有凸卡,所述凸\n卡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上固定安装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的右下方\n固定安装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右端固定安\n装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本体上固定安装有轴承,所\n述轴承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七齿轮,所述端盖上开设有第二开口。\n[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轴承将本体与端盖转动连接,使得安装在本体上的\n输出端,可围绕端盖转动,而将端盖与支座固定连接,通过支座内的第一齿轮与本体上的第\n七齿轮你和连接,使得转动第二把手时,即可驱动本体转动,而将支座与底座卡合连接,通\n过底座上凸卡的转动即可带动支座转动,可进一步提高本体上输出端的输出角度,而凸卡\n的转动则可通过第一把手进行驱动,第一把手转动时,可带动底座内部的齿轮转动,以驱动\n第六齿轮带动凸卡转动。\n[0008] 优选的,所述端盖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端盖均安装在本体上,每组端盖内对应设置\n有两组轴承,每两组轴承内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七齿轮,所述本体与端盖之间通过轴承转动\n连接,所述本体与第七齿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七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啮合连\n接。\n[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组端盖将本体架起,再通过轴承降低端盖与本体\n之间的摩擦,使得本体转动更加方便,之后通过安装在本体上的第七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n的啮合连接,在转动第二把手时即可驱动本体转动,以带动本体上的输出端转动,拓宽输出\n角度。\n[0010] 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与第二把手之间通过皮带和皮带轮的相互配合传动连接,所\n述第二齿轮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齿轮分别安装在连接轴的左右两端,每组第二齿轮的\n上方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一齿轮,每组第二齿轮均与一组第一齿轮通过啮合连接,所述弧形\n卡口共设置有两组,每组弧形卡口内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一开口,两组第一齿轮分别安装在\n两组第一开口内。\n[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二把手时,可通过皮带与皮带轮的相互配合,带动\n连接轴转动,以带动两组第二齿轮转动,之后再通过两组第二齿轮带动两组第一齿轮转动,\n而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开口内,使得第一齿轮可以更加方便的与第七齿轮连接。\n[0012] 优选的,所述传动轴共设置有若干组,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一把手之间通过其中一\n组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五齿\n轮之间通过其中一组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之间通过啮合连接,所述\n第六齿轮与凸卡之间通过支撑轴传动连接。\n[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一把手时,可带动第三齿轮转动,通过啮合连接,\n使得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之后再传动连接和啮合连接,使得第四齿轮可带动第五\n齿轮和第六齿轮转动,以带动凸卡转动,方便通过凸卡带动支座转动。\n[0014] 优选的,皮带轮共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皮带轮安装在第二把手上,另外一组皮带\n轮安装在连接轴上,所述第二把手上的皮带轮直径小于连接轴上的皮带轮。\n[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小直径的皮带轮带动大直径的皮带轮,使得转动第\n二把手更加省力,同时可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对本体角度进行调节时,调节角度更加\n准确。\n[0016]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共设置有两组,两组连接块分别安装在两组端盖上,每组连接\n块与支座之间均通过一组固定销和一组固定孔螺接固定。\n[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块与支座的连接,可将端盖更加稳定的安装在\n支座上,提高本装置的稳定性,减小转动本体时的偏差。\n[0018] 优选的,所述每组第一齿轮上对应设置有一组固定轴,每组第一齿轮与支座之间\n均通过一组固定轴转动连接。\n[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轴可将第一齿轮稳定的安装在支座上,同时也\n可方便第一齿轮在支座上转动,以通过第七齿轮带动本体转动。\n[0020] 优选的,所述卡槽与凸卡之间通过卡合连接,所述支座与底座之间通过卡槽与凸\n卡的相互配合卡合连接。\n[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槽与凸卡的卡合连接,使得凸卡转动时,也可带动\n支座进行转动,以进一步的拓宽本体上输出端的输出角度。\n[0022] 优选的,所述每组端盖安装在一组弧形卡口内,每组第二开口与一组第一开口对\n齐。\n[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即可将第七齿轮与第一齿轮\n你和连接,方便第一齿轮通过第七齿轮带动本体转动。\n[0024]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输出端安装在本体的后端,所述输出端仅与本体之间通过螺\n接固定。\n[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输出端仅与本体连接,使得本体在端盖内转动时,端盖\n不会对本体的转动造成影响。\n[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n[0027] 1、通过设置有轴承将本体与端盖转动连接,使得安装在本体上的输出端可以调整\n输出角度,利用第二把手和皮带驱动连接轴转动,再利用齿轮的啮合连接,使得两组第一齿\n轮与第七齿轮啮合时,由于第一齿轮的转动可带动本体以及本体上的输出端转动,方便改\n变输出角度,对无法放置在铣床上的产品进行加工。\n[0028] 2、通过设置有支座与底座,将本体与输出端安装在支座上,同时支座与底座之间\n通过转动连接,使得本体既可在支座上上下转动,也可通过支座完成左右转动,进一步扩展\n输出端的输出角度,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加工,提高分度头的适用性。\n附图说明\n[002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n[003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座结构示意图;\n[003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座内部传动结构示意图;\n[0032]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座与底座连接结构示意图;\n[0033]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内部传动结构示意图;\n[0034]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本体与端盖连接结构示意图。\n[0035] 图中:1、本体;2、端盖;3、固定销;4、连接块;5、支座;6、第一把手;7、底座;8、弧形\n滑槽;9、固定孔;10、第二把手;11、弧形卡口;12、第一开口;13、第一齿轮;14、皮带;15、皮带\n轮;16、连接轴;17、第二齿轮;18、固定轴;19、卡槽;20、制作台;21、凸卡;22、第三齿轮;23、\n第四齿轮;24、传动轴;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支撑轴;28、轴承;29、第七齿轮;30、\n第二开口。\n具体实施方式\n[003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n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n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n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37]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多角度加工且具有工作台的万能分度头\n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本体1,本体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端盖2,端盖2上固定安装\n有连接块4,连接块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销3,连接块4的下方固定安装有支座5,支座5的下方\n固定安装有底座7,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把手6,支座5上开设有弧形滑槽8,弧形滑槽8的\n前端开设有弧形卡口11,弧形卡口11内开设有第一开口12,第一开口12内固定安装有第一\n齿轮13,支座5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10,支座5的顶端开设有固定孔9,第二把手10上\n固定安装有皮带轮15,皮带轮15上固定安装有皮带14,皮带14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16,\n连接轴16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17,所述第一齿轮13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轴18,支座5的底端\n开设有卡槽19,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制作台20,制作台20内固定安装有凸卡21,凸卡21的底\n端固定安装有支撑轴27,支撑轴27上固定安装有第六齿轮26,第六齿轮26的右下方固定安\n装有第五齿轮25,第五齿轮25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传动轴24,传动轴24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n四齿轮23,第四齿轮23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22,本体1上固定安装有轴承28,轴承28\n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七齿轮29,端盖2上开设有第二开口30。\n[003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轴承28将本体1与端盖2转动连接,使得安装在本体1\n上的输出端,可围绕端盖2转动,而将端盖2与支座5固定连接,通过支座5内的第一齿轮与本\n体1上的第七齿轮29你和连接,使得转动第二把手10时,即可驱动本体1转动,而将支座1与\n底座7卡合连接,通过底座7上凸卡21的转动即可带动支座1转动,可进一步提高本体1上输\n出端的输出角度,而凸卡21的转动则可通过第一把手6进行驱动,第一把手7转动时,可带动\n底座7内部的齿轮转动,以驱动第六齿轮26带动凸卡21转动。\n[0039] 具体的,如图1和图6所示,端盖2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端盖2均安装在本体1上,每组\n端盖2内对应设置有两组轴承28,每两组轴承28内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七齿轮29,本体1与端\n盖2之间通过轴承28转动连接,本体1与第七齿轮29之间通过焊接固定,第七齿轮29与第一\n齿轮13之间通过啮合连接。\n[00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组端盖2将本体1架起,再通过轴承28降低端盖2与\n本体1之间的摩擦,使得本体1转动更加方便,之后通过安装在本体1上的第七齿轮29与第一\n齿轮13之间的啮合连接,在转动第二把手10时即可驱动本体1转动,以带动本体1上的输出\n端转动,拓宽输出角度。\n[0041] 具体的,如图3所示,连接轴16与第二把手10之间通过皮带14和皮带轮15的相互配\n合传动连接,第二齿轮17共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齿轮17分别安装在连接轴16的左右两端,\n每组第二齿轮17的上方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一齿轮13,每组第二齿轮17均与一组第一齿轮13\n通过啮合连接,弧形卡口11共设置有两组,每组弧形卡口11内对应设置有一组第一开口12,\n两组第一齿轮13分别安装在两组第一开口12内。\n[004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二把手10时,可通过皮带14与皮带轮15的相互配\n合,带动连接轴16转动,以带动两组第二齿轮17转动,之后再通过两组第二齿轮17带动两组\n第一齿轮13转动,而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开口12内,使得第一齿轮13可以更加方便的与第\n七齿轮29连接。\n[0043] 具体的,如图1所示,传动轴24共设置有若干组,第三齿轮22与第一把手6之间通过\n其中一组传动轴24传动连接,第三齿轮22与第四齿轮23之间通过啮合连接,第四齿轮23与\n第五齿轮25之间通过其中一组传动轴24传动连接,第五齿轮25与第六齿轮26之间通过啮合\n连接,第六齿轮26与凸卡21之间通过支撑轴27传动连接。\n[004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一把手6时,可带动第三齿轮22转动,通过啮合连\n接,使得第三齿轮22带动第四齿轮23转动,之后再传动连接和啮合连接,使得第四齿轮23可\n带动第五齿轮25和第六齿轮26转动,以带动凸卡21转动,方便通过凸卡21带动支座5转动。\n[0045] 具体的,如图3所示,皮带轮15共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皮带轮15安装在第二把手\n10上,另外一组皮带轮15安装在连接轴16上,第二把手10上的皮带轮15直径小于连接轴16\n上的皮带轮15。\n[004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小直径的皮带轮15带动大直径的皮带轮15,使得转\n动第二把手10更加省力,同时可通过第二齿轮14和第一齿轮13对本体1角度进行调节时,调\n节角度更加准确。\n[0047]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块4共设置有两组,两组连接块4分别安装在两组端\n盖2上,每组连接块4与支座5之间均通过一组固定销3和一组固定孔9螺接固定。\n[004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块4与支座5的连接,可将端盖2更加稳定的安装\n在支座5上,提高本装置的稳定性,减小转动本体1时的偏差。\n[0049] 具体的,如图3所示,每组第一齿轮13上对应设置有一组固定轴18,每组第一齿轮\n13与支座5之间均通过一组固定轴18转动连接。\n[005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轴18可将第一齿轮13稳定的安装在支座5上,同\n时也可方便第一齿轮13在支座5上转动,以通过第七齿轮29带动本体1转动。\n[0051] 具体的,如图4所示,卡槽19与凸卡21之间通过卡合连接,支座5与底座7之间通过\n卡槽19与凸卡21的相互配合卡合连接。\n[005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槽19与凸卡21的卡合连接,使得凸卡21转动时,也\n可带动支座5进行转动,以进一步的拓宽本体1上输出端的输出角度。\n[0053]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每组端盖2安装在一组弧形卡口11内,每组第二开\n口30与一组第一开口12对齐。\n[005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开口30与第一开口12对,即可将第七齿轮29与第\n一齿轮13你和连接,方便第一齿轮13通过第七齿轮29带动本体1转动。\n[0055]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体1的输出端安装在本体1的后端,输出端仅与本体1之间通\n过螺接固定。\n[005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输出端仅与本体1连接,使得本体1在端盖2内转动时,\n端盖2不会对本体1的转动造成影响。\n[0057] 工作原理:利用轴承28将本体1与端盖2转动连接,使得安装在本体1上的输出端,\n可围绕端盖2转动,而将端盖2与支座5固定连接,通过支座5内的第一齿轮与本体1上的第七\n齿轮29你和连接,使得转动第二把手10时,即可驱动本体1转动,而将支座1与底座7卡合连\n接,通过底座7上凸卡21的转动即可带动支座1转动,可进一步提高本体1上输出端的输出角\n度,而凸卡21的转动则可通过第一把手6进行驱动,第一把手7转动时,可带动底座7内部的\n齿轮转动,以驱动第六齿轮26带动凸卡21转动。\n[005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n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n“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n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n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59] 此外,“第一”、“第二”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n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n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n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n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n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n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6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n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n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