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 |
申请号 | CN201210425441.7 | 申请日期 | 2012-10-31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2533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D03D47/27 | IPC分类号 | D;0;3;D;4;7;/;2;7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常熟市常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西三环尚湖工业园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常熟市常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常熟市常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高伟弟;高若旻 |
代理机构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摘要
一种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包括织机机架,在织机机架一端的上部构成有彼此并行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第二导轨之间的区域构成为剑带滑动槽,引纬机构包括引剑轮、剑头和剑带,特点:还包括有腹带和腹带轮,腹带的一端与剑头固定,中部与剑带滑动槽配合,腹带的另一端与腹带轮的轮缘相配合,且该另一端的端部与轮缘固定,在腹带的长度方向还构成有剑带啮合部,剑带朝向腹带的一侧在剑带滑动槽内与剑带啮合部配合,腹带轮与引剑轮驱动轴连接,剑带的另一端与引剑轮固定。优点:有利于节约空间;可使剑带具有柔软性又可保障其与腹带结合后的刚性而藉以延长剑带的使用寿命,保障织机的工作效率。
1.一种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所述的剑杆织机包括一织机机架(1),在该织机机架(1)朝向所述引纬机构的一端的上部构成有彼此并行的第一导轨(11)和第二导轨(12),第一、第二导轨(11、12)之间的区域构成为剑带滑动槽(13),所述的引纬机构包括引剑轮(2)、剑头(3)和剑带(4),引剑轮(2)固定在引剑轮驱动轴(21)上,引剑轮驱动轴(21)与剑杆织机的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剑头(3)固定在剑带(4)的一端端部,剑带(4)的中部与所述剑带滑动槽(13)滑动配合,而剑带(4)的另一端与所述引剑轮(2)相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纬机构还包括有一腹带(5)和一用于驱使腹带(5)运动的腹带轮(6),腹带(5)的一端与所述的剑头(3)固定,中部与所述的剑带滑动槽(13)滑动配合,而腹带(5)的另一端与腹带轮(6)的轮缘(61)相配合,并且该另一端的端部与轮缘(61)固定,在腹带(5)的长度方向还构成有剑带啮合部(51),所述剑带(4)朝向腹带(5)的一侧在所述剑带滑动槽(13)内与所述剑带啮合部(51)相配合,所述腹带轮(6)与所述的引剑轮驱动轴(21)传动连接,所述剑带(4)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引剑轮(2)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剑带啮合部(51)为以间隔状态开设在所述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剑带配合突缘孔或者开设在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并且朝向剑带(4)的一侧的剑带边缘嵌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剑带啮合部(51)为所述的剑带配合突缘孔时,在所述剑带(4)朝向所述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剑带配合突缘孔的位置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与剑带配合突缘孔相配合的剑腹带配合突缘(43),剑腹带配合突缘(43)与剑带配合突缘孔相啮合;当所述的剑带啮合部(51)为所述的剑带边缘嵌槽时,所述剑带(4)朝向所述腹带(5)的长度方向一侧的边缘部位镶入所述剑带边缘嵌槽内与剑带边缘嵌槽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导轨(11)朝向所述的第二导轨(12)的一侧开设有一剑带边缘导槽(111),所述剑带(4)朝向第一导轨(11)的一侧的边缘部位与该剑带边缘导槽(111)滑动配合;在第二导轨(12)朝向第一导轨(11)的一侧开设有一腹带导滑槽(121),所述的腹带(5)与腹带导滑槽(121)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剑带边缘导槽(111)的高度是与所述的剑带(4)的厚度相适应的;所述腹带导滑槽(121)高度是与所述腹带(5)的高度相一致的,并且腹带导滑槽(121)的宽度是与腹带(5)的厚度相匹配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引剑轮(2)的轮缘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轮缘齿块(22),在所述的剑带(4)上并且沿剑带(4)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齿块啮合孔(41),齿块啮合孔(41)与轮缘齿块(22)相啮合,当所述的剑带(4)和所述的腹带(5)在所述的剑带滑动槽(13)内处于彼此啮合的状态时,剑带(4)与腹带(5)共同形成的横截面形状呈英文字母的T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驱动轴(21)朝向所述腹带轮(6)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伞齿轮(211),所述的腹带轮(6)的中央固定有一腹带轮轴(62)的一端,而腹带轮轴(62)的下端朝着所述第一伞齿轮(211)的方向伸展并且构成有一第二伞齿轮(621),该第二伞齿轮(621)与第一伞齿轮(211)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剑带(4)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紧固件(42)与所述的引剑轮(2)的轮缘固定;所述腹带(5)的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52)与所述腹带轮(6)的轮缘(61)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紧固件(42)和第二紧固件(52)为螺钉或铆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架(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引剑轮(2)与腹带轮(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导轮座(14),在该导轮座(14)上转动地设置有一导轮(141),该导轮(141)对应于所述腹带(5)背对所述剑带(4)的一侧并且与腹带(5)接触而藉以使腹带(5)在导轮(141)顶推状态下进入所述的剑带滑动槽(13),所述的导轮(141)的形状呈鼓形。
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n背景技术\n[0002] 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从其字面释义可知其功用是输送纬线。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授权公告号CN1779008B推荐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剑带驱动机构”、CN200985409Y提供的“用于剑带织机的剑带引导机构”和CN201785584U介绍的“剑杆织机电子引纬系统”,等等。\n[0003] 并不限于上述例举的专利文献均涉及有剑带与传剑轮,并且剑带与传剑轮的配合方式以及结构都是相同的。具体地讲,在传剑轮作顺时针与逆时针的交替变换运动下,使剑带往复运动而完成引纬。\n[0004] 如业界所知,剑带必须具有刚柔相济的物理性能,否则无法完成引纬动作,当传剑轮作逆时针方向回转时,剑带便朝向背离剑杆织机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但是在剑带朝着背离剑杆织机的方向运动时,也就是剑带一端的剑头朝着背离引纬的方向运动时,则剑带的另一端(相对于具有剑头的一端)犹如冗长的尾巴而伸展,从而要求在剑杆织机的织物织造现场保留足以供伸展的剑带运动的空间。于是造成以下技术问题:其一,占用生产场所的空间大,并且还给过往行人构成干涉性的影响;其二,如前述由于剑带需具备引纬工艺要求的刚性,因此容易产生裂纹乃至断裂;其三,剑带使用寿命短,更换频繁并且影响织机的工作效率。\n[0005] 为了消除前述缺陷,目前业界不懈地将设计思路倾注于剑带的材料,期取适当延长剑带的使用寿命,但是并不能解决前述三点欠缺中的第一点欠缺,即占用生产场所空间并且还对周围人或物体产生干涉影响。\n[0006] 申请人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检索,然而未见有得以全面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启示。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索与实验,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n发明内容\n[0007]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防止剑带伸展到引剑轮外而藉以避免占用织机织造现场的空间和有利于显著延长剑带的使用寿命而藉以保障织机的织造效率的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n[0008]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剑杆织机的引纬机构,所述的剑杆织机包括一织机机架,在该织机机架朝向所述引纬机构的一端的上部构成有彼此并行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第二导轨之间的区域构成为剑带滑动槽,所述的引纬机构包括引剑轮、剑头和剑带,引剑轮固定在引剑轮驱动轴上,引剑轮驱动轴与剑杆织机的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剑头固定在剑带的一端端部,剑带的中部与所述剑带滑动槽滑动配合,而剑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引剑轮相啮合,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纬机构还包括有一腹带和一用于驱使腹带运动的腹带轮,腹带的一端与所述的剑头固定,中部与所述的剑带滑动槽滑动配合,而腹带的另一端与腹带轮的轮缘相配合,并且该另一端的端部与轮缘固定,在腹带的长度方向还构成有剑带啮合部,所述剑带朝向腹带的一侧在所述剑带滑动槽内与所述剑带啮合部相配合,所述腹带轮与所述的引剑轮驱动轴传动连接,所述剑带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引剑轮固定。\n[0009]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剑带啮合部为以间隔状态开设在所述腹带的长度方向的剑带配合突缘孔或者开设在腹带的长度方向的并且朝向剑带的一侧的剑带边缘嵌槽。\n[0010]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的剑带啮合部为所述的剑带配合突缘孔时,在所述剑带朝向所述腹带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剑带配合突缘孔的位置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与剑带配合突缘孔相配合的剑腹带配合突缘,剑腹带配合突缘与剑带配合突缘孔相啮合;当所述的剑带啮合部为所述的剑带边缘嵌槽时,所述剑带朝向所述腹带的长度方向一侧的边缘部位镶入所述剑带边缘嵌槽内与剑带边缘嵌槽相啮合。\n[0011]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导轨朝向所述的第二导轨的一侧开设有一剑带边缘导槽,所述剑带朝向第一导轨的一侧的边缘部位与该剑带边缘导槽滑动配合;在第二导轨朝向第一导轨的一侧开设有一腹带导滑槽,所述的腹带与腹带导滑槽滑动配合。\n[0012]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剑带边缘导槽的高度是与所述的剑带的厚度相适应的;所述腹带导滑槽高度是与所述腹带的高度相一致的,并且腹带导滑槽的宽度是与腹带的厚度相匹配的。\n[0013]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引剑轮的轮缘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轮缘齿块,在所述的剑带上并且沿剑带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齿块啮合孔,齿块啮合孔与轮缘齿块相啮合,当所述的剑带和所述的腹带在所述的剑带滑动槽内处于彼此啮合的状态时,剑带与腹带共同形成的横截面形状呈英文字母的T字形。\n[0014]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驱动轴朝向所述腹带轮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伞齿轮,所述的腹带轮的中央固定有一腹带轮轴的一端,而腹带轮轴的下端朝着所述第一伞齿轮的方向伸展并且构成有一第二伞齿轮,该第二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啮合。\n[0015]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剑带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的引剑轮的轮缘固定;所述腹带的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腹带轮的轮缘固定。\n[0016]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为螺钉或铆钉。\n[0017]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引剑轮与腹带轮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导轮座,在该导轮座上转动地设置有一导轮,该导轮对应于所述腹带背对所述剑带的一侧并且与腹带接触而藉以使腹带在导轮顶推状态下进入所述的剑带滑动槽,所述的导轮的形状呈鼓形。\n[001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对引纬机构增设了腹带和腹带轮,并且将剑带的另一端的端部与引剑轮固定,因此在剑带朝着背离织机方向位移时,不会以冗长状态伸展到引剑轮外,十分有利于节约空间;由于剑带在引纬状态是与腹带相配合而表现出刚性的,因此既可使剑带具有柔软性又可保障其与腹带结合后的刚性而藉以延长剑带的使用寿命,保障织机的工作效率。\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n[0020] 图2所示为剑带与腹带相配合的第一实施例图。\n[0021] 图3所示为剑带与腹带相配合的第二实施例图。\n[0022] 图4所示为导轮与腹带相配合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n[0024] 实施例1:\n[0025] 请参见图1,在图1中,给出了剑杆织机的机架1,在该机架1朝向引纬机构的部位的上部构成有一第一导轨11和第二导轨12,第一、第二导轨11、12彼此并行,在第一导轨1朝向第二导轨12的一侧并且沿着第一导轨1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剑带边缘导槽111,而在第二导轨12朝向第一导轨11的一侧并且沿着第二导轨12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腹带导滑槽121,第一、第二导轨11、12之间的区域构成为剑带滑动槽13,该剑带滑动槽13也可称为剑腹带导滑槽。在图1中还示出了引纬机构的引剑轮2、剑头3和剑带4,引剑轮2固定在引剑轮驱动轴21上,引剑轮驱动轴21与剑杆织机的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属于公知技术),在引剑轮2的轮缘上并且围绕轮缘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轮缘齿块22。剑头3按照公知技术与剑带4的一端固定,剑带4的中部与前述的剑带滑动槽13滑动配合,而剑带4的另一端与前述的引剑轮2相配合。具体是:在剑带4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开设有齿块啮合孔41,藉由齿块啮合孔41而使剑带4与引剑轮2上的轮缘齿块21相啮合。毫无疑问,相邻齿块啮合孔41之间的间距是与相邻轮缘齿块22之间的间距相一致的。\n[0026] 请参见图2和图4并且继续结合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引纬机构还包括有一腹带5和一腹带轮6,为了给腹带轮6予动力,因此在前述的引剑轮驱动轴21朝向腹带轮6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一伞齿轮211,而腹带轮6的中央固定有一腹带轮轴62的上端,腹带轮轴62的下端朝向第一伞齿轮211的方向伸展并且构成有一第二伞齿轮621,该第二伞齿轮621与第一伞齿轮211相啮合。由于增设了腹带5,因此前述的剑带4的刚性相对于已有技术可以变得较为柔软,从而将剑带4的前述的另一端的端部用第一紧固件42例如螺钉或铆钉与引剑轮2的轮缘固定。于是当剑带4朝着背离剑杆织机的方向移动时即朝着引剑轮2的方向移动时可以包络在引剑轮2上,而不会象已有技术那样以冗长的姿态朝远离引剑轮2的方向伸展(如中国专利CN201785584U、CN200985409Y和CN1779008B所示),从而可以极致地节约工作场所的空间,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干涉性的影响。在腹带5的长度方向构成有剑带啮合部51,该剑带啮合部51也可称为剑带配合部。\n[0027]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剑带啮合部51为以间隔状态开设于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剑带配合突缘孔(图2示)。腹带5的一端与前述的剑头3固定,中部与前述的腹带导滑槽121滑动配合,而另一端与腹带轮6的轮缘61相配合,即包络在轮缘61上,并且腹带5的该另一端的端部用第二紧固件52例如螺钉或铆钉与轮级61固定。\n[0028] 前述的剑带边缘导槽111的高度与剑带4的厚度是相匹配的,而前述的腹带导滑槽121的高度是与腹带5的宽度相一致的,并且腹带导滑槽121的宽度与腹带5的厚度是相一致的。\n[0029] 如前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例举的剑带啮合部51为剑带配合突缘孔,因此在剑带\n4朝向腹带5的一侧的边缘部位并且沿着剑带4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剑腹带配合突缘\n43。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的剑腹带配合突缘43的数量与剑带配合突缘孔53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无需使用前述的导轮座14和导轮141。\n[0030] 由图1所示,当剑带4和腹带5分别从引剑轮2和腹带轮6退出并且进入前述的剑带滑动槽13内时,即剑带4朝向第一导轨11的一侧的边缘部位进入剑带边缘导槽111,而腹带5进入第二导轨12上的腹带导滑槽121,此时剑带4朝向腹带5的一侧的边缘部位的所述剑腹带配合突缘43便嵌入到剑带啮合部51内,即进入前述剑带配合突缘孔内,在该状态下剑、腹带4、5彼此配合而表现出理想的刚性而起到可靠的引纬效果,并且在该状态下,剑带4与腹带5共同形成的横截面形状呈英文字母的T字形。反之,当剑带4和腹带5朝着引剑轮2和腹带轮6的方向移动时即行出前述的剑带滑动槽13时,那么剑带4与腹带5两者处于分离状态,具体地讲,剑带4回归到引剑轮2,而腹带5回归到腹带轮6。\n[0031] 前述的剑带4和腹带5的材料为塑料、尼龙或碳纤维。\n[0032] 实施例2:\n[0033] 请见图3和图4并且依然结合图1,在本实施例中,将前述的剑带啮合部51改为开设于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并且朝向剑带4一侧的剑带边缘嵌槽,剑带4朝向腹带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位镶入剑带边缘嵌槽内与剑带边缘嵌槽相啮合。由此可知,剑带啮合部51除了实施例1中例举的剑带配合突缘孔外还存在本实施例中例举的剑带边缘嵌槽的两种结构形式。\n[0034] 由图所示,前述的剑带啮合部51的高度是与剑带4的厚度相适应的,以便保障剑带4朝向腹带5的一侧的边缘部位恰到好处地嵌入于剑带边缘嵌槽内。\n[0035] 请重点见图1、图3和图4,为了保障腹带5可靠地进入腹带导滑槽121,也就是说为了确保其向腹带导滑槽121行进,减小腹带5与第二导轨12之间的包角,因而在前述的机架1上并且在对应于引剑轮2与腹带轮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导轮座14,在导轮座14上用导轮轴1411转动地设置(枢轴设置)有一导轮141,由于该导轮141的中部的直径比两端的直径大,因此导轮141的整体形状呈鼓形(图4示),也可称为橄榄形。由图4所示,导轮141的中部即其直径最大的部位与腹带5背对剑带4的一侧紧贴,使腹带5形成〈字形趋势,以确保剑带4朝向腹带5的一侧的边缘部位可靠地嵌入到由剑带边缘嵌槽充当的剑带啮合部内。由图4所示,剑带边缘嵌槽开设于腹带5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n[0036] 应用例:\n[0037] 申请人结合图1、2和4简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由剑杆织机的动力传动机构带动引剑轮驱动轴21,引剑轮2旋转并且假设引剑轮2为顺时针旋转。由于腹带轮6通过其腹带轮轴62上的第二伞齿轮621与引剑轮驱动轴21上的第一伞齿轮211相啮合,因此由第一伞齿轮211经第二伞齿轮621带动腹带轮轴6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剑带4朝着引剑轮2移动,同时腹带5朝着腹带轮6移动,在行出剑带滑动槽13时剑带4与腹带5分离或称朝着背道而弛的方向运动,剑头3在剑、腹带4、5的拽引下朝着右的方向(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位移;反之亦然。\n[0038] 总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当引纬时,由剑、腹带4、5彼此结合成犹如T字形(横截面形状)而表现出优异的刚性,而分开时则表现出相应的柔顺性,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已有技术中存在的因剑带4伸展到引剑轮2外而造成占用空间大并且对周围环境产生干涉的技术问题。
法律信息
- 2017-12-1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D03D 47/27
专利号: ZL 201210425441.7
申请日: 2012.10.31
授权公告日: 2013.09.18
- 2013-09-18
- 2013-03-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D03D 47/27
专利申请号: 201210425441.7
申请日: 2012.10.31
- 2013-02-0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8-01-09
|
2007-07-09
| | |
2
| | 暂无 |
1987-04-20
| | |
3
| | 暂无 |
1999-07-29
| | |
4
| | 暂无 |
1990-10-31
| | |
5
| |
2008-03-26
|
2007-09-24
| | |
6
| | 暂无 |
2010-12-1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