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 |
申请号 | CN201410201483.1 | 申请日期 | 2014-05-1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3415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IPC分类号 | D;0;4;B;1;/;1;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发明人 | 刘梁森;齐业雄;杨彩云;李嘉禄 |
代理机构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济群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该织物包括1+1罗纹组织、衬纬纱和衬经纱。1+1罗纹组织是将捆绑纱在编织区域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再通过线圈的穿套而形成的;衬纬纱分别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横列方向衬于织物的上下表层之中,衬经纱同样也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纵行方向衬于两组衬纬纱的中间。织物能够在特定方向具有大变形能力,适用于织物斜缠成型工艺所需要的大变形要求,它同时满足斜缠织物对斜缠成型时的强力要求与扇形展开区的变形要求。适用于该种织物的织造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无污染,产品质量高,可完全电控自动化生产的特点。
1.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该织物包括1+1罗纹组织,衬纬纱和衬经纱,其特征在于1+1罗纹组织是将捆绑纱在编织区域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再通过线圈的穿套而形成的;衬纬纱分别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横列方向衬于织物的上下表层之中;衬经纱同样也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纵行方向衬于两组衬纬纱的中间;
1+1罗纹组织线圈横列方向存在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具体数量的梯度,其中第一梯度具有衬经纱,其他梯度不具有衬经纱;在第一梯度,1+1罗纹组织均匀,无变化,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最小;其他梯度以第一梯度为起始位置,在不同梯度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在同一线圈横列方向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织物的同一线圈横列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线圈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织造方法,主要步骤是:
(1)排针:根据所述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设计要求,将不同针踵高度织针按照要求依次排列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并且前针床和后针床相对应的两枚织针的针踵高度一致;
(2)衬经纱的衬入:将衬经纱由衬经纱导纱器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被准确地衬到相邻的两枚织针之间;衬经纱是在每横列罗纹编织和衬纬纱衬入完成之后,才由间歇式的牵拉力起作用,逐段地编入织物中;
(3)捆绑纱的编织及衬纬纱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和衬纬纱导纱器从左向右运动,衬纬纱导纱器先于织针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垫到织针背的位置,织针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把捆绑纱垫到织针前位置,织针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初始位置,进行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
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针织纬编技术,具体是提供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属于先进纺织技术领域。\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斜缠成型工艺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主要是采用一类扇形展开的织物,保持织物和芯模主轴一定角度下,在芯模上缠绕形成所需的产品。利用该工艺制备的产品现已大多用于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工业工程等领域,例如人造卫星、固体火箭发动机、高压容器、管道等。当按照芯模特定曲面缠绕,尤其是圆锥、圆台等曲面上缠绕时,在避免织物横向收缩,向内卷曲的前提下,织物应具有相应的扇形展开连续变形的能力。实现斜缠成型工艺的关键之一是大变形编织碳织物技术,大变形编织碳织物是一类特种编织材料,常采用特殊编织方法把粘胶丝碳纤维、聚丙烯腈碳纤维和其他有机纤维混编在一起,利用编织角度、纤维延伸率的变化,使得编织带具有特定方向的大变形能力。\n[0003] 在现有技术和水平条件下,在斜缠工艺中采用的主要是机织斜裁织物、多种纤维混编(纬编)的变形织物、经编双轴向织物等。机织斜裁织物是将预浸布按照45°方向斜裁,然后逐条缝合搭接形成变形织物;多种纤维混编(纬编)的变形织物是利用多种纤维混编方法编织成可连续变形的织物,浸胶后按宽度要求连续分切形成织物;经编双轴向织物利用经编双轴向织物,浸胶后按宽度要求连续分切形成织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缠绕布层外观平整,层间能较好的贴合,织物和芯模表面也能良好贴合,织物起皱少,改进了织物的均匀性。但是这些斜缠织物在织物结构以及编织方法上仍然存在着如下的缺点:\n[0004] (1)斜裁工艺方法较为繁琐,斜裁工艺形成的预浸料接头较多,材料损耗严重,同时沿45°斜裁后的机织物的变形能力难以控制。\n[0005] (2)多种纤维混编(纬编)的变形织物编织工艺复杂,变形的可控性差,变形尺寸稳定性差、展开均匀性差。\n[0006] (3)经编双轴向织物受经编线圈不易变形的制约,在缠绕过程中存在变形不规则,铺覆后形状不容易固定,变形能力不足等问题。\n发明内容\n[0007]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该织物具有三个纱线系统:变线圈纬编1+1罗纹组织线圈(简称1+1罗纹组织)、衬纬纱和衬经纱。1+1罗纹组织是将捆绑纱在编织区域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再通过线圈的穿套而形成的。织物能够在特定方向具有大变形能力,适用于织物斜缠成型工艺所需要的大变形要求,它同时满足斜缠织物对斜缠成型时的强力要求与扇形展开区的变形要求。适用于该种织物的织造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无污染,产品质量高,可完全电控自动化生产的特点。\n[0008] 本发明解决所述织物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该织物包括1+1罗纹组织、衬纬纱和衬经纱。1+1罗纹组织是将捆绑纱在编织区域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再通过线圈的穿套而形成的;衬纬纱分别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横列方向衬于织物的上下表层之中,衬经纱同样也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纵行方向衬于两组衬纬纱的中间;所述1+1罗纹组织线圈横列方向存在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具体数量的梯度,其中第一梯度具有衬经纱,其他梯度不具有衬经纱;在第一梯度,1+1罗纹组织均匀,无变化,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最小;其他梯度以第一梯度为起始位置,在不同梯度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在同一线圈横列方向逐渐增大。\n[0009] 在织物的同一线圈横列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线圈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n[0010] 本发明解决所述织造方法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本发明所述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织造方法,该织造方法是在双向多层衬纱织机上完成的,主要采用以下操作步骤:\n[0011] (1)排针:根据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设计要求,将不同针踵高度织针按照要求依次排列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并且前针床和后针床相对应的两枚织针的针踵高度一致。\n[0012] (2)衬经纱的衬入:将衬经纱由衬经纱导纱器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被准确地衬到相邻的两枚织针之间。衬经纱是在每横列罗纹编织和衬纬纱衬入完成之后,才由间歇式的牵拉力起作用,逐段地编入织物中。\n[0013] (3)捆绑纱的编织及衬纬纱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和衬纬纱导纱器从左向右运动,衬纬纱导纱器先于织针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垫到针背的位置,织针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把捆绑纱垫到针前位置,织针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初始位置,进行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n[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织物的有益效果是:\n[0015] 1.由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在纵行方向可连续生产,所以织物长度可以足够长,无需搭接延长,减少搭接缝合接头,保证缠绕制件的滚转均匀性。在织造过程中,可采用若干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同时织造,节约时间和成本。\n[0016] 2.衬经纱位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侧,当织物被扇形展开时成为不发生形变的内侧,衬经纱起到控制变形的作用,增加了斜缠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同时,衬纬纱与衬经纱共同作用保持织物扇形展开后的平整性、均匀性和织物宽度尺寸的稳定性。\n[0017] 3.1+1罗纹组织沿纵行方向具有很强的伸长变形能力,除此之外,线圈沿横列方向增大,使更多的变形量预存在该区的织物中,在缠绕时,通过线圈由粗胖到细长的变化过程,使织物在变形区按需要量进行扇形打开,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扇形展开的变形要求。\n[0018] 4.在织物浸胶和织物缠绕过程中,由衬经纱承受浸胶张力和缠绕张力的载荷作用。\n[0019] 5.该织造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无污染,产品质量高,可完全电控自动化生产。\n附图说明\n[0020] 图1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四梯度二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其中,1-1+1罗纹组织,2-衬纬纱,3-衬经纱,T1-第一梯度,T2-第二梯度,T3-第三梯度,T4-第四梯度);\n[0021] 图2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四梯度三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n[0022] 图3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四梯度四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n[0023] 图4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五梯度二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其中,T5-第五梯度);\n[0024] 图5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五梯度三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n[0025] 图6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五梯度四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结构示意图;\n[0026] 图7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一种实施例的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扇形展开结构示意图;\n[0027] 图8是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织造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编织原理图(其中,4-捆绑纱,5-前针床,5’-后针床,6-前针床织针,6’-后针床织针,7-前衬纬纱导纱器,7’-后衬纬纱导纱器,8-衬经纱导纱器,9-捆绑纱导纱器,10-织物)。\n具体实施方式\n[0028]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n[0029] 本发明所述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1-7)具有三个纱线系统,即\n1+1罗纹组织1,衬纬纱2和衬经纱3。1+1罗纹组织1是将捆绑纱4在编织区域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再通过线圈的穿套而形成的。衬纬纱2分别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1横列方向衬于织物的上下表层,衬经纱3同样也以平行顺直的方式沿1+1罗纹组织1纵行方向衬于衬纬纱2的中间。1+1罗纹组织线圈横列方向存在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具体数量的梯度,其中第一梯度具有衬经纱3,其他梯度不具有衬经纱3;在第一梯度,1+1罗纹组织均匀,无变化,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最小;其他梯度以第一梯度为起始位置,在不同梯度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在同一线圈横列方向逐渐增大,形成线圈不断变化的1+1罗纹组织1。\n[0030] 在织物的同一线圈横列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线圈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n[0031] 所述梯度是指在一个编织区域内1+1罗纹组织的线圈大小相同,而下一个编织区域内1+1罗纹组织的线圈增大,以梯度的变化表示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的变化状态,如五梯度即此织物中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具有5种不同的尺寸,并且从第一梯度至第五梯度\n1+1罗纹组织线圈大小逐渐增加。\n[0032] 在织物线圈横列方向,线圈的变化梯度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变化,根据不同的产品设计要求,每个变化梯度上可同时包括一个或几个相同的线圈。根据斜缠织物的尺寸要求和变形要求,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证明,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变化结构:四梯度二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1)、四梯度三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2)、四梯度四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3)、五梯度二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4)、五梯度三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5)、五梯度四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6)。\n[0033] 根据斜缠织物的宽度和变性要求,上述六种织物的组合结构是应用最多的结构,它们都很容易通过变换针床上的排针规律来实现。还应当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六种织物组合结构外,还可以根据织物的要求有许多不同的组合结构方式。本发明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该可同时满足斜缠织物对斜缠成型时的强力要求与扇形展开区的变形要求,对斜缠工艺在复合材料缠绕成型的研制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n[0034] 本发明所述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织造方法如下(参见图8):\n[0035] (1)排针:根据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的设计要求,将不同针踵高度织针按照要求依次排列于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并且前针床5和后针床5’相对应的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的针踵高度一致。\n[0036] 所述织针是在常规织针的基础上对针踵宽度进行适应性改变,1#织针即针踵宽度为4mm的织针,用其来织造织物第一梯度内的1+1罗纹组织,2#织针即针踵宽度为3.5mm的织针,用其来织造织物第二梯度内的1+1罗纹组织,3#织针即针踵宽度为3mm的织针,用其来织造织物第三梯度内的1+1罗纹组织,4#织针即针踵宽度为2.5mm的织针,用其来织造织物第四梯度内的1+1罗纹组织,5#织针即针踵宽度为2mm的织针,用其来织造织物第五梯度内的1+1罗纹组织。\n[0037] (2)衬经纱3的衬入:将衬经纱3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到相邻的两枚织针之间。衬经纱3是在每横列罗纹编织和衬纬纱2衬入完成之后,才由间歇式的牵拉力起作用,逐段地编入织物中。\n[0038]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初始位置(参见图8),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39]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说明,不构成对本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n[0040] 实施例1\n[0041] 设计一种四梯度二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1和图8)。\n[0042]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4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34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8.5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和第四梯度区域宽度均为8.5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四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25.5mm。\n[0043] 具体织造实施步骤是:\n[0044]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2枚,2#织针2枚,3#织针2枚,4#织针2枚。\n[0045]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4根衬经纱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46]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n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47] 实施例2\n[0048] 设计一种四梯度三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2和图8)。\n[0049]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6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50.8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12.7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和第四梯度区域宽度均为12.7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四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38.1mm。\n[0050] 具体实施步骤:\n[0051]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3枚,2#织针3枚,3#织针3枚,4#织针3枚。\n[0052]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6根衬经纱3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53]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n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54] 实施例3\n[0055] 设计一种四梯度四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3和图8)。\n[0056]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8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67.6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16.9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和第四梯度区域宽度均为16.9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四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50.7mm。\n[0057] 具体实施步骤:\n[0058]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4枚,2#织针4枚,3#织针4枚,4#织针4枚。\n[0059]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8根衬经纱3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60] (3)捆绑纱的编织及衬纬纱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61] 实施例4\n[0062] 设计一种五梯度二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4和图8)。\n[0063]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4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42.5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8.5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和第五梯度区域宽度均为8.5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五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34mm。\n[0064] 具体织造实施步骤:\n[0065]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2枚,2#织针2枚,3#织针4枚,4#织针2枚,\n5#织针2枚。\n[0066]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4根衬经纱3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67]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n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68] 实施例5\n[0069] 设计一种五梯度三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5和图8)。\n[0070]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6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63.5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12.7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和第五梯度区域宽度均为12.7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五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50.8mm。\n[0071] 具体织造实施步骤:\n[0072]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3枚,2#织针3枚,3#织针3枚,4#织针3枚,\n5#织针3枚。\n[0073]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6根衬经纱3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74]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n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n[0075] 实施例6\n[0076] 设计一种五梯度四线圈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参见图6和图8)。\n[0077] 捆绑纱为11.2tex玻璃纤维×8股,衬纬纱和衬经纱均为6K的T300碳纤维,衬经纱层数为1层,衬经纱根数为8根,衬经纱密度为12根/英寸,衬纬纱层数为2层,衬纬纱密度为12根/英寸,织物幅宽84.5mm,其中,有衬经纱的第一梯度区域宽度为16.9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和第五梯度区域宽度均为16.9mm,无衬经纱的第二梯度至第五梯度区域宽度总和为67.6mm。\n[0078] 具体实施步骤:\n[0079] (1)排针:从左到右将不同针踵高度的织针排布在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前针床5和后针床5’上排针顺序依次为:1#织针4枚,2#织针4枚,3#织针4枚,4#织针4枚,\n5#织针4枚。\n[0080] (2)衬经纱3的衬入:预先将8根衬经纱3按照要求经由衬经纱导纱器8从纵向引入编织区域,每根衬经纱3被准确地衬两枚织针之间,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n[0081] (3)捆绑纱4的编织及衬纬纱2的衬入:捆绑纱导纱器9、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从左向右运动,前衬纬纱导纱器7和后衬纬纱导纱器7’先于前针床织针\n6和后针床织针6’升起退圈前把衬纬纱2垫到针背的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完成退圈后开始下降,此时捆绑纱导纱器9把捆绑纱4垫到针前位置,前针床织针6和后针床织针6’继续下降,进行弯纱成圈,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完成一个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结构的横列编织。当一个重复单元完成时,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如图所示的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进行。
法律信息
- 2016-04-20
- 2014-09-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D04B 1/10
专利申请号: 201410201483.1
申请日: 2014.05.13
- 2014-08-2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6-04-19
|
2004-10-11
| | |
2
| | 暂无 |
2000-12-25
| | |
3
| | 暂无 |
2003-03-07
| | |
4
| | 暂无 |
2001-07-19
| | |
5
| |
1999-03-17
|
1998-01-04
| | |
6
| |
2005-05-11
|
2004-10-20
| | |
7
| |
2014-02-12
|
2013-11-15
| | |
8
| | 暂无 |
1974-11-1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