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 |
申请号 | CN201010263591.3 | 申请日期 | 2010-08-26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1279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IPC分类号 | B;2;1;B;3;7;/;5;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宝山区牡丹江路1813号南楼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健民;李维刚;杜斌 |
代理机构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伍贤喆;郑明辉 |
摘要
本发明涉及精轧带钢生产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精轧带钢的厚度控制方法。一种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一张按带钢层别进行索引的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带钢轧制前,判断当前卷带钢的层别确定调用的辊缝修正当前值,将辊缝修正当前值和各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相加得到各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轧制设定预计算;带钢轧制后,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和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计算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偏差、初始辊缝偏差值和辊缝修正的更新值,如本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前一卷带钢不同时,则将辊缝修正更新值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收集各机架的轧辊速度、辊缝、轧制力、终轧厚度实测数据,进行辊缝的零点修正。本发明联合使用辊缝修正值和零点修正改善了辊缝模型在轧制计划规格多变情况下的自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模型的设定精度,实现对带钢厚度的精确控制。
1.一种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一张按带钢层别进行索引的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钢种分类、厚度等级、宽度等级三个参数完全相同的各卷带钢为同一层别,各层别辊缝修正量的初始值都取0,以后每当切换带钢层别时,轧制前从表格中取到辊缝修正量,轧制结束后对相应层别的辊缝修正量进行更新;
步骤二、第k卷带钢轧制前,将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的轧制设定预计算,
1)先取到辊缝修正当前值,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从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提取出第k卷带钢对应层别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即 = ;
2)接着取到零点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对应机架的零点修正更新值,即;
3)最后将第k卷带钢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轧制设定预计算;
步骤三、第k卷带钢轧制后,从安装在精轧末机架后的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 ,从过程控制计算机中获得用于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带钢目标厚度值 和精轧末机架目标辊缝值,计算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偏差 和初始辊缝偏差值 :
(1)
(2)
并做如下选择:
1)当 满足 时,辊缝无需修正,辊缝修正瞬时值 重新赋值为
0;
2)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瞬时值 的取
值为初始辊缝偏差值 ;
3)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重新按公式(3)赋值;
(3)
其中,Limit为带钢厚度偏差阈值;
步骤四、根据公式(4)计算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的更新值 ,判断第k卷带钢的层别,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将辊缝修正更新值 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内对应的层别中;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更新值 不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
(4)
公式(4)中: 为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为第k卷带钢轧制设定预计算已确定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为平滑系数根据经验设定;
步骤五、收集各机架的轧辊速度、辊缝、轧制力、终轧厚度实测数据,计算精轧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同时点弹跳厚度,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进行辊缝的零点修正;该步骤具体包括:
1)根据公式(5)、(6)计算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
(5)
(6)
式中, ----第i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
----精轧末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
----第i机架的前滑值;
----精轧末机架的前滑值;
----第i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
----同时点带钢终轧厚度;
----第i机架的前滑学习系数;
由公式(5)、(6)式可知,各机架前滑值和同时点流量厚度的计算需要相互迭代,第一次迭代计算同时点流量厚度时前滑值取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前滑值,同时点流量厚度得到后代入公式(6)得到更新后的前滑值,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
2) 根据公式(7)计算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
(7)
: 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
SACT : 各机架的同时点实测辊缝
△S : 基本轧机延伸量,根据实测轧制力及轧机常数曲线计算得到
: 宽度补偿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GWID : 宽度补偿增益,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FOIL : 油膜影响量,根据实测轧辊速度及油膜试验曲线计算得到
G : 油膜增益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M : 轧机常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3) 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根据公式(8)、(9)计算得到零点修正的更新值;
(8)
(9)
其中: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瞬时值;
: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更新值;
: 第i机架零点修正当前值;
: 平滑系数,该参数为经验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三中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0.5s开始采集数据,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1)计算处理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
(2-1)
为第i周期的带钢终轧厚度实测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三中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 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6s开始采集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2)计算处理得到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
(2-2)
为第i周期的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实测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四中平滑系数 的取值为0.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五中平滑系数 的取值为0.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五中迭代计算得到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的迭代次数为三次。
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精轧带钢生产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精轧带钢的厚度控制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在精轧带钢生产过程中,对精轧带钢厚度的控制精度水平是质量衡量的主要指标,直接关系到钢铁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轧带钢的厚度精度要求更加严格,往往需要达到±30~±50um的水平。\n[0003] 要实现高精度的精轧带钢厚度控制,需要设计完善的厚度控制系统。首先要明确影响精轧带钢厚度变化的因素,才能采用相应的对策。凡是影响轧制压力、辊缝等的因素,都将对实际轧件出口厚度产生影响,影响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n来料的厚度变化、材料温度的变化、支撑辊油膜的变化、张力的变化、轧辊热膨胀和磨损、轧辊和轴承偏心的影响、轧制速度的影响等。众所周知,精轧带钢的厚度精度依赖于设定计算的精度,所以要提高精轧带钢的厚度精度,必须提高构成设定功能的基本数学模型,如材料的变形抗力、温度计算、轧制力计算、辊缝计算的精度。但是,在设定计算中采用的模型大多是由工程法导出的,模型精度不可能很高。为了提高模型的精度,人们通常采用自学习的方法,通过比较后计算值和实测值,来修正模型参数,从而提高模型精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精轧带钢厚度精度控制的实用技术。\n[0004] 在精轧带钢厚度控制设定模型自适应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困难:1、中间机架带钢厚度不可测,仅可测量带钢的终轧厚度;2、带钢速度不可测,仅可测量轧辊的速度;3、中间机架带钢温度不可测,仅可测量终轧温度;4、随着自由轧制需求的出现,计划编排自由度大,单一的辊缝模型学习很难解决带钢规格多变情况下的厚度精度问题。\n[0005]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精轧带钢厚度控制技术:\n[0006] (1)2004年3月24日公开的申请号为02132974.5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名称为《带钢精轧机辊缝的控制方法》,通过对精轧入口温度(即中间坯头部的温度)的精确的计算,解决了在使用热卷箱卷取中间坯的生产过程中过程控制模型头部命中率低的问题,从原来的72%提高到现在的96%,有效地控制了精轧机辊缝的精度和热轧板带材的宽度精度。\n[0007] (2)2004年11月17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0310119005.8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名称为《轧制过程预测钢板厚度的方法》,包括计算辊系弹性变形对轧机弹跳的影响,测量轧机牌坊及相关机械部件的弹性变形,计算轧机弹跳,预测钢板的厚度和消除轧机弹跳模型零点漂移对厚度预测的影响等步骤,能够提高钢板的厚度精度。\n[0008]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技术(1)仅通过提高精轧入口温度精度来提高带钢厚度精度;技术(2)通过消除弹跳模型零点漂移对厚度预测的影响来提高厚度精度。即使同时使用了以上技术,在带钢温度波动大,同时轧制计划规格跳跃大的情况下,带钢厚度精度依然有不好的趋势。\n发明内容\n[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通过零点修正消除因轧辊热凸度、磨损及设备状态不断变化带来的辊缝模型动态误差,通过辊缝修正消除因轧制计划中带钢层别不断切换带来的辊缝模型静态误差,实现对带钢厚度的精确控制。\n[0010]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11] 步骤一、建立一张按带钢层别进行索引的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钢种分类、厚度等级、宽度等级三个参数完全相同的各卷带钢为同一层别,各层别辊缝修正量的初始值都取\n0,以后每当切换带钢层别时,轧制前从表格中取到辊缝修正量,轧制结束后对相应层别的辊缝修正量进行更新;\n[0012] 步骤二、第k卷带钢轧制前,将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的轧制设定预计算,\n[0013] 1)先取到辊缝修正当前值,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从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提取出第k卷带钢对应层别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即 = ;\n[0014] 2)接着取到零点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对应机架的零点修正更新值,即 ;\n[0015] 3)最后将第k卷带钢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 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轧制设定预计算;\n[0016] 步骤三、第k卷带钢轧制后,从安装在精轧末机架后的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 ,从过程控制计算机中获得用于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带钢目标厚度值 和精轧末机架目标辊缝值,计算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偏差 和初始辊缝偏差值 :\n[0017] (1)\n[0018] (2)\n[0019] 并做如下选择:\n[0020] 1)当 满足 时,辊缝无需修正,辊缝修正瞬时值 重新赋\n值为0;\n[0021] 2)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瞬时值\n的取值为初始辊缝偏差值 ;\n[0022] 3)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n重新按公式(3)赋值;\n[0023] (3)\n[0024] 其中,Limit为带钢厚度偏差阈值;\n[0025] 步骤四、根据公式(4)计算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的更新值 ,判断第k卷带钢的层别,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将辊缝修正更新值 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内对应的层别中;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更新值 不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n[0026] (4)\n[0027] 公式(4)中: 为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为第k卷带钢轧制设定预计算已确定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为平滑系数根据经验设定;\n[0028] 步骤五、收集各机架的轧辊速度、辊缝、轧制力、终轧厚度实测数据,计算精轧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同时点弹跳厚度,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进行辊缝的零点修正;该步骤具体包括:\n[0029] 1)根据公式(5)、(6)计算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n[0030] (5)\n[0031] (6)\n[0032] 式中, ----第i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m/s);\n[0033] ----精轧末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m/s);\n[0034] ----第i机架的前滑值;\n[0035] ----精轧末机架的前滑值;\n[0036] ----第i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mm);\n[0037] ----同时点带钢终轧厚度(mm);\n[0038] ----第i机架的前滑学习系数;\n[0039] 由公式(5)、(6)式可知,各机架前滑值和同时点流量厚度的计算需要相互迭代,第一次迭代计算同时点流量厚度时前滑值取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前滑值,同时点流量厚度得到后代入公式(6)得到更新后的前滑值,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n[0040] 2) 根据公式(7)计算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n[0041] (7)\n[0042] : 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 [mm]\n[0043] SACT: 各机架的同时点实测辊缝 [mm]\n[0044] △S: 基本轧机延伸量,根据实测轧制力及轧机常数曲线计算得到[mm][0045] : 宽度补偿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n[0046] GWID: 宽度补偿增益,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n[0047] △FOIL : 油膜影响量,根据实测轧辊速度及油膜试验曲线计算得到 [kN][0048] G: 油膜增益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n[0049] M: 轧机常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 [kN/mm]\n[0050] 3) 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根据公式(8)、(9)计算得到零点修正的更新值;\n[0051] (8)\n[0052] (9) \n[0053] 其中:\n[0054]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瞬时值; \n[0055] :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更新值; \n[0056] : 第i机架零点修正当前值; \n[0057] : 平滑系数,该参数为经验参数;\n[0058] 所述步骤三中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0.5s开始采集数据,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1)计算处理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n[0059] (2-1)。\n[0060] 所述步骤三中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6s开始采集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2)计算处理得到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 :\n[0061] (2-2)。\n[0062] 所述的步骤四中平滑系数 的取值为0.25。\n[0063] 所述的步骤五中平滑系数 的取值为0.5。\n[0064] 所述步骤五中迭代计算得到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的迭代次数为三次。\n[0065] 本发明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通过零点修正消除因轧辊热凸度、磨损及设备状态不断变化带来的辊缝模型动态误差,通过辊缝修正消除因轧制计划中带钢层别不断切换带来的辊缝模型静态误差,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减小辊缝模型的设定偏差。本技术改善了辊缝模型在轧制计划层别多变情况下的自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模型的设定精度,实现对带钢厚度的精确控制。\n附图说明\n[0066] 图1为本发明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中辊缝修正量更新和存储的流程框图;\n[0067] 图2为本发明中带钢轧制设定预计算时选用辊缝修正当前值的流程框图;\n[0068] 图3为本发明中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进行辊缝的零点修正流程框图;\n[0069] 图4轧机常数曲线;\n[0070] 图5油膜试验曲线。\n具体实施方式\n[0071]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n[0072] 实施例1\n[0073] 一种利用辊缝自适应提高精轧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74] 步骤一、建立一张按带钢层别进行索引的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钢种分类、厚度等级、宽度等级三个参数完全相同的各卷带钢为同一层别,各层别辊缝修正量的初始值都取\n0,以后每当切换带钢层别时,轧制前从表格中取到辊缝修正量,轧制结束后对相应层别的辊缝修正量进行更新;\n[0075] 步骤二、第k卷带钢轧制前,将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的轧制设定预计算,\n[0076] 1)如图2所示,先取到辊缝修正当前值,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从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提取出第k卷带钢对应层别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如第k卷带钢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即 = ;\n[0077] 2)接着取到零点修正当前值 ,取第k-1卷带钢对应机架的零点修正更新值,即 ;\n[0078] 3)最后将第k卷带钢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和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零点修正当前值 相加,得到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辊缝模型学习系数,用于第k卷带钢第i机架的轧制设定预计算;\n[0079] 步骤三、第k卷带钢轧制后,从安装在精轧末机架后的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 ,从过程控制计算机中获得用于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带钢目标厚度值 和精轧末机架目标辊缝值,计算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偏差 和初始辊缝偏差值 。\n[0080] 多功能仪检测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0.5s开始采集数据,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1)计算处理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值 :\n[0081] (2-1)。\n[0082] 从轧钢过程基础自动化系统中获得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 的具体方法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6s开始采集精轧末机架的实际辊缝值,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公式(2-2)计算处理得到精轧末机架实际辊缝值:\n[0083] (2-2)。\n[0084] 如图1所示,计算得到带钢终轧厚度偏差 和初始辊缝偏差值 :\n[0085] (1)\n[0086] (2)\n[0087] 并做如下选择:\n[0088] 1)当 满足 时,辊缝无需修正,辊缝修正瞬时值 重新赋\n值为0;\n[0089] 2)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瞬时值\n的取值为初始辊缝偏差值 ;\n[0090] 3)当 满足 或 ,并且 时,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n重新按公式(3)赋值;\n[0091] (3)\n[0092] 其中,Limit为带钢厚度偏差阈值;\n[0093] 步骤四、如图1所示,根据公式(4)计算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的更新值,判断第k卷带钢的层别,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不同时,则将辊缝修正更新值 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内对应的层别中;如第k卷带钢所处的层别与第k-1卷带钢所处的层别相同时,则辊缝修正更新值 不存入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n[0094] (4)\n[0095] 公式(4)中: 为第k卷带钢轧制后的辊缝修正更新值, 为第k卷带钢轧制设定预计算已确定的辊缝修正当前值, 为平滑系数根据经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取值为0.25;\n[0096] 步骤五、如图3所示,多功能仪收到启动信号后延时6s开始采集数据,共采集10个周期,每周期50ms,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如公式(2-1)的处理,得到各机架的轧辊速度、辊缝、轧制力、终轧厚度实测数据,计算精轧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同时点弹跳厚度,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进行辊缝的零点修正;该步骤具体包括:\n[0097] 1)根据公式(5)、(6)计算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n[0098] (5)\n[0099] (6)\n[0100] 式中, ----第i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m/s);\n[0101] ----精轧末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m/s);\n[0102] ----第i机架的前滑值;\n[0103] ----精轧末机架的前滑值;\n[0104] ----第i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mm);\n[0105] ----同时点带钢终轧厚度(mm);\n[0106] ----第i机架的前滑学习系数;\n[0107] 由公式(5)、(6)式可知,各机架前滑值和同时点流量厚度的计算需要相互迭代,第一次迭代计算同时点流量厚度时前滑值取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前滑值,同时点流量厚度得到后代入公式(6)得到更新后的前滑值,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三次迭代得到准确的同时点流量厚度和前滑值;\n[0108] 2) 根据前面收集到的同时点实绩数据,利用公式(7)可计算得到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计算某个机架时就用对应机架的实绩数据,做到一一对应。\n[0109] (7)\n[0110] : 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 [mm]\n[0111] SACT: 各机架的同时点实测辊缝 [mm]\n[0112] △S: 基本轧机延伸量,根据实测轧制力及轧机常数曲线计算得到[mm][0113] : 宽度补偿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根据试验得到的带钢宽度数据制成表格后查表得到 \n[0114] GWID: 宽度补偿增益,该系数为经验系数,在本实施例中取常数1.0 [0115] △FOIL : 油膜影响量,根据实测轧辊速度及油膜试验曲线计算得到 [kN][0116] G: 油膜增益系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在本实施例中通常取常数1.0 [0117] M: 轧机常数,该系数为经验系数,通过轧机常数试验得到 [kN/mm][0118] 3) 利用同时点弹跳厚度与同时点流量厚度之差,根据公式(8)、(9)计算得到零点修正的更新值;\n[0119] (8)\n[0120] (9) \n[0121] 其中:\n[0122]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瞬时值; \n[0123] : 第i机架零点修正的更新值; \n[0124] : 第i机架零点修正当前值; \n[0125] : 平滑系数,该参数为经验参数,在本实施例中取值为0.5。\n[0126] 下面给出某国内热轧生产线具体8卷带钢对应步骤二、三、四的的辊缝修正的计算过程。\n[0127] 在表1中,用LOTF代表层别标志,值为0时为不同层别,值为1时为同一层别,用NLOT代表同层别轧制的带钢卷号,TBL项为当前层别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中的值。当且仅当新层别轧制第1卷时,才将轧制后辊缝修正更新值存储到当前层别的辊缝修正量静态表格,带钢厚度偏差阈值Limit设定为0.025mm。\n[0128] \n[0129] 第1卷:新层别LOTF取0,dso取静态表格值-0.15;轧制完成获取实绩数据后,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0.08, 初始辊缝偏差值 =-0.77 , \n满足 >0.025的条件,同时 ,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 值-0.77;最\n后, = -0.15 -0.77*0.25 = -0.34;因为是新层别,将dsn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0] 第2卷:层别代码HNO3与第1卷不同,故LOTF=0,dso取静态表格值-0.18;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4, 初始辊缝偏差值 = -0.47 , \n满足 > 0.025的条件,同时 ,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 值 -0.47;\n最后, = -0.3;因为是新层别,将dsn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1] 第3卷:层别代码相同,故LOTF=1,NLOT=2,dso取第2卷dsn值-0.3;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4, 初始辊缝偏差值 = -0.25 , 满足 \n > 0.025的条件,同时 ,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 值 -0.25;最后,\n = -0.36;因为是旧层别,所以dsn不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2] 第4卷:层别代码HNO2、HNO3与第3卷不同,故LOTF=0,dso取静态表格值-0.01;\n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7, 初始辊缝偏差值 = \n0.02 , 满足 < -0.025的条件,同时 ,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 值\n0.02;最后, = 0.02;因为是新层别,将DSN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3] 第5卷:层别代码相同,故LOTF=1,NLOT=2,dso取第4卷dsn值0.02;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5, 初始辊缝偏差值 = -0.47 , 满足 \n> 0.025的条件,同时 ,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 值-0.47;最后,\n= -0.1;因为是旧层别,所以dsn不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4] 第6卷:层别代码相同,故LOTF=1,NLOT=3,dso取第5卷dsn值-0.1;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初始辊缝偏差值 , 因\n为-0.025< <0.025,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0;最后, ;因\n为是旧层别,所以dsn不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5] 第7卷:层别代码相同,故LOTF=1,NLOT=4,dso取第6卷dsn值-0.1;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4, 初始辊缝偏差值 = -0.29 , 因\n为 <-0.025, 同时 ,故 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0.5* = 0.02;最后,= -0.1;因为是旧层别,所以dsn不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6] 第8卷:层别代码相同,故LOTF=1,NLOT=5,dso取第7卷dsn值-0.1;轧制后,计算厚度偏差 = -0.02, 初始辊缝偏差值 = -0.13 , 因\n为-0.025< <0.025, 故辊缝修正学习瞬时值 取0;最后, ;因\n为是旧层别,所以dsn不存储到静态表格中。\n[0137] 由于数据量较大,下面只给出表1中第一卷带钢对应步骤五的计算过程。\n[0138] 生产线投产时通过测试试验数据得到如图4、5所示的轧机常数曲线和油膜试验曲线。\n[0139] 表1中第一卷带钢的成品宽度为1110mm,带钢目标厚度值 1.8mm,F1机架入口厚度为31.9mm。\n[0140] 精轧末机架的实测轧辊速度 为9.92m/s,同时点带钢终轧厚度为1.87mm(这个数据与表1中的实测厚度不同,是因为两者的采集时机不同)。第一次迭代计算前滑值取轧制设定预计算的值,经过三次迭代计算后,各机架的同时点流量厚度及前滑值的计算结果如表2。\n[0141] \n[0142] 基本轧机延伸量 =实测轧制力对应的轧机延伸量-零调轧制力对应的轧机延伸量\n[0143] 油膜影响量 =实测轧辊转速对应的油膜影响量-零调轧辊转速对应的油膜影响量\n[0144] 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 的计算结果如表3,本实施例中宽度补偿增益GWID及油膜增益系数G都取值1.0,用带钢宽度1110mm查表得到宽度补偿系数 为0.961,根据实测轧制力及如图4所示的轧机常数曲线得到基本轧机延伸量△S,根据实测轧辊速度及如图5所示的油膜试验曲线得到油膜影响量△FOIL,通过轧机常数试验得到轧机常数M,最终得到各机架的同时点弹跳厚度如表3所示。\n[0145] \n[0146] 下面给出第一卷带钢零点修正的计算过程。其中,零点修正的瞬时值通过各机架的弹跳厚度减去流量厚度得到,零点修正的当前值为轧制设定预计算取到的前一卷带钢的更新值,零点修正的更新值通过公式(9)得到。\n[0147]
法律信息
- 2013-06-19
- 2012-04-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1B 37/58
专利申请号: 201010263591.3
申请日: 2010.08.26
- 2012-03-1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0-08-18
|
2009-10-10
| | |
2
| |
2010-01-06
|
2009-07-24
| | |
3
| | 暂无 |
2007-11-09
| | |
4
| |
2004-11-17
|
2003-12-1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