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 |
申请号 | CN201020274541.0 | 申请日期 | 2010-07-29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8B21/02 | IPC分类号 | G;0;8;B;2;1;/;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发明人 | 李丕丁;赵智慧;刘琴;毛敏琪;郅乃千 |
代理机构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宁芝华 |
摘要
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包括: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且装设的高度不超过儿童的身高的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且装设的高度超过儿童的身高、但不超过成年人的身高的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相对于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的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用于当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未接收到非可见光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接收到非可见光时发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器;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发出警示信号的报警器;以及供电电路,由此当儿童进入危险区域时会引发报警器报警,以提醒父母等人的注意,从而可避免危险的发生。
1.一种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的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其装设的高度不超过儿童的身高;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的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其装设的高度超过儿童的身高,但不超过成年人的身高;
相对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的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
相对于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的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
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连接且用于当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未接收到非可见光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接收到非可见光时发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器;
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且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发出警示信号的报警器;以及
用于向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控制器提供电源的供电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都采用红外发射管来实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都采用红外接收管来实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单片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为蜂鸣器。
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一种警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世界儿童伤害预防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天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非故意或意外伤害,大量儿童因此留下终生残疾。儿童受伤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和发展问题。每年有83万儿童死于非故意伤害,此外,还有数以百万计儿童所受的伤害虽未致命,但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和获得康复服务。\n此外,新闻上也频频爆出有儿童从高楼不慎坠楼的消息。尽管备受关注的儿童是所有家长以及所有家庭的重心,可是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每天仍然都有着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的发生。许多儿童,尤其是会走会摆弄东西、具有多动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儿童更危险,因为他们并非不能区分好坏、不知道安全与危险,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心。因此如何提高监护人的监护力度,如何减少这类不幸事件的发生,实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n发明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以有效避免危险的发生。\n[0004]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包括: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且装设的高度不超过儿童的身高的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且装设的高度超过儿童的身高、但不超过成年人的身高的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相对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的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相对于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的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连接且用于当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未接收到非可见光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接收到非可见光时发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且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发出警示信号的报警器;以及用于向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控制器提供电源的供电电路。\n[0005] 其中,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可都包括红外发射管;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可都采用红外接收管来实现。\n[0006] 其中,所述控制器可包括单片机;所述报警器可为蜂鸣器。\n[000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通过在危险区域入口处设置高度不同的两个非可见光发射器和非可见光接收器,从而可在儿童进入危险区域时引发蜂鸣器报警,进而引起父母等人的注意,避免事故的发生。\n附图说明\n[000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09]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的非可见光发射器电路示意图;\n[0010]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的非可见光接收器示意图;\n[0011]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的报警器电路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2]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包括: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控制器、报警器和供电电路等。\n[0013] 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例如厨房的门的一侧),且装设的高度不超过儿童的身高,其能发出非可见光,例如可采用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如图2所示,将一红外发射管D1的一端通过一电阻R3与电源(即5V)连接,另一端接地,即可形成一简单的非可见光发射器,所述红外发射管D1也就一直发出红外光。\n[0014] 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也固定在危险区域入口处,例如也装在厨房的门的一侧,不过其装设的高度要超过儿童的身高,但不超过成年人的身高。同样,其也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电路。\n[0015] 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相对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例如,在厨房的门的另一侧,其高度可和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所安装的高度相同,用于接收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所发出的非可见光。其可采用如图3所示的电路来实现,即红外接收管T4一端连接在比较器T5A(即LM358)的负相输入端2,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3接入由电阻分压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由此,当红外接收管T4接收到红外发射管D1所发出的红外光时,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电压下降至低电位,由此比较器输出端1(连接控制器的引脚P1.3)输出高电平。\n[0016] 所述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相对于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固定设置,例如,在厨房的门的另一侧,其高度可和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所安装的高度相同,用于接收所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所发出的非可见光。同样也可采用图3所示的电路来实现。\n[0017]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连接,用于当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未接收到非可见光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接收到非可见光时发出控制信号,其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n[0018] 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发出警示信号,其可以是蜂鸣器。如图4所示,单片机输出信号(即Signal)经过电阻R2后送入晶体管Q1的基极,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蜂鸣器(即LS1)的高电位端,集电极通过电阻R1接5V电压,蜂鸣器的低电位端接地(即GND),如此,当单片机输出高电位时,晶体管Q1导通,从而蜂鸣器发出报警声(Bell)。\n[0019] 所述供电电路用于向所述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控制器提供电源,其可采用电池供电。为简化图示,图中的供电电路与低位非可见光发射器、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的连接线并未示出,在此予以说明。\n[0020] 上述警示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n[0021] 当儿童进入厨房时,门上设置的低位非可将光发射器所发出的非可见光被儿童阻挡,因此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接收不到非可见光,因此其输出为低电位;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因能接收到高位非可见光发射器所发出的可见光而输出高电位,因此单片机输出高电平使蜂鸣器报警,以提醒父母等人的注意;而当成人进入厨房时,低位非可见光接收器和高位非可见光接收器都不能接收到可见光,因此两者都输出低电位,因此单片机也输出低电位,从而使蜂鸣器不发出鸣叫。\n[002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能表明儿童进入危险区域的警示装置通过在危险区域入口处设置高度不同的两个非可见光发射器和非可见光接收器,从而可在儿童进入危险区域时引发蜂鸣器报警,进而引起父母等人的注意,避免事故的发生。\n[0023] 上述实施例仅列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n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法律信息
- 2012-09-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8B 21/02
专利号: ZL 201020274541.0
申请日: 2010.07.29
授权公告日: 2011.02.16
- 2011-02-1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2-10-31 | 2012-10-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