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中沿着长度方向排布有若干个加热棒,各个加热棒的间距根据补热需要调控,所述加热棒上设置若干个非连续的发热段,用于降低炉体中部区的温度峰值,加热棒的两端安装于炉体的侧壁上,且热端向炉壁延伸,用于提高炉体侧壁区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加热棒的热端延伸至所述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包括位于炉体内部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于发热段形成绕圈状,于非发热段形成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中设置有输送辊,所述输送辊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布有加热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分布有若干个检测环境温度的热电偶。
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道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n背景技术\n[0002] 传统辊道炉的结构中,输送辊的上方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加热棒,以提供所需环境温度。其中,加热棒的两端固定于炉侧壁上,仅中间段发热,各个电加热棒沿着炉宽、炉长方向的排布如图5和图7所示。然而,随着炉腔加长加宽加高,炉内温度的均匀性下降,存在局部区域温度高(一般为中部集中区)、局部区域温度低(一般为靠近炉壁区域)的情况,温差可达16‑20℃,对应的温度曲线如图6和图8所示。由此,直接影响辊道炉加热效果,特别是面对产品对入内温度敏感的情况,无法满足生产要求。\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在基本不影响窑炉热工布局的基础上,提高温度分布的均匀性。\n[0004]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n[0005] 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其包括炉体,炉体中沿着长度方向排布有若干个加热棒,各个加热棒的间距根据补热需要调控,加热棒上设置若干个非连续的发热段,用于降低炉体中部区的温度峰值,加热棒的两端安装于炉体的侧壁上,且热端向炉壁延伸,用于提高炉体侧壁区的温度。\n[0006] 特别地,炉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加热棒的热端延伸至凹槽中。\n[0007] 特别地,加热棒包括位于炉体内部的加热丝,加热丝于发热段形成绕圈状,于非发热段形成直线状。\n[0008] 特别地,炉体中设置有输送辊,输送辊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布有加热棒。\n[0009] 特别地,炉体上分布有若干个检测环境温度的热电偶。\n[0010]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低温差分布辊道炉采用分段式加热棒结构,减小了炉体内中部区与炉壁区的温差,并在炉长方向间隙式布局以按需补热,实现在窑炉整体热工布局不受大影响的状况下,极大提高了温度分布均匀性,满足了生产要求。\n附图说明\n[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中加热棒于炉宽方向上的排布示意图;\n[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于炉宽方向上的温度曲线图;\n[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中加热棒于炉长方向上的排布示意图;\n[00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于炉长方向上的温度曲线图;\n[0015] 图5是现有辊道炉中加热棒于炉宽方向上的排布示意图;\n[0016] 图6是现有辊道炉于炉宽方向上的温度曲线图;\n[0017] 图7是现有辊道炉中加热棒于炉长方向上的排布示意图;\n[0018] 图8是现有辊道炉于炉长方向上的温度曲线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9]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2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n[0022]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n[0023] 请参阅图1和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差分布辊道炉,包括炉体1,炉体1中沿着长度方向排布有若干个加热棒2,各个加热棒2的间距根据补热需要调控,由此,针对升温段、保温段、冷却段等区域可自由设置间距,降低能耗,且使得对温度敏感的区域温差小,提高均匀性,如图4所示。\n[0024] 特别地,为进一步保证环境温度的均匀性,炉体1中设置有输送辊3,输送辊3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布有加热棒2。\n[0025] 此外,加热棒2上设置若干个非连续的发热段4,用于降低炉体1中部区的温度峰值。由于炉体1中部区为温度集中区,往往较两端温度高,温差大,因此,适当留有非发热段\n5,可降低温度峰值,从而均衡温度。\n[0026] 此处的加热棒2包括位于炉体1内部的加热丝,加热丝于发热段4形成绕圈状,于非发热段5形成直线状。\n[0027] 进一步地,加热棒2的两端安装于炉体1的侧壁上,且热端向炉壁延伸,用于提高炉体1侧壁区的温度,解决两侧壁区温度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均衡温度,如图2所示,具体是,炉体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6,加热棒2的热端延伸至凹槽6中。\n[0028] 另外,炉体1上分布有若干个检测环境温度的热电偶7,以便对温度调控。\n[0029] 综上,上述的低温差分布辊道炉采用分段式加热棒结构,减小了炉体内中部区与炉壁区的温差,并在炉长方向间隙式布局以按需补热,实现在窑炉整体热工布局不受大影响的状况下,极大提高了温度分布均匀性,满足了生产要求。\n[0030]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