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 |
申请号 | CN202221178091.4 | 申请日期 | 2022-05-12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G21/28 | IPC分类号 | E;0;4;G;2;1;/;2;8;;;E;0;3;B;1;1;/;1;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鹰潭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平安路54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鹰潭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鹰潭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江先;彭志强;汪永南 |
代理机构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玲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散热装置领域,公开了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包括第一蓄水箱,所述第一蓄水箱的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螺纹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将导热片安装在第一水管上,而后将第一水管沿需要散热的大块混凝土围绕多圈,将第一水管的顶端通过转动螺丝的方式与第一水泵固定,将第一水管的底端与二连接管连接,将第一水泵与第一连接管连接,此时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开始工作,此时第一蓄水箱里的水沿水管流动,通过导热片将大块混凝土中的热量带出,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一种水循环的效果,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
1.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包括第一蓄水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箱(1)的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2),所述第一连接管(2)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水泵(3),所述第一水泵(3)的输出端螺纹连接有第四连接管(21),所述第四连接管(2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环形把手(6),所述限位板(5)的四角位置开设有螺孔(7),所述螺孔(7)开设至第一水泵(3)内部,所述螺孔(7)螺纹连接有螺丝(8),所述第四连接管(21)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4),所述第一水管(4)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导热片(10),所述第一水管(4)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盖(11),所述第一水箱盖(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管(12),所述第二水管(12)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3),所述第三连接管(1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水泵(14)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水管(16),所述第二水泵(14)固定连接在第二水箱盖(15)的上表面一侧,所述第三水管(16)的外部设置有第二蓄水箱(17),所述第二水箱盖(15)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17),所述第二水箱盖(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水箱(17)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阀门(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轮子(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杆(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10)为可自由伸展卷曲的导热片(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10)的材料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可以为铜、铝或铁其中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4)为软管。
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散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大体积混凝土是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升温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n[0003] 专利号为CN201220737796.5的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装置,用于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由水管、设置于所述水管外壁面上的散热片分布板以及若干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分布板上的散热片构成;在运输、搬运或堆放时,散热片呈卷曲状;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散热片被拉伸张开,呈延展平面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热传导面积大,散热速度快,效率高,适宜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大规模使用,成本较低,但是该专利中,没有考虑到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到水管内的水受热之后,怎么方便进行更换的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包括第一蓄水箱,所述第一蓄水箱的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螺纹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环形把手,所述限位板的四角位置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开设至第一水泵内部,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有螺丝,所述第四连接管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导热片,所述第一水管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连接管。\n[000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07] 所述第一蓄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盖,所述第一水箱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水管,所述第二水泵固定连接在第二水箱盖的上表面一侧,所述第三水管的外部设置有第二蓄水箱,所述第二水箱盖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所述第二水箱盖得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n[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09] 所述第二蓄水箱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阀门。\n[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11] 所述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轮子。\n[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13] 所述第一蓄水箱与第二蓄水箱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杆。\n[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15] 所述导热片为可自由伸展卷曲的导热片。\n[001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17] 所述导热片的材料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可以为铜、铝或铁其中一种。\n[001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n[0019] 所述第一水管为软管。\n[0020]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n[0021] 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将导热片安装在第一水管上,而后将第一水管沿需要散热的大块混凝土围绕多圈,将第一水管的顶端通过转动螺丝的方式与第一水泵固定,将第一水管的底端与二连接管连接,将第一水泵与第一连接管连接,此时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开始工作,此时第一蓄水箱里的水沿水管流动,通过导热片将大块混凝土中的热量带出,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一种水循环的效果,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n[0022] 2、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蓄水箱中的水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可能会导致大块混凝土的散热效果不好,此时第二水泵启动,第二水泵的输出端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通过输出端沿第三水管排入至第二蓄水池内,第二蓄水池通过阀门可以将水排出,当第二蓄水池内的水排出后,此时再通过阀门可以将第二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第二水泵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方便更换水的效果。\n附图说明\n[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4]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的俯视图;\n[0025]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的爆炸图;\n[0026]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的第一水泵部分结构图;\n[0027]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的导热片示意图。\n[0028] 图例说明:\n[0029] 1、第一蓄水箱;2、第一连接管;3、第一水泵;4、第一水管;5、限位板;6、环形把手;\n7、螺孔;8、螺丝;9、第二连接管;10、导热片;11、第一水箱盖;12、第二水管;13、第三连接管;\n14、第二水泵;15、第二水箱盖;16、第三水管;17、第二蓄水箱;18、阀门;19、轮子;20、牵引杆;21、第四连接管。\n具体实施方式\n[003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3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32]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散热的装置,包括第一蓄水箱1,所述第一蓄水箱1的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2,所述第一连接管2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水泵3,所述第一水泵3的输出端螺纹连接有第四连接管21,所述第四连接管2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环形把手6,所述限位板5的四角位置开设有螺孔7,所述螺孔7开设至第一水泵3内部,所述螺孔7螺纹连接有螺丝8,所述第四连接管21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4,所述第一水管4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导热片10,所述第一水管4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首先将导热片10安装在第一水管4上,而后将第一水管4沿需要散热的大块混凝土围绕多圈,将第一水管4的顶端通过转动螺丝8的方式与第一水泵3固定,将第一水管4的底端与二连接管连接,将第一水泵3与第一连接管2连接,此时启动第一水泵3,第一水泵3开始工作,此时第一蓄水箱1里的水沿水管流动,通过导热片10将大块混凝土中的热量带出,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一种水循环的效果,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n[0033] 所述第一蓄水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盖11,所述第一水箱盖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管12,所述第二水管12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3,所述第三连接管1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水泵14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三水管16,所述第二水泵14固定连接在第二水箱盖15的上表面一侧,所述第三水管16的外部设置有第二蓄水箱17,所述第二水箱盖15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17,所述第二水箱盖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箱17,所述第二蓄水箱17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阀门18,所述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轮子19,所述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杆20,所述导热片10为可自由伸展卷曲的导热片10,所述导热片10的材料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可以为铜、铝或铁其中一种,所述第一水管4为软管,当第一蓄水箱1中的水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可能会导致大块混凝土的散热效果不好,此时第二水泵14启动,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通过输出端沿第三水管16排入至第二蓄水池内,第二蓄水池通过阀门18可以将水排出,当第二蓄水池内的水排出后,此时再通过阀门18可以将第二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第二水泵14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方便更换水的效果,在需要对其他地方的大块混凝土时,可以通过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上的牵引杆20,拉动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通过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下的轮子19减少底面的摩擦力可以更加的方便将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移动到其他地方。\n[0034] 工作原理:在需要对大块混凝土进行散热时,首先将导热片10安装在第一水管4上,而后将第一水管4沿需要散热的大块混凝土围绕多圈,将第一水管4的顶端通过转动螺丝8的方式与第一水泵3固定,将第一水管4的底端与二连接管连接,将第一水泵3与第一连接管2连接,此时启动第一水泵3,第一水泵3开始工作,此时第一蓄水箱1里的水沿水管流动,通过导热片10将大块混凝土中的热量带出,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一种水循环的效果,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当第一蓄水箱1中的水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可能会导致大块混凝土的散热效果不好,此时第二水泵14启动,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通过输出端沿第三水管16排入至第二蓄水池内,第二蓄水池通过阀门18可以将水排出,当第二蓄水池内的水排出后,此时再通过阀门18可以将第二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第二水泵14将第一蓄水池内的水加满,通过这种设计达到了方便更换水的效果,在需要对其他地方的大块混凝土时,可以通过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上的牵引杆20,拉动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通过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下的轮子19减少底面的摩擦力可以更加的方便将第一蓄水箱1与第二蓄水箱17移动到其他地方。\n[003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