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 |
申请号 | CN202221546875.8 | 申请日期 | 2022-06-2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IPC分类号 | B;2;5;B;2;7;/;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湖北卫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环山路孙家冲1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湖北卫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湖北卫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顾勇;刘保忠;詹新进;许道峰;谭颖强;刘德雄 |
代理机构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媛 |
摘要
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包括设置于抗暴间内的翻转板、翻转轴、配重杆、配重块、翻转轴支架、托板、气缸;翻转板固定连接于翻转轴一侧,配重杆固定连接于翻转轴另一侧;翻转轴两端活动连接于翻转轴支架;配重杆上装有可沿配重杆滑动并固定的配重块;翻转板下方设有用于与翻转板配合翻模的托板;托板与用于带动托板向上运动以将翻转板托举至水平位置盛放模具、带动托板向下运动以使翻转板上的模具翻转落至托板上的气缸传动连接;翻转板一侧与翻转轴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用于翻动模具的弯折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火雷管生产时需人工翻模的问题,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可用于火雷管的新建生产线,也可用于现有火雷管生产线的改造。
1.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抗暴间内的翻转板(1)、翻转轴(2)、配重杆(3)、配重块(4)、翻转轴支架(5)、托板(7)、气缸(8);
所述翻转板(1)固定连接于翻转轴(2)一侧,配重杆(3)固定连接于翻转轴(2)另一侧;
翻转轴(2)两端活动连接于翻转轴支架(5);所述配重杆(3)上装有可沿配重杆(3)滑动并固定的配重块(4);
所述翻转板(1)下方设有用于与翻转板(1)配合翻模的托板(7);所述托板(7)与用于带动托板(7)向上运动以将翻转板(1)托举至水平位置盛放模具(10)、带动托板(7)向下运动以使翻转板(1)上的模具翻转落至托板(7)上的气缸(8)传动连接;
所述翻转板(1)一侧与翻转轴(2)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用于翻动模具(10)的弯折部(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7)与气缸(8)活塞杆外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7)上设有用于防止模具在翻转时掉落的挡板(7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1)、配重杆(3)与翻转轴(2)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4)上设有用于与紧定螺钉配合在配重杆(3)上固定的螺纹孔;紧定螺钉旋装于螺纹孔内前端与配重杆(3)外壁相抵以将配重块(4)固定在配重杆(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退管工序是否有空模具(10)推出来的传感器一、用于检测翻转板(1)上是否盛放有模具(10)的传感器二;所述传感器一、传感器二与设置于抗暴间外的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气缸(8)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爆破器材和火工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雷管装配生产用的自动翻模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火雷管是一种管类火工品,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且是其他工业雷管的主体元件,在工业雷管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十分重要。\n[0003] 目前国内各火雷管生产企业基本采用50孔组合模作为雷管生产过程各工序间的流转模具,其在雷管生产完成后需要从模具反面将雷管退出,使得模具流回装管工序后,需要人工翻模;在老生产线改造时常因抗暴间空间限制,而采用人工翻模;在新建的装配生产线上也有自动翻模装置,但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占用空间较大。\n发明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减轻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n[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包括设置于抗暴间内的翻转板、翻转轴、配重杆、配重块、翻转轴支架、托板、气缸。\n[0006] 所述翻转板固定连接于翻转轴一侧,配重杆固定连接于翻转轴另一侧;翻转轴两端活动连接于翻转轴支架;所述配重杆上装有可沿配重杆滑动并固定的配重块。\n[0007] 所述翻转板下方设有用于与翻转板配合翻模的托板;所述托板与用于带动托板向上运动以将翻转板托举至水平位置盛放模具、带动托板向下运动以使翻转板上的模具翻转落至托板上的气缸传动连接。\n[0008] 所述翻转板一侧与翻转轴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用于翻动模具的弯折部。\n[0009] 所述托板与气缸活塞杆外端连接。\n[0010] 所述托板上设有用于防止模具在翻转时掉落的挡板。\n[0011] 所述翻转板、配重杆与翻转轴焊接连接。\n[0012] 所述配重块上设有用于与紧定螺钉配合在配重杆上固定的螺纹孔;紧定螺钉旋装于螺纹孔内前端与配重杆外壁相抵以将配重块固定在配重杆上。\n[0013] 还包括用于检测退管工序是否有空模具推出来的传感器一、用于检测翻转板上是否盛放有模具的传感器二;所述传感器一、传感器二与设置于抗暴间外的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n[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翻模装置可实现自动翻模,替代了人工翻模,减轻人员劳动强度,而且可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员;2)本实用新型的翻模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占用空间少;3)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火雷管的新建生产线,也可用于现有火雷管生产线的改造,解决了火雷管生产时需人工翻模的问题。\n附图说明\n[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为图1的俯视图。\n[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始状态示意图。\n[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缸活塞杆完全伸出时的状态示意图。\n[0020] 图5、图6、图7为气缸下降时翻转板及模具翻转过程示意图。\n[0021] 图中,1、翻转板;2、翻转轴;3、配重杆;4、配重块;5、翻转支架;6、安装座;7、托板;\n8、气缸;9、气缸安装座;10、模具。\n具体实施方式\n[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3]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n[0024]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包括设置于抗暴间内的翻转板1、翻转轴2、配重杆3、配重块4、翻转轴支架5、安装座6、托板7、气缸8、气缸安装座9、模具10,以及安装在抗暴间外的由PLC控制器、触摸屏等控制设备。翻转轴支架5经安装座6固定于抗暴间内。气缸8经气缸安装座9固定于抗暴间内。抗暴间内还设有用于检测退管工序是否有空模具10推出来的传感器一、用于检测翻转板1上是否盛放有模具10的传感器二,传感器一、传感器二均与设置于抗暴间外的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气缸8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n[0025] 翻转板1、配重杆3与翻转轴2焊接连接,翻转轴2两端安装在翻转轴支架5上,由螺帽定位,防止轴向窜动。翻转板1一侧与翻转轴2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用于翻动模具10的弯折部101。在翻转板的下方设有气缸8及托板7。托板7固定于气缸8活塞杆外端,气缸8带动托板7向上运动以将翻转板1托举至水平位置盛放模具10,带动托板7向下运动以使翻转板1上的模具翻转落至托板7上。托板7上设有用于防止模具在翻转时掉落的挡板701。配重杆3上装有配重块4,配重块4可以在配重杆3上滑动,并通过紧定螺钉在合适的位置锁紧,用于调整翻转板1在静止状态时的位置,保证气缸8上升时,托板7可以将翻转板推至为水平状态。\n配重块4上设有用于与紧定螺钉配合在配重杆3上固定的螺纹孔;紧定螺钉旋装于螺纹孔内前端与配重杆3外壁相抵以将配重块4固定在配重杆3上。\n[0026]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雷管装配生产用翻模装置的初始状态,整套装置运行时,当传感器一探测到火雷管生产线上原有退管工序有空模具10推出来时,气缸8活塞杆伸出,在此过程中托板7将翻转板1推动以翻转轴轴心为旋转中心旋转,在气缸8活塞杆完全伸出时,翻转板1处于水平位置(如图4所示)。待火雷管生产线上原有抓模气爪将模具10从退管工序将空模具10放在本实用新型的翻转板1上,传感器二检测到翻转板1上有模具10时,气缸8活塞杆下降缩回,在模具10的重力作用下,翻转板1以翻转轴2的轴心为圆心做逆时针的转动,带动模具10转动,而后气缸活塞杆继续下降,翻转板1弯折部101翻动模具,最终模具\n10翻转落在托板7上,实现翻转(如图5—7所示)。\n[00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