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申请号 | CN201010547197.2 | 申请日期 | 2010-11-16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8544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R12/59 | IPC分类号 | H;0;1;R;1;2;/;5;9;;;H;0;1;R;1;3;/;5;0;2;;;H;0;1;R;1;3;/;6;4;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北门路99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苏聘胜;孟凡波;王青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覆导线的编织层及包覆编织层的绝缘外皮,导线具有芯线及包覆芯线的绝缘内皮,编织层包覆绝缘内皮的表面,编织层外露于绝缘外皮前端,线缆呈扁平状,金属壳体为扁平的铸造件,外露于绝缘外皮前端的编织层向后翻,编织层覆盖绝缘外皮的外表面,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编织层的金属箔,金属箔与金属壳体相互抵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省去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一些零部件,金属壳体的加工工艺更简单,结构更简单、组装更方便。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覆所述导线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绝缘外皮,所述导线具有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内皮,所述编织层包覆所述绝缘内皮的表面,所述编织层外露于所述绝缘外皮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呈扁平状,所述金属壳体为扁平的铸造件,外露于所述绝缘外皮前端的所述编织层向后翻,所述编织层覆盖所述绝缘外皮的外表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编织层的金属箔及成型于所述线缆的绝缘外皮前端的应力释放元件,所述金属箔和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均形成与线缆结构相同的扁平状,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位于所述绝缘外皮与所述向后翻的编织层之间,所述金属箔包覆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并与所述金属壳体相互抵压,所述金属壳体后端具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金属箔,所述金属箔外表面与所述收容槽内表面相互挤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下壳体与组装于所述下壳体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为金属一体式压铸制成,所述下壳体的前部为四个壁围设而成的封闭式结构且收容所述绝缘本体,所述下壳体的后部为三个壁围设而成的开放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设有位于其前端的一对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相抵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设有自其内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上凹槽,所述下壳体设有自其内表面向下形成的下凹槽,所述上凹槽与所述下凹槽共同形成所述收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凹槽、所述下凹槽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自其底部向上凸起令所述金属箔与所述金属壳体不分离的凸肋。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分别设有至少一对锁固孔,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设有用以锁固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的锁固件,所述锁固件与所述锁固孔数量相同,所述锁固件收容于所述锁固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材质为锌合金。
线缆连接器组件\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壳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n【背景技术】\n[0002] 于2010年6月2日中国专利公告的第CN201498780U号专利揭露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及焊接于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包括端子模块、套设并铆接于线缆上的安装环、遮蔽于端子模块上的屏蔽壳体及遮蔽于端子模块前端的前壳体。安装环包括螺纹部及间隔设置于相邻的螺纹部之间的铆接部,屏蔽壳体具有螺接部,螺接部的内侧设有螺纹。安装环铆接于向后翻的编织层外,同时施加压力于安装环的铆接部,使铆接部发生变形,连接的螺纹从而使安装环稳定地铆接于线缆上,然后,屏蔽壳体与安装环通过螺纹锁固方式相连接。如此设置,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组件较多,且屏蔽壳体、安装环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比较高,组装不便。\n[0003]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覆所述导线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绝缘外皮,所述导线具有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内皮,所述编织层包覆所述绝缘内皮的表面,所述编织层外露于所述绝缘外皮前端,所述线缆呈扁平状,所述金属壳体为扁平的铸造件,外露于所述绝缘外皮前端的所述编织层向后翻,所述编织层覆盖所述绝缘外皮的外表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编织层的金属箔,所述金属箔与所述金属壳体相互抵压。\n[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省去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一些零部件,金属壳体的加工工艺更简单,结构更简单、组装更方便。\n【附图说明】\n[0007]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n[0008]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n[0009] 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n[0010] 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1]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包覆导电端子2的绝缘本体1、具有编织层42且与导电端子1电性相连的线缆4、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3、成型于线缆4表面的应力释放元件5及包覆编织层42的金属箔6。\n[0012] 绝缘本体1为塑胶射出成型而成,大致层梯形,其包括:上壁11、与上壁相对的下壁12及连接上壁11与下壁12的一对侧壁13,其中一侧壁13具有斜面131。自绝缘本体\n1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的收容腔14,自收容腔14的上下表面分别向上壁11、下壁12方向凹陷若干收容通道15,收容通道15贯穿至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侧壁13分别设有自外表面向内凹陷长槽132,自绝缘本体1侧壁13后端向后延伸一对支撑部16。\n[0013] 导电端子2分为上、下两排,且均包括水平主体部22、自所述水平主体部22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接触部21以及自所述水平主体部22向后延伸的末端部23。\n[0014] 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3包括下壳体31及安装于下壳体31的上壳体32,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壳体3也可为一体式。下壳体31为金属材质(如锌合金)一体式压铸制成,其包括上壁311、与上壁311相对的下壁312及连接上壁311与下壁312的侧壁313,其中一侧壁313具有斜面3131。上壁311、下壁312均设有一对对接孔314,上壁311的对接孔314与下壁312的对接孔314上下方向对齐。自下壳体31的后部外表面向下去除上壁\n311、部分侧壁213,致使下壳体31前部为四个壁围设而成的封闭式结构,下壳体31的后部为三个壁围设而成的开放式结构。自下壳体31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收容空间315,收容空间315部分暴露于下壳体31后部,收容空间315设有自其表面向内凸起的一对长肋3151。\n下壳体31还包括自其后部向下凹陷形成的下凹槽316、与下凹槽316相邻的缺口317及一对锁固孔318,自下凹槽316底部向上凸起至少一个凸肋3161,缺口317贯穿于下壳体31的后表面。\n[0015] 上壳体32为金属合金(如锌合金)冲压而成,也可为通过压铸制成,大致呈U形。\n上壳体32包括位于其后部且自其内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上凹槽321、自其后部的内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一对锁固孔322、自其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对凸台323及位于前端两侧的一对支撑凸台326。自上凹槽321的底部向下凸出至少一个凸肋3211,锁固孔322贯穿上壳体的内外表面。上壳体32还具有位于上凹槽321前端且自其内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凹陷部\n324及位于上凹槽321后端缺口325,凹陷部324至上壳体32内表面深度相对凹槽321至上壳体32内表面深度深。\n[0016] 线缆4呈扁平状,可以为扁平线缆或扁平排线,分为接地线与讯号线两类线缆。线缆4包括:若干导线43、包覆导线43的编织层42及包覆编织层42的绝缘外皮41,导线43具有芯线431及包覆芯线431的绝缘内皮432,编织层42包覆绝缘内皮432的外表面。编织层42外露于绝缘外皮41的前端,导线43的绝缘内皮432外露于编织层42的前端,导线\n43的芯线431外露于绝缘内皮432的前端。\n[0017] 金属箔6主要材质为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如铝、锌等其他金属材质。金属箔6上下表面均具有传导作用。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用以锁固上壳体32与下壳体31的锁固件7。\n[0018] 组装时,成型绝缘本体1于导电端子2的表面,导电端子2的本体部22、接触部2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收容通道15内,接触部21的前端暴露于收容通道15外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未图示)相接触,末端部23外露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位于线缆4绝缘外皮41的前端成型应力释放元件5令线缆4不容易被损坏,将外露于绝缘外皮4的编织层42向后翻,应力释放元件5位于绝缘外皮41与后翻的编织层42之间,编织层42包覆应力释放5、绝缘外皮41的外表面。金属箔6包覆编织层42,金属箔6形成与线缆4、应力释放元件结构相同的扁平状。芯线431与导电端子2的末端部23相焊接使得线缆4与导电端子\n2电性连接。\n[0019] 绝缘本体1至下壳体31的后端向前安装于收容空间315内,下壳体31的长槽3151包覆绝缘本体1的长肋13,长肋13的后端面抵持长槽3151的后端面令绝缘本体1不会被使用者拔出于下壳体31外。金属箔6与应力释放元件5收容于下凹槽316内,金属箔6放置于凸肋3161之上。位于编织层42前端的导线43收容于收容空间315内。上壳体32安装于下壳体31后部,凸台323置于收容空间315之内且紧靠收容空间315上表面,凸台323的前端抵持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支撑凸台326与绝缘本体的支撑部16相抵持令绝缘本体\n1不后退。上壳体32的锁固孔322与下壳体31的锁固孔318上下对齐,上凹槽321内的凸肋3211紧压金属箔6的外表面,上、下壳体32、31的凸肋32111、3161令所述金属箔6与所述金属壳体3不分离。上壳体32的上凹槽321与下壳体31的凹槽316共同形成金属壳体\n3的收容槽,故,金属箔6与收容槽内表面相抵持。收容槽前后表面与应力释放元件5相互抵持令线缆4不松动,线缆4的绝缘外皮41收容于金属壳体3的缺口内。锁固件7自上壳体32的上部向下安装于锁固孔322、锁固孔318内令上壳体32与下壳体31牢固配合,上壳体32与下壳体31外表面相平齐。
法律信息
- 2018-11-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1R 12/59
专利号: ZL 201010547197.2
申请日: 2010.11.16
授权公告日: 2015.02.04
- 2015-02-04
- 2012-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1R 12/59
专利申请号: 201010547197.2
申请日: 2010.11.16
- 2012-05-2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97-04-22
| | |
2
| | 暂无 |
2007-05-16
| | |
3
| | 暂无 |
2007-03-08
| | |
4
| |
2007-01-31
|
2005-07-29
| | |
5
| | 暂无 |
2006-03-0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