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 |
申请号 | CN201120368161.8 | 申请日期 | 2011-10-03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0K28/06 | IPC分类号 | B;6;0;K;2;8;/;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监利县民华变速箱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容城镇联盟路387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监利县民华变速箱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监利县民华变速箱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谢奎豹 |
代理机构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风波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属汽车安全驾驶电子监测控制技术领域。它由微控电脑、油量控制器、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红外线体温监测仪、脑电波监测仪等构成,红外线体温监测仪的下方设有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和脑电波监测仪,脑电波监测仪下方设有供电电源和与供电电源连接的微控电脑,微控电脑的上方一侧设有油量控制器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该监测装置最大限度地堵塞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理漏洞,因而可以从根本上阻止酒驾、病驾和疲劳驾现象的发生。使得不符合驾驶机动车辆标准的人员无法启动车辆,运行中的车辆将被强行减速直至停止。大大降低了酒驾、病驾、疲劳驾驶等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1.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它由微控电脑(1)、油量控制器(2)、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脑电波监测仪(6)、报警器(7)、压力开关(8)构成,其特征在于: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的下方依次设置有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和脑电波监测仪(6),脑电波监测仪(6)下方设置有供电电源(10)和与供电电源(10)连接的微控电脑(1),微控电脑(1)的上方一侧设置有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上方一侧设置由报警器(7);所述的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脑电波监测仪(6)通过压力开关(8)与供电电源(10)连接,微控电脑(1)通过导线(11)分别与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脑电波监测仪(6)、报警器(7)、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连接;所述的微控电脑(1)上安装有电脑遥控启动器(9)。
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 \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属汽车安全驾驶电子监测控制技术领域。 \n背景技术\n[0002] 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车辆驾驶人员醉酒驾驶、带病驾驶、疲劳驾驶而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造成近数十万人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针对酒驾,国家出台了新的法规,加大了对酒后驾驶行为人的处罚力度,不论是否酿成严重后果,酒驾重罚、醉驾入罪,希望以此来遏制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疲劳驾驶、带病驾驶也同样是危害交通安全的两个主要因素,当驾驶人员生病发热、疲劳困顿时,其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肢体反应迟缓,在此状态下驾驶车辆,必然不能灵活掌控车辆,大约45%的交通事故都源发于此。但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却没有限制性条款,原因之一是当前还没有量化检测标准和手段。\n实际上,一切法律法规只具有事前约束、威慑和事后惩戒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禁止和彻底防患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如果能够基于交通工具建立起交通事故预警系统,特别是在车辆运行前和运行中对驾驶人员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进行动态监视和控制,使得饮酒人员和发热病人无法启动车辆,疲劳驾驶中的人员被实时警告,运行的车辆将被强行减速直至停止,那么,酒驾、病驾、疲劳驾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交通事故总数将少70%。 \n发明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酒后驾驶、带病驾驶、疲劳驾驶、进而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 \n[0004]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n[0005] 一种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它由微控电脑、油量控制器、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红外线体温监测仪、脑电波监测仪、报警器、压力开关构成,其特征在于:红外线体温监测仪的下方依次设置有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和脑电波监测仪,脑电波监测仪下方设置有供电电源和与供电电源连接的微控电脑,微控电脑的上方一侧设置有油量控制器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的上方一侧设置由报警器;所述的红外线体温监测仪、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脑电波监测仪通过压力开关与供电电源连接,微控电脑通过导线分别与红外线体温监测仪、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脑电波监测仪、报警器、油量控制器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微控电脑上安装有电脑遥控启动器。\n[000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n[0007] 机动车辆配置本实用新型后,目前实行的事后监督管理将改变为事前防御,变静态监督为动态控制,也最大限度地堵塞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理漏洞,因而可以从根本上阻止酒驾、病驾和疲劳驾现象的发生。该监测装置是建立在现代高科技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和风险预报技术应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运行保障领域,在车辆运行前和运行中对驾驶人员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进行动态监视,使不符合驾驶机动车辆标准的人员无法启动车辆,运行中的车辆将被强行减速直至停止。大大降低了酒驾、病驾、疲劳驾驶等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n[0008] 附图说明: \n[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0] 图中:1、微控电脑,2、油量控制器,3、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4、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5、红外线体温监测仪,6、脑电波监测仪,7、报警器,8、压力开关,9、电脑遥控启动器,10、供电电源,11、导线。 \n[0011] 具体实施方式: \n[0012] 该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由微控电脑1、油量控制器2、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脑电波监测仪6、报警器7、压力开关8构成,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的下方依次设置有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和脑电波监测仪6。脑电波监测仪6下方设置有供电电源10和与供电电源10连接的微控电脑1,微控电脑1上安装有电脑遥控启动器9,以方便驾驶员远距离启动微控电脑1,缩短进入车辆后到验证结束的时间。\n[0013] 微控电脑1的上方一侧设置有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上方一侧设置由报警器7;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脑电波监测仪6通过压力开关8与供电电源10连接,微控电脑1通过导线11分别与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脑电波监测仪6、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n3连接。 \n[0014] 该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安装时,压力开关8置于驾驶座下,以便借助驾驶人员的自身重力对其进行开启。供电电源10和微控电脑1在不影响驾驶操作的前提下,置于驾驶室的隐蔽位置。驾驶座的前方用于安装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和脑电波监测仪6,以使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对准驾驶人员,以及方便驾驶人员摘取脑电波监测仪6的探头和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的吹气嘴。同时将报警器7尽可能地靠近驾驶座安装固定,以便驾驶人员能清晰地听到其蜂鸣声。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分别安装于油箱油管和汽车的操纵机构上;分别用于控制供油量或关闭油路和锁定或释放汽车操纵机构的操纵杆。 \n[0015] 该汽车安全驾驶监测装置的微控电脑1是本监测装置的神经中枢,对来自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脑电波监测仪6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对执行机构(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发出指令。 \n[0016] 当驾驶人员进入驾驶室并坐定后,压力开关8接通工作电源,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自动对座位上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此时,驾驶人员必须戴上脑电波监测仪6的探头接受脑电波自动检测,同时驾驶人员必须摘下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的吹气嘴,并向酒精测量仪中呼气进行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检测数据经过微控电脑1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准驾标准。\n判断符合准驾标准后,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分别处于开启状态,车辆则能正常启动驾驶;因生病体温过高、饮酒、疲劳等原因导致判断不符合准驾标准后,油量控制器2和汽车操纵机构控制器3分别处于关闭和锁紧状态,车辆则能不能正常启动。 [0017] 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血液酒精含量测量仪4、红外线体温监测仪5关闭,脑电波监测仪6继续工作,对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测得驾驶人员因困顿迷蒙状态脑电波异常,报警器7在电脑的指示下,一是以语音方式及时提醒驾驶人员当前的自身状况以及即将采取的行动,二是以蜂鸣警报的方式唤醒处于困顿迷蒙状态下的驾驶员,使车辆恢复到正常受控状态。 \n[0018] 上述方式不足以唤醒处于困顿迷蒙状态下的驾驶员时,油量控制器2将在报警器\n7语音提示倒计时数秒后进入自动控制状态,人工加油将不起作用,车载控制电脑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应减少供油量,迫使车辆减速。为了保证高速运行中的车辆安全驶入停车地带,或者不至于因减速过快造成后方车辆追尾,油量控制器2会逐渐减少供油量而不会急速关闭。在减少燃油供给的同时,警报器7将会发出强烈的警笛音,直到车辆停驶,或唤醒驾驶员使脑电波恢复正常为止。 \n[0019] 当驾驶人员取下脑电波监测仪6并离开驾驶座位时,监测装置自动关闭。驾驶人员再次进入车辆试图启动车辆时,必须重新进行酒精含量、体温和脑电波测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检测时替代作弊行为。
法律信息
- 2013-11-2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60K 28/06
专利号: ZL 201120368161.8
申请日: 2011.10.03
授权公告日: 2012.06.06
- 2012-06-0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5-11-17 | 2015-11-17 | | |
2 | | 2016-07-28 | 2016-07-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