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儿童下腔静脉滤器 |
申请号 | CN202220244348.5 | 申请日期 | 2022-01-2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F2/01 | IPC分类号 | A;6;1;F;2;/;0;1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申请人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56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当前权利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发明人 | 成海燕;阴捷 |
代理机构 | 徐州先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俊杰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顶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圆孔,所述圆孔的内部活动设有内筒,所述内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内滤丝,所述外筒朝向内滤丝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外滤丝,且所述外滤丝位于内滤丝外部。通过设置的外筒、内滤丝和外滤丝等结构,便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通过将内滤丝与外滤丝进行铰接,便于对内滤丝和外滤丝的直径继续调节,从而可以改变下腔静脉滤器的大小,进而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且通过贴壁体的设计,使得贴壁体的一侧依附在血管内壁,从而可以将下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内部,进而可以减少外滤丝与血管内壁接触,防止下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内壁融合。
1.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包括外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的顶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圆孔(5),所述圆孔(5)的内部活动设有内筒(2),所述内筒(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内滤丝(7),所述外筒(1)朝向内滤丝(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外滤丝(6),且所述外滤丝(6)位于内滤丝(7)外部,每个所述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与内滤丝(7)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设有贴壁体(9),每个所述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延伸至贴壁体(9)的内壁,每个所述贴壁体(9)朝向外滤丝(6)的两内侧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每个所述连接杆(8)朝向第一外滤丝(6)的一端均与外滤丝(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贴壁体(9)为匚型结构,且每个所述贴壁体(9)均为竖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侧均开设有缺口(10),且每个所述内滤丝(7)远离内筒(2)的一侧均延伸至缺口(10)内部,每个所述内滤丝(7)位于缺口(10)内部的一端均与外滤丝(6)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滤丝(6)的数量和内滤丝(7)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所述内滤丝(7)和八个外滤丝(6)均为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2)的一侧外壁开设有钩槽(3),所述内筒(2)远离内滤丝(7)的一端开设有通孔(4),所述通孔(4)穿过钩槽(3)。
儿童下腔静脉滤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下腔静脉滤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儿童下腔静脉滤器。\n背景技术\n[0002] 下腔静脉滤器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装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植入,是为了截获脱落的血栓栓子,并保证下腔静脉通畅,达到防止肺栓塞发生的目的。\n[0003] 目前现有的下腔静脉滤器均是适用于成年人的,临床暂无适合儿童下腔静脉管径大小的滤器,从而无法通过微创手段对儿童起到预防栓子脱落的目的,由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下腔静脉直径不同,从而需要使用到的下腔静脉滤器规格也需要做出调整,且现有的下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内壁贴合部过大,从而容易造成血管内壁与下腔静脉滤器相融合,给后期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增加了空难,因此我们提出了儿童下腔静脉滤器,用以解决这种情况。\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具备便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和防止下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内壁融合的优点。\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顶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圆孔,所述圆孔的内部活动设有内筒,所述内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内滤丝,所述外筒朝向内滤丝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外滤丝,且所述外滤丝位于内滤丝外部,每个所述外滤丝远离外筒的一端与内滤丝铰接。\n[0006]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内筒向远离内滤丝的一侧拉动,使得内滤丝拉紧,由于内滤丝与外滤丝为铰接,从而可以将外滤丝收紧,进而可以减小外滤丝和内滤丝的直径,便于对其的大小进行调节。\n[0007] 优选的,每个所述外滤丝远离外筒的一端设有贴壁体,每个所述外滤丝远离外筒的一端延伸至贴壁体的内壁,每个所述贴壁体朝向外滤丝的两内侧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朝向第一外滤丝的一端均与外滤丝固定连接。\n[0008]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外滤丝远离外筒的一端安装有贴壁体,可以通过贴壁体与血管内壁贴合,从而防止外滤丝与血管内壁直接接触,进而造成该装置与血管内壁融合。\n[0009] 优选的,每个所述贴壁体为匚型结构,且每个所述贴壁体均为竖直设置。\n[001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贴壁体设为竖直状态,使贴壁体与外滤丝之间存在一定角度,进而使得贴壁体的一侧可以依附在血管的内壁。\n[0011] 优选的,每个所述外滤丝远离外筒的一侧均开设有缺口,且每个所述内滤丝远离内筒的一侧均延伸至缺口内部,每个所述内滤丝位于缺口内部的一端均与外滤丝铰接。\n[001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内滤丝设置在缺口内部,从而可以增加内滤丝与外滤丝之间的连接效果。\n[0013] 优选的,所述外滤丝的数量和内滤丝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所述内滤丝和八个外滤丝均为对称设置。\n[0014]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内滤丝与外滤丝设为对称设置,能够有效的截获脱落的血栓。\n[0015]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一侧外壁开设有钩槽,所述内筒远离内滤丝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穿过钩槽。\n[0016]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内筒上开设有钩槽和通孔,便于将下腔静脉滤器输送至病人体内。\n[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n[0018] 通过设置的外筒、内滤丝和外滤丝等结构,便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通过将内滤丝与外滤丝进行铰接,便于对内滤丝和外滤丝的直径继续调节,从而可以改变下腔静脉滤器的大小,进而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且通过贴壁体的设计,使得贴壁体的一侧依附在血管内壁,从而可以将下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内部,进而可以减少外滤丝与血管内壁接触,防止下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内壁融合。\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贴壁体结构示意图;\n[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到处放大图。\n[0023] 图中:1、外筒;2、内筒;3、钩槽;4、通孔;5、圆孔;6、外滤丝;7、内滤丝;8、连接杆;9、贴壁体;10、缺口。\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5]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儿童下腔静脉滤器,包括外筒1,外筒1的顶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圆孔5,圆孔5的内部活动设有内筒2,内筒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内滤丝7,外筒1朝向内滤丝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外滤丝6,且外滤丝6位于内滤丝7外部,每个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与内滤丝7铰接。\n[0026]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筒2向远离内滤丝7的一侧拉动,使得内滤丝7拉紧,由于内滤丝7与外滤丝6为铰接,从而可以将外滤丝6收紧,进而可以减小外滤丝6和内滤丝7的直径,便于对其的大小进行调节。具体的,每个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设有贴壁体9,每个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延伸至贴壁体9的内壁,每个贴壁体9朝向外滤丝6的两内侧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每个连接杆8朝向第一外滤丝6的一端均与外滤丝6固定连接。\n[0027]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端安装有贴壁体9,可以通过贴壁体9与血管内壁贴合,从而防止外滤丝6与血管内壁直接接触,进而造成该装置与血管内壁融合。\n[0028] 具体的,每个贴壁体9为匚型结构,且每个贴壁体9均为竖直设置。\n[0029]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贴壁体9设为竖直状态,使贴壁体9与外滤丝6之间存在一定角度,进而使得贴壁体9的一侧可以依附在血管的内壁。\n[0030] 具体的,每个外滤丝6远离外筒1的一侧均开设有缺口10,且每个内滤丝7远离内筒\n2的一侧均延伸至缺口10内部,每个内滤丝7位于缺口10内部的一端均与外滤丝6铰接。\n[0031]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滤丝7设置在缺口10内部,从而可以增加内滤丝7与外滤丝6之间的连接效果。\n[0032] 具体的,外滤丝6的数量和内滤丝7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内滤丝7和八个外滤丝\n6均为对称设置。\n[0033]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滤丝7与外滤丝6设为对称设置,能够有效的截获脱落的血栓。\n[0034] 具体的,内筒2的一侧外壁开设有钩槽3,内筒2远离内滤丝7的一端开设有通孔4,通孔4穿过钩槽3。\n[0035]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筒2上开设有钩槽3和通孔4,便于将下腔静脉滤器输送至病人体内。\n[003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导丝穿过通孔4,可以将下腔静脉滤器输送中病人体内,通过将内筒2向远离内滤丝7的一侧拉动,使得内滤丝7可以收紧,从而改变外滤丝6之间的间距,可以对下腔静脉滤器的大小进行调节,进而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下腔静脉滤器的大小进行调节,使得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且通过贴壁体9的设计,使得贴壁体9的一侧依附在血管内壁,从而可以将下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内部,由于贴壁体9与外滤丝6之间存在一定角度,从而可以防止外滤丝6与血管内壁接触,进而可以防止下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内壁融合,便于后期将下腔静脉滤器取出。\n[003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