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生理用卫生巾 |
申请号 | CN202020038068.X | 申请日期 | 2020-01-0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暂无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F13/51 | IPC分类号 | A61F13/51;A61F13/53;A61F13/539;A61F13/475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广州樱姿纸业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经济开发区福从路12号厂房A***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广州樱姿纸业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广州樱姿纸业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林育江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其包括面层、底层以及位于面层和底层之间的吸收芯,所述面层为体液可渗透的材料,所述底层为防水层,所述吸收芯包括一个前翼和后翼,所述吸收芯上还设有一个中凸芯,所述中凸芯位于前翼与后翼之间,所述后翼开有一个第二U型开口,所述第二U型开口沿吸收芯长度方向开设,第二U型开口的开口方向背向于中凸芯的方向。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受压之后保持预定形状,第二U型开口处的吸收芯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较小,减少对穿戴者的摩擦,保持吸收面积的稳定,预防体液经过股缝发生渗漏,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的效果。
1.一种生理用卫生巾,包括面层(1)、底层(2)以及位于面层(1)和底层(2)之间的吸收芯(3),所述面层(1)为体液可渗透的材料,所述底层(2)为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3)包括一个前翼(31)和后翼(32),所述吸收芯(3)上还设有一个中凸芯(33),所述中凸芯(33)位于前翼(31)与后翼(32)之间,所述后翼(32)开有一个第二U型开口(321),所述第二U型开口(321)沿吸收芯(3)长度方向开设,第二U型开口(321)的开口方向背向于中凸芯(33)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上设有若干导流压纹(11),导流压纹(11)上设有若干凹陷于吸收芯(3)方向的压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翼(31)开有一个第一U型开口(311),所述第一U型开口(311)沿吸收芯(3)长度方向开设,第一U型开口(311)的开口方向背向于中凸芯(33)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3)上开有若干渗透切口(35),若干所述渗透切口(35)形成渗透切线(34),所述渗透切线(34)沿吸收芯(3)的长度方向自后翼(32)向前翼(31)延伸,所述渗透切线(34)自后翼(32)向前翼(31)方向收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切线(34)至少有六根,渗透切线(34)包括均与吸收芯(3)中线对称且依次远离中线设计的第一切线(341)、第二切线(342)以及第三切线(3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切口(35)的长度方向与渗透切线(34)的长度方向相同,相邻两个渗透切口(35)之间的间距为渗透切口(35)长度的
1/5-1/2之间,渗透切口(35)间的间距由吸收芯(3)的两端朝向前翼(31)靠近中凸芯(33)的位置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凸芯(33)的中线与第一U型开口(311)或第二U型开口(321)的中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压纹(11)以吸收芯(3)长度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导流压纹(11)包括两根相互对称的纵向导流线(111),一个设于相对前翼(31)投影方向上的心形闭合导流线(112)以及两根相互对称的异形导流线;
两根纵向导流线(111)均与第三切线(343)重合;靠近第二U型开口(321)封闭端的两根导流压纹(11)沿后翼(32)朝向前翼(31)的方向扩口设置。
生理用卫生巾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产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理用卫生巾。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吸收性的产品,例如卫生巾,卫生巾是一种具吸收力的物质,主要的材质为棉、不织布、纸浆或以上材质复合物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纸,侧边的设计主要用来防止侧漏,因为使用时会和卫生棉本体呈现某个角度,更容易和鼠蹊部流生摩擦,因此使用柔软材质的侧边的卫生巾较受女性青睐。
[0003] 现有的卫生巾分为三层,分别是面层、吸收芯、底层。
[0004] 由于卫生巾的基本要求是用来吸收大流量的经血等体液,因此在的尺寸上设置的较厚且较宽,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卫生巾在穿戴者的大腿间被挤压在一起而受到压缩的力时,卫生巾的接受面积会减小,易发生渗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不易发生渗漏的生理用卫生巾。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生理用卫生巾,包括面层、底层以及位于面层和底层之间的吸收芯,所述面层为体液可渗透的材料,所述底层为防水层,所述吸收芯包括一个前翼和后翼,所述吸收芯上还设有一个中凸芯,所述中凸芯位于前翼与后翼之间,所述后翼开有一个第二U型开口,所述第二U型开口沿吸收芯长度方向开设,第二U型开口的开口方向背向于中凸芯的方向。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使前翼朝向穿戴者的腹部,中凸芯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紧密贴合穿戴者身体的外阴部提前吸收体液,且方便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定位;第二U型开口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根据人体工程学,贴合人体曲线,防止体液导流,同时,使本实用新型在穿戴者的大腿之间被压在一起时,第二U型开口的设置对本实用新型产生折叠时进行导向,且能自动根据不同穿戴者使用处的肌肉群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减小吸收芯在收到压力的过程中无控制性的被压缩,使本实用新型能在受压之后保持预定形状,第二U型开口处的吸收芯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较小,减少对穿戴者的摩擦,保持吸收面积的稳定,预防体液经过股缝发生渗漏,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面层上设有若干导流压纹,导流压纹上设有若干凹陷于吸收芯方向的压点。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导流压纹起到导流以及阻碍体液迁移的作用,使穿戴者在运动或压力作用下,在面层表面迁移的体液通过导流压纹快速与吸收芯或中凸芯接触,提高吸收芯或中凸芯的吸收效果,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强度,使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前翼开有一个第一U型开口,所述第一U型开口沿吸收芯长度方向开设,第一U型开口的开口方向背向于中凸芯的方向。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U型开口的设置,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的透气性,节省材料的损耗,第一U型开口将前翼分割成两部分,穿戴者在进行弯折的过程中较为方便,前翼的整体性减弱,提高穿戴者的舒适感,穿戴者在走路或者运动的过程中,前翼不易产生较大的褶皱,给穿戴者一种没有穿戴本发明的感觉。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收芯上开有若干渗透切口,若干所述渗透切口形成渗透切线,所述渗透切线沿吸收芯的长度方向自后翼向前翼延伸,所述渗透切线自后翼向前翼方向收束。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穿戴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体液通过渗透切口更易与中凸芯以及吸收芯接触,由于穿戴者在运动过程中,体液易产生部分迁移,渗透切线收束的设置,使迁移的体液易被导入吸收芯或中凸芯靠近前翼的一端,同时,位于吸收芯沿其长度方向的中段易受力挤压,减小吸收面积,提高渗透切线的密度易于使吸收芯或中凸芯吸收效果的稳定性,提高穿戴者的舒适感;使前翼弯折处的渗透切线较为密集,方便穿戴者因运动产生迁移的体液在传递至前翼弯折处时,被大量吸收,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由于前翼吸收的体液量较低,方便吸收芯内的体液发生转移。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透切线至少有六根,渗透切线包括均与吸收芯中线对称且依次远离中线设计的第一切线、第二切线以及第三切线。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迁移的部分体液能均匀穿过渗透切线上的渗透切口,并与吸收芯和中凸芯接触,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透切口的长度方向与渗透切线的长度方向相同,相邻两个渗透切口之间的间距为渗透切口长度的1/5-1/2之间,渗透切口间的间距由吸收芯的两端朝向前翼靠近中凸芯的位置逐渐减小。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穿戴者在运动或压力的影响下,迁移的部分体液能穿过渗透切线上的渗透切口与吸收芯和中凸芯接触,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靠近前翼方向上迁移的体液更易通过渗透切口与吸收芯接触。
[001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中凸芯的中线与第一U型开口或第二U型开口的中线重合。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前翼或后翼折痕不易凸显出来,穿戴者在运动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位置不易发生较大的偏移,吸收效果较好,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2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压纹以吸收芯长度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导流压纹包括两根相互对称的纵向导流线,一个设于相对前翼投影方向上的心形闭合导流线以及两根相互对称的异形导流线;两根纵向导流线均与第三切线重合;靠近第二U型开口封闭端的两根导流压纹沿后翼朝向前翼的方向扩口设置。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穿戴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趋于倒流或朝向后翼迁移的体液沿扩口设计导向压纹渗入吸收芯或中凸芯,穿戴者的体液不易发生倒流,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 1.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使前翼朝向穿戴者的腹部,中凸芯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紧密贴合穿戴者身体的外阴部提前吸收体液,且方便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定位;第二U型开口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根据人体工程学,贴合人体曲线,防止体液导流,同时,使本实用新型在穿戴者的大腿之间被压在一起时,第二U型开口的设置对本实用新型产生折叠时进行导向,且能自动根据不同穿戴者使用处的肌肉群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减小吸收芯在收到压力的过程中无控制性的被压缩,使本实用新型能在受压之后保持预定形状,第二U型开口处的吸收芯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较小,减少对穿戴者的摩擦,保持吸收面积的稳定,预防体液经过股缝发生渗漏,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
[0025] 2.使穿戴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体液通过渗透切口更易与中凸芯以及吸收芯接触,由于穿戴者在运动过程中,体液易产生部分迁移,渗透切线收束的设置,使迁移的体液易被导入吸收芯或中凸芯靠近前翼的一端,同时,位于吸收芯沿其长度方向的中段易受力挤压,减小吸收面积,提高渗透切线的密度易于使吸收芯或中凸芯吸收效果的稳定性,提高穿戴者的舒适感。
[0026] 3.使穿戴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趋于倒流或朝向后翼迁移的体液沿扩口设计导向压纹渗入吸收芯或中凸芯,穿戴者的体液不易发生倒流,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渗漏;提高穿戴者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面层与底层的位置关系。
[0028]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收芯的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吸收芯与中凸芯的位置关系。
[0029] 图中,1、面层;2、底层;3、吸收芯;31、前翼;32、后翼;33、中凸芯;321、第二U型开口;311、第一U型开口;34、渗透切线;35、渗透切口;341、第一切线;342、第二切线;343、第三切线;11、导流压纹;111、纵向导流线;112、心形闭合导流线;113异形导流线;1131、第一压纹;1132、第二压纹;1133、第三压纹;1134、第四压纹;1135、第五压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生理用卫生巾,面层1、底层2以及位于面层1和底层2之间的吸收芯3,吸收芯3图中未示出,面层1为无纺布或微孔式PE层等体液可渗透的材料,底层2由聚乙烯制成的薄塑料层等防水材料,面层1、吸收芯3以及底层2通过热熔胶等材料粘结;面层1长度为213mm,宽度为75mm;底层2长度为240mm,底层2宽度大于面层1的宽度,底层2的两侧设有护翼。
[0032] 结合图1和图2可知,吸收芯3为棉、无纺布、纸浆或高分子吸水体等亲水性较好的材料;面层1与底层2之间的吸收芯3为矩形且长度为199.52mm,宽度为68-75mm,工作人员根据佩戴者使用群体进行宽度的调整;吸收芯3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前翼31和后翼32,吸收芯3中线上粘合有一个中凸芯33;中凸芯33的长度方向与吸收芯3的长度方向相同,中凸芯33长度80mm,宽度为30mm,厚度为2.2mm;后翼32沿吸收芯3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一个长度为72.79mm的第二U型开口321,前翼31沿吸收芯3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一个长度为
60.21mm的第一U型开口311,第二U型开口321与第一U型开口311的开口方向均背向于中凸芯33的方向;中凸芯33位于第一U型开口311和第二U型开口321之间,且中凸芯33的中线与第一U型开口311或第二U型开口321的中线重合,中凸芯33与第二U型开口321的封闭处的间距等于中凸芯33的孔厚度;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使用群体以及使用环境调整中凸芯33以及吸收芯3的尺寸。
[0033] 如图2所示,吸收芯3上开有六条以吸收芯3中线为中心且两两对称的渗透切线34,渗透切线34由长度为10mm渗透切口35组成,渗透切口35的长度方向与渗透切线34的长度方向对应;渗透切线34沿吸收芯3的长度方向自后翼32向前翼31延伸,渗透切线34自后翼32向前翼31方向收束,前翼31靠近中凸芯33一端的渗透切线34密度较大且以此处为中心向吸收芯3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此处渗透切口35间的间距为2mm,远离此处的渗透切口35相互之间的间距为5mm;同时,在设计生产过程中,渗透切口35间的间距可以由吸收芯3的两端朝向前翼31靠近中凸芯33的位置逐渐减小。
[0034] 结合1和图2可知,渗透切线34包括均与吸收芯3中线对称且依次远离中线设计的第一切线341、第二切线342以及第三切线343;面层1上设有5条导流压纹11,分别为两根相互对称的纵向导流线111;一个设于相对前翼31投影方向上的心形闭合导流线112以及两根相互对称的异形导流线;导流压纹11由若干相互排列的压点组成;两根纵向导流线111均与第三切线343重合,对迁移量较大的体液进行限位导向,异形导流线包括第一压纹、第二压纹、第三压纹、第四压纹以及第五压纹,第一压纹与前翼31上的第二切线342重合,第二压纹与位于中凸芯33两侧的第二切线342重合,第一压纹与第二压纹连接;第三压纹沿后翼32上的第二切线342背向吸收芯3中线方向的一侧弧形过渡设置,第五压纹沿第二U型开口321的边缘朝向中线的一侧弧形过渡设置,第四压纹呈圆弧型且与第三压纹以及第五压纹背离前翼31的一端连接;靠近第二U型开口321封闭端的两根第五压纹沿后翼32朝向前翼31的方向扩口设置,第五压纹与第二U型开口321的边缘相交。心形闭合导流线112位于前翼31的投影方向上,心形闭合导流线112的中线与吸收芯3的中线重合。
[0035]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0036] 穿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使前翼31朝向穿戴者的腹部,面层1朝向穿戴者弯曲,穿戴者通过调整中凸芯33的位置,使本实用新型紧密贴合穿戴者身体的外阴部,后翼32在第二U型开口321的作用下,受压之后保持预定形状,形成折痕并有部分穿入使用者的股缝中,后翼32和吸收芯3之间形成弧度,3D立体贴合人体曲线,预防体液导流,前翼31与后翼32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较为稳定,不易偏移;穿戴者排出的体液离开穿戴者身体后,经过穿过面层1被亲水效果的中凸芯33吸收,部分体液被吸收芯3吸收,且当部分体液收到穿戴者运动或产生的其他压力导致在面层1上迁移时,部分迁移的体液经过面层1上的导流压纹11导流,使吸收芯3与这部分体液接触,体液被吸收,而不是沿着面层1表面向外流。
[0037]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