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端口(102),所述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插线口(101),所述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充电口(105),所述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等间距的接线口(104),且接线口(104)的内部设置有线体(103),所述壳体(1)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安装机构(3),所述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散热机构(2),所述线体(103)的表面设置有布线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2)由散热条(201)、散热孔(202)、紧固螺钉(203)与散热板(204)构成,所述壳体(1)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条(201),所述壳体(1)顶部位置处的表面皆设置有散热板(204),且散热板(204)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203),并且紧固螺钉(203)的一端贯穿散热板(204)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所述散热板(204)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孔(202),且散热孔(202)与壳体(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3)的内部分别包含有连接盘(301)、吸盘(302)、L型板(303)、紧固螺栓(304)、固定槽(305)与紧固螺柱(306),所述壳体(1)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L型板(303),且L型板(303)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04),并且紧固螺栓(304)的一端贯穿L型板(303)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303)的内部皆开设有紧固螺柱(306),且紧固螺柱(306)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盘(301),并且连接盘(301)的底部固定有吸盘(302),所述L型板(303)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柱(306),且紧固螺柱(306)与相互螺纹配合,并且紧固螺柱(306)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305)的内部并与连接盘(301)相互转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机构(4)的内部包含有连接板(401)、钉体(402)、线孔板(403)、伸缩弹簧(404)与夹紧垫(405),所述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线孔板(403),且线孔板(403)的表面皆固定有连接板(401),所述连接板(401)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钉体(402),且钉体(402)的一端贯穿连接板(401)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孔板(403)的内壁皆设置有夹紧垫(405),且夹紧垫(405)与线体(103)的表面紧密贴合,所述线孔板(403)的内壁皆安装有等间距的伸缩弹簧(404),且伸缩弹簧(404)的一端与夹紧垫(405)的表面相固定连接。
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输技术越来越重要,信息传输装置也随之发展,目前的信息传输装置功能用途及造型多种多样,可以适用于不同设备和不同场景,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信息传输被干扰时,会产生各种复杂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止信号干扰的信号传输装置。\n[0003] 经检索,专利号为201921697191.6,名称为一种防止信号干扰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实用新型,包括信息传输盒,所述信息传输盒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金属软网,所述金属软网的表面开设有拉链,所述信息传输盒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贯穿金属软网,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虽然具有可以将一部分的力传递给弹簧,弹簧变形吸收部分力,减少了信息传输盒整体的扰动的优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装置在使用时实现安装功能较为繁琐,从而容易导致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的现象;其次,装置在使用时实现散热的功能较为困难,从而容易导致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再次,装置在使用时未设置对线体的布线功能,从而容易导致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线体缠绕的现象。\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装置使用时的实现安装功能较为繁琐,实现散热的功能较为困难,以及未设置对线体的布线功能的问题。\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皆固定有端口,所述壳体的表面皆固定有插线口,所述壳体的表面皆固定有充电口,所述壳体的表面皆固定有等间距的接线口,且接线口的内部设置有线体,所述壳体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线体的表面设置有布线机构。\n[0006]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由散热条、散热孔、紧固螺钉与散热板构成,所述壳体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条,所述壳体顶部位置处的表面皆设置有散热板,且散热板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并且紧固螺钉的一端贯穿散热板并与壳体的表面螺纹紧固,所述散热板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孔,且散热孔与壳体相连通。\n[0007] 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的内部分别包含有连接盘、吸盘、L型板、紧固螺栓、固定槽与紧固螺柱,所述壳体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L型板,且L型板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并且紧固螺栓的一端贯穿L型板并与壳体的表面螺纹紧固。\n[0008] 优选的,所述L型板的内部皆开设有紧固螺柱,且紧固螺柱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盘,并且连接盘的底部固定有吸盘,所述L型板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柱,且紧固螺柱与相互螺纹配合,并且紧固螺柱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的内部并与连接盘相互转动配合。\n[0009] 优选的,所述布线机构的内部包含有连接板、钉体、线孔板、伸缩弹簧与夹紧垫,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线孔板,且线孔板的表面皆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钉体,且钉体的一端贯穿连接板并与壳体的表面螺纹紧固。\n[0010] 优选的,所述线孔板的内壁皆设置有夹紧垫,且夹紧垫与线体的表面紧密贴合,所述线孔板的内壁皆安装有等间距的伸缩弹簧,且伸缩弹簧的一端与夹紧垫的表面相固定连接。\n[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不仅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的现象,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而且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线体缠绕的现象;\n[0012] 1、通过设置有安装机构,将L型板分别放置在壳体两侧的表面,随后,拧紧紧固螺栓,在紧固螺栓的作用下将L型板固定在壳体的表面,随后,拧动紧固螺柱,在紧固螺柱与L型板的螺纹配合下带动连接盘运动,使连接盘带动吸盘运动至与地面紧贴,从而将壳体与地面吸住,实现了装置的安装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的现象;\n[0013] 2、通过设置有散热机构,将散热板分别放置于壳体的顶部,拧紧紧固螺钉,在紧固螺钉的作用下将散热板固定在壳体的表面,当壳体的温度升高时,热气通过散热条和散热孔排出壳体的内部,对壳体进行散热,实现了装置散热的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n[0014] 3、通过设置有布线机构,将线孔板放置于壳体的表面,拧紧连接板表面的钉体,在钉体的作用下将线孔板与壳体固定住,随后,将线体的一端穿过线孔板的内部,在线孔板内部伸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夹紧垫运动,对线体进行夹紧,在线孔板的作用下防止线体出现缠绕,实现了装置对线体的布线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线体缠绕的现象。\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n[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n[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n[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布线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n[0019] 图中:1、壳体;101、插线口;102、端口;103、线体;104、接线口;105、充电口;2、散热机构;201、散热条;202、散热孔;203、紧固螺钉;204、散热板;3、安装机构;301、连接盘;302、吸盘;303、L型板;304、紧固螺栓;305、固定槽;306、紧固螺柱;4、布线机构;401、连接板;\n402、钉体;403、线孔板;404、伸缩弹簧;405、夹紧垫。\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端口102,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插线口101,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充电口105,壳体1的表面皆固定有等间距的接线口104,且接线口104的内部设置有线体103。\n[0022]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1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安装机构3,且安装机构3的内部分别包含有连接盘301、吸盘302、L型板303、紧固螺栓304、固定槽305与紧固螺柱306,壳体1两侧的表面皆设置有L型板303,且L型板303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04,并且紧固螺栓304的一端贯穿L型板303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L型板303的内部皆开设有紧固螺柱\n306,且紧固螺柱306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盘301,并且连接盘301的底部固定有吸盘302,L型板\n303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柱306,且紧固螺柱306与相互螺纹配合,并且紧固螺柱306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305的内部并与连接盘301相互转动配合。\n[0023] 实施时,将L型板303分别放置在壳体1两侧的表面,随后,拧紧紧固螺栓304,在紧固螺栓304的作用下将L型板303固定在壳体1的表面,随后,拧动紧固螺柱306,在紧固螺柱\n306与L型板303的螺纹配合下带动连接盘301运动,使连接盘301带动吸盘302运动至与地面紧贴,从而将壳体1与地面吸住,以实现装置的安装功能。\n[0024]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散热机构2,且散热机构2由散热条201、散热孔202、紧固螺钉203与散热板204构成,壳体1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条\n201,壳体1顶部位置处的表面皆设置有散热板204,且散热板204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203,并且紧固螺钉203的一端贯穿散热板204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散热板204的表面皆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孔202,且散热孔202与壳体1相连通。\n[0025] 实施时,将散热板204分别放置于壳体1的顶部,拧紧紧固螺钉203,在紧固螺钉203的作用下将散热板204固定在壳体1的表面,当壳体1的温度升高时,热气通过散热条201和散热孔202排出壳体1的内部,对壳体1进行散热,以实现装置散热的功能。\n[0026]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线体103的表面设置有布线机构4,且布线机构4的内部包含有连接板401、钉体402、线孔板403、伸缩弹簧404与夹紧垫405,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线孔板403,且线孔板403的表面皆固定有连接板401,连接板401的表面皆螺纹连接有钉体\n402,且钉体402的一端贯穿连接板401并与壳体1的表面螺纹紧固,线孔板403的内壁皆设置有夹紧垫405,且夹紧垫405与线体103的表面紧密贴合,线孔板403的内壁皆安装有等间距的伸缩弹簧404,且伸缩弹簧404的一端与夹紧垫405的表面相固定连接。\n[0027] 实施时,将线孔板403放置于壳体1的表面,拧紧连接板401表面的钉体402,在钉体\n402的作用下将线孔板403与壳体1固定住,随后,将线体103的一端穿过线孔板403的内部,在线孔板403内部伸缩弹簧404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夹紧垫405运动,对线体103进行夹紧,在线孔板403的作用下防止线体103出现缠绕,以实现装置对线体103的布线功能。\n[0028]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壳体1放置于指定位置处,将L型板303分别放置在壳体1两侧的表面,随后,拧紧紧固螺栓304,在紧固螺栓304的作用下将L型板303固定在壳体1的表面,随后,拧动紧固螺柱306,在紧固螺柱306与L型板303的螺纹配合下带动连接盘301运动,使连接盘301带动吸盘302运动至与地面紧贴,从而将壳体1与地面吸住,以实现装置的安装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的现象。\n[0029] 装置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壳体1的温度会升高,此时,将散热板204分别放置于壳体\n1的顶部,拧紧紧固螺钉203,在紧固螺钉203的作用下将散热板204固定在壳体1的表面,当壳体1的温度升高时,热气通过散热条201和散热孔202排出壳体1的内部,对壳体1进行散热,以实现装置散热的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n[0030] 在插线口101的作用下插入线体103,在充电口105的作用下进行充电,随后,将线体103插入至接线口104的内部,对壳体1进行接线,使用过程中线体103容易发生缠绕,此时,将线孔板403放置于壳体1的表面,拧紧连接板401表面的钉体402,在钉体402的作用下将线孔板403与壳体1固定住,随后,将线体103的一端穿过线孔板403的内部,在线孔板403内部伸缩弹簧404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夹紧垫405运动,对线体103进行夹紧,在线孔板403的作用下防止线体103出现缠绕,以实现装置对线体103的布线功能,从而避免了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线体103缠绕的现象,最终完成装置的使用工作。\n[003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