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 |
申请号 | CN00127602.6 | 申请日期 | 2000-11-2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55663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园科发路华为用户服务中心大厦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蒋化冰 |
代理机构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左一平 |
摘要
一种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基站包括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其特点是,还包括一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和一切换开关。由切换开关选择将新收发信装置与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的连接或与基站天线的连接。在原收发信装置损坏的时候,起收发信装置备份的作用;或直接当作收发信装置使用,扩充系统容量,利用空闲信道进行测试工作。使无线测试装置既具有测试功能,又具有基站收发信装置的功能,提高了无线测试装置的利用率。
1.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包括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和一切换开关;所述的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和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分别与切换开关连接,由切换开关选择将新收发信装置与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的连接或与基站天线的连接;信号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新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再从新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所述的新收发信装置,其工作频段覆盖了其工作的频分双工系统基站的发射频段和接收频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收信机和发信机,收信机包括:收信端、收信第一放大器、收信第一滤波器、收信本振、收信混频器、收信第二放大器、收信第二滤波器、模数转换器,顺序连接;发信机包括:数模转换器、发信第一滤波器、发信第一放大器、发信本振、发信混频器、发信第二滤波器、发信第二放大器、发信端,顺序连接。
3.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进行无线测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与新收发信装置相连接,对原收发信装置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b、在一路原收发信装置损坏的情况下,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损坏收发装置的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使新收发信装置与基站天线相连接,代替损坏的收发信装置,实现备份功能。
4.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进行无线测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基站收发信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使新收发信装置与基站天线相连接,实现基站收发信功能,扩充系统容量;b、信道分配时,优先分配给原收发信装置,其次分配给新收发信装置;c、在新收发信装置空闲的时候,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选择一路原收发信装置与新收发信装置相连接,对原收发信装置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
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n背景技术\n众所周知,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收信机和发信机各自工作在不同的频率,如图1如示,基站的发射频段为频段B,接收频段为频段A;而移动台则相反,接收频段为频段B,发射频段为频段A。为了保证基站中的收发信装置的正常工作、及时了解并调整收发信装置的工作状态、及时检测收发信装置的故障、减少收发信装置的平均修复时间,生产厂家在开发基站设备时,往往要开发相应的测试装置。基站内收发信装置和测试装置的关系如图2所示,包括一收发信装置102和一无线测试装置101,通过空中无线接口进行环回测试:信号从收发信装置102的发射端TX发射,从无线测试装置101的接收端RX接收;从测试装置101的发射端TX发射,从收发信装置102的接收端RX接收,从而完成测试环回。无线测试装置的工作频段与移动台相同,与基站的工作频段相反,接收频段为频段B,发射频段为频段A。\n上述基站存在以下的缺点:基站生产厂家一般单独开发无线测试装置,即将收发信装置和无线测试装置做成两套不同的物理实体。无线测试装置主要是为了监测收发信装置的工作状态,在收发信装置正常的时候,其监测频度可以降低,在收发信装置不稳定的时候,可加强对收发信装置的监测。由于在大部分情况下,收发信装置是正常工作的,所以无线测试装置的实际利用率不高。所以往往厂家花了很大力气开发无线测试装置,运营商不一定采购或采购量很小,致使厂家无线测试装置的开发成本无法收回。同时,无线测试装置一般安装于基站之中,成为基站的一个部分,占用一部分基站体积。基站的体积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在提供同样容量的情况下,运营商希望基站的体积越小越好。由于无线测试装置的利用率不高,基站的这部分体积的利用率也不高。\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基站在频分双工段工作的不合理性,而提出的一种将基站的收发信装置和无线测试装置合二为一的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及其测试方法,采用这种基站和方法,在需要测试时起无线测试装置的作用,在不需要测试工作时起基站收发信装置的功能,提高了无线测试装置的利用率。\n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包括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其特点是,还包括一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和一切换开关;所述的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和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分别与切换开关连接,由切换开关选择将新收发信装置与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的连接或与基站天线的连接;信号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新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再从新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所述的新收发信装置,其工作频段覆盖了其工作的频分双工系统基站的发射频段和接收频段。\n上述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其中,包括收信机和发信机,收信机包括:收信端、收信第一放大器、收信第一滤波器、收信本振、收信混频器、收信第二放大器、收信第二滤波器、模数转换器,顺序连接;发信机包括:数模转换器、发信第一滤波器、发信第一放大器、发信本振、发信混频器、发信第二滤波器、发信第二放大器、发信端,顺序连接。\n利用上述基站进行无线测试的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a、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与新收发信装置相连接,对原收发信装置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b、在一路原收发信装置损坏的情况下,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损坏收发装置的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使新收发信装置与基站天线相连接,代替损坏的收发信装置,实现备份功能;利用上述基站进行无线测试的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na、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基站收发信状态;控制切换开关,使新收发信装置与基站天线相连接,实现基站收发信功能,扩充系统容量;b、信道分配时,优先分配给原收发信装置,其次分配给新收发信装置;c、在新收发信装置空闲的时候,调整新收发信装置的收、发信本振,使新收发信装置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选择一路原收发信装置与新收发信装置相连接,对原收发信装置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n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在被测试收发信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既可实现无线测试功能,又可实现基站收发信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和一个既可将任一收发信装置与该新收发信装置相连接,又可以将该新收发信装置与基站天线相连接的切换开关,将基站的收发信装置和无线测试装置合二为一,既可实现无线测试功能,又解决了传统无线测试装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该新装置可实现对被测试收发信装置的备份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或者直接起收发信装置的功能,扩充系统的容量。\n附图说明\n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性能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描述。\n图1是频分双工系统频段的示意图。\n图2是已有技术基站内收发信装置和无线测试装置的关系示意图。\n图3是本发明基站结构示意图。\n图4是本发明基站中新收发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请参阅图3,这是本发明基站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具有无线测试功能的频分双工无线系统基站包括多路被测试收发信装置202,还包括一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201和一切换开关203。所述的多个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和带无线检测功能的新收发信装置分别与切换开关连接,由切换开关选择将新收发信装置与被检测的收发信装置的连接或与基站天线的连接;信号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新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再从新收发信装置的发射端发射,从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的接收端接收。本发明基站的新收发信装置201具有这样的特点,其收信机和发信机均工作于相同的频段,该频段覆盖了该频分双工系统基站的发射频段和接收频段。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接收频段和发射频段均为频段A+频段B。这样从工作频段上看,新收发信装置201即可进行无线测试的功能,又可能起原基站收发信装置的功能。\n新收发信装置的结构如图4所示。收信机包括:收信端301、收信第一放大器302、收信第一滤波器303、收信本振304、收信混频器305、收信第二放大器306、收信第二滤波器307、模数转换器308,顺序连接;发信机包括:数模转换器316、发信第一滤波器315、发信第一放大器314、发信本振312、发信混频器313、发信第二滤波器311、发信第二放大器310、发信端309,顺序连接。收信机从收信端301接收射频信号,经收信第一放大器302、收信第一滤波器303的处理,送到收信混频器305进行混频,下变频成基带信号。本振304决定下变频范围。基带信号经收信第二放大器306、收信第二滤波器307,送模数转换器308转换成数字信号。在发信机,数字信号经数模转换器316转换成基带模拟信号,该信号经发信第一滤波器315、发信第一放大器314的处理,送到发信混频器313进行混频,上变频成射频信号。本振312决定上变频范围。射频信号经发信第二滤波器311、发信第二放大器310,从发信端309发射出去。新收发信装置201中将收信端301、收信第一放大器302、收信第一滤波器303、本振304、混频器305、发信端309、发信第二放大器310、发信第二滤波器311、本振312、混频器313的工作频段设计为频段A+频段B。调整本振304、本振312的输出频率,可以将不同频率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对于收信机而言,调整本振304,可以将频段B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即实现测试功能;也可以将频段A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即实现基站收信机功能。对于发信机而言,调整本振312,可以将频段A的射频信号,即实现测试功能;也可以将基带信号转换为频段B的射频信号,即实现基站发信机功能。\n本发明基站中切换开关203的作用如下:1.可以将任一收发信装置202的收信机与新收发信装置201的发信机相连接,将任一收发信装置202的发信机与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机相连接。即可以实现对该收发信装置202的测试。\n2.可以将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机和发信机与基站天线相连接。这样,新收发信装置201与普通的收发信装置202的作用一致。新收发信装置201可以作为收发信装置202的备份,提高基站系统可靠性;也可以作为扩展的收发信装置,扩展基站系统容量。\n采用本发明的基站可在两种情况下对被检测收发信装置进行测试,一种是在系统可靠性比较高、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先测试、后备份的方法;另一种是在系统容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先增加系统容量,再进行测试的方法。对应不同型号的基站,其容量大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型号的基站,使用在不同的地区,其容量大小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GSM系统,当基站是采取1-1-1配置时,其可同时支持23个通话。如果使用在城市繁华地区,用户比较集中,此时,基站的容量就显得比较紧张,此时可将本发明的基站中的新收发装置先用作扩充容量,而使基站能同时支持31个通话,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在深夜,打电话的人较少,基站原有的收发信装置的容量已足够(容量比较大),此时基站的新收发装置就作为测试设备。如果在农村地区,平时打电话的人就较少,基站原有的收发信装置的容量已足够(相对容量比较大),此时基站的新收发装置就作为测试设备,并作原有收发信装置的备份。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可按如下的方法步骤进行:第一种,在系统可靠性比较高、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其方法步骤为:1.调整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本振304、发信本振312,使新收发信装置201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203,与新收发信装置201相连接,对被测试的收发信装置202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2.在一路被测试收发信装置202损坏的情况下,调整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本振304、发信本振312,使新收发信装置201处于损坏收发装置202的状态。控制切换开关203,使新收发信装置201与基站天线相连接,代替损坏的收发信装置202,实现备份功能。\n第二种,在系统容量比较紧张、需要增加系统容量的情况下进行,其步骤如下:\n1.调整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本振304、发信本振312,使新收发信装置201处于基站收发信状态;控制切换开关203,使新收发信装置201与基站天线相连接,实现基站收发信功能,扩充系统容量;2.信道分配时,优先分配给被测试收发信装置202,其次分配给新收发信装置201。这样,如果该基站的信道有空闲,则一定出现在新收发信装置201上。\n3.在新收发信装置201空闲的时候,调整新收发信装置201的收信本振304、发信本振312,使新收发信装置201处于无线测试状态;控制切换开关203,选择一路被测试收发信装置202与新收发信装置201相连接,对该被测试收发信装置202进行测试;实现测试功能。\n本发明既具有测试功能,又具有原基站收发信装置的功能,在原收发信装置损坏的时候,起收发信装置备份的作用,或直接当作收发信装置使用,扩充系统容量,利用空闲信道进行测试工作,提高无线测试装置的利用率。
法律信息
- 2018-01-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4Q 7/34
专利号: ZL 00127602.6
申请日: 2000.11.28
授权公告日: 2003.08.27
- 2003-08-27
- 2002-06-26
- 2001-04-0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