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乙烯装置停工过程中碳二、碳三物料回收工艺 |
申请号 | CN99112307.7 | 申请日期 | 1999-07-07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280118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科技部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发明人 | 毛思杨;韩英;沈应来;张绍光;张秀斌 |
代理机构 | 淄博科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霞 |
摘要
本发明是对乙烯装置停工过程中系统残留的碳二、碳三物料进行回收的工艺,包括了乙烯制冷系统合格乙烯的回收、丙烯制冷系统聚合级丙烯的回收、乙烯精馏系统混合碳二馏分的回收、丙烯精馏系统混合碳三馏分的回收。该回收工艺运用了乙烯装置固有的设施,只简单地配加临时管线,解决了残留组分必须排火矩的难题,经济效益显著
本发明涉及乙烯装置停工检修过程中对系统中残留的碳二、碳三物料的回收技术。\n目前,国内的乙烯装置停工期间,系统中残留了大量的碳二、碳三组分,包括合格 乙烯、合格丙烯,由于没有回收工艺,大量的碳二、碳三组分白白付之火炬烧掉,经济 损失巨大。如齐鲁石化三十万吨乙烯装置,在停工检修时系统中残留有400余吨的碳二、 碳三组分,直接经济损失逾千万元。国内各大乙烯装置都在积极探索物料回收技术,但 因回收技术与流程难以掌握,所以仍没有理想的回收技术。\n现有技术对装置停工时碳二、碳三物料的处理工艺如下表: 物料 系统容量 停工后处理工艺 丙烯制冷系统 丙烯 150吨 低液位操作后,放火炬 乙烯制冷系统 乙烯 100吨 同上 乙烯精馏系统 碳二组分 100吨 放火炬 丙烯精馏系统 碳三组分 100吨 液化采出后放火炬\n乙烯装置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柴油裂解得到裂解气,裂解气通过压缩机进行予处 理,除去汽油等重组分,主要为H2、CH4、碳二组分、碳三组分的混合组分进入分离 程序得到乙烯和丙烯。分离程序大致是:经过冷箱,分离出氢气;进入脱甲烷塔,脱除 甲烷;再进入脱乙烷塔得到碳二组分和碳三组分,碳二组分进入脱乙烷塔经碳二加氢反 应器后进绿油吸收塔脱除因反应生成的绿油,后进入乙烯精馏塔,得到乙烯;碳三组 分经脱丙烷塔后再经碳三精馏塔,得到化学级丙烯和聚合级丙烯。碳三组分在脱丙烷时 还经过了加氢反应器、干燥器等。在进行碳三精馏时,碳三精馏塔外有回流泵构成回流。 冷箱的能量主要有乙烯制冷系统和丙烯制冷系统提供,乙烯制冷系统还提供给乙烯精馏 系统,丙烯制冷系统还提供给其他冷剂用户。\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乙烯装置停工过程中系统残留的碳二、碳三物料进行回 收的工艺,解决停工期间物料必须排火炬的难题。\n本发明对乙烯装置停工过程中残留的碳二、碳三物料进行回收的工艺,主要技术特 点是利用乙烯装置原有的设备,配加临时管线进行。包括如下几部分:\n在装置停工时,裂解气压缩机由裂解气切换为氮气运转。\n乙烯制冷系统中乙烯的回收工艺是:物料经过冷箱,乙烯制冷系统、丙烯制冷系统 维持运转,从乙烯制冷系统的冷剂贮罐加临时管线到绿油吸收塔,由回流泵送到一个预 先设置好的乙烯球罐中;\n同时进行丙烯制冷系统中丙烯的回收:停工前,尽量排除不用的冷剂用户,配加由 丙烯冷剂贮罐到系统接丙烯线上的临时管线,停工时,丙烯精馏塔回流泵停转,关闭泵 出口阀,打通向丙烯制冷系统,使流程反走,经聚合级丙烯采出线跨到化学级丙烯采出 线,然后送到一个预先设置好的丙烯球罐中。\n同时进行乙烯精馏系统中碳二组分的回收:在停工前由乙烯精馏塔配加临时管线到 绿油吸收塔,停工后乙烯精馏塔停止加热,由回流泵将乙烯送到上述预先设置好的乙烯 球罐中。\n同时进行丙烯精馏系统中碳三组分回收:丙烯精馏塔、碳三干燥器、碳三反应器的 液相碳三组分送到脱丙烷塔回流罐,经出料泵送到丙烯球罐。\n丙烯制冷系统中残留丙烯的回收:丙烯制冷系统中残留的液相丙烯及丙烯制冷用户 中的丙烯经LD线进入脱丙烷塔回流罐,经出料泵送到丙烯球罐,在LD线和脱丙烷塔 回流罐间配加临时管线。\n本发明的回收工艺除所加的临时管线、预先设置的乙烯球罐、丙烯球罐外,其它设 备均为乙烯装置原有设备。\n本发明对碳二、碳三组分的回收包括了乙烯制冷系统合格乙烯的回收、丙烯制冷系 统聚合级丙烯的回收、乙烯精馏系统混合碳二馏分的回收、丙烯精馏系统混合碳三馏分 的回收。该回收工艺运用了乙烯装置固有的设施,只简单地配加临时管线,解决了残留 组分必须排火矩的难题,经济效益是显著的。通过在齐鲁乙烯装置试验证明,技术可行、 效果显著,在停工期间,残留物料回收历时4个小时,共计回收碳二、碳三组分等物料 260吨,其中合格乙烯40吨,合格丙烯80吨,碳二馏分20吨,碳三馏分120吨,经 济效益达70余万元。而且,由于物料得到回收,使丙烯制冷系统、乙烯制冷系统的倒 空置换速度明显提高,仅用不到3天时间就达到交出检修的要求,比原来提前了2天。\n下面结合具体的示意图详细说明:\n图1是乙烯制冷系统和乙烯精馏系统中碳二组分的回收流程图;\n图2是丙烯制冷系统中液相丙烯回收流程图;\n图3是丙烯制冷系统及丙烯精馏系统中碳三组分回收流程图。\n图中虚线代表临时配加的管线。\n<一>乙烯制冷系统中的乙烯回收。\n回收方案:将乙烯制冷系统中的乙烯引到绿油吸收塔,再经泵送到预先设置好的乙 烯球罐。\n1、停工前,需配加以下管线:\n(1)乙烯制冷系统冷剂贮罐加跨线至绿油吸收塔,\n(2)乙烯制冷系统冷剂贮罐加跨线至一段吸入罐喷淋阀前,以防吸入温度升高。\n2、将乙烯冷剂用户中不用于冷却裂解气的换热器提前停用,将其中的液相乙烯完 全汽化掉,用于冷却裂解气的换热器降低液位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换热器中的液相 乙烯通过与氮气热交换后而汽化,最后经冷却、冷凝后进入乙烯冷剂贮罐,再送至绿油 吸收塔中,通过泵回收到乙烯球罐。\n3、装置停工时,裂解气压缩机由裂解气切换为氮气运转,氮气经冷箱后返回裂解 气压缩机一段吸入缸,循环压缩。\n4、丙烯制冷压缩机维持运转。\n5、乙烯制冷压缩机维持运转。\n6、实施回收:通过氮气的运转,乙烯制冷换热器中的液相乙烯不断汽化并最终完 全汽化,通过丙烯冷剂的冷凝,进入乙烯冷剂贮罐,当贮罐液位较高时,打开送出阀门, 将液相乙烯送至绿油吸收塔,再经泵送到乙烯球罐中。\n7、操作要点:乙烯冷剂贮罐隔离,只进不出,唯一送出即做喷淋使用。适当开返 回阀,以防压缩机喘振。压缩机尽可能在较高转速下运转。吸入温度和排出温度避免超 高。乙烯冷剂贮罐压力控制稍高,以便外送。\n<二>同步进行丙烯制冷系统中丙烯的回收。回收方案:丙烯制冷系统中的液相丙 烯冷剂贮罐经接丙烯线反串回预先设置好的丙烯球罐,进行丙烯的回收。\n1、停工前,配加由丙烯冷剂贮罐到乙烯装置系统接丙烯线上的临时管线。\n2、停工前2小时,丙烯制冷系统降液位操作,切除不用的冷剂用户。\n3、丙烯制冷压缩机继续运转。\n4、丙烯精馏塔回流泵停转,关闭泵出口阀,打通向丙烯制冷系统接丙烯流程,使 流程反走,经聚合级丙烯采出线跨到化学级丙烯采出线,然后送到丙烯球罐,这样丙烯 制冷系统中的丙烯可以回收到丙烯球罐中。\n5、实施回收:丙烯冷剂贮罐隔离,只许外送,当贮罐中丙烯液位较高时,打开送 出阀,进行回收。\n6、操作要点:适当开返回阀,以防压缩机喘振。丙烯制冷压缩机在极高转速下运 转。避免吸入温度和排出温度超高。\n<三>同时进行乙烯精馏塔系统中碳二组分的回收:\n回收方案:将乙烯精馏系统中的碳二组分送到绿油吸收塔中,再经回流泵回收到乙 烯球罐中。\n1、停工前,由乙烯精馏塔配加临时管线到绿油吸收塔。\n2、停工后,丙烯制冷系统中的丙烯回收结束,乙烯精馏塔停止加热,回流罐中乙 烯全部回流到塔内。\n3、投用乙烯精馏塔到绿油吸收塔的临时回收线,将乙烯精馏塔内碳二组分全部送 到绿油吸收塔中,经泵送到乙烯球罐中。\n<四>同时进行丙烯精馏系统中碳三组分及丙烯制冷系统中残留丙烯的回收:\n回收方案:1、丙烯精馏塔、碳三干燥器、碳三反应器中的液相碳三组分送到脱丙 烷塔回流罐,经泵送到丙烯球罐回收。\n2、丙烯制冷系统中残留的液相丙烯经LD线送到脱丙烷塔回流罐,由泵回收到球 罐,使丙烯制冷系统中丙烯充分回收,为实现此步回收,需配加由LD线跨到脱丙烷塔 回流罐的临时管线。
法律信息
- 2014-08-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C07C 11/04
专利号: ZL 99112307.7
申请日: 1999.07.07
授权公告日: 2003.01.08
- 2008-02-06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124信箱 邮编: 255400变更后权利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科技部 邮编: 255400登记生效日:2007.12.28
- 2003-01-08
- 2001-01-17
- 2000-12-2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