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器 |
申请号 | CN201520470762.8 | 申请日期 | 2015-07-01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4F13/30 | IPC分类号 | F;2;4;F;1;3;/;3;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西路六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魏亮;梁焯劲;王磊;李志强 |
代理机构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器。其中,室内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和换热翅片结构,冷媒管道结构具有进风面,冷媒管道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多个弧形管道形成第一弧形结构,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受到换热死区的影响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1.一种室内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10)和换热翅片结构(20),所述冷媒管道结构(10)具有进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道结构(10)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11),所述多个弧形管道(11)形成第一弧形结构(30),所述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进风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结构(20)形成第二弧形结构(40),所述第二弧形结构(40)的凸面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弧形结构(40)的凹面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30)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40)的圆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结构(20)包括多个与所述弧形管道(11)垂直设置的换热翅片(41),所述多个换热翅片(41)间隔设置。
5.一种室外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和换热翅片结构,所述冷媒管道结构具有进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道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所述多个弧形管道形成第一弧形结构,所述室外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进风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结构形成第二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凸面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凸面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凹面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圆心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结构包括多个与所述弧形管道垂直设置的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
9.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换热器。
10.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为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器。\n背景技术\n[0002]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一般都存在换热死区,其中,换热死区通常分布在管道翅片式换热器的背风面。如图1所示,当换热管1’的左侧为进风方向时,图中颜色最深的区域风场不好,换热效果差,因此被称为换热死区。\n[0003]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为了克服换热死区换热效果差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翅片上增加导流结构,进而增加换热死区的空气流量,从而提高换热死区的换热效率。然而在密集的翅片上设置导流结构会导致风阻增大,不利于换热系统的整体性能的发挥,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受到换热死区的影响换热效率低的问题。\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和换热翅片结构,冷媒管道结构具有进风面,冷媒管道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多个弧形管道形成第一弧形结构,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n[0006] 进一步地,换热翅片结构形成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弧形结构的凸面与第一弧形结构的凸面对应设置,第二弧形结构的凹面与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对应设置。\n[0007]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结构与第二弧形结构的圆心重合。\n[0008] 进一步地,换热翅片结构包括多个与弧形管道垂直设置的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n[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外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和换热翅片结构,冷媒管道结构具有进风面,冷媒管道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多个弧形管道形成第一弧形结构,室外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n[0010] 进一步地,换热翅片结构形成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弧形结构的凸面与第一弧形结构的凸面对应设置,第二弧形结构的凹面与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对应设置。\n[0011]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结构与第二弧形结构的圆心重合。\n[0012] 进一步地,换热翅片结构包括多个与弧形管道垂直设置的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n[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为上述的室内换热器。\n[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为上述的室外换热器。\n[0015]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冷媒管道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多个弧形管道形成第一弧形结构。当汽液两相冷媒流经第一弧形结构时,由于受到离心力的影响,质量较重的液相冷媒聚集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凸面,而质量较轻的气相冷媒聚集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当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的凹面,气相冷媒主要参与换热过程,此时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换热效率高。由上述可知,通过设置第一弧形结构,可以使主要参与换热过程的冷媒避开背风面,即减小换热死区对冷媒的影响,进而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受到换热死区的影响换热效率低的问题。\n附图说明\n[0016]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n在附图中:\n[0017] 图1示出了换热死区的分布示意图;\n[0018]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换热器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n[0019] 图3示出了图2中室内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n[0020] 图4示出了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弧形管道中流动时的分布示意图;\n[0021]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在制冷状态时室内换热器的气流流动方向示意图;\n[0022] 图6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在制冷状态时室外换热器的气流流动方向示意图;\n[0023] 图7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室内换热器的气流流动方向示意图;以及[0024] 图8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室外换热器的气流流动方向示意图。\n[0025]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n[0026] 1’、换热管;1、气相冷媒;2、液相冷媒;10、冷媒管道结构;11、弧形管道;20、换热翅片结构;30、第一弧形结构;40、第二弧形结构;41、换热翅片;50、弯头;60、第一边板;\n70、第二边板。\n具体实施方式\n[002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n[0028]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包括冷媒管道结构10和换热翅片结构\n20。其中,冷媒管道结构10具有进风面,冷媒管道结构10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11,并且多个弧形管道11形成第一弧形结构30。当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n[0029]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冷媒管道结构10包括沿竖直方向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11,多个弧形管道11形成第一弧形结构30。当汽液两相冷媒流经第一弧形结构30时,如图4所示,由于受到离心力的影响,质量较重的液相冷媒聚集在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而质量较轻的气相冷媒聚集在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当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气相冷媒主要参与换热过程,此时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换热效率高。由上述可知,通过设置第一弧形结构30,可以使主要参与换热过程的冷媒避开背风面,即减小换热死区对冷媒的影响,进而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受到换热死区的影响换热效率低的问题。\n[0030] 同理,当进风面形成在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时,液相冷媒2主要参与换热过程,此时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换热效率高。\n[0031]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室内换热器的结构规整,换热翅片结构20形成第二弧形结构40。并且第二弧形结构40的凸面与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对应设置,第二弧形结构40的凹面与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对应设置,进而方便室内换热器的装配。优选地,第一弧形结构30与第二弧形结构40的曲率半径相等,并且第一弧形结构\n30与第二弧形结构40圆心重合,即换热翅片41的整体结构与冷媒管道结构10相适配,进而便于空调器的设计。\n[0032] 当然,换热翅片结构20不限于上述形式,若对于室内换热器的安装空间有其他要求,也可以将换热翅片结构20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立方体结构。换热翅片结构20实际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而改变。\n[0033]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弧形结构30包括沿竖直方向上并行设置的多个弧形管道11,其中,多个弧形管道11的弧度相等。换热翅片结构20包括多个与弧形管道11垂直设置的换热翅片41,多个换热翅片41间隔设置。\n[0034]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每两个相邻的弧形管道11的对应端通过弯头50相连接,从而实现冷媒在弧形管道11内的循环流动,最终达到换热的目的。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道,为了实现冷媒在弧形管道11内的流入和流出,弧形管道11的两端有多种连接配合方式,具体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管路设计来决定。\n[0035] 优选地,为了使得冷媒流动顺畅,弯头50设置为U型弯头。\n[0036] 如图2和图3所示,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边板60和第二边板70。其中,第一边板60和第二边板70分别设置在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翅片41的外侧。\n[0037]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弧形管道11的材质为铜,进而更好的实现换热效果。\n[0038]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室外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室外换热器的结构和功能与室内换热器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n[0039]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中,室内换热器为上述的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为上述的室外换热器。\n[0040]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或者制热状态时,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也具有不同的进风方式,具体如下:\n[0041]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如图5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此时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作为进风面换热效果好;相对的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如图6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此时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作为进风面换热效果好。\n[0042]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室内换热器为冷凝器,如图7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此时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凹面作为进风面换热效果好。相对的室外换热器为蒸发器,如图8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此时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弧形结构30的凸面作为进风面换热效果好。\n[0043] 当然,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中的一个采用上述结构,另一个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即可。\n[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法律信息
- 2022-06-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24F 13/30
专利号: ZL 201520470762.8
申请日: 2015.07.01
授权公告日: 2015.11.11
- 2015-11-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5-08-13 | 2015-08-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