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2),两个所述固定套(2)的内侧固定连接均固定连接有导线(3),所述导线(3)的一端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19),所述导线(3)的一端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19),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19)之间连接有熔断丝(17),所述壳体(1)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内侧活动连接的导电板(7),所述导电板(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与第一导电柱(4)配合的导电块(6),所述导电板(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17)配合的压紧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壳体(1)内侧底部固定连接的导向套(15),所述导向套(15)的内侧滑动连接有齿条(16),所述齿条(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导电板(7)下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推板(12),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3),所述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与齿条(16)啮合的齿轮(14),所述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与驱动电机(13)电性连接的蓄电池(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与导电板(7)上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拉杆(10),所述绝缘拉杆(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绝缘压板(9),所述绝缘压板(9)的下侧两端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17)压紧的绝缘压杆(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19)的中间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与熔断丝(17)配合,两个所述第一导电柱(4)的下端均开设有与导电块(6)配合的凹槽(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橡胶板(11),所述壳体(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报警器(21)与检修门(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
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电压过载保护器作为一种标准的低压电器,广泛应用于低压输配电线路中,可对\n线路中出现的由雷电等引起的电涌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抑制,对改善电网输电质量、保证用\n电电器安全具有明显的作用。\n[0003] 现有的电压过载保护器在线路过载的时候,熔断丝熔断,需要人员检查线路上的\n用电器是否损坏,需要人员及时更换熔断丝,但是当更换新的熔断丝的时候,在线路连通的\n时候,如果某一个用电器故障没有检查,容易使得熔断丝再次熔断,为了可以临时将线路接\n通检测用电器的状态,所以现在需要,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解决了不能临时接通线路的问题。\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n[0006] 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n两个所述固定套的内侧固定连接均固定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n导电柱,所述导线的一端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之间连接有熔\n断丝,所述壳体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壳体\n内侧活动连接的导电板,所述导电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与第一导电柱配合的导电块,\n所述导电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配合的压紧机构。\n[0007]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壳体内侧底部固定连接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内\n侧滑动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导电板下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推板,所述\n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n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的蓄电池。\n[0008] 优选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与导电板上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拉杆,所述绝缘拉杆的\n上端固定连接有绝缘压板,所述绝缘压板的下侧两端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压紧的绝缘压\n杆。\n[0009]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的中间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与熔断丝配合,\n两个所述第一导电柱的下端均开设有与导电块配合的凹槽。\n[0010]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橡胶板,所述壳体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报\n警器与检修门。\n[0011]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n[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n[0013] 1、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齿条上移,进而带动导电板上移,使得导\n电板上侧两个导电块分别与第一导电柱连接,就可以无需更换新的熔断丝,就可以使得线\n路进行临时接通,方便人员检修用电器,提高人员的操作安全,保护线路的安全。\n[0014] 2、通过导电板下移,就可以使得导电块脱离第一导电柱,同时带动绝缘拉杆下移,\n拉动绝缘压板下移,使得绝缘压板下侧两个绝缘压杆将新的熔断丝压紧在第二导电柱的内\n侧,无需人员手动将熔断丝固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的主视剖视示意图;\n[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的主视示意图;\n[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n[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的B处放大示意图。\n[0019] 图中标号:1、壳体;2、固定套;3、导线;4、第一导电柱;5、凹槽;6、导电块;7、导电\n板;8、蓄电池;9、绝缘压板;10、绝缘拉杆;11、橡胶板;12、绝缘推板;13、驱动电机;14、齿轮;\n15、导向套;16、齿条;17、熔断丝;18、绝缘压杆;19、第二导电柱;20、检修门;21、报警器。\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n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n实施例。\n[0021] 参照图1‑4,电压过载保护监测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两侧内侧壁均固定连接\n有固定套2,两个固定套2的内侧固定连接均固定连接有导线3,导线3的一端上侧固定连接\n有第二导电柱19,导线3的一端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19,两个第二导电柱19之间连接\n有熔断丝17,壳体1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n内侧活动连接的导电板7,导电板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与第一导电柱4配合的导电块6,\n导电板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17配合的压紧机构,通过驱动电机13带动齿轮14转动,\n进而带动齿条16上移,进而带动导电板7上移,使得导电板7上侧两个导电块6分别与第一导\n电柱4连接,就可以无需更换新的熔断丝17,就可以使得线路进行临时接通,方便人员检修\n用电器,提高人员的操作安全,保护线路,通过导电板7下移,就可以使得导电块6脱离第一\n导电柱4,同时带动绝缘拉杆10下移,拉动绝缘压板9下移,使得绝缘压板9下侧两个绝缘压\n杆18将新的熔断丝17压紧在第二导电柱19的内侧,无需人员手动将熔断丝17固定,提高操\n作的安全性。\n[0022] 升降机构包括与壳体1内侧底部固定连接的导向套15,导向套15的内侧滑动连接\n有齿条16,齿条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导电板7下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推板12,壳体1的底部\n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3,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与齿条16啮合的齿轮14,壳体1的\n内侧设置有与驱动电机13电性连接的蓄电池8。\n[0023] 压紧机构包括与导电板7上侧固定连接的绝缘拉杆10,绝缘拉杆10的上端固定连\n接有绝缘压板9,绝缘压板9的下侧两端固定连接有与熔断丝17压紧的绝缘压杆18。\n[0024] 两个第二导电柱19的中间均开设有通孔,两个通孔与熔断丝17配合,两个第一导\n电柱4的下端均开设有与导电块6配合的凹槽5。\n[0025] 壳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橡胶板11,壳体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报警器21与检修\n门20。\n[0026] 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孔,散热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n[0027] 工作原理:通过驱动电机13带动齿轮14转动,进而带动齿条16上移,进而带动导电\n板7上移,使得导电板7上侧两个导电块6分别与第一导电柱4连接,就可以无需更换新的熔\n断丝17,就可以使得线路进行临时接通,方便人员检修用电器,提高人员的操作安全,保护\n线路,通过导电板7下移,就可以使得导电块6脱离第一导电柱4,同时带动绝缘拉杆10下移,\n拉动绝缘压板9下移,使得绝缘压板9下侧两个绝缘压杆18将新的熔断丝17压紧在第二导电\n柱19的内侧,无需人员手动将熔断丝17固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n[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n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n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2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n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n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n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n[00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n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n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n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