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加热设备 |
申请号 | CN202122706769.3 | 申请日期 | 2021-11-05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47J37/08 | IPC分类号 | A;4;7;J;3;7;/;0;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西路108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周德化;张红;贺帆;周文凯;史天聪;韩海强;唐胤 |
代理机构 | 北京太合九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戈;柴艳波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设备。其中,加热设备包括设备体,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传导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传导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外侧,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第二端;传感器,与所述传导件的第二端对应,用于接收所述传导件传导的所述信号,并基于所述信号进行感测;其中,所述传导件将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间隔开,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高温不能使用电子传感器对加热腔内情况进行检测的问题。
1.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
传导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传导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外侧,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第二端;
传感器,与所述传导件的第二端对应,用于接收所述传导件传导的所述信号,并基于所述信号进行感测;
其中,所述传导件将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间隔开,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间隙为第一层空气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透光区接触;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层空气隔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朝向所述加热腔腔壁的一侧设有凸台,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凸台;
所述凸台与所述透光区接触;
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凸台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层空气隔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二端相抵接,另一侧连接所述传感器;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间隔开的空间,形成第二层空气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孔口处设有承托台,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承托台适配,并与所述承托台相抵接;
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处设有所述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
所述第三支架连接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并将所述第一支架罩于内侧;
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支撑壁;
所述两个支撑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组两相对侧边处;
所述两个支撑壁分别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连接;
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组两相对侧边处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形成开敞口。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三层空气隔热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石英玻璃柱;
所述传感器具有分别与两个石英玻璃柱对应的发射端和感测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自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长度为10~16m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体包括发热装置及固定架;
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固定架构成了所述加热腔的腔壁;
所述发热装置及所述固定架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所述透光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上设有透光孔,所述固定架的对应所述透光孔的位置处设有安装孔;
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玻璃片。
14.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
传感器,位于所述加热腔的腔体外侧;
传导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用于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传感器,以便所述传感器进行感测;
其中,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加热腔之间设有至少一层空气隔热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为石英玻璃柱,所述传感器为光传感器;
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
所述石英玻璃柱的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所述石英玻璃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光传感器对应,以将所述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光信号传导至所述光传感器。
16.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
传感器,位于所述加热腔的腔体外侧;
传导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
其中,所述传导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传感器对应,且所述第一端和第二段之间的距离为10‑16mm。
加热设备\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设备。\n背景技术\n[0002] 家庭用的加热设备有很多种,比如烘烤用的多士炉、电饼铛、烤箱等等。以多士炉为例,因其加热腔内温度过高,很多电子传感器都不能达到高温环境作业要求。所以,现有大多数多士炉都是通过控制加热功率及加热时间来控制吐司烘烤时长的。\n[0003] 现有多士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比如,不同种类面包(干面包、冻面包等)的烘烤需求,又比如,不同口感烘烤颜色的需求等等。\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能至少部分改善或解决现有问题的加热设备。\n[00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n[0006]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n[0007] 传导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传导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外侧,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第二端;\n[0008] 传感器,与所述传导件的第二端对应,用于接收所述传导件传导的所述信号,并基于所述信号进行感测;\n[0009] 其中,所述传导件将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间隔开,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n[0010] 可选的,所述传导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间隙为第一层空气隔热层。\n[0011] 可选的,所述的加热设备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透光区接触;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层空气隔热层。\n[0012]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朝向所述加热腔腔壁的一侧设有凸台,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透光区接触;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凸台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层空气隔热层。\n[0013] 可选的,所述加热设备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二端相抵接,另一侧连接所述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间隔开的空间,形成第二层空气隔热层。\n[0014]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孔口处设有承托台,所述传导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承托台适配,并与所述承托台相抵接;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处设有所述传感器。\n[0015] 可选的,所述的加热设备还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所述第三支架连接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并将所述第一支架罩于内侧;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的外侧。\n[0016] 可选的,所述第三支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支撑壁;所述两个支撑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组两相对侧边处;所述两个支撑壁分别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外侧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组两相对侧边处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形成开敞口。\n[0017] 可选的,所述传导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三层空气隔热层。\n[0018] 可选的,所述传导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石英玻璃柱;所述传感器具有分别与两个石英玻璃柱对应的发射端和感测端。\n[0019] 可选的,所述传导件自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长度为10~16mm。\n[0020] 可选的,所述设备体包括发热装置及固定架;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n所述固定架构成了所述加热腔的腔壁;所述发热装置及所述固定架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所述透光区。\n[0021] 可选的,所述发热装置上设有透光孔,所述固定架的对应所述透光孔的位置处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玻璃片。\n[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n[0023]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n[0024] 传感器,位于所述加热腔的腔体外侧;\n[0025] 传导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用于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传感器,以便所述传感器进行感测;\n[0026] 其中,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加热腔之间设有至少一层空气隔热层。\n[0027] 可选的,所述传导件为石英玻璃柱,所述传感器为光传感器;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所述石英玻璃柱的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所述石英玻璃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光传感器对应,以将所述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光信号传导至所述光传感器。\n[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n[0029] 设备体,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透光区;\n[0030] 传感器,位于所述加热腔的腔体外侧;\n[0031] 传导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与所述传感器之间;\n[0032] 其中,所述传导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传感器对应,且所述第一端和第二段之间的距离为10‑16mm。\n[003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传感器设置在设备体加热腔的腔体外侧,并在传感器与加热腔之间设置传导件,传导件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比如腔内温度、被加热体表面颜色、被加热体表面温度等)的信号传导至传感器,以便于传感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应的感测;由于传导件的设置,传感器与加热腔之间被间隔开一定距离,该空间可设置至少一层隔热层,例如,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空间可自然形成空气隔热层,或者,该空间可设有至少一层物理隔热层(如可以是气凝胶毡、真空板、泡沫塑料等),这样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高温不能使用电子传感器对加热腔内情况进行检测的问题。另外,因为有了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为基础,后续便可对加热设备的控制程序进行丰富升级,使得加热设备的控制器能根据传感器的感测结果做出更智能、更多样的控制,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n附图说明\n[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35]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去除外壳后结构示意图;\n[0036]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中局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n[0037] 图3a为图1所示结构的C‑C向剖面示意图;\n[0038] 图3b为图3a中的A区放大图;\n[0039] 图4a为图3a所示结构的D‑D向剖面示意图;\n[0040] 图4b为图4a中的B区放大图;\n[0041]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中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n[0042]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中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n[0043]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一局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n[0044]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架与传感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4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n[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101、10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此外,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47] 为了检测加热设备的加热腔内的参数,比如加热腔的温度、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表面参数、被加热体的温度等等,需在加热设备上设置相应的传感器。传感器如何放入到加热设备中是完成自动控制的首要任务。现有市场上可选用的大多数传感器是不适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实施例,以提供一种能对加热腔内情况进行检测的方案,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n[0048]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一种具体产品形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是以加热设备为多士炉为例展示的结构。图1和图2中展示的是去除了多士炉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加热设备的具体产品结构不作限定,该加热设备可以是任何具有加热腔,能对相应物体进行加热的设备。该加热设备可以家用设备,也可以是工业用设备。\n[0049] 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所述加热设备包括:设备体1、传感器2及传导件3。其中,设备体1具有加热腔11;传感器2位于所述加热腔11的腔体外侧;传导件3设置在所述加热腔11与所述传感器2之间,用于将反映所述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传导至所述传感器2,以便所述传感器2进行感测。其中,加热腔11与传感器2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n[0050] 比如,要检测加热腔内温度或加热腔内被加热体温度,可选用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如红外温度传感器。相应的,所述传导件传导的“反映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可以是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红外信号。又比如,要检测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表面颜色,可选用非接触式的图像传感器或光传感器。相应的,所述传导件传导的“反映加热腔内情况”的信号,可以是加热体反射的光信号,以便于图像传感器采集到该加热体的图像,或者光传感器采集到该加热体反射回来的光信号(例如,光强信号)。\n[0051] 其中,加热腔11与传感器2之间隔热层可以是由于传导件的存在将两者隔开后自然形成的空气隔热层,也可以是设置在两者之间的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层,如中空隔热板、气凝胶毡、泡沫塑料等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中未明显示出隔热层的结构,有关隔热层的内容会在下文中结合具体的图示进行详细说明。\n[0052] 继续参见图2所示,所述传导件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所述传导件3位于所述加热腔11外侧。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上设有透光区111。传导件3的第一端31与透光区111对应,用以通过透光区111将反映加热腔11内情况的信号传导第二端32。传感器2与传导件3的第二端32对应,用于接收传导件3传导的信号,并基于信号进行感测。\n[0053] 参见图2、图3a、图3b、图4a和图4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的加热设备还可包括第一支架4。所述第一支架4上设有第一通孔41;所述传导件3的所述第一端31伸入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透光区111接触;所述第一支架4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层空气隔热层5。\n[0054]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4的朝向所述加热腔11腔壁110的一侧设有凸台42,所述第一通孔41贯通所述凸台42;所述凸台42与所述透光区111接触。所述第一支架4通过所述凸台42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外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层空气隔热层5。\n[0055] 除了本实施例中图4b和图5所示的结构(传导件与透光区接触)外,本实施例中的传导件的第一端也可与透光区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传导件的第一端与透光区之间的间隙也可作为一层空气隔热层。即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实现结构为,传导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间隙为第一层空气隔热层。\n[0056] 本实施例中的空气隔热层可不只一层,层数多隔热效果好,传感器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就小。但同时需考虑隔热层过多,也会导致传导件的传导路径过长,可能会降低信号强度,影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测量精度要求等等来确定隔热层的层数、厚度等等。\n[0057] 如图2、4a和4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加热设备还可包括第二支架6。所述第二支架6的一侧与所述传导件3的所述第二端32相抵接,另一侧连接所述传感器2;所述第一支架\n4与所述第二支架6间隔开的空间形成第二层空气隔热层7。\n[0058] 在本实用新型例举的实施例中,设置了两层空气隔热层,一层位于第一支架4与加热腔腔壁110之间,另一层位于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6之间。相应的,第一层空气隔热层5的厚度可通过第一支架4的凸台42高度来确定;第二层空气隔热层7的后端可通过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6、传导件3的长度等来综合确定。其中,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传导件3的自所述第一端31至第二端32的长度可以是10‑30mm,优选的,10~16mm。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传导件3的长度不宜过短,即不能少于10mm,导致隔热效果差;传导件3的长度也不宜过长,将会影响整机的尺寸,以及光传感器的检测效果。\n[0059]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如图6所示,传导件3的第二端32与传感器2之间的间隙也可形成一层空气隔热层。即,本实施例中传导件3的第二端32与传感器2之间的间隙为第三层空气隔热层。\n[0060] 如图6所示的一种实现结构,所述第二支架6上设有第二通孔61;所述第二通孔61的一端孔口处设有承托台62,所述传导件3的所述第二端32与所述承托台62适配,并与所述承托台相抵接。所述第二通孔61的另一端处设有所述传感器2。更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架6的另一端可设有卡扣结构65,如图8所示,在安装时,只需将传感器2对应的电路板顺着卡扣结构65的斜面向下按压,卡扣结构形变,传感器2的电路板卡入第二支架,卡扣结构形变回位便完成了传感器2的安装。\n[0061] 再有,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设备还可包括第三支架8。所述第一支架4连接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外侧。所述第三支架8连接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外侧,并将所述第一支架4罩于内侧。所述第二支架6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8的外侧。\n[0062]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支架8包括固定板及两个支撑壁82;所述两个支撑壁82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81的一组两相对侧边处。所述两个支撑壁82分别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n110外侧连接。例如,加热腔11的腔壁110外侧对应位置处设有插接结构,支撑壁82上设有插孔,在装配时可将插接结构与插孔位置对应,将支撑壁82与腔壁110外侧连接。所述固定板\n81的另一组两相对侧边处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形成开敞口9。具体的,所述固定板81的另一组两相对侧边处设有朝向所述腔壁110的折边83。所述折边83的高度要低于支撑壁\n82的高度,因此在折边83处即可形成开敞口9。\n[0063]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传导件3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石英玻璃柱;所述传感器2具有分别与两个石英玻璃柱对应的发射端和感测端。更具体的,所述传导件3自所述第一端31至所述第二端32的长度可为10~16mm。比如,传导件3可选取13mm长。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加热设备具体的结构及尺寸来自行选定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为光传感器。光传感器的发射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石英玻璃柱的一端向加热腔内发射光信号,另一个石英玻璃柱接收经加热腔后再透过所述透光区返回的光信号,并将该返回的光信号传导至光传感器的感测端,以便光传感器进行感测。\n[0064] 进一步的,如图2、3a、3b、4a、4b和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设备体可包括发热装置112及固定架113。所述发热装置112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13上;如图7所示,发热装置112的边缘设有凸起,固定架113的对应凸起的位置设有适配的插孔,将凸起插入插孔内即可完成发热装置112的固定。所述固定架113构成了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所述发热装置112及所述固定架113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所述透光区111。\n[0065] 更具体的,如所述发热装置112上设有透光孔114,所述固定架113的对应所述透光孔114的位置处设有安装孔116;所述安装孔116内安装有玻璃片115。其中,所述安装孔116可为一个朝所述发热装置112方向凹陷的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底设有与所述透光孔114大小和形状相等或大于所述透光孔114的通孔,玻璃片115嵌入在安装孔116内。\n[0066]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热装置112可以是板状结构,为了能采集到加热腔内的温度,需要在发热装置上设置一个透光孔。例如,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丝,发热丝排布在板状结构上。这里设置玻璃片的目的一个为了保证加热腔内的温度不会因为该透光孔产生热量流失,二是避免传导体直接与高温气体接触。此外,所述透光孔可设置在发热装置的正中间,因为正中间位置区域的温度比较高,采集该处的信号会比较有价值。相应的,上文中提及的传导件3的第一端31与透光区111接触,实质上可以是传导件3的第一端与所述玻璃片接触。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传导件3的第一端31可以与玻璃片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可形成一层空气隔热层。\n[0067] 本实施例中的传导件可以是石英玻璃柱,所述传感器2为红外传感器;所述加热腔\n11的腔壁110上设有透光区111;所述石英玻璃柱的一端与所述透光区111对应,所述石英玻璃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传感器对应,以将所述加热腔11内被加热体的红外线信号传导至所述红外传感器。\n[0068] 进一步的,所述石英玻璃柱可以为两个,两个石英玻璃柱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架\n4上设有分别与两个石英玻璃柱的第一端适配两个第一通孔。第二支架6上设有分别于两个石英玻璃柱的第二端适配的承托台。其中,石英玻璃柱为两端面透光,其本身具有耐高温特性,并且光信号在其内部进行全反射,有效传递光路信号。石英玻璃柱将传感器要采集信号传导给加热腔外侧的传感器,有效解决由发热丝辐射产生的热量传递到传感器影响到传感器正常工作的问题。\n[006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适用于各类需对高温环境内物体的状态(如颜色、温度、纹理变化等等)进行检测的设备上。比如,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多士炉。该多士炉的结构如图1和2所示。所述多士炉包括:设备体1、传导件3及传感器2。其中,所述设备体1具有加热腔11,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110上设有透光区111;传导件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所述传导件3位于所述加热腔11外侧,且所述第一端31与所述透光区111对应,用以通过所述透光区111将所述反映所述加热腔11内情况的信号传导所述第二端32;传感器2与所述传导件3的第二端32对应,用于接收所述传导件3传导的所述信号,并基于所述信号进行感测;其中,所述传导件3将所述加热腔11与所述传感器2间隔开,所述加热腔11与所述传感器2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n[0070] 进一步的,所述多士炉还包括控制器。其中,控制器与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所述设备体的加热装置启停或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以调整加热腔内的温度。\n[0071] 一种情况是,传感器选用非接触式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比如采用TS系统红外温度传感器,可以随时快速地测量多士炉内吐司面包的温度,由于是采用非接触的测量方法,也就是传感器与面包之间有一定的测量距离,传感器在接收面包辐射出来的红外线后,输出一热电势。由于红外温度传感器将信号进行放大和环境温度补偿后,发送到控制器,以便于控制器控制多士炉的加热装置启停或调节加热装置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长等。\n[0072] 这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方式控制工作的,实际上,所述传感器还可选用图像传感器或光传感器。比如,通过采集加热腔内被加热体的表面颜色深浅,来控制加热装置启停或调节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等等。\n[0073]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n[0074] 应用场景一、多士炉\n[0075] 用户早上起来准备做早餐。将多士炉打开,然后将两片吐司分别放入相应的加热腔内。用户按下烘烤键,吐司完全进入加热腔内。多士炉的加热装置开始加热,同时传感器也同时开始启动工作,以实时的采集加热腔内吐司的温度。一个加热腔对应有一个传感器。\n多士炉的加热腔内设有发热装置,该发热装置上设有透光孔。对应透光孔的位置处,用于作为加热腔腔壁,同时还起到固定加热装置的固定架上的安装孔处设有玻璃片。加热腔内的吐司的红外线透过玻璃片,从石英玻璃柱的一端进入,然后从石英玻璃柱的另一端射出,传感器采集到石英玻璃柱射出的红外线,然后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温度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多士炉的控制器。控制器按照预设的控制程序,基于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多士炉的加热装置停止工作,或调节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待多士炉的控制器确定完成对吐司的烘烤后,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动作以弹出吐司,并停止加热装置工作。这样用户便能吃到颜色焦黄、烘烤正合适的吐司了。\n[0076] 应用场景二、用户家用的智能烹饪设备\n[0077] 用户使用该智能烹饪设备煎制牛排。用户将牛排放置烹饪锅内,盖上锅盖,然后通过与智能烹饪设备连接的手机或智能烹饪设备上的交互界面或控件等,设置牛排类型(如西冷、菲力、肉眼、T骨牛排等等),设置成熟度(3分、5分或7分)。按下启动键,智能烹饪设备按照预设的烹饪程序工作,工作过程中,传导体通过设置在烹饪锅盖或锅体上边缘处的透光区将反映所述锅体内牛排情况的信号传导至位于锅体外侧的传感器。传感器与烹饪锅的烹饪腔之间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因此传感器在能检测到高温烹饪腔内的反映牛排煎制情况的信号的同时,还能不受高温影响。智能烹饪设备的控制器可根据用户设置的参数(如成熟度)及传感器实时的感测结果,控制加热装置进行局部加热、或停止加热、或调整加热功率等等。用户便能品尝到餐厅级别的牛排。\n[007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n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n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