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消防带收带机构 |
申请号 | CN200910025360.6 | 申请日期 | 2009-03-12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3557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2C33/04 | IPC分类号 | A;6;2;C;3;3;/;0;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张建明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唐庄路180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捷达消防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捷达消防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建明;徐永银 |
代理机构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摘要
一种消防带收带机构,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包括一机架,该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凹陷通道;一主滚筒,设在凹陷通道内;一主滚筒驱动器,设在凹陷通道内且与主滚筒传动联结;一传动装置,设在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且与主滚筒联结;一第一收带滚筒和一第二收带滚筒,设在凹陷通道内且位于主滚筒的两侧;一对第一摩擦滚筒,设在机架上且与第一摩擦滚筒相接触;一对第二摩擦滚筒,设在机架上且与所第二摩擦滚筒相接触;一组作用缸,设在机架上。优点:具有自动而快捷地将消防带收归至车辆内而藉以减轻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并且可节约时间。
消防带收带机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防带收带机构,安装在随救灾车辆出警的消防器材给养车上,将救灾完毕后的消防带收回到消防器材给养车内并且供另行配套在消防器材给养车上的理带机构整理。\n背景技术\n[0002] 在消防车主车出警的同时消防器材给养车(也称消防器材保障车,以下同,但不受具体称谓之限制)也伴随出警,在随主车出警并且到达目的地后,由消防队员从消防器材给养车上将消防带拽引而出与消防泵或类似的装置联结实施灭火。在灭火完毕后,由消防队员或由曳引车辆(条件许可状况下)将消防带收回至消防器材给养车处并且进而由消防队员收拾于车厢内。然而,由于消防带既冗长又笨重,消防队员将消防带复归于消防器材给养车内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较大,而且速度较缓慢。特别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往往无法借助于曳引车辆将消防带拽回,而是全凭消防队员以拉网形式将消防带收归。业界所知,消防带短则几百米,长则上千米甚至更长,加上消防带处于湿润状态以及大量地沾有泥土之类的污物,由亲历了救灾后的已处于疲惫不堪状态下的消防队员手工将消防带收归于车内着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观者纵有敬爱之心,但缺可助之力。因此,从减轻消防队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作业效率的角度出发,十分有必要使已有技术中的消防器材给养车或类似的车辆上配套具有自动收带功能的装置,然而在已公开的文献(包括专利文献)中未见诸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启示。经本申请人长期探索,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地并且快捷地将消防带收归至车内而藉以减轻消防队员工作强度的消防带收带机构。\n[0004]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消防带收带机构,包括一用于配备到车辆上的机架,该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凹陷通道;一主滚筒,设在所述凹陷通道内;一用于驱使所述主滚筒运动的主滚筒驱动器,设在凹陷通道内并且与主滚筒传动联结;一传动装置,设在所述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且与所述主滚筒联结;一与所述传动机构联结的第一收带滚筒和一同样地与传动机构联结的第二收带滚筒,设在所述凹陷通道内并且分别位于所述主滚筒的两侧;一对第一摩擦滚筒,彼此相对应地设在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凹陷通道的进带口的部位与所述的第一摩擦滚筒相接触;一对第二摩擦滚筒,彼此相对应地设在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凹陷通道的出带口的部位与所述的第二摩擦滚筒相接触;一组数量与所述的第一、第二摩擦滚筒的数量相等的并且各自独立地与第一、第二摩擦滚筒联结的用于使第一、第二摩擦滚筒斥开或合拢的作用缸,设在所述的机架上。\n[0005]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滚筒驱动器为液压马达或配有减速机的电机。\n[0006]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和第一、第二传动带,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收带滚筒的第二滚筒轴上,第二传动轮固定在主滚筒的第一滚筒轴上,第三传动轮固设在第二收带滚筒的第三滚筒轴,第一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第二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n[0007] 在本发明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为链轮或皮带轮,所述的第一、第二传动带为链条或皮带。\n[0008]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凹陷通道内设有一对用于托持消防带的托带板,一对托带板分别位于所述的主滚筒的两侧,所述的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进带口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导带装置,而在对应于所述的出带口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导带装置。\n[0009]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带装置包括辊筒、一对第一支脚、一对限位辊和一对第二支脚,辊筒为鼠笼式的辊筒,转动地设置在一对第一支脚的一端,而一对第一支脚的另一端固定在机架上,一对限位辊转动地设置在相应的第二支脚的一端,而第二支脚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支脚上,其中一对限位辊保持纵向平行;所述的第二导带装置包括一对定位板和至少一根消防带导出辊,一对定位板固定在出带口部位对应壁体上,消防带导出辊设置在一对定位板之间。\n[0010]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凹陷通道的进带口的部位设有一第一导辊,该第一导辊与所述的第一收带滚筒的前侧下部相对应;所述的凹陷通道的出带口的部位设有一第二导辊,该第二导辊与所述的第二收带滚筒的后侧下部相对应。\n[0011]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机架上设有一对位置彼此对应的第一信号采集器,该对第一信号采集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第一摩擦滚筒的前方,在机架上还设有一对位置彼此对应的第二信号采集器,该对第二信号采集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第二摩擦滚筒的前方,所述的第一、第二信号采集器为红外线探头或霍尔感应元件。\n[0012]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作用缸的各缸体铰接在缸体座上,缸体座固定在机架上,作用缸的缸柱与杠杆的一端连接,杠杆的中部与杠杆支架铰接,而杠杆支架以垂直状态地固定在机架上,杠杆的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一摩擦滚筒的第四滚筒轴联结。\n[0013]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作用缸为油缸或气缸。\n[0014] 本发明所推荐的技术方案具有自动而快捷地将消防带收归至车辆内而藉以减轻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并且可节约时间。\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n[0016] 图2为本发明消防带收带机构配置于车辆上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7]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n[0018] 请见图1,给出了一个框架结构的并且整体地包覆有护板14的大体上为长方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U形的机架1。在机架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由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凹陷通道11,这里所称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概念是指进带口111为一端,而出带口112为另一端,进、出带口111、112是贯通的。又,由于凹陷通道111的设置,从而使整个机架1的横截面形状表现为前述的U形。在机架1的一端即对应于进带口11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导带装置12,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第一导带装置12的结构,一个形状构造犹如鼠笼的辊筒121通过两端的固定板1211上的轴耳而可转动地支承在一对第一支脚122的一端,而一对第一支脚122的另一端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右端以焊接或铆接或用紧固件或者用其它类似的固定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由图可知,一对第一支脚122是以悬臂状态地固定于机架1上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即为凹陷通道11的宽度,也即为辊筒121的长度。一对限位辊123可转动地支承在一对第二支脚124上,该对限位辊123的作用是对消防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限位,避免消防带10出现无节制窜动现象。前述的一对第二支脚124与第一支脚122固定,具体的固定方式在本发明中不需要限定。当然,第一、第二支脚122、124还可加工成一体结构。\n[0019] 目前由图示位置状态的右端为出带口112,在该出带口112的部位设有一结构同样为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第二导带装置13,作为该第二导带装置13的一对定位板131的一端在凹陷通道11内与凹陷通道11的对应壁体固定,另一端探出于凹陷通道11,更具体地讲探出于出带口112。至少一根消防带导出辊132固定在一对形状优选为弧形的定位板131之间。\n[0020] 在凹陷通道11内还设有第一、第二导辊15、16,其中,第一导辊15位于进带口111部位并且与第一收带滚筒5的前侧(即图示的左侧)的下部相对应,而第二导辊16位于出带口112部位并且与第二收带滚筒6的后侧(即图示的右侧)的下部相对应。在机架1的一端即图示的左端的对应两侧各设有一第一信号采集器17a,该对第一信号采集器17a位于第一摩擦滚筒7的前侧即位于由目前图示位置状态下的第一摩擦滚筒7的左侧,机架1的近中部的对应两侧各设有一第二信号采集器17b,该对第二信号采集器17b位于第二摩擦滚筒8的前侧即图示的左侧。第一、第二信号采集器17a、17b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红外线探头,但并不排除其它,例如霍尔传感元件或其它等效的器件。第一、第二信号采集器17a、\n17b由线路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由其采集信号后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器,进而由电气控制器给指令予作用缸9,从而使一对第一、第二摩擦滚筒17a、17b向上翘起即打开(离开第一、第二收带滚筒5、6)反之亦然。为了方便使公众理解,申请人在图中不仅示出了消防带\n10,而且还示意了消防带10上的接头101,当接头101进入第一信号采集器17a的伺线时,由于接头101的厚度比消防带10要厚得多,因此无法从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与第一收带滚筒5中通过,因此,便由第一信号采集器17a探及给信号电气控制器,使一对作用缸9工作,从而由作用缸9使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相对于第一收带滚筒5斥开而呈图中虚线示意的状态,而当接头101通过后,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复位到与第一收带滚筒5相贴触的状态。一对第二信号采集器17b的功用与前述的一对第一信号采集器17a相同,由其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器,由电气控制器使相应的一对作用缸9动作,使一对第二摩擦滚筒8呈现斥开状态,待接头101通过后复位到与第二收带滚筒6相接触的状态。\n[0021] 继续见图1,主滚筒驱动器3通过固定座32而安装在凹陷通道11的一侧的壁体上并且大体上居于凹陷通道11的中部,主滚筒驱动器3的输出轴31用平键或联轴节或其它类似的方式与主滚筒2一端的联轴器22传动联结,而主滚筒2的第一滚筒轴21可旋转地(通过轴承)支承在轴承座211上,轴承座211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收带滚筒5通过其第二滚筒轴51的两端并且借助于携有轴承的轴承座511而支承在机架1上,整个第一收带滚筒5位于凹陷通道11内。第二收带滚筒6同样地由其第三滚筒轴61的两端借助于携有轴承的相应的轴承座而支承在机架1上,整个第二收带滚筒6位于凹陷通道11中。在本实施例中,用液压马达作为主滚筒驱动器3,但并不排其它例如采用配有减速机的电机。由于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和一对第二摩擦滚筒8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完全相同并且各自与作用缸\n9的联结方式也均相同,因此申请人仅择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中的其中一个第一摩擦滚筒7进行说明。第一摩擦滚筒7的第四滚筒轴71支承在开设于机架1上的半轴槽19内,并且与作用缸9联结,第二摩擦滚筒8的第五滚筒轴81同理。作用缸9的缸体91铰接在缸体座911上,缸体座911固定在机架1上,作用缸9的缸柱92用销轴与杠杆921的一端铰接,杠杆921的中部与杠杆支架9211铰接,而杠杆支架922以垂直状态地固定在机架1上,杠杆921的另一端与第四滚筒轴71联结。在本实施例中,对作用缸9择用气缸,然而并不排除油缸或其它等效的驱动装置。\n[0022] 仍请见图1,给出了传动装置4,作为该传动装置4的第一传动轮41固定在第一收带滚筒5的第二滚筒轴51上,第二传动轮43固定在主滚筒2的第一滚筒轴21上,而第三传动轮45固定在第二收带滚筒6的第三滚筒轴61上。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一传动带42的两端分别套置在第一、第二传动轮41、43上,而第二传动带44的两端分别套置在第二第三传动轮43、45上。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41、43、45采用链轮,与此相适应地用链条作为第一、第二传动带。如果将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41、43、45改用皮带轮并且同时将第一、第二传动带42、44改用皮带,那么应当视为等效。当主滚筒驱动器3工作时,由其带动主滚筒2运动,进而由传动装置4带动第一、第二收带滚筒5、6运动,使由第一导带装置12导入的消防带10朝向出带口112移动,经第二导带装置13导出,进入到车辆内。为了防止消防带10在第一收带滚筒5与主滚筒2之间以及在主滚筒2与第二收带滚筒6之间出现下坠现象,因此在凹陷通道11内并且位于主滚筒2的两侧的下方各设有一托带板18。\n[0023] 请见图2并且结合图1,申请人叙述本发明的应用,由图2所示可知,本发明消防带收带机构优选的位置是整体地安装在消防器材给养车20的驾驶室顶棚201上,这里所称的消防器材给养车20的概念不受词意限制,例如可以理解为后勤保障车或随警车辆或消防带储备车等等。在该消防器材给养车20上还可配备一理带机构30,由理带机构30将本发明消防带收带机构收拾到车厢202中的消防带10进行整理并且有序地叠置。\n[0024] 当救灾任务完成后将消防带10收回时,那么由消防队员将消防带10的一个端部牵引到第一摩擦滚筒7与第一收带滚筒5之间并且引及主滚筒2以及引至第二摩擦滚筒8与第二收带滚筒6之间。由电气控制器驱使主滚筒驱动器3工作,主滚筒2顺时针旋转,由于主滚筒2是通过传动装置4与第一、第二收带滚筒5、6联结的,因此,第一、第二收带滚筒\n5、6也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又由于第一摩擦滚筒7是与第一收带滚筒5压合接触,以及由于第二摩擦滚筒8与第二收带滚筒6压合接触,加上第一、第二收带滚筒5、6和第一、第二摩擦滚筒7、8的表面均具有摩擦齿条或称摩擦齿圈,因此位于第一摩擦滚筒7与第一收带滚筒5之间的并且同时位于第二摩擦滚筒8与第二收带滚筒6之间的消防带10在第一导引装置12的导引下从凹陷通道11的进带口111连续引入,直至从出带口112引出,由第二导带装置13导入到车厢202内,供理带机构30整理。在收带过程中,当消防带10的接头101被第一信号采集器17a探及时,则由第一信号采集器17a给信号予电气控制器,由电气控制器给指令一对作用缸9,使一对作用缸9的缸柱92向缸体91内同时回缩,带动杠杆921的一端,由杠杆921的另一端带动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的第四滚筒轴71(半轴),从而使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向上翘起,为接头101提供通道,待接头101通过后,由一对作用缸9使一对第一摩擦滚筒7复位,即再次压迫在第一收带滚筒5上。第二摩擦滚筒8上翘的道理同第一摩擦滚筒7。\n[0025]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能快速地将消防带10收拾到车厢202内,从而避免了已有技术由消防队员手工收带所造成的效率低、作业强度大的不足。
法律信息
- 2018-05-1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专利权人由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变更为捷达消防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由215012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唐庄路180号变更为215012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唐庄路180号
- 2015-09-23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5.09.02
专利权人由张建明变更为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地址由215562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双浜村工业园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转变更为215012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唐庄路180号
- 2013-05-01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
IPC(主分类): A62C 33/04
合同备案号: 2013320010021
专利号: ZL 200910025360.6
申请日: 2009.03.12
让与人: 张建明
受让人: 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 消防带收带机构
申请公布日: 2009.08.26
授权公告日: 2012.01.11
许可种类: 独占许可
备案日期: 2013.03.07
- 2012-01-11
- 2009-10-21
- 2009-08-2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9-03-12
| | |
2
| | 暂无 |
1992-11-12
| | |
3
| | 暂无 |
2004-01-20
| | |
4
| | 暂无 |
1982-09-1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