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 |
申请号 | CN202220630329.6 | 申请日期 | 2022-03-21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IPC分类号 | E;0;4;C;5;/;1;6;;;E;0;4;G;2;1;/;1;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陈阳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新宏西路1号,浙江宸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陈阳 | 当前权利人 | 陈阳 |
发明人 | 陈阳;章奕峰;周浩;毛子平;毛子龙 |
代理机构 | 广州华智创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广凤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包括底座和控制器本体、回形隔板;所述底座上连接有控制器本体,且底座作为支撑基础,所述控制器本体上连接有回形隔板,所述控制器本体上开设有通槽;放置槽,开设在所述底座底面上,所述连板一侧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连接有转轴,所述凹形板卡合连接在放置槽内,所述第一轴承一侧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连接在转轴上。该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通过扭簧带动凹形板翻转,扩大底座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通过旋转螺纹杆带动回形隔板沿着控制器本体移动,进而调节隔板高度,通过将钢筋卡入半开口筒,并旋转螺帽,使半开口筒收紧,进而防止钢筋移位。
1.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包括:底座(1)和控制器本体(2)、回形隔板(3),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上连接有控制器本体(2),所述控制器本体(2)上连接有回形隔板(3),所述控制器本体(2)上开设有通槽(4);
放置槽(5),开设在所述底座(1)底面上,所述放置槽(5)内部上方连接有连板(6),所述连板(6)一侧连接有第一轴承(7),所述第一轴承(7)内连接有转轴(8),所述转轴(8)一端连接有凹形板(9),所述凹形板(9)卡合连接在放置槽(5)内,所述第一轴承(7)一侧连接有扭簧(10),所述扭簧(10)一端连接在转轴(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5)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连接有挡板(12);
弹簧(13),一端连接在所述挡板(12)一侧,所述弹簧(13)另一端连接在凹槽(11)内壁上,所述挡板(12)另一侧连接有插块(14),所述插块(14)连接在插槽(15)内,所述插槽(15)开设在凹形板(9)一侧,所述挡板(12)一侧连接有抽杆(16),所述抽杆(16)贯穿连接在凹槽(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7)、转轴(8)和扭簧(10)在连板(6)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且连板(6)、放置槽(5)和凹形板(9)关于底座(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挡板(12)、弹簧(13)、插块(14)和插槽(15)构成限位结构,且弹簧(13)长度小于凹槽(11)内部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形隔板(3)内壁上连接有卡板(17),所述卡板(17)卡合连接在通槽(4)内;
内螺纹筒(18),连接在所述卡板(17)一端,所述内螺纹筒(18)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9),所述螺纹杆(19)一端连接有第二轴承(20),所述第二轴承(20)连接在底座(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17)、内螺纹筒(18)、螺纹杆(19)和第二轴承(20)构成调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形隔板(3)上方连接有半开口筒(21),所述半开口筒(21)内壁上连接有防护垫(22);
立板(23),连接在所述半开口筒(21)一端上方,所述立板(23)内连接有螺栓(24),所述螺栓(24)上螺纹连接有螺帽(2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开口筒(21)的材料为铝合金,且半开口筒(21)两端各设置有一组立板(23)。
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n背景技术\n[0002] 塑料楼板控制器是用于操控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的器件,一方面可满足建筑结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可减少材料的浪费,契合绿色施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现有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在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缺陷,就比如;\n[0003] 如公开号CN214272974U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板厚控制器,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升降式板厚控制组件,升降式板厚控制组件包括连接在底座上的支撑杆和连接在支撑杆上的厚度控制件,厚度控制件与支撑杆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施工扰动导致的混凝土垫块偏移、马凳筋跑位变形、楼板控制器倾斜、偏移、上浮等情况,从而有效的控制楼板露筋、钢筋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安全性;施工过程操作便捷、易行,减少施工工序、工效较高,降低质量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施工进度且节约了成本;\n[0004] 这种现有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n[0005] 1.不便于稳定摆放;\n[0006] 2.不便于调节隔板高度;\n[0007] 3.钢筋容易发生移位;\n[0008] 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n实用新型内容\n[0009]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塑料楼板控制器不便于稳定摆放,且不便于调节隔板高度,并且钢筋容易发生移位的问题。\n[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包括:底座和控制器本体、回形隔板;\n[0011] 所述底座上连接有控制器本体,且底座作为支撑基础,所述控制器本体上连接有回形隔板,所述控制器本体上开设有通槽;\n[0012] 放置槽,开设在所述底座底面上,所述放置槽内部上方连接有连板,所述连板一侧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连接有凹形板,所述凹形板卡合连接在放置槽内,所述第一轴承一侧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连接在转轴上。\n[0013]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连接有挡板;\n[0014] 弹簧,一端连接在所述挡板一侧,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在凹槽内壁上,所述挡板另一侧连接有插块,所述插块连接在插槽内,所述插槽开设在凹形板一侧,所述挡板一侧连接有抽杆,所述抽杆贯穿连接在凹槽内,通过扭簧带动凹形板翻转,扩大底座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n[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转轴和扭簧在连板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且连板、放置槽和凹形板关于底座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组,使两组凹形板能够向外翻转,进一步提高接触面积。\n[0016] 优选的,所述凹槽、挡板、弹簧、插块和插槽构成限位结构,且弹簧长度小于凹槽内部深度,防止插块被推出凹槽。\n[0017] 优选的,所述回形隔板内壁上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卡合连接在通槽内;\n[0018] 内螺纹筒,连接在所述卡板一端,所述内螺纹筒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端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连接在底座上,使螺纹杆能够通过第二轴承稳定旋转。\n[0019] 优选的,所述卡板、内螺纹筒、螺纹杆和第二轴承构成调节结构,通过旋转螺纹杆带动回形隔板沿着控制器本体移动,进而调节隔板高度。\n[0020] 优选的,所述回形隔板上方连接有半开口筒,所述半开口筒内壁上连接有防护垫;\n[0021] 立板,连接在所述半开口筒一端上方,所述立板内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上螺纹连接有螺帽,通过将钢筋卡入半开口筒,并旋转螺帽,使半开口筒收紧,进而防止钢筋移位。\n[0022] 优选的,所述半开口筒的材料为铝合金,且半开口筒两端各设置有一组立板,铝合金材料较轻,且刚度和韧性较好,在发生变形时不易折断。\n[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通过扭簧带动凹形板翻转,扩大底座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通过旋转螺纹杆带动回形隔板沿着控制器本体移动,进而调节隔板高度,通过将钢筋卡入半开口筒,并旋转螺帽,使半开口筒收紧,进而防止钢筋移位。\n[0024] 1.首先,在摆放之前,抬起底座,抽动抽杆,抽杆带动挡板沿着凹槽移动,并挤压弹簧,使插块从插槽中退出,当插块从插槽中退出时,在扭簧的作用下,两组凹形板会迅速向外翻转,直至凹形板与底座底面平齐,且凹形板一部分会抵在放置槽内部上方,对凹形板进行限制,防止凹形板继续旋转,从而扩大底座的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在地面上;\n[0025] 2.当摆放完成后,通过第二轴承旋转螺纹杆,由于螺纹杆与内螺纹筒螺纹连接,而内螺纹筒通过外周面的卡板与通槽卡合连接,且卡板一端连接着回形隔板,当螺纹杆旋转时,内螺纹筒能够沿着螺纹杆移动,进而带动回形隔板沿着控制器本体移动,从而调节回形隔板的高度,进而控制放置钢筋的高度,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不需要选择不同回形隔板高度的控制器本体;\n[0026] 3.将回形隔板高度调节完成后,将钢筋穿过半开口筒,当钢筋移动至合适位置时,旋转螺帽,螺帽沿着螺栓移动,挤压两组立板,使半开口筒发生变形,进而使钢筋牢固的夹持在半开口筒内,从而防止钢筋移位。\n附图说明\n[002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n[0028]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槽结构示意图;\n[002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板结构示意图;\n[003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螺纹筒结构示意图。\n[0031] 图中:1、底座;2、控制器本体;3、回形隔板;4、通槽;5、放置槽;6、连板;7、第一轴承;8、转轴;9、凹形板;10、扭簧;11、凹槽;12、挡板;13、弹簧;14、插块;15、插槽;16、抽杆;\n17、卡板;18、内螺纹筒;19、螺纹杆;20、第二轴承;21、半开口筒;22、防护垫;23、立板;24、螺栓;25、螺帽。\n具体实施方式\n[003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33]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包括:底座1和控制器本体2、回形隔板3;\n[0034] 底座1上连接有控制器本体2,且底座1作为支撑基础,控制器本体2上连接有回形隔板3,控制器本体2上开设有通槽4,放置槽5,开设在底座1底面上,放置槽5内部上方连接有连板6,连板6一侧连接有第一轴承7,第一轴承7内连接有转轴8,转轴8一端连接有凹形板\n9,凹形板9卡合连接在放置槽5内,第一轴承7一侧连接有扭簧10,扭簧10一端连接在转轴8上。\n[0035] 放置槽5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内连接有挡板12,弹簧13,一端连接在挡板12一侧,弹簧13另一端连接在凹槽11内壁上,挡板12另一侧连接有插块14,插块14连接在插槽15内,插槽15开设在凹形板9一侧,挡板12一侧连接有抽杆16,抽杆16贯穿连接在凹槽\n11内。第一轴承7、转轴8和扭簧10在连板6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且连板6、放置槽5和凹形板9关于底座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组,使两组凹形板9能够向外翻转,进一步提高接触面积。凹槽11、挡板12、弹簧13、插块14和插槽15构成限位结构,且弹簧13长度小于凹槽11内部深度,防止插块14被推出凹槽11,通过扭簧10带动凹形板9翻转,扩大底座1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n[0036] 回形隔板3内壁上连接有卡板17,卡板17卡合连接在通槽4内,内螺纹筒18,连接在卡板17一端,内螺纹筒18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9,螺纹杆19一端连接有第二轴承20,第二轴承20连接在底座1上,使螺纹杆19能够通过第二轴承20稳定旋转。卡板17、内螺纹筒18、螺纹杆19和第二轴承20构成调节结构,通过旋转螺纹杆19带动回形隔板3沿着控制器本体2移动,进而调节隔板高度。\n[0037] 回形隔板3上方连接有半开口筒21,半开口筒21内壁上连接有防护垫22,立板23,连接在半开口筒21一端上方,立板23内连接有螺栓24,螺栓24上螺纹连接有螺帽25。半开口筒21的材料为铝合金,且半开口筒21两端各设置有一组立板23,铝合金材料较轻,且刚度和韧性较好,在发生变形时不易折断,通过将钢筋卡入半开口筒21,并旋转螺帽25,使半开口筒21收紧,进而防止钢筋移位。\n[0038] 工作原理:如图1‑4所示,在使用该便于稳定摆放的塑料楼板控制器时,对本装置进行简单的一个了解,首先,在摆放之前,抬起底座1,抽动抽杆16,抽杆16带动挡板12沿着凹槽11移动,并挤压弹簧13,使插块14从插槽15中退出,当插块14从插槽15中退出时,在扭簧10的作用下,两组凹形板9会迅速向外翻转,直至凹形板9与底座1底面平齐,且凹形板9一部分会抵在放置槽5内部上方,对凹形板9进行限制,防止凹形板9继续旋转,从而扩大底座1的支撑面积,进而便于稳定摆放在地面上,其次,当摆放完成后,通过第二轴承20旋转螺纹杆19,由于螺纹杆19与内螺纹筒18螺纹连接,而内螺纹筒18通过外周面的卡板17与通槽4卡合连接,且卡板17一端连接着回形隔板3,当螺纹杆19旋转时,内螺纹筒18能够沿着螺纹杆\n19移动,进而带动回形隔板3沿着控制器本体2移动,从而调节回形隔板3的高度,进而控制放置钢筋的高度,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不需要选择不同回形隔板3高度的控制器本体2,然后,将回形隔板3高度调节完成后,将钢筋穿过半开口筒21,当钢筋移动至合适位置时,旋转螺帽25,螺帽25沿着螺栓24移动,挤压两组立板23,使半开口筒21发生变形,进而使钢筋牢固的夹持在半开口筒21内,从而防止钢筋移位,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n[0039]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