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具备安装有音圈的振动板的扬声器单元 |
申请号 | CN201110035056.7 | 申请日期 | 2011-01-2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4330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4R7/02 | IPC分类号 | H;0;4;R;7;/;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大阪府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樋渡英树;小林由辉;镰田秀实 |
代理机构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引线的断线不良的扬声器单元。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固定在振动板上的音圈、与音圈连接且向音圈通电的引线。振动板包括固定音圈的环状的固定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固定有音圈的面侧突起且沿着固定部延伸的外侧凸部。外侧凸部具有顶部。在外侧凸部形成有顶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凹陷部。引线在凹陷部的内部配置成横穿外侧凸部。
1.一种扬声器单元,其具备:
振动板;
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上的音圈;
与所述音圈连接且向所述音圈通电的引线,
所述振动板包括:
固定所述音圈的环状的固定部;
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向固定有所述音圈的面侧突起且沿着所述固定部延伸的垄状凸部,所述垄状凸部具有顶部,
在所述垄状凸部形成有所述顶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凹陷部,
所述引线在所述凹陷部的内部配置成横穿所述垄状凸部,
所述垄状凸部具有在所述固定部的内周侧形成的内侧凸部和在所述固定部的外周侧形成的外侧凸部,
所述凹陷部形成在所述外侧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内侧凸部和所述外侧凸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部突起的突起高度大致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垄状凸部具有与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音圈相对向的壁面,
所述壁面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竖立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引线与接近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固定部的一侧的所述音圈的端部连接。
具备安装有音圈的振动板的扬声器单元\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单元,尤其是涉及具备安装有音圈的振动板的扬声器单元。\n背景技术\n[0002]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64890号公报中记载有用于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用振动板的现有技术。在日本特开2003-264890号公报中提出一种扬声器用振动板,其包括振动板、在振动板的里面的圆环状凹嵌部设置的音圈以及在振动板的外周部设置的外周保持环,而圆环状凹嵌部的振动板厚度比外周部的振动板厚度厚,且音圈难以剥落。\n[0003] 在日本特开2003-264890号公报所记载的扬声器用振动板中,在振动板上形成有圆环状凹嵌部,在圆环状凹嵌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向振动板的里面侧突起的凸形形状。音圈设置在圆环状凹嵌部,与音圈连接的引线配置成越过上述凸形形状,并经由外周保持环向外部端子导出。\n[0004] 引线因配置成跨凸形形状而弯曲,因此在引线上作用有应力。由于在引线上作用有应力的状态下长时间驱动扬声器单元,从而引线产生金属疲劳,存在产生引线断线的断线不良这一问题。\n发明内容\n[0005]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引线的断线不良的扬声器单元。\n[0006] 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固定在振动板上的音圈、与音圈连接且向音圈通电的引线。振动板包括固定音圈的环状的固定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固定有音圈的面侧突起且沿着固定部延伸的垄状凸部。垄状凸部具有顶部。在垄状凸部形成有顶部的局部凹陷的凹陷部。引线在凹陷部的内部配置成横穿垄状凸部。\n[0007] 根据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能够抑制引线的断线不良的产生。\n附图说明\n[0008]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n[0009]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区域Ⅱ附近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n[0010] 图3是表示音圈被固定在振动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n[0011] 图4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区域Ⅳ附近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n[0012] 图5是表示沿着图4所示的Ⅴ-Ⅴ线的振动板的剖面的剖视图。\n[0013]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n[0014]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n[0015]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磁体的立体图。\n[0016]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振动板的形状的剖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7]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同一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不重复其说明。\n[0018] (实施方式1)\n[0019] 如图1所示,扬声器单元1主要具备框架2、罩3、磁体4、板5、磁轭6、振动板10、音圈20。\n[0020] 框架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环状,在其内周面支承磁轭6。另外,在框架2的上部配置有罩3。罩3形成为朝向上表面具有梯形形状的剖面形状。框架2和罩3夹持振动板10。\n[0021] 振动板10通过薄板形成,从而在上下方向(图1中所示的双箭头A方向)能够振动。振动板10例如为厚度8~50μm的挠性膜。振动板10例如由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EI(聚醚酰亚胺)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形成。\n[0022] 振动板10包括俯视观察下的中央侧的中央部11、形成在中央部11的外周部且固定音圈20的环状的固定部12、形成在固定部12的外周侧的周边部13、形成在周边部13外周侧的外周部14。中央部11和周边部13在图1所示的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圆弧状。通过在固定部12的下表面粘结筒状的音圈20的上表面,而将音圈20固定于振动板10。振动板\n10以使外周部14的下表面与框架2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安装在框架2的上部。\n[0023] 罩3以使外周部14的上表面与罩3的外周部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安装在振动板\n10的上部。罩3以覆盖振动板10的方式形成。罩3经由振动板10由框架2支承。在框架2的上表面载置有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框架2的上表面和罩3的下表面支承振动板\n10,而将振动板10支承为能够在扬声器1的内部振动。\n[0024] 磁轭6具有与音圈20的外周面隔开间隔配置在音圈20外周侧的外周侧部分和配置在音圈20及磁体4下侧的下侧部分。磁轭6通过外周侧部分的外周侧与框架2的内周面接触而被固定。磁轭6的下侧部分与音圈20的下表面隔开间隔配置,并且在磁轭6的下侧部分的中央部配置有磁体4。\n[0025] 磁体4与音圈20的内周面隔开间隔配置在音圈20的内周侧。音圈20配置在磁体4形成的磁场中。板5配置在磁体4的上表面。框架2经由磁轭6支承磁体4和板5。\n扬声器单元1是筒状的音圈10卷绕柱状的磁体4的内磁型。作为永久磁铁的磁体4配置在壶状的磁轭6的内部。通过磁体4、板5及磁轭6形成磁回路。\n[0026] 在框架2上形成有在框架2的厚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贯通框架2的多个贯通孔31。贯通孔31具有使空气能够通过贯通孔31的内部而在扬声器单元1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流通的作为通气孔的功能。在驱动扬声器单元1时,伴随振动板向上下方向振动,而在振动板10的周边产生空气流。此时,通过形成有作为通气孔的多个贯通孔31,空气能够从扬声器单元1的内部向外部流动,还能够从扬声器单元1的外部向内部流动。由此,空气的流动阻碍振动板10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扬声器单元1的性能降低。\n[0027] 在框架2的下表面固定有将扬声器单元1含有的电路向其它电路或元件连接的端子33。以框架2的下表面配置在比壶状的磁轭6的下侧部分靠上侧的方式组装框架2和磁轭6。因此,即使安装有从框架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端子33,也能够抑制扬声器单元1整体的外形尺寸增大,能够使扬声器单元1小型化。\n[0028] 在框架2上还形成有将扬声器单元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32。贯通该连通孔32而配置引线21。引线21的一端与音圈20连接,另一端与端子33连接。端子33与音圈20通过引线21电连接。引线21与音圈20连接,向音圈20通电。电流经由端子33及引线21而流向音圈20。\n[0029] 参照图2,说明在振动板10上固定有音圈20的固定部12周边的结构的详细情况。\n在图2所示的剖视图中,固定部12形成为平坦状。音圈20由导线形成,具有筒状形状,该导线以与图1中双箭头A所示的上下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进行卷绕。通过在音圈20中流过交流电流,能够使振动板10以上下方向为振动方向进行振动。\n[0030] 音圈20的端部中的接近振动板10的固定部12侧的端部20a与固定部12接触。\n由于固定部12形成为平坦状,因此音圈20的端部20a与振动板10的固定部12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将音圈20相对于振动板10粘结固定的粘结强度提高。此外,固定部12不局限于平坦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形成有积存粘结剂的凹形形状的固定部。由于音圈20形成为筒状的形状,因此固定音圈20的固定部12形成为与音圈20的形状对应的环形的形状。\n[0031] 如图2所示,在固定部12的内周侧形成有内侧凸部15。另外,在固定部12的外周侧形成有外侧凸部16。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相对于固定部12向振动板10的固定有音圈20的面侧突起。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相对于固定部12中的固定有音圈20一侧的振动板10的表面突起。\n[0032] 内侧凸部15具有在环状的固定部12的内周侧沿着固定部12延伸的垄状的形状。\n外侧凸部16具有在环状的固定部12的外周侧沿着固定部12延伸的垄状的形状。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包含在垄状凸部中。振动板10包含垄状凸部。垄状凸部具有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n[0033] 内侧凸部15具有顶部15a。顶部15a是相对于振动板10的中央部11及固定部12具有突起的形状的内侧凸部15的突起形状的突出端即形成最突起的前端部分的表面。内侧凸部15还具有朝向振动板10的内周侧的中央部11侧的内壁部15b。内侧凸部15还具有朝向振动板10的外周侧的固定部12侧的外壁部15c。外壁部15c构成内侧凸部15的与固定在固定部12上的音圈20相对向的壁面。\n[0034] 外侧壁部16具有顶部16a。顶部16a是相对于振动板10的固定部12及周边部13具有突起的形状的外侧凸部16的突起形状的突出端即形成最突起的前端部分的表面。外侧凸部16还具有朝向振动板10的内周侧的固定部12侧的内壁部16b。内壁部16b构成外侧凸部16的与固定在固定部12上的音圈20相对向的壁面。外侧凸部16还具有朝向振动板10的外周侧的周边部13侧的外壁部16c。\n[0035] 在固定部12的两侧形成有相对于固定部12向固定有音圈20的一侧突起的一对垄状凸部。因此,通过一对垄状凸部即内侧凸部15及外侧凸部16、以及固定部12形成槽部17。音圈20配置在由内侧凸部15、外侧凸部16及固定部12限定的环状的槽部17的内部。通过在该槽部17的内侧填充粘结剂34,而将音圈20粘结固定于振动板10。\n[0036] 粘结剂34涂敷于槽部17的内部,槽部17作为在其内侧积存粘结剂34的粘结剂积存部而发挥作用。在振动板10中,通过在粘贴音圈10的作为粘贴面的固定部12的内侧形成从固定部12突起的内侧凸部15,且在固定部12的外侧形成从固定部12突起的外侧凸部16,从而形成槽部17。在作为粘结剂积存部而发挥作用的槽部17的内部形成积存粘结剂34的结构。\n[0037] 如图2所示,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形成为从固定部12突起的突起高度大致相等。即,在图1中双箭头A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从固定部12到内侧凸部15的顶部15a的距离与从固定部12到外侧凸部16的顶部16a的距离大致相等。通过形成突起高度相等的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而在槽部17中,在音圈20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这两方均等地填充粘结剂34。\n[0038] 如图2所示,内侧凸部15的外壁部15c和外侧凸部16的内壁部16b形成为相对于平坦的形状的固定部12大致垂直地竖立的形状。外壁部15c和内壁部16b相对于形成有固定部12的平面形成为接近垂直的角度的急剧的倾斜,且相对于固定部12竖立。如此,通过形成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更加容易在槽部17内积存粘结剂34。\n[0039] 通过在槽部17内积存粘结剂34,振动板10与音圈20夹着粘结剂34而粘结的粘结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板19与音圈20的粘结强度。\n[0040] 通过提高音圈20相对于振动板10的粘结部的强度,能够降低驱动扬声器单元1时产生一些共鸣那样的杂音的因音圈20的粘结不良引起的高频振动的不良情况。另外,通过提高粘结强度,能够防止长时间驱动时的粘结部的剥落,因此能够提高扬声器1的可靠性。并且,伴随粘结部的强度提高,能够提高扬声器单元的声压特性。\n[0041] 另外,内侧凸部15的外壁部15c和外侧凸部16的内壁部16b形成槽部17的侧壁面。上述槽部17的侧壁部作为在槽部17内配置音圈20时进行音圈20的位置对合的定位引导件而发挥作用。即,音圈20插通到内侧凸部15与外侧凸部16之间的槽部17内并通过填充到槽部17内的粘结剂34而粘贴于振动板10。如此,通过设置粘结固定音圈20时的引导部并将音圈20插通到引导部,能够容易进行音圈20相对于振动板10的高精度的定位。\n[0042] 外壁部15c和内壁部16b相对于固定部12形成大致垂直的角度,且形成为互相大致平行地对置的形状,由此在将音圈20向槽部17嵌入时能够更容易定位音圈20。外壁部\n15c和内壁部16b可以相对于形成有固定部12的平面垂直,或者也可以从垂直偏离±2°以下的范围,即相对于与形成有固定部12的平面垂直的平面稍倾斜。\n[0043] 图3中图示出使图1所示的振动板10和音圈20上下翻转的状态下的在振动板10上粘结有音圈20的一体结构。\n[0044]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板10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跑道形状。所谓跑道形状是由对置的两个半圆部和连接这两个半圆部的两个平行的直线部构成的形状。安装在振动板10上的音圈20与振动板10的形状一致,平面形状也形成为跑道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板10和音圈20不局限于该形状,例如其平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形状,还可以为其它任意的形状。\n[0045] 在平面形状为跑道形状的振动板10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部11,相对于中央部11,在外周侧形成有周边部13。在周边部13上,多个槽13a形成为螺旋状或放射状。以从周边部\n13进一步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通过环状的平板形成的凸缘形状的外周部14。该外周部14由图1所示的框架2及罩3夹持,从而将振动板10安装于扬声器单元1。\n[0046] 筒状的音圈20在中央部11与周边部13之间固定于振动板10。音圈20配置在参照图2说明的由内侧凸部15和外侧凸部16限定的槽部17内。用于向音圈20供给驱动电流的引线21与音圈20连接。用于形成音圈20的绕组被从音圈20引出而形成引线21。\n此外,也可以在音圈20的绕组的一端连结与绕组不同的导线而形成引线21。\n[0047] 沿着将音圈20固定在振动板10上的固定部12延伸的垄状凸部包括外侧凸部16。\n外侧凸部16通过振动板10的一部分向振动板10上固定有音圈20的面侧突起而形成。在外侧凸部16中,外侧凸部16突起的突起高度在局部变小而形成凹陷部18。凹陷部18形成在外侧凸部16,在外侧凸部16中,其突起的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凹陷而形成凹陷部18。\n[0048] 如图4中详细示出那样,相对于固定在振动板10上的音圈20而设置在外周侧的外侧凸部16具有顶部16a,该顶部16a形成垄形状的外侧凸部16的顶端部。由于外侧凸部\n16为沿着固定部12延伸的垄形状,因此形成垄顶部的顶部16a也沿着固定部12延伸。\n[0049] 在外侧凸部16中,顶部16a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陷部18。凹陷部18通过在外侧凸部16的整个径向上将外侧凸部16的顶部16a的局部切口而形成。与音圈20连接的引线21在凹陷部18内配置成横穿外侧凸部16。振动板10具有仅在与从音圈20引出引线\n21的引出口相对应的振动板10的局部未形成外侧凸部16的形状。\n[0050] 在通过冲压加工成形振动板10时,预先准备具有与凹陷部18相对应的形状的模具,从而能够在不需要追加制造工序的情况下形成该凹陷部18。由于在冲压成形振动板10的同时形成凹陷部18,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形成凹陷部18的工序,从而能够在不导致扬声器单元1的制造成本的上升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凹陷部18。\n[0051] 如图15所示,由于将外侧凸部16的局部切口而形成凹陷部18,因此从音圈20的线圈骨架引出的引线被配置成不弯曲地向振动板10的外周侧延伸。通过形成凹陷部18,引线21无需越过外侧凸部16,从而无需将引线21跨外侧凸部16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引线\n21的弯曲,从而形成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引线21的结构。\n[0052] 通过向音圈20供给电流而驱动扬声器1。即,根据流过音圈20的电流和由磁体4产生的磁场,依照弗来明的左手法则,音圈29上下振动。由此,粘结固定有音圈20的振动板10进行振动,从而电信号(电流)被变换成声音(振动)。\n[0053] 此时,引线21与振动板10及音圈20一起沿上下方向振动。通过消除引线21的弯曲,能够削减作用于引线21的应力,因此能够降低因扬声器单元1长时间驱动时的金属疲劳产生引线21的断线不良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高扬声器单元1的可靠性。\n[0054] 引线21与音圈20和振动板10的固定部12接触的一侧的音圈20的端部20a连接。因此,能够防止振动板10振动时因扬声器单元1的其它结构要素(例如,图1所示的磁轭6或框架2等)与引线21的接触等而引起引线21断线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振动板10的振幅进一步增大。\n[0055] 并且,由于引线21与音圈20的端部20a连接,因此引线21经由凹陷部18被向外周侧引出,从而能够更加显著地得到能够抑制引线21弯曲的效果。即,引线21由于跨外侧凸部16配置而弯曲,在引线21与音圈20的端部20a连接的情况下,其弯曲的曲率变得更大。相对于此,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凹陷部18的内部配置引线21,即使在与音圈20的端部20a连接的引线21中,也能够抑制引线21弯曲而应力作用于引线21的情况。\n[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陷部18中,外侧凸部26相对于固定部12不突起。凹陷部\n18从顶部16a凹陷的凹陷深度与外侧凸部16相对于固定部12突起的突起高度相等。因此,如图5所示,固定部12的平坦的形状延伸到外周侧的周边部13,音圈20的端部20a所接触的平面到达周边部13。通过这样形成凹陷部18,能够进一步抑制引线21的弯曲。即,通过使外侧凸部16的顶部16a的突起高度变小,能够抑制引线21的弯曲,因此能够使顶部\n16a的突起高度最小,从而能够更加显著地得到能够抑制引线21弯曲的效果。\n[005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一对垄状凸部中的外周侧的外侧凸部形成有凹陷部\n18。引线21为用于将音圈20和外部的端子33电连接的导线,因此以从音圈20向外周侧引出的方式将引线21配置在音圈20的外周侧有利。即,通过经由形成于外侧凸部16的凹陷部18配置引线21,能够提高引线21的配置的自由度,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引线21与框架2或磁轭6等的接触。\n[0058] 凹陷部18以沿着形成为环状的外侧凸部16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即,凹陷部\n18通过使外侧凸部16的一部分的顶部16a凹陷而形成,但如图3及图4所示,凹陷部18也可以在外侧凸部16的周向上的一定范围内形成。例如,凹陷部18可以在以外侧凸部16的中心为中心点的与中心角30°的扇形对应的范围内以沿着外侧凸部16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其中,外侧凸部16的平面形状为跑道形状。\n[0059] 通过如此形成凹陷部18,在外侧凸部16的周向上能够配置引线21的范围增大,从而能够容易将引线21配置在凹陷部18的内部,能够提高音圈20的组装性。并且,外侧凸部16的周向上的对凹陷部18的两端进行限定的顶部16a之间的间隙变大。因此容易避免具有顶部16a的外侧凸部16与通过凹陷部18内部的引线21的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引线21因外侧凸部16而弯曲的情况。\n[0060] (实施方式2)\n[0061] 在实施方式1中,对本发明的振动板10与音圈20的连接结构适用于内磁型的扬声器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以卷绕音圈20的方式配置环状的磁体4的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n[0062] 如图6所示,磁体4与音圈20的外周侧隔开间隔配置在音圈20的外周侧。磁轭6具有与音圈20的内周侧隔开间隔配置在音圈20内周侧的内周侧部分和配置在音圈20及磁体4下侧的下侧部分。在磁轭6的下侧部分载置有环状的磁体4。并且,在磁体4的上表面配置有板5。\n[0063]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单元1中,也在振动板10的外侧凸部16中形成顶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凹陷部,与音圈20连接的引线21通过凹陷部的内侧而向外周侧延伸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引线21的弯曲,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引线21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扬声器单元1的驱动中的引线21的断线,从而能够提高扬声器单元1的可靠性。\n[0064] (实施方式3)\n[0065] 在实施方式1及2中,说明了搭载于扬声器单元的音圈在音圈的中心轴方向(称为厚度方向)上具有比与音圈的中心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的层叠数多的例子。本发明的振动板10与音圈20的连接结构还能够适用于搭载有宽度方向上的层叠数比厚度方向上的层叠数多的形状的音圈20的扬声器单元1。\n[0066] 如图7所示,音圈20形成为宽度方向的层叠数比厚度方向的层叠数多的形状。音圈20在磁体4的上表面的上部与磁体4隔开间隔配置。音圈20配置成使磁体4产生的磁通横穿音圈20。\n[0067] 磁体4被沿厚度方向磁化。磁体4包括一对长方体状的外部磁体4a和长方体状的内部磁体4b。外部磁体4a的外周面与框架2的内周面接触而将磁体4固定。磁轭6固定在磁体4的下侧。通过磁轭6的侧面与框架2的内周面接触而将磁轭6固定。框架2在内周面支承磁体4及磁轭6。\n[0068] 参照图8,一对外部磁体4a和内部磁体4b被反向磁化。即,一对外部磁体4a的下表面被磁化成N极,而内部磁体4b的上表面被磁化成N极。此外,一对外部磁体4a和内部磁体4b只要被反向磁化即可。因此,也可以是一对外部磁体4a的上表面被磁化成N极,而内部磁体4b的下表面被磁化成N极。\n[0069]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扬声器单元1中,也在振动板10的外侧凸部16形成顶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凹陷部,与音圈20的端部20a连接的引线21通过凹陷部的内侧而向外周侧延伸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引线21的弯曲,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引线21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扬声器单元1的驱动中的引线21的断线,从而能够提高扬声器单元1的可靠性。\n[0070] 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尤其适合利用于搭载在便携式电话机、数码相机、个人计算机及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型信息末端的小型的微型扬声器。
法律信息
- 2018-02-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4R 7/02
专利号: ZL 201110035056.7
申请日: 2011.01.28
授权公告日: 2014.12.24
- 2014-12-24
- 2013-01-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4R 7/02
专利申请号: 201110035056.7
申请日: 2011.01.28
- 2011-08-2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7-08-08
|
2007-01-31
| | |
2
| | 暂无 |
2009-02-09
| | |
3
| | 暂无 |
2005-02-18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