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包括无菌培养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培养室(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气体控制装置(2),所述无菌培养室(1)内腔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3)和湿度控制装置(4),所述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设置有动力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5)的表面传动连接有传送带(6),所述传送带(6)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培养膜(7),所述无菌培养室(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雾化器(8),所述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分别设置有雾化接种装置(9)和采收装置(10),所述无菌培养室(1)内腔背面的四周均设置有可拆卸光源(11),所述无菌培养室(1)内腔背面的右侧设置有气体传感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滚轴(51),所述滚轴(51)通过轴承转动于无菌培养室(1)内腔正面和背面的四周,所述滚轴(51)表面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有滚轮(52),所述滚轮(52)的表面与传送带(6)的表面传动连接,一组所述滚轴(51)的正面固定有驱动电机(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52)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齿槽(13),所述传送带(6)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配合齿槽(13)使用的锯齿(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接种装置(9)设置有两组,所述雾化接种装置(9)位于培养膜(7)的上下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收装置(10)设置有两组,所述采收装置(10)位于培养膜(7)的上下两侧,所述采收装置(10)的顶部与培养膜(7)的表面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培养室(1)的左侧固定有污水收集槽(15),所述污水收集槽(15)与无菌培养室(1)相向的一侧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膜(7)成S状分布于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所述气体传感器(12)位于培养膜(7)的上方。
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水产养殖工程,是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导方向,重点是使养殖设施系统创造健康养殖的水环境,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地、水域的占用,降低对水域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工程,主要包括养殖场选址及规划、供排水工程精养池塘建设、人工繁殖设施建设、开放式工厂化养殖系统建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天然水域增养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活动。\n[0003] 底栖硅藻培育一般在户外天然水域中进行繁殖,但是户外水域中有大量的杂菌原生动物等,影响底栖硅藻的繁殖,同时底栖硅藻繁殖需要特定的生长环境,自然界中无法大规模的进行养殖,造成传统的底栖硅藻培养效率低,经济效益低,无法大规模进行培育。\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利用人工离水培养的方式,对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进行干预,使底栖硅藻快速繁殖,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包括无菌培养室,所述无菌培养室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气体控制装置,所述无菌培养室内腔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所述无菌培养室的内腔设置有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表面传动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培养膜,所述无菌培养室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雾化器,所述无菌培养室的内腔分别设置有雾化接种装置和采收装置,所述无菌培养室内腔背面的四周均设置有可拆卸光源,所述无菌培养室内腔背面的右侧设置有气体传感器。\n[0006]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滚轴,所述滚轴通过轴承转动于无菌培养室内腔正面和背面的四周,所述滚轴表面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表面与传送带的表面传动连接,一组所述滚轴的正面固定有驱动电机。\n[0007] 优选的,所述滚轮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齿槽,所述传送带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配合齿槽使用的锯齿。\n[0008] 优选的,所述雾化接种装置设置有两组,所述雾化接种装置位于培养膜的上下两侧。\n[0009] 优选的,所述采收装置设置有两组,所述采收装置位于培养膜的上下两侧,所述采收装置的顶部与培养膜的表面活动连接。\n[0010] 优选的,所述无菌培养室的左侧固定有污水收集槽,所述污水收集槽与无菌培养室相向的一侧连通。\n[0011] 优选的,所述培养膜成S状分布于无菌培养室的内腔,所述气体传感器位于培养膜的上方。\n[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n[0013] 1、本实用新型通过无菌培养室的配合,实现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无菌化,避免其他杂菌对底栖硅藻的生长造成影响,同时通过控制无菌培养室内温度、湿度、气体和光照强度,优化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使底栖硅藻处于最优的生长环境中,保障底栖硅藻快速繁殖,提升底栖硅藻的产量,同时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不仅可以对底栖硅藻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实现自动接种和采收,提升底栖硅藻的经济效益。\n[0014] 2、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设置两组雾化接种装置和采收装置,同时雾化接种装置和采收装置分别位于培养膜的上下两侧,可对培养膜的双面进行接种和采收,在同样的培养膜上实现双倍的经济效益,提升底栖硅藻的产量,通过对培养膜旋转的设置,方便在无菌培养室内增加培养膜的长度,在单位空间内,培养更多的底栖硅藻。\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n[0017] 图中标号:1、无菌培养室;2、气体控制装置;3、温度控制装置;4、湿度控制装置;5、动力机构;51、滚轴;52、滚轮;53、驱动电机;6、传送带;7、培养膜;8、营养液雾化器;9、雾化接种装置;10、采收装置;11、可拆卸光源;12、气体传感器;13、齿槽;14、锯齿;15、污水收集槽。\n具体实施方式\n[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19]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底栖硅藻离水立体培养装置,包括无菌培养室1,无菌培养室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气体控制装置2,无菌培养室1内腔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3和湿度控制装置4,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设置有动力机构5,动力机构5的表面传动连接有传送带6,传送带6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培养膜7,无菌培养室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雾化器8,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分别设置有雾化接种装置9和采收装置10,无菌培养室1内腔背面的四周均设置有可拆卸光源11,无菌培养室1内腔背面的右侧设置有气体传感器12,通过无菌培养室1的配合,实现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无菌化,避免其他杂菌对底栖硅藻的生长造成影响,同时通过控制无菌培养室1内温度、湿度、气体和光照强度,优化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使底栖硅藻处于最优的生长环境中,保障底栖硅藻快速繁殖,提升底栖硅藻的产量,同时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不仅可以对底栖硅藻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实现自动接种和采收,提升底栖硅藻的经济效益。\n[0020] 动力机构5包括滚轴51,滚轴51通过轴承转动于无菌培养室1内腔正面和背面的四周,滚轴51表面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有滚轮52,滚轮52的表面与传送带6的表面传动连接,一组滚轴51的正面固定有驱动电机53,通过滚轴51、滚轮52和驱动电机53的配合,方便利用驱动电机53带动传送带6进行旋转,然后在对培养膜7进行匀速移动,方便培养膜7上下两侧的底栖硅藻均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同时方便将底栖硅藻接种在培养膜7上,然后利用采收装置10对移动的培养膜7上的底栖硅藻进行采收。\n[0021] 滚轮52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齿槽13,传送带6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配合齿槽13使用的锯齿14,通过齿槽13和锯齿14的配合,提升滚轮52与传送带6之间的连接牢固度,防止传送带6从滚轮52的表面脱落,造成无法对培养膜7进行传送。\n[0022] 雾化接种装置9设置有两组,雾化接种装置9位于培养膜7的上下两侧,通过对雾化接种装置9的设置,方便对培养膜7的双面进行接种底栖硅藻,避免人工接触,对无菌培养室\n1的污染,同时提升底栖硅藻接种的均匀度。\n[0023] 采收装置10设置有两组,采收装置10位于培养膜7的上下两侧,采收装置10的顶部与培养膜7的表面活动连接,通过对采收装置10的设置,方便同时对培养膜7的上下两侧的底栖硅藻进行采收,提升底栖硅藻的采收效率。\n[0024] 无菌培养室1的左侧固定有污水收集槽15,污水收集槽15与无菌培养室1相向的一侧连通,通过污水收集槽15的配合,方便对无菌培养室1内腔底部聚集的污水进行导流,防止污水污染无菌培养室1,对底栖硅藻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n[0025] 培养膜7成S状分布于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气体传感器12位于培养膜7的上方,通过对培养膜7形状的设置,方便在无菌培养室1内增加培养膜7的长度,在单位空间内,培养更多的底栖硅藻,通过气体传感器12的位置,可以保障培养膜7完全处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包裹中,使底栖硅藻进行光合作用生长。\n[0026] 具体使用时,通过气体控制装置2,将二氧化碳导入无菌培养室1内,然后控制温度控制装置3和湿度控制装置4对无菌培养室1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使无菌培养室1内的温度和湿度均处于底栖硅藻的最佳状态,随后打开驱动电机53,然后驱动电机53带动滚轴\n51转动,同时滚轴51带动滚轮52转动,然后滚轮52通过齿槽13和锯齿14带动传送带6转动,同时传送带6带动培养膜7转动,然后利用雾化接种装置9将底栖硅藻接种至培养膜7上,随后打开可拆卸光源11,使底栖硅藻在无菌培养室1的内腔进行光合作用快速生长,当底栖硅藻生长到一定规模后,利用采收装置10与培养膜7接触,同时驱动电机53驱动培养膜7转动,然后采收装置10对成熟的底栖硅藻进行采摘。\n[002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