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固定装置 |
申请号 | CN202122879204.5 | 申请日期 | 2021-11-23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B17/064 | IPC分类号 | A;6;1;B;1;7;/;0;6;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业区汇荣路385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绪;徐农;李学烤;马宇立 |
代理机构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夏怡珺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底部连接板、限位件、折叠组件和驱动绳;限位件包括板件本体和两个延伸臂,底部支撑板处于板件本体与底部连接板之间,底部支撑板处于两个延伸臂之间,两个延伸臂均与底部连接板连接;折叠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驱动绳的第一端穿入第一支撑板通孔;驱动绳的第二端穿入第二支撑板通孔;驱动绳的第一端和驱动绳的第二端穿过板体间隔,驱动绳的第一端与驱动绳的第二端均穿过连接板通孔后,驱动绳的第一端和驱动绳的第二端均穿入第一下板通孔;驱动绳的第一端和驱动绳的第二端再穿入第一上板通孔。该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快捷迅速,方便医生手术操作,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撑板(100)、底部连接板(200)、限位件(300)、折叠组件和驱动绳(500);
所述底部支撑板(100)与所述底部连接板(200)平行设置,所述底部支撑板(100)与所述底部连接板(200)之间有板体间隔(600);
所述限位件(300)包括板件本体(310)和两个延伸臂(320),两个所述延伸臂(320)分别与所述板件本体(310)的两端连接,所述底部支撑板(100)处于所述板件本体(310)与所述底部连接板(200)之间,所述底部支撑板(100)处于两个所述延伸臂(320)之间,两个所述延伸臂(320)的远离所述板件本体(310)的一端均与所述底部连接板(200)连接;
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折板(410)和第二折板(420);所述第一折板(410)和所述第二折板(420)均为折叠板结构;所述折叠板结构包括上板体(411)和与所述上板体(411)的下端连接的下板体(412);所述折叠板结构中,所述上板体(411)与所述下板体(412)的连接处设有中间折叠槽(413);所述底部连接板(200)与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下板体(412)之间设有第一底部折叠槽(414);所述底部支撑板(100)与第二折板(420)的下板体(412)之间设有第二底部折叠槽(421);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与所述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连接处设有顶部折叠槽(430);
所述第一折板(410)的远离所述第二折板(420)的侧面为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
所述第二折板(420)的远离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侧面为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所述底部支撑板(100)的远离所述底部连接板(200)的侧面为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所述底部连接板(200)的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板(100)的侧面为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210);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上设有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和第二支撑板通孔(130),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130)的上方;所述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210)上设有连接板通孔(220),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处于所述连接板通孔(220)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130)处于所述连接板通孔(220)的下方;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上板通孔(417),所述第一折板(410)的下板体(412)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下板通孔(418);
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一端从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穿入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120);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二端从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穿入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130);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板体间隔(600),且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二端均穿过连接板通孔(220)后,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二端均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穿入第一下板通孔(418);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500)的第二端再从所述第一折板(410)的内侧面,穿入第一上板通孔(4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板(410)上的所述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
所述第二折板(420)上的所述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所述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
所述第一折板(410)上的第一底部折叠槽(414)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
所述第二折板(420)上的第二底部折叠槽(421)设置于所述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
所述顶部折叠槽(430)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延伸臂(320)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上板通孔(423),所述第二折板(420)的下板体(412)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下板通孔(424)。
固定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肌腱、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主要原因是直接或间接暴力、长期慢性劳损等。为了尽可能使患者恢复受损前的运动结构和功能,现代医学通常采用关节镜下固定或重建的手术方式。传统关节镜下肌腱、韧带固定手术采用锚钉固定,但受限于锚钉结构等因素,锚钉固定存在不稳定性。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用于肌腱、韧带重建的固定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用于肌腱、韧带重建的固定装置。\n[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底部连接板、限位件、折叠组件和驱动绳;\n[0005] 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底部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底部连接板之间有板体间隔;\n[0006] 所述限位件包括板件本体和两个延伸臂,两个所述延伸臂分别与所述板件本体的两端连接,所述底部支撑板处于所述板件本体与所述底部连接板之间,所述底部支撑板处于两个所述延伸臂之间,两个所述延伸臂的远离所述板件本体的一端均与所述底部连接板连接;\n[0007] 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折板和所述第二折板均为折叠板结构;所述折叠板结构包括上板体和与所述上板体的下端连接的下板体;所述折叠板结构中,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的连接处设有中间折叠槽;所述底部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折板的下板体之间设有第一底部折叠槽;所述底部支撑板与第二折板的下板体之间设有第二底部折叠槽;所述第一折板的上板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折板的上板体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折板的上板体与所述第二折板的上板体的连接处设有顶部折叠槽;\n[0008] 所述第一折板的远离所述第二折板的侧面为第一折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折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折板的侧面为第二折板的外侧面;所述底部支撑板的远离所述底部连接板的侧面为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所述底部连接板的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板的侧面为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n[0009] 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支撑板通孔和第二支撑板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的上方;所述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上设有连接板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处于所述连接板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处于所述连接板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折板的上板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上板通孔,所述第一折板的下板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下板通孔;\n[0010] 所述驱动绳的第一端从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穿入所述第一支撑板通孔;所述驱动绳的第二端从所述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穿入所述第二支撑板通孔;所述驱动绳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板体间隔,且所述驱动绳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绳的第二端均穿过连接板通孔后,所述驱动绳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的第二端均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穿入第一下板通孔;所述驱动绳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绳的第二端再从所述第一折板的内侧面,穿入第一上板通孔。\n[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板上的所述中间折叠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折板上的所述中间折叠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折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折板上的第一底部折叠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折板上的第二底部折叠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折板的外侧面上;所述顶部折叠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折板的外侧面上。\n[0012] 优选地,每个所述延伸臂沿着水平方向设置。\n[0013] 优选地,所述第二折板的上板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上板通孔,所述第二折板的下板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下板通孔。\n[0014]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15]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折板的上板体相对于第二折板的上板体倾斜设置;在采用传统手术操作,进行骨道的建立及肌腱、韧带的编织后,将固定装置植入骨道;在固定装置进入骨道时,将固定装置尽量折叠压缩,则第一折板的上板体与第二折板的上板体之间的夹角减小;在固定装置完全进入骨道后,向外拉动驱动绳的第一端和驱动绳的第二端,将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则第一折板的上板体与第二折板的上板体处于同一平面,固定装置的第一折板的下板体和第二折板的下板体均抵靠在骨道的开口处的皮质骨上,所以固定装置所折叠成三角形结构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骨道的开口处;驱动绳的第一端和驱动绳的第二端打结后形成结头,该结头设置于第一上板通孔中;\n用于连接肌腱、韧带的连接线与第二折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快捷迅速,方便医生手术操作,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该固定装置能够稳定的设置在骨道的开口处,结构安全可靠,整体稳定性好。\n附图说明\n[0016]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18] 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且固定装置上未设置驱动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19] 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底部支撑板上设置第一支撑板通孔和第二支撑板通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0] 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尽量折叠压缩,第一折板的上板体与第二折板的上板体之间的夹角减小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n[0021] 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2]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3] 图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时,底部支撑板上设置第一支撑板通孔和第二支撑板通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4] 图9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进入骨道时的结构示意图。\n[0025] 图10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进入骨道,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固定装置的第一折板的下板体和第二折板的下板体均抵靠在骨道的开口处的皮质骨上的结构示意图。\n[0026] 附图标号说明\n[0027] 10 骨道\n[0028] 20 皮质骨\n[0029] 100 底部支撑板\n[0030] 110 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n[0031] 120 第一支撑板通孔\n[0032] 130 第二支撑板通孔\n[0033] 200 底部连接板\n[0034] 210 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n[0035] 220 连接板通孔\n[0036] 300 限位件\n[0037] 310 板件本体\n[0038] 320 延伸臂\n[0039] 410 第一折板\n[0040] 411 上板体\n[0041] 412 下板体\n[0042] 413 中间折叠槽\n[0043] 414 第一底部折叠槽\n[0044] 416 第一折板的外侧面\n[0045] 417 第一上板通孔\n[0046] 418 第一下板通孔\n[0047] 420 第二折板\n[0048] 421 第二底部折叠槽\n[0049] 422 第二折板的外侧面\n[0050] 423 第二上板通孔\n[0051] 424 第二下板通孔\n[0052] 430 顶部折叠槽\n[0053] 500 驱动绳\n[0054] 510 驱动绳的第一端\n[0055] 520 驱动绳的第二端\n[0056] 600 板体间隔\n[0057] A 第一折板的上板体与第二折板的上板体之间的夹角具体实施方式\n[0058]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n[0059]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n[0060]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100、底部连接板200、限位件300、折叠组件和驱动绳500;\n[0061] 底部支撑板100与底部连接板200平行设置,底部支撑板100与底部连接板200之间有板体间隔600;\n[0062] 限位件300包括板件本体310和两个延伸臂320,两个延伸臂320分别与板件本体\n310的两端连接,底部支撑板100处于板件本体310与底部连接板200之间,底部支撑板100处于两个延伸臂320之间,两个延伸臂320的远离板件本体310的一端均与底部连接板200连接;\n[0063] 折叠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折板410和第二折板420;第一折板410和第二折板\n420均为折叠板结构;折叠板结构包括上板体411和与上板体411的下端连接的下板体412;\n折叠板结构中,上板体411与下板体412的连接处设有中间折叠槽413;底部连接板200与第一折板410的下板体412之间设有第一底部折叠槽414;底部支撑板100与第二折板420的下板体412之间设有第二底部折叠槽421;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的顶部与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顶部连接,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与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连接处设有顶部折叠槽430;\n[0064] 第一折板410的远离第二折板420的侧面为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第二折板420的远离第一折板410的侧面为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底部支撑板100的远离底部连接板200的侧面为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底部连接板200的远离底部支撑板100的侧面为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210;\n[0065] 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上设有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和第二支撑板通孔130,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处于第二支撑板通孔130的上方;底部连接板的外侧面210上设有连接板通孔220,第一支撑板通孔120处于连接板通孔220的上方,第二支撑板通孔130处于连接板通孔220的下方;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上板通孔417,第一折板410的下板体412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下板通孔418;第一支撑板通孔120的中轴线的水平高度高于连接板通孔220的中轴线的水平高度,第二支撑板通孔130的中轴线的水平高度低于连接板通孔220的中轴线的水平高度;\n[0066] 驱动绳的第一端510从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穿入第一支撑板通孔120;驱动绳的第二端520从底部支撑板的外侧面110,穿入第二支撑板通孔130;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穿过板体间隔600,且驱动绳的第一端510与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均穿过连接板通孔220后,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均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穿入第一下板通孔418;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再从第一折板410的内侧面,穿入第一上板通孔417。\n[0067] 第一折板410的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第二折板420的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第一折板410的第一底部折叠槽414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第二折板420的第二底部折叠槽421设置于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顶部折叠槽430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n[0068]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相对于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倾斜设置;在采用传统手术操作,进行骨道10的建立及肌腱、韧带的编织后,将固定装置植入骨道10;在固定装置进入骨道10时,将固定装置尽量折叠压缩,则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与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之间的夹角A减小;在固定装置完全进入骨道10后,向外拉动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将固定装置的折叠组件折叠成三角形结构,则第一折板410的上板体411与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处于同一平面,固定装置的第一折板410的下板体412和第二折板420的下板体412均抵靠在骨道10的开口处的皮质骨20上,所以固定装置所折叠成三角形结构能够稳定地设置在骨道10的开口处;\n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打结后形成结头,该结头卡在第一上板通孔417中;用于连接肌腱、韧带的连接线与第二折板420连接;\n[0069]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快捷迅速,方便医生手术操作,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该固定装置能够稳定的设置在骨道10的开口处,该固定装置锁紧后结构安全可靠,整体稳定性好。\n[0070] 第一折板410上的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第二折板420上的中间折叠槽413设置于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第一折板410上的第一底部折叠槽414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第二折板420上的第二底部折叠槽421设置于第二折板的外侧面422上;顶部折叠槽430设置于第一折板的外侧面416上。该结构便于加工,且便于固定结构进行折叠和压缩。\n[0071] 每个延伸臂320沿着水平方向设置。该结构便于加工,且使得限位件300的位置稳定。\n[0072] 第二折板420的上板体41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上板通孔423,第二折板420的下板体412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下板通孔424。用于连接肌腱、韧带的连接线穿设在第二上板通孔423和第二下板通孔424上,连接线与第二折板420连接。\n[0073] 驱动绳500为弹性绳。当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均穿过第一上板通孔417时,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卡在第一上板通孔417中;向外拉动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将固定装置折叠成三角形结构;当驱动绳的第一端510和驱动绳的第二端520打结后形成结头,该结头能够卡在第一上板通孔417中。\n[0074]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法律信息
- 2022-08-09
著录事项变更
发明人由张绪 变更为徐农 李学烤 马宇立 张绪
- 2022-06-1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