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漆包线,具体涉及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n背景技术\n[0002] 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是绕组线的一个主要品种,由导体和绝缘层两部分组成,裸铜线经退火软化后,再经过多次涂漆,烘焙而成。现有技术中的漆包线通常采用如下结构:\n如授权公告号CN201323074Y公开的直流变频漆包线,该漆包线的横截面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铜芯、PEI绝缘层、PAI绝缘层、漆包线润滑层。\n[0003]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机、发动机等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应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耐大电流、耐电压和耐电晕和具有导热的特种漆包线,现有的漆包线已不能满足要求。要生产出即符合标准要求,又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并不容易,它受原材料质量、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各种漆包线的质量特性各不相同。\n[0004] 因此,寻找一种耐电压、耐高频脉冲性能和导热性能好且成本较低的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十分必要。\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该漆包线耐溶剂性能、耐热性较好和耐变速箱油的性能较好,可适用于新能汽车电机、变频电机、引牵电机等产品。\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n[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漆包线,包括导体1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第三绝缘层4;\n[0008] 所述第一绝缘层(2)为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厚度为4‑7μm,所述第二绝缘层(3)为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厚度为75‑85μm;所述第三绝缘层(4)为聚酰胺酰亚胺漆,厚度为10‑\n15μm。\n[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2为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厚度为5‑6μm;所述第二绝缘层\n3为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厚度为75‑82μm;所述第三绝缘层4为聚酰胺酰亚胺漆,厚度为12‑\n15μm。\n[0010] 进一步地,所述聚酰胺酰亚胺漆为ELANTAS的TONGMID596。\n[0011]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体1的横截面呈圆形。\n[0012]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体1的横截面的直径为0.3‑1.6mm。\n[0013] 优选地,所述的导体(1)的横截面的直径为0.8mm。\n[0014]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体1为铜线。\n[0015]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为由纳米二氧化硅、氮化硼、三氧化二铝等一种或多种组合改性制备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n[0016]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的制备方法为:\n[0017] 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苯中添加合适分散剂,在均质乳化机中均质分散纳米二氧化硅、氮化硼、三氧化二铝等一种或多种组合无机填料,制备纳米浆料,固体含量控制在40‑50%,将一定量上述纳米浆料添加到聚酯亚胺漆液中,搅拌均匀,在高效纳米研磨机中研磨分散至D50<100nm,放料到搅拌桶中,添加适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调整固体含量到38‑45%,既得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n[0018]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效果是:\n[0019]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聚酰胺酰亚胺漆与纳米聚酯亚胺漆进行多层复合的结构,其耐电压击穿能提升1500V左右和导热系数由0.20W/m.K提升到了0.45W/m.K,耐溶剂性能、耐热性较好和耐变速箱油的性能较好,可适用于新能汽车电机、变频电机、引牵电机等产品。\n附图说明\n[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21] 其中:1‑导体;2‑第一绝缘层;3‑第二绝缘层;4‑第三绝缘层。\n具体实施方式\n[0022]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n[0023] 在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下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n[0024] 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实用新型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意义。\n[0025]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原料均为普通市售产品,因此对其来源不做具体限定。\n[0026] 实施例1\n[0027] 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包括导体1和绝缘层。\n[0028] 导体1为横截面呈圆形的铜线,其横截面的直径为0.80mm。\n[0029] 绝缘层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第三绝缘层4。\n[0030] 第一绝缘层2、第三绝缘层4采用超强附着的聚酰胺酰亚胺漆,购自ELANTAS的TONGMID596。\n[0031] 第二绝缘层3采用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所述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为由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制备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制备方法为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苯中添加合适分散剂,在均质乳化机中均质分散纳米二氧化硅制备纳米浆料,固体含量控制在40‑\n50%,将一定量上述纳米浆料添加到聚酯亚胺漆液中,搅拌均匀,在高效纳米研磨机中研磨分散至D50<100nm,放料到搅拌桶中,添加适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调整固体含量到38‑\n45%,既得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n[0032]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步骤制备:\n[0033] 在卧式漆包线生产线上采用聚晶材质涂漆模具制备耐电晕漆包线,其中铜线退火温度490℃/470℃,烘道固化温度580℃,第一绝缘层2厚度为4μm,第二绝缘层3厚度为78μm,第三绝缘层4厚度为8μm。\n[0034]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聚酰胺酰亚胺漆与纳米聚酯亚胺漆进行多层复合的结构,其耐电压击穿能提升1500V左右和导热系数由0.23W/m.K提升到了0.45W/m.K,耐溶剂性能、耐热性较好和耐变速箱油的性能较好,可适用于新能汽车电机、变频电机、引牵电机等产品。\n[0035] 实施例2\n[0036] 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包括导体1和绝缘层。\n[0037] 导体1为横截面呈圆形的铜线,其横截面的直径为0.80mm。\n[0038] 绝缘层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第三绝缘层4。\n[0039] 第一绝缘层2、第三绝缘层4采用超强附着的聚酰胺酰亚胺漆,购自ELANTAS的TONGMID596。\n[0040] 第二绝缘层3采用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所述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为由氮化硼改性制备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制备方法为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苯中添加合适分散剂,在均质乳化机中均质分散氮化硼,制备纳米浆料,固体含量控制在40‑50%,将一定量上述纳米浆料添加到聚酯亚胺漆液中,搅拌均匀,在高效纳米研磨机中研磨分散至D50<\n100nm,放料到搅拌桶中,添加适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调整固体含量到38‑45%,既得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n[0041]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步骤制备:\n[0042] 在卧式漆包线生产线上采用聚晶材质涂漆模具制备耐电晕漆包线,其中铜线退火温度490℃/470℃,烘道固化温度580℃,第一绝缘层2厚度为10μm,第二绝缘层3厚度为65μm,第三绝缘层4厚度为15μm。\n[0043]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聚酰胺酰亚胺漆与纳米聚酯亚胺漆进行多层复合的结构,其耐电压击穿能提升1000V左右和导热系数由0.23W/m.K提升到了0.36W/m.K,耐溶剂性能、耐热性较好和耐变速箱油的性能较好,可适用于新能汽车电机、变频电机、引牵电机等产品。\n[0044] 实施例3\n[0045] 一种高导热耐电晕漆包线,包括导体1和绝缘层。\n[0046] 导体1为横截面呈圆形的铜线,其横截面的直径为0.80mm。\n[0047] 绝缘层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第三绝缘层4。\n[0048] 第一绝缘层2、第三绝缘层4采用超强附着的聚酰胺酰亚胺漆,购自ELANTAS的TONGMID596。\n[0049] 第二绝缘层3采用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所述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为由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制备的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制备方法为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苯中添加合适分散剂,在均质乳化机中均质分散纳米二氧化硅、氮化硼、三氧化二铝等一种或多种组合无机填料,制备纳米浆料,固体含量控制在40‑50%,将一定量上述纳米浆料添加到聚酯亚胺漆液中,搅拌均匀,在高效纳米研磨机中研磨分散至D50<100nm,放料到搅拌桶中,添加适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调整固体含量到38‑45%,既得纳米导热聚酯亚胺漆。\n[0050]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步骤制备:\n[0051] 在卧式漆包线生产线上采用聚晶材质涂漆模具制备耐电晕漆包线,其中铜线退火温度490℃/470℃,烘道固化温度580℃,第一绝缘层2厚度为3μm,第二绝缘层3厚度为77μm,第三绝缘层4厚度为10μm。\n[0052]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聚酰胺酰亚胺漆与纳米聚酯亚胺漆进行多层复合的结构,其耐电压击穿能提升1200V左右和导热系数由0.25W/m.K提升到了0.42W/m.K,耐溶剂性能、耐热性较好和耐变速箱油的性能较好,可适用于新能汽车电机、变频电机、引牵电机等产品。\n[0053]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