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钻床 |
申请号 | CN201510688127.1 | 申请日期 | 2015-10-16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4455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3B39/22 | IPC分类号 | B;2;3;B;3;9;/;2;2;;;B;2;3;B;4;7;/;2;8;;;B;2;3;B;4;7;/;2;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宁波豪顺科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宁波鄞州云龙梅池工业区云彩路308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宁波豪顺科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宁波豪顺科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姚蓉平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一种钻床,包括载台、转盘、夹具和电钻机构,转盘设于前述载台中部并能旋转;电钻机构为多个,围绕前述转盘呈放射状布置于前述载台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钻机构包括电机、进给外壳、连接轴、连接头、钻头及连杆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因为钻床有多位电钻模块与夹持模块,所以可同时加工同一零件,同一加工要求;有利于加工效率和产品均一性的提高;可根据加工要求,可通过调整进给外壳中连接球运行轨迹的斜率,改变加工进给速率,因此加工精度可以提高。
1.一种钻床,包括
载台;
转盘,设于前述载台中部并能旋转;
夹具,为多个呈圆周方向布置于前述的转盘上;以及
电钻机构,为多个,围绕前述转盘呈放射状布置于前述载台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钻机构包括
电机,能正反转并具有动力输出端;
进给外壳,中空,前端具有一封闭盖,后端具有内壁具有内螺纹,中部具有内壁具有呈圆台的运行轨迹面,该进给外壳相对载台能前后移动;
连接轴,外壁具有凸点,该凸点与前述进给外壳的内螺纹配合能驱动进给外壳前后移动;
连接头,设于前述进给外壳的前端口并贯穿通过封闭盖,外侧设有一位于进给外壳外周的连接盘,该连接盘的前端与封闭盖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弹簧;
钻头,设于前述连接头的前端;以及
能伸长和缩短的连杆组件,位于前述进给外壳内,并后端与前述的连接轴连接,前端与前述的连接头连接,该连杆组件设有能与前述进给外壳的运行轨迹面导向配合的连接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台上具有支架,该支架上布置有滚珠,对应地,所述的进给外壳下端面具有与前述滚珠导向配合的导向槽,该导向槽沿着进给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台呈扇形并一侧具有一供上料和下料的缺口,所述的转盘呈圆形布置于载台的圆心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包括固定于转盘上的左模及能相对左模能滑动的右模,前述左模和右模闭合后具有供工件设置的空间区域并露出加工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中部与前述第一连杆中部能转动连接;
第三连杆,前端与第一连杆能转动连接,后端与所述连接轴能转动连接;
第四连杆,前端与第二连杆能转动连接,后端与所述连接轴能转动连接;
第五连杆,前端与所述连接头能转动连接,后端与前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一第一销轴能转动连接;
第六连杆,前端与所述连接头能转动连接,后端与前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通过一第二销轴能转动连接;以及
连接球,为二个分别设于前述的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前端开设有一径向槽,所述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后端均通过一固定销设置于该径向槽内。
一种钻床\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床,属于钻床技术领域。\n背景技术\n[0002] 钻床是一种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钻头旋转为主运动,钻头轴向移动为进给运动。加工过程中工件不动,让刀具移动,将刀具中心对正孔中心,并使刀具转动。\n[0003] 传统的钻头多为立式钻床,这类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120309040.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带有滑移式夹具的管件钻床》(授权公告号为CN202199798U);又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220447808.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孔齿轮加工专用钻床》(授权公告号为CN202804249U)\n[0004] 上述这类钻床,存在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同时钻孔的深度不易把握,无法快速的批量加工生产等不足;而且多为手动操作,无法保证加工精度,不利于生产。\n发明内容\n[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大大提高加工速率并能适合于各种加工零件的钻床。\n[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加工不同深度钻孔的钻床。\n[0007]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钻床,包括[0008] 载台;\n[0009] 转盘,设于前述载台中部并能旋转;\n[0010] 夹具,为多个呈圆周方向布置于前述的转盘上;以及\n[0011] 电钻机构,为多个,围绕前述转盘呈放射状布置于前述载台上,[0012]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钻机构包括\n[0013] 电机,能正反转并具有动力输出端;\n[0014] 进给外壳,中空,前端具有一封闭盖,后端具有内壁具有内螺纹,中部具有内壁具有呈圆台的运行轨迹面,该进给外壳相对载台能前后移动;\n[0015] 连接轴,外壁具有凸点,该凸点与前述进给外壳的内螺纹配合能驱动进给外壳前后移动;\n[0016] 连接头,设于前述进给外壳的前端口并贯穿通过封闭盖,外侧设有一位于进给外壳外周的连接盘,该连接盘的前端与封闭盖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弹簧;\n[0017] 钻头,设于前述连接头的前端;以及\n[0018] 能伸长和缩短的连杆组件,位于前述进给外壳内,并后端与前述的连接轴连接,前端与前述的连接头连接,该连杆组件设有能与前述进给外壳的运行轨迹面导向配合的连接球。\n[0019] 为使进给外壳能保证前后移动,所述的载台上具有支架,该支架上布置有滚珠,对应地,所述的进给外壳下端面具有与前述滚珠导向配合的导向槽,该导向槽沿着进给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n[0020] 所述的载台呈扇形并一侧具有一供上料和下料的缺口,所述的转盘呈圆形布置于载台的圆心位。缺口的设计便于供料和出料。\n[0021] 作为优选,所述的夹具可以包括固定于转盘上的左模及能相对左模能滑动的右模,前述左模和右模闭合后具有供工件设置的空间区域并露出加工端口。\n[0022]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杆组件可以包括\n[0023] 第一连杆;\n[0024] 第二连杆,中部与前述第一连杆中部能转动连接;\n[0025] 第三连杆,前端与第一连杆能转动连接,后端与所述连接轴能转动连接;\n[0026] 第四连杆,前端与第二连杆能转动连接,后端与所述连接轴能转动连接;\n[0027] 第五连杆,前端与所述连接头能转动连接,后端与前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一第一销轴能转动连接;\n[0028] 第六连杆,前端与所述连接头能转动连接,后端与前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通过一第二销轴能转动连接;以及\n[0029] 连接球,为二个分别设于前述的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上。\n[0030] 可通过调整连接杆组中各连杆的长度和数量,来改变钻孔深度。这样可以对同一零件进行不同加工要求的加工。\n[0031] 连接轴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连接结构优选如下设计:所述连接轴前端开设有一径向槽,所述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后端均通过一固定销设置于该径向槽内。\n[003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因为钻床有多位电钻模块与夹持模块,所以可同时加工同一零件,同一加工要求;有利于加工效率和产品均一性的提高;可根据加工要求,可通过调整进给外壳中连接球运行轨迹的斜率,改变加工进给速率,因此加工精度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生产。\n附图说明\n[0033]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n[0034] 图2为图1中夹具的放大分解图。\n[0035] 图3为图1中电钻机构的放大分解图。\n[0036] 图4为图3中进给外壳的放大剖视图。\n[0037] 图5为图4的俯视图。\n[0038] 图6为电钻机构未工作时剖视图。\n[0039] 图7为电钻机构未工作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n[0040] 图8为电钻机构收缩时剖视图。\n[0041] 图9为电钻机构收缩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n[0042] 图10为电钻机构进给钻孔时剖视图。\n[0043] 图11为电钻机构进给钻孔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44]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n[004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钻床包括载台102、转盘100、夹具9和电钻机构10,载台\n102呈扇形并一侧具有一供上料和下料的缺口103。缺口103方便加工零件的上料与下料。转盘100呈圆形布置于载台102的圆心位并能旋转。转盘100下方连有电机5(图中无显示),可通过编程数控系统控制转盘100的转动,使加工零件在加工时处于加工位置,保证加工的准确度。\n[0046] 夹具9为多个呈圆周方向布置于转盘100上。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夹具9包括固定于转盘100上的左模91及能相对左模91能滑动的右模92,左模91和右模92闭合后具有供工件设置的空间区域并露出加工端口。右模92通过气缸来驱动,右模92下端具有导向柱\n93,与转盘100上的条形孔101(见图1所示)导向配合。夹具9外部连接有气管(图中无显示),通过气管控制气缸,实现夹具9的开合,从而对加工零件104进行固定。\n[0047] 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电钻机构10为多个,围绕转盘100呈放射状布置于载台\n102上。电钻机构10包括电机5、进给外壳1、连接轴4、连接头3、钻头6及连杆组件2。\n[0048] 电机5能正反转并具有动力输出端,进给外壳1为中空,前端具有一封闭盖11,后端具有内壁具有内螺纹13,中部具有内壁具有呈圆台的运行轨迹面12,进给外壳1相对载台\n102能前后移动。\n[0049] 连接轴4的外壁具有凸点42,该凸点42与进给外壳1的内螺纹13配合能驱动进给外壳1前后移动;连接头3设于进给外壳1的前端口并贯穿通过封闭盖11,外侧设有一位于进给外壳1外周的连接盘32,该连接盘32的前端与封闭盖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弹簧33。钻头6设于连接头3的前端。\n[0050] 连杆组件2位于进给外壳1内,并后端与连接轴4连接,前端与连接头3连接,连杆组件2能伸长和缩短,该连杆组件2设有能与进给外壳1的运行轨迹面12导向配合的连接球27。\n[0051] 结合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载台102上具有支架8,该支架8上布置有滚珠\n81,对应地,进给外壳1下端面具有与滚珠81导向配合的导向槽14,该导向槽14沿着进给外壳1的长度方向布置。\n[0052]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杆组件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n23、第四连杆24、第五连杆25、第六连杆26及连接球27。\n[0053] 第二连杆22中部与第一连杆21中部能转动连接,第三连杆23的前端与第一连杆21能转动连接,后端与连接轴4能转动连接;第四连杆24的前端与第二连杆22能转动连接,后端与连接轴4能转动连接;第五连杆25的前端与连接头3能转动连接,后端与第二连杆22的前端通过一第一销轴251能转动连接;第六连杆26的前端与连接头3能转动连接,后端与第一连杆21的前端通过一第二销轴261能转动连接;连接球27为二个分别设于第一销轴251和第二销轴261上。本实施例中连杆之间的转动连接通过销轴实现。\n[0054] 连接轴4前端开设有一径向槽41,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的后端均通过一固定销29设置于该径向槽41内。连接头3的后端开设有一径向槽31,第五连杆25和第六连杆26的前端均通过一固定销28设置于该径向槽31内。\n[0055] 结合6和图7所示,电钻机构10在未工作状态时,弹簧33为正常状态,连接球27位于连接球27运行轨迹中部,连接轴4上的凸点42位于进给外壳1内螺纹13的中部,这样钻头6的位置也处于中段位置。\n[0056] 结合8和图9所示,钻床开始工作时,启动电机5,电机5使进给外壳1内螺纹13的外侧封闭螺纹与连接轴4的凸点42相契合,连接球27会因为进给外壳1的相对外移,而沿着运行轨迹面12移动至运行轨迹面12的外侧,这样可使钻头6收缩至最内端,此时弹簧33处也拉伸状态,同时因凸点42在进给外壳1的内螺纹13的外侧封闭螺纹中旋转,并不会带动进给外壳1的移动,所以进给外壳1处于静止状态。进给外壳1下端开有导向槽14,与支架8上的滚珠\n81的相配合,这样进给外壳1只能做移动运动,不能做转动运动。\n[0057] 结合10和图11所示,当加工零件经夹具9夹持,转盘100转动至加工位时,电机5反转,因弹簧33原处于拉伸状态,在电机5反转时,会将进给外壳1向后拉动,使连接轴4的凸点\n42从与进给外壳1内螺纹13的外侧封闭螺纹接触变成与进给外壳1的内螺纹13接触,在连接轴4转动可带动进给外壳1移动。在进给外壳1移动中,连接球27会沿着连接球27运行轨迹面\n12从进给外壳1外侧移动到进给外壳1内侧,连接球27之间的距离减少,钻头6向外进给进行钻孔,直到连接轴4的凸点42与进给外壳1的内螺纹13的内侧封闭螺纹接触,完成钻孔任务。\n[0058] 完成钻孔任务后,弹簧33处于压缩状态,当电机5再次反转时,因弹簧33作用,连接轴4的凸点42从与进给外壳1内螺纹13的内侧封闭螺纹接触变成与进给外壳1内螺纹13接触,重新将钻头6缩至最内侧,载台102将加工零件移出。
法律信息
- 2017-08-22
- 2016-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3B 39/22
专利申请号: 201510688127.1
申请日: 2015.10.16
- 2016-01-1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07-30
|
2014-04-22
| | |
2
| |
2013-08-07
|
2013-04-22
| | |
3
| | 暂无 |
2008-08-29
| | |
4
| | 暂无 |
2006-08-17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