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通风座椅垫及汽车座椅 |
申请号 | CN201210566309.8 | 申请日期 | 2012-12-24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2961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IPC分类号 | B;6;0;N;2;/;5;6;;;B;6;0;H;3;/;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梅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广东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广东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海涛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通风座椅垫,包括:相互叠加的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设置于所述导气间隔层外侧的下层辅助增强层;设置于所述消滤层外侧的上层辅助增强层。本发明提供的通风座椅垫,采用了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消滤作用的消滤层。该消滤层位于通风座椅垫的导气间隔层的相邻位置,使得该消滤层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消解物质可以更加充分地与车内空气对流交换,提高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和消解的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通风座椅垫的汽车座椅。
1.一种通风座椅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互叠加的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11)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12);
设置于所述导气间隔层(11)外侧的下层辅助增强层(14);
设置于所述消滤层(12)外侧的上层辅助增强层(13);
所述导气间隔层(11)为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弹性支撑体;
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14)和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13)为电加热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座椅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间隔层(11)为3D经编间隔织物或具有孔洞的垫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座椅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滤层(12)的基体采用多孔隙吸附层的有机纤维垫体或无机材料柔性垫体,且所述基体上附有使VOC分解的冷触媒类的催化剂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座椅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由果壳类纤维活性炭形成地透气垫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座椅垫,所述的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11)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12)可以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座椅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14)上开设有下气道(141);
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13)上开设有上气道(131)。
7.一种汽车座椅,包括椅座(30)和椅背(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内的,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座椅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座椅垫(10)设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座椅面套(32)内,且布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发泡体(3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支撑骨架(33)一侧的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且所述发泡体(3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与所述通风座椅垫(10)的气道通路(34)。
一种通风座椅垫及汽车座椅\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风座椅垫及汽车座椅。\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车内环境,特别是新车内部的气味影响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新车内部的气味主要来源于车身内饰件的诸如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影响,诸如车内塑料构件、座椅发泡体、内饰布料及导体线束等构件。由此气味方面的问题引起的纠纷已经多有发生,并成为了影响新车环保评价的一项重要关注指标。\n[0003] 近年来,随着车辆舒适技术的普及,内置通风型舒适座椅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接纳。该类通风型舒适座椅通过座椅发泡垫内置的坐垫通风垫和/或靠背通风垫中单向或双向的气流交换,实现座椅表面的空气流动,实现座椅乘坐者人体快速排汗的效果。然而,此类内置通风型舒适座椅目前仅作用于人体排汗制冷或热温加热的单一舒适功能。\n[0004] 同时,改善车内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引起的不良气味的方法,更多的是在要求各个零部件厂商在相关部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验证上尽可能符合相关要求,以求整车内部的气味性降低到客户满意。此方式虽然降低了新车内部的气味,然而,相关零部件中各种材质的有机助剂使用无法避免,由此却无助于在现有情况下的进一步的气味改善。\n[0005] 因此,如何实现帮助消除车身内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n发明内容\n[0006]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风座椅垫及汽车座椅,以实现帮助消除车身内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n[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n[0008] 一种通风座椅垫,包括:\n[0009] 相互叠加的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n[0010] 设置于所述导气间隔层外侧的下层辅助增强层;\n[0011] 设置于所述消滤层外侧的上层辅助增强层。\n[0012]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导气间隔层为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弹性支撑体。\n[0013]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导气间隔层为3D经编间隔织物或具有孔洞的垫体。\n[0014]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和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为电加热垫。\n[0015]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消滤层的基体采用多孔隙吸附层的有机纤维垫体或无机材料柔性垫体,且所述基体上附有使VOC分解的冷触媒类的催化剂层。\n[0016]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基体为由果壳类纤维活性炭形成地透气垫体。\n[0017]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的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可以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结构。即该结构既具有导气间隔作用,同时也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n[0018] 优选地,在上述通风座椅垫中,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上开设有下气道;\n[0019] 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上开设有上气道。\n[0020] 一种汽车座椅,包括椅座和椅背,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椅座和/或椅背内的,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座椅垫。\n[0021]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中,所述通风座椅垫设置于所述椅座和/或椅背的座椅面套内,且布置于所述椅座和/或椅背的发泡体上。\n[0022]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中,还包括设置于椅座和/或椅背的支撑骨架一侧的主动通风换气机构,且所述发泡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动通风换气机构与所述通风座椅垫的气道通路。\n[0023]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通风座椅垫,采用了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消滤作用的消滤层。该消滤层位于通风座椅垫的导气间隔层的相邻位置,使得该消滤层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消解物质可以更加充分地与车内空气对流交换,提高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和消解的效率。\n附图说明\n[002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座椅垫的俯视结构示意图;\n[002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座椅垫的局部剖面图;\n[0026]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体结构的通风座椅垫的结构示意图;\n[002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体结构的通风座椅垫的结构示意图;\n[0028]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的局部剖面图;\n[0029]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30] 本发明公开的通风座椅垫及汽车座椅,以实现帮助消除车身内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n[003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通风座椅垫的附图,对本发明通风座椅垫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通风座椅垫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通风座椅垫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通风座椅垫的保护范围。\n[0032] 请参阅图1-图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座椅垫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座椅垫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体结构的通风座椅垫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体结构的通风座椅垫的结构示意图。\n[003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座椅垫,包括导气间隔层11、消滤层12、下层辅助增强层14和上层辅助增强层13。\n[0034] 其中,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11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12相互叠加。导气间隔层11可将汽车内的空气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导入消滤层12,消滤层12具有消滤作用,可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的方式将驾驶室内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和消除。\n[0035] 下层辅助增强层14设置于所述导气间隔层11的外侧,上层辅助增强层13设置于所述消滤层12的外侧。\n[0036] 本发明提供的通风座椅垫,采用了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消滤作用的消滤层\n12。该消滤层12位于通风座椅垫的导气间隔层11的相邻位置,使得该消滤层12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消解物质可以更加充分地与车内空气对流交换,提高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和消解的效率。\n[0037]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间隔层11为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弹性支撑体。具体地,所述导气间隔层11为3D经编间隔织物或具有孔洞的垫体。导气间隔层11具有面向座椅椅面方向的空气交换通路,通常为织物面套或带孔皮革面套等。通过与座椅外部的空气主动交换流通,可实现邻近乘坐者人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改善座椅的透气舒适性。\n[003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14和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13为电加热垫。所述消滤层12的基体采用多孔隙吸附层的有机纤维垫体,或无机材料柔性垫体,且所述基体上附有使VOC分解的冷触媒类的催化剂层。\n[0039] 在已公开的公布号为CN102284292的专利文献中描述的可促使诸如甲醛(分子化学式HCHO)无害化分解的无需光线作用的冷触媒类催化剂物质。甲醛在催化反应下与空气\n2 2 2\n中的氧反映,氧化降解过程如下:2HCHO+O__---2HCOOH__HCOOH+O__---2H_2_O+2CO_2_,分解为洁净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n[0040]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为由果壳类纤维活性炭形成地透气垫体,可以有效地吸附车体空气中悬浮物及有机大分子团物质,实现除臭、去异味的功能。\n[0041]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辅助增强层14上开设有下气道141;所述上层辅助增强层13上开设有上气道131。\n[0042] 消滤层12和导气间隔层11可为一体式压装结构,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如图3所示,与导气间隔层11相邻的消滤层12,可以与导气间隔层11及上层辅助增强层13结合为一个构成体;也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分体构成。该分体构成的优点是,使得该消滤层12成为可拆除、可替换的结构体。即当该消滤层12经长时间使用后出现消滤功能弱化的情况时,可以用全新的消滤层12进行替换,恢复原有的消滤功能。如图4所示,具有导风结构的导气间隔层11和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消滤作用的消滤层12可以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结构。\n[0043] 在本实施例中,消滤层12的厚度与该消滤层12内部可容存的活性炭多孔隙的吸附垫体及冷触媒类的催化剂物质的含量有正态关联。考虑到座椅坐垫及靠背垫体的体量构成,优选地,该消滤层的厚度介于2~10mm的范围为宜。\n[0044]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的局部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n[004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00,包括椅座30和椅背40,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内的,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通风座椅垫10。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座椅\n00添加了上述通风座椅垫10,因此兼具上述通风座椅垫10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n[0046]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座椅垫10设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座椅面套32内,且布置于所述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发泡体31上。椅座30和椅背40上的通风座椅垫10设置位置类似,均是设置在发泡体31上。即椅座30上的通风座椅垫10设置于所述椅座30的座椅面套32内,且布置于所述椅座30的发泡体31上,相应地,椅背40上的通风座椅垫10设置于椅背40的座椅面套内,且布置于椅背40的发泡体31上。\n[0047] 本发明还可包括设置于椅座30和/或椅背40的支撑骨架33一侧的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且所述发泡体3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与所述通风座椅垫10的气道通路34。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可为座椅风扇或车身空调系统的出风口等。\n[0048] 消滤层12位于导气间隔层11的上方,即靠近座椅坐垫或靠背发泡垫的椅面的一侧。如此,受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作用的座椅内部的流动空气可以完全穿越及透过该消滤层12,并透过导气间隔层11与座椅发泡垫的另一侧的空气流通,实现更加充分的空气对流交换效果。\n[0049] 应该理解,通风座椅垫结构的导气间隔层11通过预设的风道结构与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相关联。由风机驱动的主动通风换气机构01通过通风座椅垫10,可以产生相对椅面正向或反向的通风效果,即吹风或吸风的效果。如果对导气间隔层11及消滤层12进行只留有通向座椅椅面方向的封闭阻风设计,即非面向座椅椅面的方向采用诸如塑料层类密闭材质的薄膜或复合布料作为辅助增强层进行套封,会更有助于空气流向装有消滤层12的方向及区域。\n[0050]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n[005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n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法律信息
- 2018-08-24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8.08.06
专利权人由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地址由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新开路194号变更为514000 广东省梅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2016-03-02
- 2014-0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0N 2/56
专利申请号: 201210566309.8
申请日: 2012.12.24
- 2013-04-1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4-11-03
|
2003-06-25
| | |
2
| | 暂无 |
2011-01-08
| | |
3
| | 暂无 |
2011-07-23
| | |
4
| |
2011-04-27
|
2010-11-30
| | |
5
| | 暂无 |
2011-04-07
| | |
6
| | 暂无 |
2011-09-26
| | |
7
| | 暂无 |
2004-08-17
| | |
8
| | 暂无 |
2012-12-2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