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减速装置和利用该减速装置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 |
申请号 | CN200880004433.7 | 申请日期 | 2008-02-0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6006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IPC分类号 | F;1;6;H;1;/;3;2;;;F;2;4;J;2;/;0;0;;;F;2;4;J;2;/;3;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东京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三好洋之;王宏猷;浅野成树 |
代理机构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坚 |
摘要
本发明提供减速装置和利用该减速装置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上述减速装置在将多个减速单元组合起来实现大转矩时,无需增大第二减速单元的直径,而且能够确保贯通孔。第一减速单元(34)具有:第一输入轴(24),其跟随电动机(28)的输出轴(29)的旋转而旋转;第一外齿轮,其绕第一输入轴(24)的轴线公转;和第一内齿轮(36),其齿数与第一外齿轮的齿数不同。第二减速单元(2)包括:曲轴(122),其跟随第一输出轴(20)的旋转而旋转;第二外齿轮(162X、162Y),它们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筒体(16),其穿过第二外齿轮(162X、162Y)的贯通孔;第二内齿轮(4),其齿数与第二外齿轮(162X、162Y)的齿数不同;以及第二输出轴,其绕第二内齿轮(4)的轴线旋转。第一减速单元(34)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2)的外周面(18)与筒体(16)的内表面(14)之间。
1.一种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速装置具有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
第一减速单元包括:第一输入轴,其跟随电动机的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第一外齿轮,其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绕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公转;第一内齿轮,其与第一外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一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一外齿轮的齿数不同;以及第一输出轴,其绕第一内齿轮的轴线旋转,
第二减速单元包括:曲轴,其固定于输入齿轮;偏心凸轮,其跟随曲轴的旋转而绕曲轴的轴线公转;第二外齿轮,其与偏心凸轮卡合,并且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筒体,其穿过第二外齿轮的贯通孔;第二内齿轮,其与第二外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二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二外齿轮的齿数不同;以及第二输出轴,其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旋转,以及
中继轴,其形成有贯通孔并且与第一输出轴啮合,并且该中继轴跟随第一输出轴的旋转而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旋转,其中该中继轴与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上的输入齿轮啮合,使得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跟随中继轴的旋转而旋转,
其中,所述筒体穿过中继轴的贯通孔,
第一减速单元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的延长面和上述筒体的内周的延长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减速单元包括:第一曲轴,其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和第一偏心凸轮,其跟随第一曲轴的旋转而绕第一曲轴的轴线公转,第一外齿轮与第一偏心凸轮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偏离第一曲轴的轴线,第一曲轴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绕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公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跟随中继轴的旋转而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公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输出轴跟随第一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输出轴跟随第二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6.一种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和通过上述减速装置而旋转的面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速装置配置在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固定部内,
上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与上述固定部的轴线相同,
上述面板绕固定部的轴线旋转。
减速装置和利用该减速装置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 \n技术领域\n[0001] 本申请要求基于2007年2月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030532号的优先权。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以参照的方式被引用在本说明书中。 \n[0002] 本发明涉及减速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多个减速单元、能够输出在使例如太阳能板等以追踪太阳的方式旋转时所需的大转矩的减速装置。 \n背景技术\n[0003] 已知有使电动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速度减速后输出的减速装置。在该减速装置中为了实现大的减速比,组合有多个齿轮。但是,如果组合过多的齿轮,则会使减速装置大型化、或者减速装置的结构复杂化。有时使减速装置单元化,通过将进行了单元化的减速装置相互串联连接来实现大的减速比。 \n[0004]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93801号中,公开了具有第一减速单元(第一级齿轮装置)和第二减速单元(第二级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第一减速单元是内啮合行星齿轮装置。该内啮合行星齿轮装置包括偏心体轴、外齿轮和内齿轮。偏心体轴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电动机轴)同轴地旋转,并且具有偏心凸轮。外齿轮与偏心凸轮卡合。内齿轮在维持与外齿轮的啮合的同时,允许外齿轮进行偏心旋转。此外,内齿轮还将外齿轮包围起来。内齿轮的齿数与外齿轮的齿数不同。外齿轮在绕内齿轮的轴线偏心旋转的同时相对于内齿轮旋转。在本说明书中,外齿轮绕内齿轮的轴线偏心旋转的现象也称为绕轴线公转。此外,在称为“外齿轮旋转”的情况下,是指外齿轮相对于内齿轮旋转。在外齿轮上连接有输出轴(低速轴)。第一减速单元的转矩经输出轴传递至第二减速单元。第二减速单元经平行配置的\n2个轴使输入旋转减速。即,第二减速单元通过螺 旋小齿轮(helical pinion)和斜齿轮将与第一减速单元的输出轴一体旋转的输入轴、和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的输出轴连接起来,从而使输出轴的旋转速度比输入轴的旋转速度更低。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93801号的技术中,通过串联连接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来实现大的减速比。通过实现大的减速比,可获得大的转矩。 \n[0005] 例如在使太阳能板旋转来追踪太阳的情况下,与使机器人的关节等旋转的情况相比,需要极大的转矩。即,需要特别大的减速比。 \n[0006] 在利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93801号的技术来实现大转矩的情况下,需要增大固定在第二减速单元的输出轴上的斜齿轮的直径。或者,需要增加斜齿轮的齿数。在任意情况下都会使第二减速单元的直径增大。 \n[0007] 如果准备两个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93801号的第一减速单元中使用的内啮合行星齿轮装置,并将它们串联连接起来,则不会增大第二减速单元的直径就能够实现大的转矩。但是,在该方法中,不能确保贯穿减速装置中心部的孔,从而不能使配管或配线等穿过减速装置。 \n发明内容\n[0008]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速装置,该减速装置在将多个减速单元组合起来以实现大转矩时,不会增大第二减速单元的直径,而且能够在中心部确保贯通孔。 \n[0009] 本发明的减速装置包括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第一减速单元包括:第一输入轴,其跟随电动机的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第一外齿轮,其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绕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公转;第一内齿轮,其与第一外齿轮啮合;以及第一输出轴,其绕第一内齿轮的轴线旋转。第一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一外齿轮的齿数不同。 \n[0010] 第二减速单元包括:曲轴,其跟随第一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偏心凸轮,其跟随曲轴的旋转而绕曲轴的轴线公转;第二外齿轮,其与偏心凸轮卡合,并且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筒体,其穿过第二外齿轮的贯通孔;第二内齿轮,其与第二外齿轮啮合;以及第二输出轴,其绕第二内 齿轮的轴线旋转。第二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二外齿轮的齿数不同。另外,第一减速单元配置在将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延长而成的面和将筒体的内周延长而成的面之间,上述筒体穿过第二外齿轮的贯通孔。 \n[0011]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在沿轴线俯视观察减速装置时,第一减速单元并不位于第二减速单元的筒体内部。在沿轴线俯视观察时,第一减速单元位于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和筒体的内周之间。该减速装置能够使配管或配线等不被第一减速单元干扰地从筒体内穿过。\n能够防止配线等在减速装置的动作过程中缠绕。此外,第一减速单元并不位于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面的外侧。能够使第一减速单元的外周面比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面更靠内侧。即,能够使减速装置的外周面形成为与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能够简化用于收纳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的壳体。 \n[0012] 上述减速装置使用第二减速单元,该第二减速单元利用通过曲轴而公转的外齿轮、和齿数与该外齿轮不同的内齿轮来减速。从而能够利用小直径的第二减速单元获得大的转矩。 \n[0013] 在本发明的减速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减速单元包括:第一曲轴,其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旋转;和第一偏心凸轮,其跟随第一曲轴的旋转而绕第一曲轴的轴线公转,第一外齿轮与第一偏心凸轮卡合。 \n[0014]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由于第一偏心凸轮绕第一曲轴的轴线公转,所以第一外齿轮在与第一内齿轮啮合的同时绕第一内齿轮的轴线公转。关于这种类型的减速单元,通过对第一外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内齿轮的齿数进行调节,尽管为紧凑的体型也能够实现大的转矩。由于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两者都能够实现大的转矩,所以能够极度增大减速装置的转矩。 \n[0015] 在本发明的减速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偏离第一曲轴的轴线,第一曲轴跟随第一输入轴的旋转而绕第一输入轴的轴线公转。 \n[0016]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能够在第一输入轴和第一曲轴之间形成间隙。由于能够将齿轮配置于该间隙中,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减速单元的转矩。 \n[0017] 在本发明的减速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减速装置配置有中继轴, 该中继轴跟随第一输出轴的旋转而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旋转,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跟随中继轴的旋转而旋转。 \n[0018]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能够使第一输出轴的轴线偏离第二减速单元的中继轴的轴线。通过改变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二减速单元的中继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能够使用各种尺寸的电动机和第一减速单元。另外,由于能够在第一输出轴与中继轴之间、或中继轴与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之间调整减速比,所以能够容易地调整减速装置的减速比。 [0019] 此外,通过配置中继轴,不需要将第一输出轴和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直接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对用于配置第一输出轴和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这两者的位置自由地进行设计。 \n[0020] 本发明的减速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减速单元来作为第二减速单元。作为其具体的一种形态,可以采用如下类型的减速单元: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跟随中继轴的旋转而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公转。 \n[0021]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能够将中继轴与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错开地进行配置。即,在中继轴和第二减速单元之间也能够进行减速。能够进一步增大减速装置的转矩。 [0022] 作为第二减速单元的具体的另一形态,也可以采用如下类型的减速单元: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跟随第一输出轴的旋转而绕第二内齿轮的轴线旋转,并且在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上形成有贯通孔。 \n[0023]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能够使中继轴和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为一体。即,只要在第二减速单元的中心部分仅配置1个第二减速单元的曲轴即可。能够减少构成减速装置的部件。 \n[0024] 在本发明的减速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输出轴跟随第一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二输出轴跟随第二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n[0025] 根据上述减速装置,由于第一输出轴跟随第一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所以能够约束第一内齿轮的旋转。即,能够使第一减速单元的壳体与第一内齿轮为一体。此外,由于第二输出轴跟随第二外齿轮的旋转而旋转,所以能够约束第二内齿轮。能够使第二减速单元的壳体与第二内齿轮为一体。此外,由于第一内齿轮与第二内齿轮并不相对旋转,所以能够使第一 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的壳体为一体。能够实现结构简单的减速装置。 [0026] 本发明的减速装置可以使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以用作用于使太阳能发电装置的面板以追踪太阳的方式旋转的减速装置。由于太阳能发电装置的面板需要跟随太阳的动作而动作,所以优选为极其缓慢的旋转速度。此外,由于太阳能发电装置的面板的重量大,所以为了使该面板旋转,需要大的转矩。由于本发明的减速装置能够实现大的转矩和大的减速比,所以适于使太阳能发电装置的面板旋转。此外,在太阳能发电装置中,有时需要将配管或配线等与面板连接起来。由于本发明的减速装置能够容易地使配管或配线等从贯通孔内穿过,所以能够简化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外观,并且能够防止配线等暴露于风雨中。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追踪太阳”,是指使面板保持与移动的太阳正交的姿势。或者,所谓“追踪太阳”,是指以使通过面板反射后的光持续地会聚于固定的点的方式对面板的角度进行调整。 \n[0027] 根据本发明的减速装置,能够简化减速装置的结构,该减速装置具有贯通孔,并且串联地连接有多个减速单元。本发明的减速装置通过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减速单元,能够实现极大的转矩。此外,也能够获得极大的减速比。 \n附图说明\n[0028] 图1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减速装置的剖视图。 \n[0029] 图2表示图1中的减速装置中的第一减速单元的放大图。 \n[0030] 图3表示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n[0031] 图4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减速装置的剖视图。 \n[0032] 图5表示太阳能发电装置的侧视图。 \n[0033] 图6表示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后视图。 \n[0034] 图7表示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n具体实施方式\n[0035] 各实施例的特征如下所述。 \n[0036] (第一特征)在齿轮架137X和内齿轮4之间,配置有双重油封47。 [0037] (第二特征)第一减速单元34的内齿轮36固定于支撑部件21。第二减速单元2的内齿轮4固定于固定部26。支撑部件21固定于固定部26。内齿轮36与内齿轮4保持不相对旋转的关系。 \n[0038] 实施例 \n[0039]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例。 \n[0040] (第一实施例) \n[0041] 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减速装置10的剖视图。图2表示图1中的第一减速单元34的放大图。图3表示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后述第一输入轴24的图示。 \n[0042] 如图1所示,减速装置10具有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第一减速单元\n34和第二减速单元2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首先,对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电动机28的输出轴(也称为电动机输出轴)29与第一减速单元34的第一输入轴24连接在一起。第一输入轴24跟随电动机输出轴29的旋转而旋转。当第一输入轴24旋转时,第一减速单元34的齿轮架37相对于第一内齿部件36绕第一内齿部件\n36的轴线旋转。如后所述,第一内齿部件36为中空状,在其内侧形成有内齿轮。在以下说明中,第一内齿部件36也称为第一内齿轮36。第一输出轴20通过螺栓39与齿轮架37连接在一起。即,第一输出轴20相对于第一内齿轮36绕该第一内齿轮36的轴线旋转。 [0043] 第二减速单元2具有曲轴122。在曲轴122上固定有输入齿轮150。此外,第二减速单元2具有绕第二内齿部件4的轴线旋转的中空的中继轴40。在中继轴40上形成有上侧齿轮部42和下侧齿轮部38。第一输出轴20与下侧齿轮部38啮合,输入齿轮150与上侧齿轮部42啮合。即,曲轴122能够跟随第一输出轴20的旋转而旋转。当曲轴122旋转时,第二减速单元2的齿轮架(上侧齿轮架137X和下侧齿轮架137Y)绕第二内齿部件4的轴线旋转。齿轮架137X和回转体8通过螺栓12固定在一起。如后所述,第二内齿部件4为中空状,在其内侧形成有内齿轮。在以下说明中,第二内齿部件4也称为第二内齿轮4。此外,上侧齿轮架 137X和下侧齿轮架137Y有时也合称为齿轮架137。 \n[0044] 在第二减速单元2的中心部分配置有筒体16。在筒体16上形成有贯通孔14(也称为筒体16的内周14)。筒体16穿过在第二减速单元2的外齿轮164X、164Y的中心形成的贯通孔、和在中继轴40上形成的贯通孔。 \n[0045] 第一减速单元34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2的外周18的延长面、和筒体16的内周14的延长面之间。 \n[0046] 参照图2和图3对第一减速单元34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在对存在有多个的同一种类的部件中的共同状况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有时会省略附加字母。 \n[0047] 如图2所示,在第一输入轴24的端部形成有齿轮部46。第一输入轴24与电动机输出轴29(参照图1)连接在一起。在曲轴(第一曲轴)22上固定有输入齿轮50。由于齿轮部46与输入齿轮50啮合,所以曲轴22跟随第一输入轴24的旋转而旋转。第一输入轴\n24的轴线偏离第一曲轴22的轴线。在第一曲轴2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偏心凸轮60X、60Y。\n偏心凸轮60绕第一曲轴22的轴线公转(偏心旋转)。标号64X、64Y表示外齿轮(第一外齿轮)。外齿轮64具有摆线类齿形。标号62X、62Y表示滚针轴承。关于外齿轮64、滚针轴承62和偏心凸轮60之间的关系,参照图3在后面进行叙述。 \n[0048] 如图3所示,在外齿轮64Y上,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53,在周向上形成有12个贯通孔80a~80l。偏心凸轮60Y经多个滚针轴承62Y嵌入在贯通孔80a、80e、80i中。柱状部\n74穿过贯通孔80b~80d、80f~80h以及80j~80l。柱状部74从上侧齿轮架37X伸出而形成(参照图2)。 \n[0049] 偏心凸轮60Y的外径形状为圆形,其中心60m从第一曲轴22的轴线22m偏离。当第一曲轴22旋转时,偏心凸轮60Y的中心60m如箭头88所示地绕轴线22m公转。当偏心凸轮60Y公转时,外齿轮64Y如箭头84所示地绕内齿轮36的轴线82公转。即,外齿轮64Y与偏心凸轮60卡合地进行公转(偏心旋转)。另外,在贯通孔80e、80i中也嵌入有偏心凸轮60Y。嵌入在贯通孔80e、80i中的偏心凸轮60Y的作用效果与嵌入在贯通孔80a中的偏心凸轮60Y相同。 \n[0050] 如图3所示,外齿轮64被内齿部件36包围起来。在内齿部件36的内周配置有多个内齿针86,从而形成内齿轮。外齿轮64Y与内齿轮(内齿针86)啮合。换言之,外齿轮\n64Y经内齿针86与内齿部件36卡合。外齿轮64Y的外齿齿数与内齿轮36的齿数(内齿针\n86的个数)不同。当外齿轮64向箭头84的方向绕内齿轮36的轴线82公转时,对应于两者的齿数差,外齿轮64Y相对于内齿轮36绕轴线82旋转。另外,图3所示的外齿轮64Y的齿数和内齿轮36的齿数(内齿针86的个数)并非正确地表示实际的齿数。实际的齿数可以根据所需的转矩(或减速比)进行适当变更。此外,上述说明对于外齿轮64X也是一样的。但是,外齿轮64X相对于轴线82的偏心方向与内齿轮64Y是相反的。即,外齿轮64Y和外齿轮64X相对于轴线82总是处于对称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旋转平衡稳定的关系。 [0051] 如图2所示,电动机28的支撑部件30、内齿轮36和第一减速单元34的支撑部件\n21通过螺栓32固定在一起(也可参照图1)。即,在第一减速单元34中,内齿轮36相对于支撑部件30的旋转被约束。因此,当电动机28使第一输入轴24旋转时,输入齿轮50旋转。\n通过输入齿轮50旋转,曲轴22旋转,从而偏心凸轮60X、60Y绕曲轴22的轴线公转。通过偏心凸轮60X、60Y的公转,外齿轮64X、64Y在与内齿轮36啮合的状态下绕内齿轮36的轴线82公转,并同时相对于内齿轮36旋转。跟随外齿轮64X、64Y的旋转,齿轮架37相对于内齿轮36旋转。上侧齿轮架37X和下侧齿轮架37Y以夹着外齿轮64X、64Y的方式配置,并通过螺栓70固定在一起。当齿轮架37相对于内齿轮36旋转时,第一输出轴20相对于内齿轮36旋转。 \n[0052] 如图2所示,在齿轮架37和内齿轮36之间,配置有一对角接触球轴承58X、58Y。\n齿轮架37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内齿轮36旋转、且不能在轴线方向上移位。在齿轮架37和曲轴22之间配置有一对圆锥滚子轴承56X、56Y。曲轴22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齿轮架37旋转、且不能在轴线方向上移位。在电动机28的支撑部件30和第一输入轴24之间配置有深沟球轴承66。第一输入轴24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支撑部件30旋转。 \n[0053] 在内齿轮36和上侧齿轮架37X之间配置有油封54。通过油封54,能够防止注入在第一减速单元34内的油向第二减速单元2侧(也可参照图1)泄漏。在电动机28的支撑部件30和第一输出轴24之间配置有油封68。由于配置有双重油封68,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注入在第一减速单元34内的油向电动机28侧泄漏。 \n[0054] 参照图1对第二减速单元2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第二减速单元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减速单元34相同。对于实质上与第一减速单元34相同的部件,通过在后两位标以相同的参照标号来省略说明。 \n[0055] 第二减速单元2包括:曲轴122;偏心凸轮160X、160Y,它们跟随曲轴122的旋转而绕曲轴122的轴线公转;第二外齿轮164X、164Y,它们与偏心凸轮164X、164Y卡合并且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而且这些第二外齿轮164X、164Y具有摆线类齿形;筒体16,其穿过第二外齿轮164X、164Y的贯通孔;以及内齿轮4,其将第二外齿轮164X、164Y包围起来。内齿轮4在维持与第二外齿轮164X、164Y的啮合的同时,允许第二外齿轮164X、164Y公转。内齿轮4的齿数与第二外齿轮164X、164Y的齿数不同。在筒体16的外侧配置有中继轴40。在筒体\n16和中继轴40之间形成有间隙,中继轴40能够绕筒体16旋转。中继轴40跟随第一输出轴20的旋转而绕内齿轮4的轴线旋转。此外,在中继轴40和齿轮架137Y之间配置有深沟球轴承45,在中继轴40和第一减速单元34的支撑部件21之间配置有深沟球轴承43。中继轴40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第二减速单元2的下侧齿轮架137X和第一减速单元34的支撑部件21旋转。 \n[0056] 在曲轴122上形成有输入齿轮150。输入齿轮150与中继轴40的上侧齿轮部42啮合。当中继轴40旋转时,曲轴122旋转。通过曲轴122的旋转,偏心凸轮160X、160Y绕曲轴122的轴线公转。当偏心凸轮160X、160Y公转时,外齿轮164X、164Y绕内齿轮4的轴线公转。 \n[0057] 内齿轮4和固定部26通过螺栓6固定在一起。即,在第二减速单元2中,内齿轮4相对于固定部26的旋转被约束,当曲轴122旋转时,外齿轮164X、164Y在绕内齿轮4的轴线公转的同时相对于内齿轮4旋转。跟随外齿轮164X、164Y的旋转,齿轮架137X、137Y相对于内齿轮4 (或者相对于固定部26)旋转。在本实施例中,齿轮架137是输出轴(第二输出轴)。 \n[0058] 在上侧齿轮架137X和筒体16之间配置有油封17。通过油封17,能够防止注入在第二减速单元2内的油向外部泄漏。在上侧齿轮架137X和内齿轮4之间配置有油封47。\n如上所述,齿轮架137相对于内齿轮4旋转。在齿轮架137和内齿轮4之间,油最容易泄漏,异物也最容易从外部混入。但是,在减速装置10中,由于配置有双重油封47,所以能够防止注入在第二减速单元2内的油向外部泄漏,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从外部侵入到减速单元2内。另外,在油封47的外部侧配置有环状保护板155,该环状保护板155覆盖上侧齿轮架137X和筒体16之间。环状保护板155用于防止外部的沙尘等与油封47接触。 [0059] 在减速装置10中,由于不使第一减速单元34的内齿轮36旋转,因而将内齿轮36、支撑部件21和电动机28的支撑部件30固定成一体。即,能够将内齿轮36、支撑部件21和支撑部件30用作第一减速单元34的壳体。此外,由于不使第二减速单元2的内齿轮4旋转,所以将内齿轮4、支撑部件21和固定部26相互固定在一起。即,能够将内齿轮4、支撑部件21和固定部26用作第二减速单元2的壳体。第一减速单元34的内齿轮36和第二减速单元的内齿轮4保持不相对旋转的关系,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的壳体形成为一体。 \n[0060] 为了防止减速装置10在非工作时旋转,在第一减速单元34和电动机28之间配置有负动作型(常闭型)的制动装置31。制动装置31为电磁动作式,其固定在支撑部件30的内部。制动装置31具有激励线圈和弹簧。制动装置31在激励线圈未通电时借助于弹簧力对盘部件附加制动力,该盘部件固定在第一减速单元34的第一输入轴24上。即,防止第一输入轴24旋转。在激励线圈通电时,该制动力解除。与将制动装置31配置在减速装置\n10的输出侧相比,通过将制动装置31配置在减速装置10的输入侧,能够实现小型化。 [0061] 另外,作为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减速单元,这将在后面叙述。重要的不是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的类型,而是第一减速单元\n34从其轴线方向观察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2的外周面与筒体16的贯通孔14的内表面之间这一点。 \n[0062] (第二实施例) \n[0063] 参照图4对本实施例的减速装置200进行说明。 \n[0064] 减速装置200是减速装置10的变形例,对于实质上与减速装置10相同的结构,通过标以相同标号或在后两位标以相同标号来省略说明。 \n[0065] 减速装置200具有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02。即,在减速装置200中,第一减速单元34的结构与减速装置10相同。此处,仅对第二减速单元202进行说明。 [0066] 在第二减速单元202中,曲轴222绕第二内齿轮4的轴线旋转。此外,沿着曲轴\n222的轴线形成有贯通孔,筒体16从该贯通孔内穿过。在曲轴222上形成有偏心凸轮260X、\n260Y。在曲轴222上形成有输入齿轮部242。输入齿轮部242为花键,其与形成于中空的中继轴250内部的花键槽连接。 \n[0067] 当第一减速单元34的输出轴20旋转时,曲轴222绕内齿轮4的轴线旋转。通过曲轴222的旋转,偏心凸轮260X、260Y绕曲轴222的轴线公转。当偏心凸轮260X、260Y公转时,外齿轮264X、264Y绕内齿轮4的轴线公转。在第二减速单元202中,当曲轴222旋转时,外齿轮264X、264Y绕内齿轮4的轴线公转并相对于内齿轮4旋转。 \n[0068] 如上所述,第一减速单元34和第二减速单元2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减速单元。例如,作为第一减速单元34,可以使用与第二减速单元202相同类型的减速单元。即,可以使用第一减速单元34的曲轴绕内齿轮36的轴线旋转的类型的减速单元。 \n[0069] 此外,在第一减速单元34中,也可以使用不具有偏心凸轮的类型的减速单元。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以下部分的减速单元:第一平齿轮(第一输入轴),其跟随电动机28的输出轴29的旋转而旋转;第二平齿轮(第一外齿轮),其在与第一平齿轮啮合的同时绕第一平齿轮的轴线公转;以及内齿轮(第一内齿轮),其与第二平齿轮啮合,并且具有与第二平齿轮不同的齿数。这种类型的减速单元称为行星齿轮。在这种类型的减速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具有跟随第二平齿轮的公转而绕内齿轮的轴线旋转的输出轴,能够将电动机28的旋转传递至第二减速单元2的曲轴。 \n[0070] (第三实施例) \n[0071] 在本实施例中,对使用了减速装置10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进行说明。图\n5表示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的侧视图。图6表示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的后视图。图7表示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n[0072] 如图5和图6所示,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大致具有固定部326、第一旋转部310a、第二旋转部310b和太阳能板302。在太阳能板302的表面配置有多个太阳能电池304。在第一旋转部310a上固定有回转体308。在太阳能板302上固定有回转体306。\n回转体30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回转体308。通过第一旋转部310a的旋转,太阳能板\n302能够绕轴线CL1旋转,通过第二旋转部310b的旋转,太阳能板302能够绕轴线CL2(向图5中的箭头方向)旋转。在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中,减速装置10使用于第一旋转部310a和第二旋转部310b。 \n[0073] 通过第一旋转部310a和第二旋转部310b的旋转,太阳能板302被调节成为其表面总是与太阳正交的姿势。即,第一旋转部310a和第二旋转部310b需要以极慢的速度旋转。如上所述,减速装置10能够实现大大转矩。即,减速装置10适于使太阳能板302跟随太阳的移动而缓慢旋转。此外,减速装置10能够使太阳能板302绕轴线CL2旋转大约\n180°。在使用减速装置10时,当太阳的位置从图5中的CL1轴的纸面左侧向CL1轴的纸面右侧移动时,容易使太阳能板302跟随太阳的移动。 \n[0074] 图7表示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固定部326内配置有减速装置10。另外,固定部326是与图1和图4所示的固定部26相同的部件。图中的标号21表示减速装置10的支撑部件21(参照图1)。在减速装置10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4。此外,电动机328与第二旋转部310b连接在一起(参照图6)。使电动机328中使用的、或用于与太阳能板302连接的配管或配线等能够从贯通孔14内穿过。在如上所述的减速装置10中,第一减速单元34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18的延长面与圆筒16的内周14的延长面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配线等 从贯通孔14内穿过,在太阳能板302旋转时,能够防止配线等相互缠绕。此外,简化了从固定部326到第一旋转部310a的结构、以及第二旋转部310b和电动机328的配置。 \n[0075]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在太阳能板302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太阳能电池304的类型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30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减速装置10使用于其它类型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例如,可以将减速装置10使用于如下类型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形成抛物线型的凹面镜,或者将大量反射镜排列成1个凹面镜,并将聚光(热)器放置于该凹面镜的焦点上。或者,也能够适用于如下类型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使用多个反射镜,使太阳光分别会聚于固定的点上。该情况下,凹面镜或形成有多个反射镜的面板(聚光盘)追踪太阳并调整成使太阳的反射光会聚于固定的点。 \n[0076] 在本实施例的追踪式太阳能发电装置中,在第一旋转部310a和第二旋转部310b双方都使用了减速装置10。但是,也可以在第一旋转部310a或第二旋转部310b的某一方使用减速装置10,而在另一方采用其它的减速方法。此外,也可以使用减速装置200来代替减速装置10。 \n[0077]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没有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示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技术。 \n[0078]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的外齿轮的周向上形成有12个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内嵌入有3个偏心凸轮,并且有9个柱状部从该贯通孔内穿过。但是,贯通孔、偏心凸轮和柱状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只要在贯通孔内嵌入有至少1个的偏心凸轮即可。这在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减速单元中也是一样的状况。 [0079]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减速单元的外齿轮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第一输入轴从该贯通孔中穿过。但是,在第一减速单元中,贯通孔不一定是必需的结构。当不在第一减速单元的外齿轮的中心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下,只要使曲轴上固定的输入齿轮形成在比形成有外齿轮的位置更靠电动机侧的位置,并将第一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曲轴即可。 [008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减速单元是如下类型的减速单元:外齿轮在绕内齿轮的轴线公转的同时相对于内齿轮旋转。但是,第一减速单元也可以是如下类型的减速单元:外齿轮绕内齿轮的轴线公转,并且内齿轮绕自身的轴线旋转。该情况下,只要将齿轮架固定于支撑部件来约束外齿轮的旋转,使内齿轮能够相对于支撑部件旋转,并将输出轴固定于内齿轮即可。这在第二减速单元中也是一样的状况。 \n[0081] 图1所示的减速装置的结构也可以如下表述。减速装置包括第一减速单元和第二减速单元。 \n[0082] 第一减速单元包括:第一输入轴,其用于将电动机的转矩传递给第一减速单元;\n第一外齿轮,其以能够偏心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第一输入轴;第一内齿轮,其与第一外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一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一外齿轮的齿数不同;以及第一输出轴,其同轴地配置在第一内齿轮上,用于输出通过第一外齿轮和第一内齿轮而放大了的转矩。 [0083] 第二减速单元包括:第二输入轴,其与第一输出轴连接,用于将第一减速单元的输出转矩传递给第二减速单元;第二外齿轮,其以能够偏心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第二输入轴;\n第二内齿轮,其与第二外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二内齿轮的齿数与第二外齿轮的齿数不同;以及第二输出轴,其同轴地配置在第二内齿轮上,用于输出通过第二外齿轮和第二内齿轮而放大了的转矩。 \n[0084] 第二减速单元还包括筒体,该筒体沿内齿轮的轴线贯穿第二减速单元。第二减速单元的第二输入轴位于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和筒体的内周之间。 \n[0085] 第一减速单元配置在第二减速单元的外周的延长面、和筒体的内周的延长面之间。 \n[0086] 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构件能够单独或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组合。此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的一个目的本身就具有技术有用性。
法律信息
- 2019-01-2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16H 1/32
专利号: ZL 200880004433.7
申请日: 2008.02.08
授权公告日: 2012.02.15
- 2012-02-15
- 2010-02-10
- 2009-12-1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96-02-01
| | |
2
| | 暂无 |
1988-10-2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