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包括包装袋本体(1)以及压花口(2);
其中,所述包装袋本体(1)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压花口(2);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包装袋本体(1)内部的顶端位置设置有聚酯薄膜(3),且所述聚酯薄膜(3)的下方位置设置有铝箔(4),且所述铝箔(4)的下方位置设置有聚乙烯膜(5);
所述聚酯薄膜(3)的内面位置开设有连接槽(6),所述连接槽(6)的另一端位置伸入设置有连接块(7),同时所述连接块(7)固定在油墨层(8)的顶部位置,并且所述油墨层(8)的内面通过聚氨酯胶水层(9)与铝箔(4)的一面相粘合,而且所述铝箔(4)的另一面通过聚氨酯胶水层(9)与聚乙烯膜(5)相连接,所述聚氨酯胶水层(9)的一端通过配合块(10)与配合槽(11)相贴合,所述配合槽(11)开设在聚乙烯膜(5)的外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袋本体(1)一边开口,三个边封合好,所述包装袋本体(1)的内部主要组成部为聚酯薄膜(3)、铝箔(4)以及聚乙烯膜(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烯膜(5)材料具有层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块(10)与连接块(7)之间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油墨层(8)与聚氨酯胶水层(9)之间为粘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槽(6)关于聚酯薄膜(3)的内面为等间距设置,且所述连接槽(6)的内壁与连接块(7)的外壁之间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氨酯胶水层(9)关于铝箔(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且所述聚氨酯胶水层(9)一侧与配合块(10)之间为一体化设置。
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包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包装材料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如一些包装材料,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强度、不易破袋,避免包装产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要求其具有易撕裂性,才能保证使用的方便;如:面膜袋、食品袋、药用复合膜袋等都可以使用到。\n[0003] 现有的包装袋不能直接用手就能轻易把铝塑复合包装袋撕开,方便老人及小孩的使用,且撕开后呈直线型,没有毛刺、毛边存在,对袋内的内容物无任何的影响。\n[0004] 因此我们便提出了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包装袋不能直接用手就能轻易把铝塑复合包装袋撕开,方便老人及小孩的使用,且撕开后呈直线型,没有毛刺、毛边存在,对袋内的内容物无任何影响的问题。\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包括包装袋本体以及压花口;\n[0007] 其中,所述包装袋本体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压花口;\n[0008] 还包括:\n[0009] 所述包装袋本体内部的顶端位置设置有聚酯薄膜,且所述聚酯薄膜的下方位置设置有铝箔,且所述铝箔的下方位置设置有聚乙烯膜;\n[0010] 所述聚酯薄膜的内面位置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另一端位置伸入设置有连接块,同时所述连接块固定在油墨层的顶部位置,并且所述油墨层的内面通过通过聚氨酯胶水层与铝箔的一面相粘合,而且所述铝箔的另一面通过聚氨酯胶水层与聚乙烯膜相连接,所述聚氨酯胶水层的一端通过配合块与配合槽相贴合,所述配合槽开设在聚乙烯膜的外面。\n[0011] 优选的,所述包装袋本体一边开口,三个边封合好,所述包装袋本体的内部主要组成部为聚酯薄膜、铝箔以及聚乙烯膜,从而更加方便包装袋本体进行撕开。\n[0012] 优选的,所述聚乙烯膜材料具有层状结构,且所述聚乙烯膜按重量百分比为聚乙烯55‑70%;乙烯环烯烃共聚物30‑40%;加工助剂0‑5%,使得聚乙烯膜具有直线易撕的功效。\n[0013] 优选的,所述配合块与连接块之间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油墨层与聚氨酯胶水层之间为粘合设置,从而使得油墨层与聚氨酯胶水层之间相互贴合。\n[0014] 优选的,所述连接槽关于聚酯薄膜的内面为等间距设置,且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与连接块的外壁之间相贴合,从而方便连接块的外侧与连接槽的内侧之间相户贴合。\n[0015]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胶水层关于铝箔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且所述聚氨酯胶水层一侧与配合块之间为一体化设置,以便于聚氨酯胶水层通过配合块与铝箔相贴合。\n[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结构如下:\n[0017] (1)该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设置有聚酯薄膜,用压花工艺对油墨层印刷后的聚酯薄膜进行压花处理,使聚酯薄膜的形成压花口,处理后是聚酯薄膜具有一定的易撕性能;\n[0018] (2)该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设置有聚乙烯膜,袋子能否直线易撕主要决取与聚乙烯膜的性能,聚乙烯膜有其独特的配方:易撕聚乙烯膜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包含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各组分组成的一层膜:聚乙烯55‑70%;乙烯环烯烃共聚物\n30‑40%;加工助剂0‑5%。\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聚酯薄膜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n[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聚氨酯胶水立体结构示意图。\n[0023] 图中:1、包装袋本体;2、压花口;3、聚酯薄膜;4、铝箔;5、聚乙烯膜;6、连接槽;7、连接块;8、油墨层;9、聚氨酯胶水层;10、配合块;11、配合槽。\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5]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包括包装袋本体1以及压花口2;其中,包装袋本体1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压花口\n2;包装袋本体1一边开口,三个边封合好,包装袋本体1的内部主要组成部为聚酯薄膜3、铝箔4以及聚乙烯膜5。\n[0026] 聚乙烯膜5有其独特的配方:聚乙烯膜5具有层状结构,包含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各组分组成的一层膜:聚乙烯55‑70%;乙烯环烯烃共聚物30‑40%;加工助剂0‑5%,同时聚乙烯膜5进行压花处理,使聚乙烯膜5中间的形成压花口2,从而达到对该包装袋进行撕开,该包装袋本体1为三边封,即一边开口,三个边封合好,客户使用时装入内容物后在把留好的开口封。\n[0027] 包装袋本体1内部的顶端位置设置有聚酯薄膜3,且聚酯薄膜3的下方位置设置有铝箔4,且铝箔4的下方位置设置有聚乙烯膜5;聚酯薄膜3的内面位置开设有连接槽6,连接槽6关于聚酯薄膜3的内面为等间距设置,且连接槽6的内壁与连接块7的外壁之间相贴合;\n连接槽6的另一端位置伸入设置有连接块7,同时连接块7固定在油墨层8的顶部位置,并且油墨层8的内面通过通过聚氨酯胶水层9与铝箔4的一面相粘合,而且铝箔4的另一面通过聚氨酯胶水层9与聚乙烯膜5相连接,聚氨酯胶水层9关于铝箔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且聚氨酯胶水层9一侧与配合块10之间为一体化设置;聚氨酯胶水层9的一端通过配合块10与配合槽11相贴合,配合块10与连接块7之间为一一对应设置,油墨层8与聚氨酯胶水层9之间为粘合设置;配合槽11开设在聚乙烯膜5的外面;聚乙烯膜5材料具有层状结构,且聚乙烯膜5按重量百分比为聚乙烯55‑70%;乙烯环烯烃共聚物30‑40%;加工助剂0‑5%。\n[0028] 结合附图1‑4,首先该包装袋本体1一共设有五层,在第一层聚酯薄膜3内面印刷油墨层8,油墨层8与第二层铝箔4的一面用聚氨酯胶水层9粘合,铝箔4的另一面再用聚氨酯胶水层9与聚乙烯膜5粘合,由于油墨层8的顶端通过连接块7伸入到连接槽6的内部,使得油墨层8与聚酯薄膜3内面进行紧密的贴合,同时聚氨酯胶水层9一侧固定的配合块10伸入到配合槽11的内部,从而使得聚氨酯胶水层9与铝箔4相连接\n[0029]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撕开面呈直线且易于热封的易撕型包装袋时,结合附图1‑4,首先该包装袋本体1一共设有五层,在第一层聚酯薄膜3内面印刷油墨层8,由于油墨层8的顶端通过连接块7伸入到连接槽6的内部,使得油墨层8与聚酯薄膜3内面进行紧密的贴合,从而使得聚氨酯胶水层9与铝箔4相连接;聚乙烯膜5有其独特的配方:聚乙烯膜5具有层状结构,包含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各组分组成的一层膜:聚乙烯55‑70%;乙烯环烯烃共聚物\n30‑40%;加工助剂0‑5%,同时聚乙烯膜5进行压花处理,使聚乙烯膜5中间的形成压花口2,从而达到对该包装袋进行撕开,该包装袋本体1为三边封,即一边开口,三个边封合好,客户使用时装入内容物后在把留好的开口封。\n[0030]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n[0031]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